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对本单位普通级金黄地鼠群进行体外寄生虫检测。方法 拔毛法;透明胶带粘贴法;刮取皮屑镜检法。结果 有背肛螨寄生于地鼠表皮内(患皮炎部位),鼠群感染率为4.4%。结论 普通级地鼠必须提高级别,从实验动物设施、饲养环境条件、饲养方法、选种育种等诸多方面达到清洁级标准,才能彻底消除体内外寄生虫的感染。  相似文献   

2.
普通环境和清洁级环境中长爪沙鼠寄生虫感染状况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两种不同环境中饲养的长爪沙鼠寄生虫感染状况。方法 根据 2 0 0 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1 4 92 2 1— 2 0 0 1《实验动物寄生虫学等级及监测》和GB T1 84 4 8 1~ 1 84 4 8 1 0— 2 0 0 1《实验动物寄生虫学检测方法》 ,参考实验动物小鼠、大鼠、豚鼠和地鼠寄生虫等级及检测办法进行检测。结果 饲养于普通环境的 1 5笼 80只长爪沙鼠体表寄生虫感染率为 3 75 % (3 80 ) ,体内寄生虫中卡氏肺孢子虫感染率为 6 2 34% (4 8 77) ,鼠三毛滴虫感染率为 86 2 5 % (6 9 80 ) ;饲养于清洁级环境的 7笼 2 3只长爪沙鼠中 ,卡氏肺孢子虫的感染率为 6 9 5 6 % (1 6 2 3) ,鼠三毛滴虫感染率为 6 9 5 6 % (1 6 2 3)。结论 净化后饲养于普通环境中的长爪沙鼠与净化后饲养于清洁级中的个体相比 ,二者体表寄生虫感染的状况有一定差别。但是 ,卡氏肺孢子虫和鼠三毛滴虫的感染情况似乎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3.
分别用透明胶带粘取法、尸体静置法和隔水蒸浴法等三种体外寄生虫检测方法对开放系统饲养的 2 39只小型实验动物 (大鼠、小鼠、豚鼠 )进行体外寄生虫对比检测。结果发现 ,三种方法的检出率分别为 2 0 .92 %(5 0 /2 39)、5 2 .72 % (12 6 /2 39)、和 96 .6 5 % (2 31/2 39)。三种方法的检出率间均有极显著差异 (P<0 .0 1)。结果提示 ,隔水蒸浴法应为小型实验动物体外寄生虫检测的首选方法小型实验动物体外寄生虫三种检测方法比较@符杰$中科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上海201615小型实验动物;;体外寄生虫;;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村民中肠道寄生虫的感染现状。方法 以加藤氏法检查宝安区某地村民粪样506人份。结果 检查总人数为506人,寄生虫阳性数16人,总感染率为3.16%。共检出寄生虫5种,其感染率分别为华支睾吸虫1.19%、蛔虫0.99%、钩虫0.59%、鞭虫0.20%和蛲虫0.20%。结论 村民的肠道寄生虫感染呈下降趋势,并将维持于一个低水平状态;食源性寄生虫的感染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了解深圳市门诊患者寄生虫感染状况,为相关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患者血清和粪便标本,采用血清特异性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ISA)结合粪便虫卵加藤氏镜检技术检测人体寄生虫感染,以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分析人群寄生虫感染特征。结果门诊患者寄生虫总感染率为13.3%(247/1856),肝吸虫和血吸虫为感染的主要虫种,其构成比高达42.9%和22.4%;男性感染率高于女性(P〈0.05);不同年龄组患者感染率存在差异,其中30~40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为18.4%;不同职业人群感染率存在显著差异(P〈0.01),农民、干部、工人的感染率位列前三位,分别为19.3%,17.4%和14.8%。结论深圳市门诊患者寄生虫感染率较高,肝吸虫等食源性寄生虫感染以及输入性血吸虫病的防治是深圳市寄生虫病防制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6.
深圳市居民肠道寄生虫感染及流行特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调查深圳市居民中肠道寄生虫的感染现状及流行趋势。方法 以改良加藤氏法检查宝安区、南山区和龙岗区本地居民各500人份以上。结果 检查总人数为1666人,寄生虫阳性数62人,总感染率为3.78%。共检出寄生虫5种,其感染率分别为钩虫0.48%、蛔虫1.14%、鞭虫0.48%、蛲虫0.06%和华支睾吸虫1.62%;所调查的三个区中,其寄生虫感染率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深圳市居民的肠道寄生虫感染呈下降趋势,并将维持于一个低水平状态;食源性寄生虫的感染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珠江三角洲四城市鼠类动物体内寄生虫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珠江三角洲广州市、中山市、江门市和深圳市鼠类动物体内寄生虫的感染情况。方法笼捕后,乙醚麻醉处死后解剖检查体内寄生虫的感染情况。结果共检出寄生虫4种,链尾蚴(感染率为12.5%)、缩小膜壳绦虫(感染率为8.7%)、微小膜壳绦虫(感染率为2.7%)和管状线虫(感染率为8.2%)。其中深圳市和广州市的褐家鼠的寄生虫感染率比较高。结论珠江三角洲城市中鼠类动物普遍存在寄生虫的感染,其中深圳市和广州市等大都市的鼠类感染较高。  相似文献   

8.
农村居民肠道寄生虫感染调查及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调查深圳市宝安区部分村民中肠道寄生虫的感染现状和流行趋势。方法以加藤氏法检查本地部分村民506人份。结果检查总人数为506人,寄生虫阳性数16人,总感染率为3.16%。共检出寄生虫5种,其感染率分别为华支睾吸虫1.19%、蛔虫0.99%、钩虫0.59%、鞭虫0.20%和蛲虫0.20%。结论深圳市宝安区部分村民的肠道寄生虫感染呈下降趋势,并将维持于一个低水平状态,食源性寄生虫的感染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王庭柱 《医学动物防制》2014,(3):317-318,321
目的对丹江库区不同环境鼠种群携带寄生虫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保障南水北调水源安全。方法采用鼠笼法、鼠夹法捕获鼠类,并带回实验室进行鼠群种类、鼠龄、性别鉴定和体表寄生虫调查。体表寄生虫搜集:将鼠提起尾巴置于清洁白瓷盘上方,由上向下用篦子梳理鼠毛以后搜集盘中的寄生虫进行分类计数。结果本调查共捕获各种鼠355只,有144只鼠体表携带寄生虫,鼠体表寄生虫感染率达40.56%;鼠笼法捕获活鼠寄生虫感染率高于鼠夹法捕获死鼠感染率(X^2=82.86)。结论鼠笼捕获鼠与鼠夹法捕获鼠体表寄生虫感染率不同。丹江库区鼠体表寄生虫携带率较高,存在传播相关病媒生物性疾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就诊者粪便寄生虫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佛山市三水区寄生虫感染的特点,为区域寄生虫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1—2012年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病人共22470例,采用直接涂片法检查就诊患者的粪便标本。结果共检测22470份标本,检出寄生虫(或虫卵)631例,总感染率为28.082‰(631/22470)。40—60岁人群的检出例数最多;肝吸虫和钩虫是感染的主要虫种,分别占总检出数的85.3%(538/631)和11.8%(75/631);男性寄生虫感染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吸虫和钩虫是寄生虫感染的主要虫种.应加强健康教育和提高食品的安全管理,以降低人群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11.
实验动物为了科技进步和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在最近的几十年中,与动物生活质量有关的伦理问题已日益成为公共政策制定中争议的主题。实验动物福利相关法律可以规范人类的行为,给予实验动物应有的法律权利和地位。欧美发达国家的实验动物福利法律法规相对比较完善,尤其是英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对世界影响最大的动物福利立法。深入研究欧美先进的法律法规对我国相关立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分析常州地区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常见过敏原的分布情况,比较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季节的过敏原有无差异。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491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采用16种过敏原对患者进行皮肤点刺试验,生理盐水作阴性对照,以组胺作阳性对照。结果 1491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常见过敏原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粉尘螨89.67%、户尘螨86.38%、油菜花7.11%、葎草花粉6.37%蟑螂4.76%、猫毛3.76%。过敏原的季节性来分析:粉尘螨、户尘螨、夏季最高;春天比其他三个季节低;各种花粉在夏季最低,蟑螂夏季最高。粉尘螨、户尘螨、猫毛、狗上皮、狗毛季节性变化不是太明显。粉尘螨、户尘螨、猫毛、牛奶、鸡蛋黄未成年组高于成年组(P0.05)。葎草花粉、油菜花粉、蟑螂成年组高于未成年组(P0.05)。过敏原在同年龄阶段的男女中间的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在常州地区,最主要的过敏原为粉尘螨、户尘螨、油菜花,过敏原在不同季节、不同年龄阶段分布不同,为本地区常见变态反应性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皮肤点刺试验用于明确变态反应性疾病致敏原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社鼠是东洋界种,不仅一直被认为是农林业有害动物.而且被怀疑为滇西北鼠疫疫源地的鼠疫、恙虫病和流行性出血热(汉坦病毒)等病原体的储存宿主.为了了解洱海周边地带社鼠体表寄生虫的多样性,我们研究了89只社鼠体表寄生虫的群落组成.方法 选取云南洱海周边的不同地理方位作为野外抽样调查地点,用鼠笼加食饵诱捕小兽并检获其体表寄生虫.体表寄生虫在显微镜下鉴定寄生虫的种类.用染虫率和虫指数反映体表寄生虫的流行和密度状况,用统计分析中的非参数检验(Non.parametric Mann.Whitney U)分析雌雄小兽宿主间寄生虫数量差异.用Spearman相关分析(Spearman correlation analysis)体表寄生虫数量与宿主身体参数的关系.结果 捕获89只社鼠.其中70只社鼠侵染体表寄生虫,总侵染率为79%.采集到体表寄生虫51种,包括31种恙螨、13种革螨、4种蚤及3种吸虱.攸氏无前恙螨为优势恙螨种,占恙螨总数的66.23%;土尔克厉螨为优势革螨种,占革螨总数的38.48%;绒鼠怪蚤为优势蚤种,占蚤总数的42.86%;太平洋甲胁虱为优势吸虱种,占吸虱总数的80.07%.这51种体表寄生虫中,有11种被证明是人类疾病的主要媒介.U检验表明,体表寄生虫、恙螨、吸虱、蚤类和革螨的个体数量和物种数在雌雄宿主体表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体表寄生虫、恙螨、吸虱、蚤类和革螨的个体数量与宿主身体参数(体重)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社鼠的体表寄生虫群落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高,其中有11种曾经报道与人类疾病有关.社鼠主要的体表寄生虫为吸虱、蚤类、革螨和恙螨,社鼠很可能成为鼠疫、流行性出血热和灌丛斑疹伤寒等病原体的贮存宿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研究滨州医学院在校大学生蠕形螨感染的现状,及其与性别、面部疾患的关系。方法用透明胶纸粘贴法对1000名滨州医学院在校大学生蠕形螨检查,并记录年龄、性别及面部疾患具体情况。结果在校大学生蠕形螨总感染率42.80%,男性46.11%,女性38.91%,男性高于女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5)。有面部疾患者感染率65.22%,皮肤正常者感染率36.95%,有面部疾患者感染率明显高于皮肤正常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性别及面部有痤疮、酒渣鼻疾患与蠕形螨的感染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6.
儿童过敏性鼻炎的吸入性过敏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北京地区过敏性鼻炎儿童的主要吸入性过敏原。方法 采用21种标准化过敏原对北京地区458例3~18岁的过敏性鼻炎儿童进行皮肤点刺试验,描述过敏原的整体分布特征,并依据性别和年龄进行分层分析。比较不同年龄组在过敏原阳性率分布上的差异。结果 过敏原皮肤点刺实验阳性率前10位的过敏原分别为屋尘螨(83.6%)、粉尘螨(83.2%)、动物毛(15.7%)、大豚草(13.3%)、树1(13.3%)、藜(13.1%)、树2(12.0%)、交链孢霉属(9.6%)、刺槐(9.2%)和禾本科(9.2%)。尘螨在男性和女性儿童中均为最常见过敏原。在377例尘螨过敏患儿中,强阳性者占87.0%。分别以阳性率最高点14岁以及强阳性率最高点11岁为界进行分组,尘螨过敏的强阳性率在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尘螨是北京地区儿童过敏性鼻炎最重要的过敏原。  相似文献   

17.
在动物实验过程中或结束后,通常会为免除或减轻动物痛苦、节约动物饲养成本、获取精确的实验数据等原因,对实验动物施行安乐死。实施实验动物安乐死,应当由经过伦理道德、技术和心理培训的人员选择适当的仁慈终点,根据动物的品种、年龄、数量、身体状况及实验目的选择最合适的安乐死方法,使动物在无痛苦的状态下迅速失去意识,直至死亡。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总结穴位注射联合刮痧治疗小儿遗尿的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将120例遗尿患儿采用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联合华佗夹脊刮痧治疗,并配合中医护理,观察并总结患者近期及远期疗效。结果近期疗效治愈92例(76.67%),总有效110例(91.67%);远期疗效治愈66例(55.00%),总有效94例(78.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2,P=0.14)。结论穴位注射联合刮痧并配合中医护理治疗小儿遗尿的疗效可靠,值得临床的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新疆某部战士人体蠕形螨感染情况并分析相关因素。方法采用透明胶纸粘贴法对335名部队战士开展蠕形螨的感染检查,并对家庭背景、个人卫生习惯及面部皮肤类型、疾患作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蠕形螨总感染率为25.37%,混用日常洗浴用品者、面部清洁次数少且有面部皮肤疾患者及入伍时间长的患者感染率明显高于同类对比组,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主要以毛囊蠕形螨为主,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的感染率构成比分别是76.47%和15.29%,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001)。不同年龄段及不同地域、城乡间战士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蠕形螨感染在部队战士群体中较普遍,主要与集体生活环境、入伍时间长短、个人卫生习惯、面部皮肤类型及疾患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应加强相关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相似文献   

20.
小动物CO_2安乐死装置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充分了解CO2安乐死装置的应用和进行动物安乐死的效果,比较动物种属和数量与死亡时间有无差异,为评价和使用CO2安乐死提供依据。方法用HOPE-MED8160型小动物善终处置设备对三种实验室常用的啮齿类小动物(大鼠、小鼠、豚鼠)进行CO2安乐死处理,向安乐死仓内缓慢充入CO2气体直到到达最高浓度99.9%,分别观察1只、5只、10只动物在进行CO2安乐死时达到死亡的CO2浓度,动物死亡所需要的时间,动物在死亡过程中的各种反应,包括神经行为改变、呼吸变化,无线遥测系统检测的心率、体温以及活动度的变化等。结果随着CO2浓度的增加,动物的呼吸先加快、加深后减慢,最终变得极其微弱直至死亡,心率逐渐减慢至0。大鼠和小鼠的死亡时间(分别是(4.80±0.64)min和(4.28±0.58)min)和死亡时CO2浓度(分别是(89.20±4.32)%和(87.33±2.52)%)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豚鼠死亡时间较长,(5.92±0.77)min,死亡时的CO2浓度达到99.9%。动物的心跳终止均是在呼吸停止后一小段时间(约0.5min)。同时放置同种动物数量越多,死亡需要时间会有所延长。动物体温在整个安乐死过程中基本没变化,活动度在开始通CO2时有所增加,大约到30%~40%的CO2浓度时活动度变为0。结论 CO2小动物善终处置设备可以进行安乐死,动物在死亡过程中无明显的挣扎、抽搐现象。CO2处理是一种合适的动物安乐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