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陈更瑞 《医药世界》2010,12(3):248-249
目的:分析误诊肺门及纵隔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分析13例肺门及纵隔淋巴结结核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13例肺门及纵隔淋巴结结核CT表现分为两种类型:(1)肺门肿块或结节灶并纵隔淋巴结肿大5例,表现为肿块或结节灶内部密度稍均匀;增强:不均匀强化3例,轻度不均匀分隔样强化2例。(2)单纯纵隔淋巴结肿大,8例共16个,表现为密度均匀,5个见斑点状钙化灶;增强:环状强化14个,轻度均匀强化2个。结论:仔细分析CT征象及结合临床资料特别是实验室检查,能降低肺门及纵隔淋巴结结核误诊率。  相似文献   

2.
洪伟峰 《江西医药》2015,(3):271-272
目的:分析胸部结节病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18个胸部结节病病例的CT表现。结果18个病例均表现为胸部淋巴结肿大,其中纵隔淋巴结肿大的18例,双侧肺门淋巴结肿大的17例,单侧肺门淋巴结肿大且无纵隔淋巴结肿大的1例。有12例表现为肺部病变,其中多发结节9例,磨玻璃样影4例,不规则线状影6例。5例并有胸膜病变。结论胸部结节病在CT上有特征性的表现,CT对该病的定性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胸部结节病的CT表现,进一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分析经活检证实28例胸部结节病的CT表现。结果28例结节病中,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18例,其中仅见肺门或/和纵隔淋巴结肿大16例,仅见纵隔淋巴结肿大2例。双肺散在分布大小不等结节9例,单发结节1例,血管束增粗的2例,磨玻璃影2例。结论双侧肺门对称性淋巴结肿大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是胸部结节病的特征性表现;不典型者需密切结合临床检查及治疗后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细胞肺癌(SCLC)的CT表现、分型及诊断途径。方法对58例SCLC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16例病理对照、观察,分析SCLC的CT表现与病理关系。结果肺内肿块、肺门与纵隔淋巴结广泛肿大,是SCLC的CT表现特点,CT诊断的可靠性大约为80%,结合经皮穿刺活检可提高到90%左右。结论CT螺旋扫描结合CT导向经皮穿刺活检与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是SCLC确诊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胡峰生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2):3361-3362
目的:探讨小细胞肺癌(SCLC)的CT表现、分型及诊断途径.方法:对58例SCLC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16例病理对照观察,分析其CT表现与病理关系.结果:肺内肿块、肺门与纵隔淋巴结广泛肿大,是SCLC的CT表现特点,CT诊断的可靠性为80%,结合经皮穿刺活检可提高诊断率到90%.结论:CT螺旋扫描结合CT导向经皮穿刺活检与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是SCLC确诊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支气管结核的CT表现,探讨支气管结核的影像学特征以及螺旋CT对其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1例经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细菌学检查、经皮穿刺活检及手术病理证实的支气管结核病例,着重观察支气管管腔和管壁形态的改变、纵隔淋巴结肿大、钙化及肺内结核情况。分析病变支气管在CT上的形态学改变和肺内病变特点。结果28支病变支气管表现为支气管壁不同程度向心性增厚。41例合并肺内结核,肺内结核病灶多数分布于病变支气管所属肺组织。结论典型BT的CT表现特点:①病变范围广泛、多支受累。②支气管管腔狭窄,管壁增厚、钙化,多不伴肺门肿块。③常伴肺结核。④纵隔或肺门淋巴结可见肿大、钙化、环形强化。支气管结核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纵隔型肺癌的CT影像特点,提高纵隔型肺癌诊断的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了从2011年9月至2014年2月期间我院经支气管镜或手术病理证实的29例纵隔型肺癌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29例纵隔型肺癌患者中,中心性肺癌14例,周围型肺癌11例,隐匿性肺癌4例。左上肺11例,左下肺2例,右上肺13例,右下肺3例。CT表现为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影,CT表现为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影,其中病灶中央坏死15例,不规则钙化5例;7例患者有肺不张,肺门淋巴结肿大者8例,纵隔淋巴结肿大者11例,淋巴结坏死者5例。结论在纵隔型肺癌在CT表现上具有一定特点,可与纵隔肿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8.
夏盛伟 《中国基层医药》2004,11(9):1139-1140
目的 探讨矽肺的CT表现。方法 对已确诊的32例矽肺病例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矽肺主要CT表现为:小圆形、小结节30例,伴发大阴影11例,胸膜下小叶间隔增厚18例,胸膜斑形成8例,肺门、纵隔淋巴结钙化13例、肿大2例;单纯网格状阴影2例,矽肺并发结核3例。结论 CT对矽肺具有很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刘琳香 《中国实用医药》2012,17(17):187-188
目的 分析成人原发纵膈淋巴结结核的影像表现及误诊原因,提高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纵膈淋巴结结核的影像表现,复习文献,总结误诊原因.结果 5例患者中多发淋巴结肿大4例,单发淋巴结肿大1例,累及右侧纵膈3例,两侧纵膈2例,累及双侧肺门1例,单侧肺门2例,淋巴结大小在1.0~3.5 cm,3例淋巴结融合,CT平扫均表现为等密度,中央有低密度1例,3例行增强扫描,2例表现为环形强化,1例表现为不均匀强化,5例患者肺内均未见明显异常;5例患者,结合CT表现,2例考虑纵膈淋巴结结核,1例考虑转移瘤,1例考虑结节病,1例考虑淋巴瘤.4例患者经纤维支气管镜穿刺活检证实,1例经纵隔检查证实.结论 CT平扫对纵膈肿大淋巴结定位较好,增强扫描定性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结合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才能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非典型胸部结节病的发生情况和CT表现与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符合诊断标准的胸部结节病的CT影像表现,凡无两侧肺门淋巴结肿大者为非典型胸部结节病。结果 44例呈非典型表现,其中以仅有纵隔淋巴结肿大者最多(18例),其次为伴纵隔淋巴肿大的一侧(2例);12例仅有肺部异常表现,而无胸部淋巴结肿大,在初诊时均误诊。36例非典型者发生在>50岁的病例中,仅8例发生在<50岁的病例中。结论半数胸部结节病例的CT表现不典型,多发生在>50岁的较年长者中,容易引起误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细胞肺癌(SCLC)的CT表现与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3例SCLC的CT表现。结果:肺内肿块、肺门与纵隔广泛性淋巴结肿大,而肺不张少见是SCLC的CT表现特点。结论:小细胞肺癌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扫描是诊断SCLC的有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电视纵隔镜在胸部疑难疾病并纵隔淋巴结肿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5年10月-2010年3月在我院胸外科住院的96例胸部疑难疾病并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行了电视纵隔镜检查进行活检,获取病理以明确诊断。结果手术经过顺利,无严重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96例患者均获明确病理诊断,其中,肺腺癌27例,肺鳞癌26例,肺小细胞癌15例,恶性淋巴瘤14例,纵隔淋巴结结核8例,结节病4例,纵隔慢性淋巴结炎2例。结论电视纵隔镜手术创伤小,安全,取材可靠,可作为胸部疑难疾病并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患者的有效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胸部放线菌病的CT表现,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1995年1月至2008年3月确诊的4例胸部放线菌病病例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4例患者,分别通过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2例)和支气管镜下活检(2例)获得组织病理学诊断为胸部放线菌病。根据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征,此4例患者中1例为支气管放线菌病,3例为肺放线菌病。3例肺放线菌病患者cT表现存在共同的特征:软组织密度影,病灶多发(3例);可见支气管扩张(2例);增强扫描病灶环形强化,肿块中见大片低密度坏死,坏死区多发虫蚀样空洞(3例);邻近胸膜增厚(3例),纵膈和肺门淋巴结肿大(3例)。结论肺放线菌病的典型CT表现为慢性节段性有空泡的肺部实变影,实变区域中有低密度区,周围组织强化,邻近胸膜增厚,纵膈和肺门淋巴结肿大。该病临床少见,容易误诊造成不必要的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婴幼儿肺结核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婴幼儿肺结核的早期正确诊断率,减少误诊.方法 选择近两年来经确诊的12例婴幼儿肺结核患者进行回归性分析.结果 12例患者中咳嗽咳痰8例,气促、喘息5例;发热10例,最高体温达40 ℃,最低38 ℃;盗汗4例,消瘦5例;有神经系统症状者5例,伴头痛、抽搐3例,意识障碍1例;12例全部行胸部正侧位X线检查,其中6例患儿行胸部和胸外器官的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为急性粟粒性肺结核7例;原发综合征3例,其中2例并纵隔淋巴结肿大,1例单纯为纵隔淋巴结肿大;继发性肺结核1例,左肺上叶肺不张1例.12例中合并结核性脑膜脑炎3例,脊柱结核1例,腹腔结核1例(肝脾结核),伴有胸水和胸膜增厚者3例.结论 婴幼儿肺结核影像学具有一定的特点,结合临床症状及病史,可以早期作出诊断,为临床及时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正确认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的CT表现对于明确诊断和评价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20年1―2月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经安徽省或阜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核酸检测阳性确诊的NCP病人91例,分析所有病例的胸部CT表现.结果 NCP早期表现主要表现为单或双肺胸膜下(包括叶间胸膜)结节状及斑片状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气管镜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在修正非小细胞肺癌术后1年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TNM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非小细胞肺癌术后1年CT检查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患者行支气管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结果 36例患者共穿刺46组淋巴结,其中淋巴结穿刺结果阳性者为31组,淋巴结穿刺阴性者为15组。22例患者确诊为术后纵隔淋巴结活检阳性。阳性率分别为61.11%(22/36)与67.39%(31/46)。一致性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气管镜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术后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患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纤维支气管镜针吸活检(TBNA)细胞学检查在肺癌淋巴分期和病理分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术前胸部CT检查疑有纵隔淋巴结转移的46例肺癌患者行TBNA检查,并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46例患者经TBNA检查10个解剖部位94组淋巴结.其中,术前TBNA阳性59组、术后经病理证实者阳性67组,准确率88%;细胞学分型总符合率82.6%;术前TBNAc-N分期与术后p-N分期对比正确率达86.9%(40/46).结论经TBNA进行肺癌淋巴结分期、病理分型均有较高准确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肺门纵隔淋巴结的合理清扫方式与范围。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08年1月于本院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45例,回顾性分析了其病例资料,分析术前胸部CT和MRI对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判断与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同时比较系统采样病例胸内各区淋巴结的转移频度,以及肺门纵隔淋巴结系统采样与单纯采样术的阳性发现率。结果:患者术前CT诊断和术后病理对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结果的一致性进行检验,κ为0.351;MRI诊断一致性检验.κ为0.449,优于CT。距离肺门和肺根部最近的11、10、7、5、4区淋巴结的转移频度最高,距离肺根部较远的9、6、3、2、1区淋巴结的转移频率较低。肺门纵隔淋巴结系统采样40例,阳性发现率为85.0%;单纯采样10例,阳性发现率为60.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8,P〈0.05)。结论:胸部CT和MRI不应作为术前肺癌N分期的唯一检查,应引入进一步的其他诊断技术,以提高对肺门纵隔淋巴结分期的准确性。在肺癌术中应主动清除肺门和纵隔各区淋巴结,特别是围绕肺门或肺根部周围的淋巴结,不能忽略淋巴结转移的现象。系统淋巴结采样术较适合肺癌的根治性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玉龙 《中国医药》2010,5(9):846-847
目的 探讨原发性纵隔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至2009年6月经病理检查确诊的原发性纵隔肿瘤住院患者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1例中前纵隔肿瘤18例,后纵隔肿瘤9例,中纵隔肿瘤4例;肿瘤直径>10 cm者12例,最大直径达14.5 cm.病理检查良性肿瘤25例,恶性肿瘤6例;肿瘤全切除26例,姑息性切除5例.出院随访3个月~5年,良性肿瘤术后未见复发.1例患者术后肺部转移给予放化疗,未行二次手术,2例年轻胸腺癌患者分别于术后4、7个月死于肿瘤复发.结论 原发纵隔肿瘤的诊断主要依赖胸部X线和CT检查,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法.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肺癌VEGF—C表达与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CT影像的关系。方法搜集42例胸腔镜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非小细胞肺癌标本(肺癌组)和20例肺良性病变组织标本(对照组),术前常规CT扫描,术后对标本行VEGF—C、VEGFR-3免疫组化染色,比较两组VEGF—C表达及淋巴管密度(LVD)的差异,分析VEGF—C表达与淋巴结转移CT影像的关系。结果NSCLC组VEGF—C阳性率(69.0%vs5.0%,P〈0.01)、LVD水平(11.67±2.93vs 3.81±1.39,P〈0.01)显著高于对照组。淋巴结转移CT影像表现为癌性淋巴管炎,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组VEGF—C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转移组(90%VS31.8%,P〈0.01)。结论肺癌组织存在VEGF—C的高表达,后者可能通过淋巴管生成促进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