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机制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脑损伤是今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患之一,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高达30~50%,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一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的脑血管痉挛。本文对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理和防治作一综述。 1 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机制 颅脑损伤后发生的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与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机制相似,都可引起脑血管痉挛(CVS),而CVS是导致  相似文献   

2.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特别是痉挛出现早、病情重的病人死亡率更高.近几年作者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中有15例发生重症脑血管痉挛,经治疗后完全恢复,未留下任何后遗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而且发病急、进展快、病情变化快。其在临床上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再出血、脑血管痉挛(VCS)、脑积水(HCP)。早期对并发症进行预防、监测,协助医师处理于萌芽状态,可有效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伤残率和死亡率。为此,收集我科近2年来6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以9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尼莫地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具有显著临床效果,能够有效缓解症状,对病情改善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总结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46例,临床表现为最初发病后,再次出现症状加重及意识障碍,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DSA示脑血管痉挛,MRI表现为分水岭区及丘脑区点片状梗死病灶.严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扩血管和激素抗炎治疗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6.
蛛网膜下腔出血足指由于多种原因所至脑底部或骨髓表呵血管破裂,出血进入蛛网膜下腔。此病发病突然,病情重,短时间内可发生急骤变化,死亡率高。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可抢救患者生命,恢复健康。尼莫地平是一种高度选择性钙通道阻滞剂,具有抗血管收缩和抗缺血作用,对预防和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血管痉挛疗效众所公认。  相似文献   

7.
本文测定了1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血浆内皮素水平并与正常人对照,结果表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较正常人明显升高,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浆内皮素水平急剧升高,在发病后3天有轻度下降,随后持续上升至发病2周在室高峰,同时观察到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出现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患者,其血浆内皮素水平高于未发生迟发性脑血管痉挛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特点和应对策略。方法将同是基底池部位的6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按出血原因分为外伤组及动脉瘤组,对比其CT的Fisher分级、入院GCS评分及通过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结果。结果两组出血部位一致,出血量相似,但是血管痉挛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相比,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低,表明二者的发病机制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对于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治疗原发病因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可再采取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36例患者经CT扫描或腰穿检查确诊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应用改良Fisher分级评估CT,对比经颅多普勒检查及颅内压变化。结果:出现脑血管痉挛13例,其中3例为重度血管痉挛,2例形成缺血性梗死,血管痉挛程度与出血量及部位有关。结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引起血管痉挛,从而加重病情,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血管痉挛发病机理、治疗及预后.方法对4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血管痉挛的病例以及对照组5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无脑血管痉挛病例进行研究,应用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疗效及判断预后.结果两组间年龄、性别无显著性差异(P>0.05);42例CVS病人多在2周内发病;34例治疗后脑缺血症状基本消失,8例病人死亡,其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血管痉挛如及早发现、正确诊断、积极治疗多数可以逆转.  相似文献   

11.
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血管痉挛42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血管痉挛发病机理、治疗及预后。方法对4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血管痉挛的病例以及对照组5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无脑血管痉挛病例进行研究应用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疗效及判断预后。结果两组间年龄、性别无显著性差异(P>0.05);42例CVS病人多在2周内发病;34例治疗后脑缺血症状基本消失,8例病人死亡其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血管痉挛如及早发现、正确诊断、积极治疗多数可以逆转。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预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脑血管痉挛的价值,寻找判断有无脑血管痉挛及其严重程度的简易方法.方法 动态监测4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浓度,分析其与病情严重程度、TCD检查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浓度随病情及脑血管痉挛加重而增高,与TCD检查结果表现出一定相关性.结论 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可作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脑血管痉挛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一个重要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3.
黄永新  陆正齐 《华夏医学》2002,15(3):415-417
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脑血管痉挛是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治疗较困难,近年来有关脑血管痉挛治疗研究进展较快,为提高对其发病机制及治疗效果的认识,现就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常并发脑积水及脑血管痉挛,早期形成急性脑积水给以脑室外引流,早期介入栓塞动脉瘤,防止再出血,可以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方法对3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入院后头颅CT显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积水,急诊行脑室外引流术引流血性脑脊液,降低颅内压缓解脑血管痉挛,病情缓解后尽早行全脑血管造影,诊断为动脉瘤患者行介入栓塞,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结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积水,可引起急性颅内压增高,急诊行脑室外引流可迅速降低颅内压缓解脑血管痉挛,但减压后待患者病情平稳,应早期行介入栓塞动脉瘤,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可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5.
易春霞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4):3172-3173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18 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孪患者的临床资料,重度脑血管痉挛4 例,轻中度脑血管痉挛14 例.结果 18 例患者中6 例得到治愈,7 例病情有所好转,3 例病情恶化,2 例死亡.结论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的并发症,但若能早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则可以大大提高治疗效果.护理人员要严格按照护理常规,密切观察病情,及时观察患者脑功能有无异常,加强对患者语言、感觉、定向力等功能的观察和生活护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多种临床因素与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的关系.方法 8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按存活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多种临床危险因素在预测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中的价值.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Hunt-Hess临床分级、Fisher‘s CT分级、急性期再出血、脑血管痉挛与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关系最为密切.结论 积极预防SAH急性期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对临床分级及Fisher‘s CT分级较高者采取有效措施可以降低SAH的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黄程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7):757-758,761
目的:探讨早期腰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外引流术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对30例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控制颅内压治疗的基础上,根据病情程度分别于伤后12~24h行腰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外引流术。结果:经治疗后,30例患者中治愈25例,轻残4例,中残1例。结论:腰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外引流术,可早期清除蛛网膜下腔积血,解除和预防脑血管痉挛因素,提高救治率。  相似文献   

18.
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效果观察王维和耿佃盛高庆利(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人民医院神经科256400)关键词脑脊液置换;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科常见危重症。近年来,国内外多数学者主张在患者发病3日内行DS...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注射尿激酶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65例患者入选随机分为两组:A组(治疗组)30例,进行脑脊液置换并在蛛网膜下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迟发性血管痉挛,B组(对照组)35例,只进行脑脊液置换治疗迟发性血管痉挛,应用经颅多普勒动态观察发病后3、10、20、30天的双侧颈内动脉平均流速、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VmMCA)及Lingdegaard指数.结果:两组患者均有血管痉挛发生,发生率无明显差别.A组患者血管痉挛的改善情况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蛛网膜下腔注射尿激酶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血管痉挛的疗效优于单纯脑脊液置换.  相似文献   

20.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一个常见且危害较大的并发症 ,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主要死亡和致残原因。我院 1997年 10月— 1998年 12月采用尼莫地平静滴防治脑血管痉挛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2 4例 ,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12例。观察组 :男 5例 ,女 7例 ,平均年龄48岁 ,其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11例 ,脑出血破入蛛网膜下腔 1例 ,首次发病 10例 ,再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2例 ,平均住院 35 .5d。对照组 :男 6例 ,女 6例 ,平均年龄 5 0岁 ,均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再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