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建丽  张斌 《光明中医》2013,28(5):1081-1084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肝病之一,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为进一步明确认识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发病机制,探求NAFLD临床最佳疗效依据,本文对近年来NAFLD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以及治疗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发现NAFLD的发病与诸多因素有关,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二次打击",同时还有各种损害因子,包括类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lc和瘦素、脂联素、肿瘤坏死因子(TNF-α)、细胞性内毒素等细胞因子,共同促使了NAFLD的发展。针对发病机制临床治疗通常采用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脂质代谢外,还包括肝细胞保护剂、抗氧化剂等。  相似文献   

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包括单纯性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和脂肪性肝硬化.其中NASH是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发病机制而言,目前普遍认同的是“二次打击学说”.第1次打击为胰岛素抵抗,是NAFLD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1];第2次打击为在肝脏脂肪沉积基础上所发生的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是导致NASH的关键[2].近些年研究发现,许多中药具有防治NASH的疗效,可从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脂质代谢、抗脂质过氧化、调控脂质代谢相关因子等方面发挥作用.现就中药防治大鼠NASH的实验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茵陈蒿汤防治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索茵陈蒿汤对模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干预作用。方法: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和茵陈蒿汤防治组,模型组和中药防治组给予高胆固醇高脂肪饮食喂养共12周以复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中药防治组同时给予茵陈蒿汤灌胃12周。12周后处死大鼠收集标本,检测血清ALT、AST活性、TC含量,肝组织TG含量,对肝脏组织进行HE染色。结果:茵陈蒿汤能有效地减轻大鼠体重和肝重,明显减轻模型大鼠血清炎症损伤的病理状态,改善肝组织脂肪变性的病理状态。结论:茵陈蒿汤能够有效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病理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清肝化痰活血方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方法 雄性SD大鼠5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12只)、模型组(30只)、预防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他组以高脂饲料造模,造模12周后,将模型组大鼠随机分为2组,即模型对照组(10只)与治疗组(10只).预防组和治疗组均给予清肝化痰活血中药干预.分别观察清肝化痰活血方对大鼠肝脏脂肪变性及炎症程度、血清ALT、AST的影响. 结果 造模12周时,正常对照组大鼠肝组织正常,没有脂肪变性和炎症发生;模型组大鼠均发生重度肝脏脂变及不同程度的肝组织炎症,而预防组大鼠肝脏的脂变程度和炎症程度明显轻于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清ALT活性、AST活性有上升趋势,但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预防组血清ALT、AST活性显著下降(P<0.05);治疗4周时,治疗组大鼠的肝脏脂肪变性程度和炎症程度均明显轻于模型对照组;治疗组ALT、AST活性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结论 清肝化痰活血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肝脏脂肪过度沉积,改善肝功能,改善肝细胞脂肪变性、减轻肝组织炎症.  相似文献   

5.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13,他引:2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目前尚无治疗NAFLD的特殊有效药物。本文查阅十年间国内外相关文献80余篇,对NAFLD的发病机制及新学说、NAFLD研究模型及观察指标,以及中药治疗NAFLD的研究情况进行了阐述。NAFLD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脂质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IR)等,与IR有关的“二次打击学说”能够合理地解释NAFLD的形成机制。NAFLD研究模型主要包括整体动物实验模型和体外细胞模型,观察指标主要涉及脂质代谢、一些特殊细胞如Kupffer细胞等。中医治疗NAFLD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大鼠高脂血症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方法 采用雄性Wistar大鼠30只,体质量(200 ±20)g饲喂高脂饲料,检测8周后大鼠血清TG、TC、HDL-C、LDL-C、AST、ALT水平,并取肝组织进行病理切片分析.结果 病理组织学检查,脂肪肝模型组大鼠肝细胞明显肿胀,全肝组织内可见弥漫分布的大脂滴和微脂滴,无脂肪纤维化症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脂肪肝模型组肝指数、血清TG、TC、LDL-C、AST、ALT含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脂肪肝模型组血清HDL-C含量低于空白对照组,除AST、ALT外其它生化指标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过高脂饲料喂养8周,可建立比较成功的高脂血症脂肪肝大鼠病理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高脂饮食所致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形成和停止造模后自愈情况。方法:将健康雄性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7组:正常组、模型1、2、3、4、5、6组,每组6只。正常组予标准饲料,模型组均给予高脂饲料,模型组大鼠10周后改为标准鼠料喂养。分别于实验第2、4、6、8、10、14周将模型1~6组依次全部处死,正常组于第14周处死,观察各组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的血清、肝脏生化指标及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大鼠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和大鼠肝指数、Lee's指数于造模第4周时开始升高,到第8周达到高峰,于第14周(即停止高脂饲料4周后)有降低趋势。在肝组织切片在病理学和形态学上,造模组大鼠于第2周肝脏开始出现肝细胞脂肪变、气球样变、小叶炎症和门脉炎症,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上述病理改变加重,于造模第6周开始有大鼠肝脏出现纤维化,并呈重度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理变化。而第14周(即停止高脂饲料4周后)肝脏自然愈合在组织病理学上不明显。结论:高脂饲料喂养8~10周内可以成功诱导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且模型在停止造模4周内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8.
非酒精性脂肪肝已成为全球卫生事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实验研究取得实效。单味中药及有效成分,中药复方通过抗肝组织脂质过氧化及肝细胞变性,防止胰岛素抵抗,减轻炎症反应等途径,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实验研究中显示一定优势,文章就近5年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动物实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5,(4):160-162
目的:探讨乌丹降脂胶囊治疗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NASH)的作用及可能的治疗机制。方法:90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易复善组和乌丹降脂胶囊104.17 mg/kg、208.34 mg/kg、416.67 mg/kg剂量组。正常对照组以基础饲料喂食,而模型对照组、易复善组和乌丹降脂胶囊104.17 mg/kg、208.34 mg/kg、416.67 mg/kg剂量组则以高脂饲料喂饲,连续喂养16周;喂养2周后,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以生理盐水10ml/kg灌胃;易复善组以易复善溶液灌胃85.2mg/kg;乌丹降脂胶囊104.17 mg/kg、208.34 mg/kg、416.67 mg/kg剂量组以乌丹降脂胶囊不同浓度溶液灌胃10ml/kg,连续灌胃14周,测量大鼠体重、肝湿重、肝指数,检测血清生化指标及肝组织病理改变。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乌丹降脂胶囊416.67 mg/kg组及易复善组体重、肝湿重及肝指数均明显降低,血液生化ALT、AST、CHOL、TG、LDL-C、CRP各指标水平明显下降,HDL-C水平明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病理HE染色结果显示,易复善组与乌丹降脂胶囊416.67 mg/kg组肝脏肝小叶结构恢复,肝细胞索及肝窦结构清晰,肝细胞内脂肪空泡显著减少。结论:乌丹降脂胶囊具有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脂质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高脂饮食建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观察清热化湿方王氏连朴饮加减方对其血清生化和肝组织病理的影响。方法:采用普通饲料加10%猪油、2%胆固醇高脂饮食复制大鼠NASH模型。实验分正常对照组、空白模型组、清热化湿方防治组、东宝肝泰(复方蛋氨酸胆碱片)对照组。测定各组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低密度脂蛋白(LDL)和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评估肝组织病理脂肪变性和炎症活动程度。结果:大鼠NASH模型成功建立。与空白模型组相比,东宝肝泰对高脂饮食诱导的NASH大鼠具有降低TG、TCH、LDL作用(P0.05),其对脂肪变性和炎症活动程度无明显改善(P0.05);清热化湿方防治组血清TG、TCH、LDL、ALT、AST明显降低(P0.01),作用均优于东宝肝泰对照组(P0.05),清热化湿方防治组脂肪变性和炎症活动程度明显改善(P0.01),其炎症活动程度较东宝肝泰对照组明显减轻(P0.05)。结论:清热化湿方对NASH有良好的防治作用。部分作用优于东宝肝泰组(P0.05)。  相似文献   

11.
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类似于人类饮食习惯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动物模型。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盐水组和模型组,每日盐水组灌胃生理盐水,模型组灌胃高脂乳剂,观察不同时间大鼠血脂四项、肝总胆固醇(TC)、肝甘油三酯(TG)以及肝脏病理结构的变化。结果:第3周模型组血TC、血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高密度脂蛋白(HDL-C)、肝TC、与盐水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病理结果示:肝细胞明显水肿,部分肝细胞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的脂滴,呈部分肝细胞脂肪变性;第8周模型组血TC、LDL-C、HDL-C、肝TC、肝TG与盐水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肝细胞内脂滴数量增加,部分肝细胞再生;第10周模型组血TC、血LDL-C、肝TC、与盐水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肝内灶片状肝细胞脂肪变性,肝小叶中央区肝细胞脂肪变性严重,出现肝细胞点状坏死。模型组肝脏指数均小于盐水组(P<0.01)。结论:用高脂乳剂灌胃wistar大鼠建立脂肪肝动物模型,模仿人类的饮食习惯模型稳定。  相似文献   

12.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如遗传—环境—代谢—应激相关因素等)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以及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NASH)和肝硬化。自1986年Schaffner F等人提出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术语之后,NAFLD逐渐被认识到是一种具有潜在严重性的疾病状态,  相似文献   

13.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dic fatty liver disease,以下简称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每周饮酒折合酒精量小于40g)、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NAFLD发病率不断上升,发病年龄有低龄化趋势,并且部分患者可进展到终末期肝病,因而日益受到医学界关注。现将近年有关NAFLD的中医药实验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快速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郁脾虚证的模型。方法:取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高糖高脂饮食+生理盐水组(GTGZ+NS组)、高糖高脂饮食+10%CCl4组(GTGZ+10%CCl4组)、高糖高脂饮食+40%CCl4组(GTGZ+40%CCl4组)。NC组给予基础饲料进行常规喂养;其余3组给予高糖高脂饲料喂养并每日束缚3 h,于第7周开始分别给予3 mL/kg的0.9%生理盐水、10%CCl4油溶液、40%CCl4油溶液皮下注射,每周两次。第8周末,观察大鼠的一般行为学改变,检测血清转氨酶和血脂、海马组织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及尿D-木糖排泄率,进行肝脏HE、油红O和天狼星染色。结果:与NC组相比,各组大鼠血清转氨酶和血脂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海马组织中的5-HT、NE以及尿D-木糖排泄率均降低(P﹤0.05),GTGZ+40%CCl4组大鼠的症状和体征更符合中医肝郁脾虚证的...  相似文献   

15.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系列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损肝因素所致的,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堆积为主要特征的一组代谢性疾病,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等,这类疾病与肥胖、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综合征的相关组分关系密切。查阅了近10年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NAFLD动物模型的建立进行了阐述。NAFLD动物模型主要分为营养、药物或毒物等环境因素诱发模型和基因敲除或基因突变等遗传因素诱发模型。由于目前NAFL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治疗上也缺乏有效措施,因此,建立高质量的动物模型对于该疾病的发病机制、药物治疗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参葛方防治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参葛方对CCl4复合高脂低蛋白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大鼠的防治作用.方法:运用四氯化碳( carbon tetrachloride,CCl4)皮下注射4周(2次/周)复合高脂低蛋白饮食2周诱导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NAFL)动物模型,造模大鼠在造模第1天开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参葛方组及阳性药物对照组,自造模之日起参葛方高、中、低剂量组给药分别为0,10,5 g·kg-1,易善复组剂量为0.076 g·kg-1并ig给药或蒸馏水.处理后,观察药物对大鼠血清肝功能、肝脏组织病理变化、肝组织甘油三酯( triglyceride,TG)、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含量,及丙二醛( malondialdehyde,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变化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参葛方治疗组大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ALT,68.00±17.84,52.50±18.03)U·L-1,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382.66±109.78,291.30±74.33)U·L-1显著降低(P<0.01),肝组织脂肪变性明显改善,肝组织SOD活性有升高趋势,肝组织MDA( 370.25±61.28,249.82±15.98)nmo1·g-1含量显著下降(P<0.01).结论:参葛方可显著降低CCl4结合高脂低蛋白饮食诱导的大鼠脂肪肝模型中TG 和FFA含量,减轻炎症损伤和肝脂肪变性,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对NAFL动物模型有理想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复方绞芪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的影响,探讨其防治NASH的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高糖饮食喂养12周诱导SD大鼠建立NASH大鼠模型,同时用不同剂量复方绞芪方治疗,观察其对NASH大鼠肝指数、血清肝功能、血脂、血糖的影响;常规HE染色观察肝组织的病理改变并计算NAFLD活动度积分(NAS)。结果:模型组大鼠的肝指数、血清ALT、AST、GLU、LDL-C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增加;而血清HDL-C水平显著下降;同时NAS计分明显升高。应用复方绞芪方进行干预后,大鼠NAS计分较模型组大鼠显著降低,肝功能、血糖明显改善,血清CHOL、TG、LDL-C水平不同程度下降同时HDL-C明显升高。结论:复方绞芪方能改善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明显降低NAFLD活动度积分(NAS),这可能是其治疗高脂高糖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中药抗脂方调节糖脂代谢,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作用。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脂肪性肝炎模型组(B组)、脂肪性肝炎给予易善复组(C组)和脂肪性肝炎给予抗脂方组(D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以高脂饲料喂养,同时皮下注射CCl4造模。造模同时灌胃给药8周。以常规方法检测肝功能、生化指标、肝组织病理染色和HOMA-IR;采用ELISA法检测脂联素(ADP/Acrp3)、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空腹胰岛素(FINS)、游离脂肪酸(FFA)和蛋白酪氨酸激酶(PTK);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胰岛素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脂肪性肝炎模型组比较,脂肪性肝炎给予抗脂方组明显改善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的肝功能,逆转了其相关的病理特征及生化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同时,脂肪性肝炎给予抗脂方组大鼠FPG、FINS、HOMA-IR降低(P0.01),PTK、PPAR-α、ADP升高(P0.01),TNF-α降低(P0.01),胰岛素受体IR增加(P0.01),IRS1、IRS2升高(P0.05),PI3K表达及Akt的磷酸化表达明显升高(P0.05),p38的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P0.01),从而增加了大鼠肝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了胰岛素信号转导。结论中药抗脂方具有明显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作用,其相关的机制可能与抗脂方调节肝脏的糖脂代谢、改善胰岛素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防风通圣散干预非酒精性脂肪肝实验大鼠模型的影响.方法:取成年SD雄性大鼠60只,适应性饲养2周后,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12只(予普通饲料),造模组48只(予高脂饲料).在给予高脂饮食后的第2周开始,将造模组的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12只,防风通圣散低、中、高剂量治疗组各12只.至造模10周末,防风通圣散低、中、高剂量治疗组分别给予防风通圣散生药6,12,16 g·kg-1 ig qd干预2周.各组饲养方式不变.然后静脉取血进行生化检查,处死动物,取新鲜肝脏制备标本.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血清肝功能、血脂指标,肝细胞脂肪变程度均有明显的升高、加重(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防风通圣散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肝功能和血脂指标,肝细胞脂肪变程度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防风通圣散干预非酒精性脂肪肝能明显恢复肝组织的结构,减轻肝细胞的损伤,保护肝功能,降低血脂参数.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国内生活水平的提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的发病率日益升高。NASH本身可影响其他慢性肝病进展,并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病互为因果。由于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故缺乏有效防治措施。文章对国内外近5年来的主要文献进行整理,对NASH发病机制的认识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