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大鼠肝细胞缺氧预处理后基因表达谱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体培养的肝细胞经缺氧预处理后能耐受长时间缺氧,表明缺血预处理保护肝脏的现象也存在于体外。缺氧预处理保护肝细胞是一个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过程,但其确切机制至今仍不明了。为此,我们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缺氧预处理后肝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变化,探索缺氧预处理预防肝细胞缺氧再灌注损伤的可能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缺血预处理和Caspase抑制剂治疗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 6组 :( 1)缺血再灌注1 (IR1 )组 ;( 2 )IR2 组 ;( 3 )缺血预处理1 (IP1 )组 ;( 4 )IP2 组 ;( 5 )Caspase抑制剂治疗1 (T1 )组 ;( 6)T2 组。比较各组大鼠 70 %肝脏 60min或 12 0min缺血 ,在再灌注 3h时的肝组织Caspase 3活性 ,肝细胞凋亡率和血清AST和ALT水平 ,及实验动物 7d存活率。结果 在 60min缺血及 3h再灌注时间 ,IP1 组和T1 组的保护作用相同 ,在 12 0min缺血及 3h再灌注时 ,T2 组对Caspase活性和肝细胞凋亡的抑制优于IP2 组 (P <0 .0 1) ,但两者的AST和ALT水平及动物 7d存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缺血预处理和Caspase抑制剂治疗对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都有保护作用 ,两者的保护效果无显著性差异。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更简便、经济、安全 ,临床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阿霉素和缺血联合预处理对肝硬化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1)诱导大鼠肝硬化模型;(2)缺血再灌注损伤前3组肝硬化大鼠分别行阿霉素预处理、缺血预处理、阿霉素 缺血联合预处理,比较3组和对照组AST、ALT、LDH和盯、TNF-α、NO、热休克蛋白70(HSP0)差异有显著性。结果阿霉素预处理、缺血预处理、阿霉素 缺血联合预处理能明显抑制AST、ALT、LDH水平升高,其中以阿霉素 缺血联合预处理作用最显著;缺血预处理能显著降低ET、TNF-α水平;阿霉素预处理和缺血预处理使N0显著升高;阿霉素预处理能使肝细胞HSP70显著增加。结论阿霉素和缺血预处理都能减轻肝硬化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阿霉素 缺血联合预处理对月十硬化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协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肝脏移植技术已经成为治疗肝脏疾病的重要方法,但是移植肝脏冷保存及缺血再灌注损伤一直是肝脏移植失败的重要原因.缺血预处理(IP)的下游信号分子一氧化氮(NO)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小分子物质,NO与肝脏移植关系密切,涉及到缺血及再灌注损伤等多个环节,现在普遍认可肝脏移植过程中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会导致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从而引起NO生成急剧减少.内皮细胞氮氧化物合酶(eNos)诱导生成的NO对肝脏移植过程中缺血及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研究者对一氧化氮用于保护肝脏移植进行了尝试,现阶段增加NO的技术方法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包括缺血预处理(IP)和在保存液中加入NO前体、eNOS诱导药等.本文就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常温下肝脏缺血预处理后细胞凋亡调节基因C-jun和bcl-XL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6例肝癌患者随机分成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缺血预处理组(IP组),每组8例.在肝门阻断前和再灌30min时抽血查肝损害标记酶,同时取肝组织切片行肝细胞凋亡、C-jun和bcl-XL基因及PCNA表达检测,并行光镜和电镜检查.结果IR组和IP组ALT,AST,LDH及凋亡指数(AI值)在再灌注30min时均较阻断前明显升高(P<0.05或P<0.01),IR组升高更显著(P<0.01),且IR组再灌注30min时有肝细胞坏死和超微结构不可逆性改变;与IP组比较,IR组再灌注30min时凋亡诱导基因C-jun和PCNA表达明显增强(P>0.05或P<0.01);与IR组比较,IP组再灌注30min时凋亡抑制基因bcl-XL表达明显增强(P<0.01).结论(1)常温下缺血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肝细胞凋亡调节基因C-jun和bcl-XL表达而实现的;(2)肝脏IR损伤可能与激活C-jun基因表达促发肝细胞凋亡发生有关;(3)IP可能通过激活bcl-XL基因表达而抑制肝细胞凋亡发生.  相似文献   

6.
缺血预处理(IP)是指各种器官,如心脏、肾脏、肝脏或脑等,在经历了短暂的缺血再灌注(IR)后,能增强其对随后长时间缺血的耐受性现象,是机体内在的一种保护作用。临床认为应用IP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器官避免缺血再灌注损伤(IR I)。IP对器官或组织产生两种保护作用,一种为早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成友  倪勇  刘琰  郑树森 《肝胆外科杂志》2002,10(6):471-472,470
目的 观察兔肝缺血 /再灌注损伤不同时相肝组织氧压及线粒体形态变化 ,研究常温下肝脏缺血 /再灌注的损伤及其机制。方法  4 0只兔随机分为 2组即缺血组和对照组。组织气体分析仪持续测定兔肝组织氧压 (Hepatic tissue oxygeonpressure Ptio2 ) ;电镜观察肝脏病理及线粒体形态改变 ,图像分析仪对线粒体的立体形态计量分析。结果 缺血组兔在肝脏缺血后肝 Ptio2值开始下降 ,再灌注 6 0 min时肝 Ptio2仍未恢复正常 (P<0 .0 5 )。电镜观察发现 :肝缺血 30 min,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 ,再灌注 6 0 m in后线粒体肿胀进一步加重 ,部分线粒体破坏 ,结构不清 ,线粒体空泡变性。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肝细胞线粒体与对照组相比 ,其比表面减小、平均体积增大 (P<0 .0 5 )。结论 常温下入肝血流阻断可以导致肝脏缺血 /再灌注后肝细胞功能障碍和病理损害。其作用机制与缺血期肝细胞缺氧、再灌注期肝脏微循环障碍和肝细胞线粒体的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8.
挥发性麻醉药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重要的临床问题。挥发性麻醉药可能通过抑制枯否氏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产生肝细胞外的氧自由基,减轻中性粒细胞和肝细胞内钙超载,抑制中性粒细胞的粘附,提高肝细胞缺血再灌注期间的能量贮备,而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1986年,Reimer等的研究揭示间断缺血对后续的缺血损伤不是累积效应而是一种保护效应。继后Murray等的研究证实这种结果并首先提出了“缺血预处理(ischaemic preconditioning,IP)”的概念,即经历几次短暂缺血再灌注后,机体对缺血损伤的耐受性增强,表现为:心律失常减少,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梗面积缩减。乏氧灌注、心动过速和某些药物也可诱导产生IP样作用。目前的资料表明:IP也可发生在脑、脊髓、视网膜、肝脏及骨骼肌。根据IP保护效应出现的时间可将其分为即刻保护效应和延时保护效应(或称第二窗口效应)。  相似文献   

10.
1986年,Murry等[1]发现短暂的缺血和再灌注能使心肌耐受后续长期的缺血,这与以往认为缺血再灌注次数越多、损伤越严重的看法相矛盾,由此提出了缺血预处理的概念(ischemiapreconditioning,IP),即预先反复短暂的缺血再灌注,诱导机体产生一种内源性的保护机制,以增强机体对随后长时间缺血再灌注的耐受性,减轻脏器损伤的现象。随后众多研究发现IP不仅可在心脏中发生,同样也可发生在肝脏、骨骼肌、脑、小肠、肺、肾脏等组织器官。1997年,Peralta等[2]发现肝脏经IP后,阻滞其血供90min再灌注,能明显降低血液中各种转氨酶含量,随后Yin等[3]报道…  相似文献   

11.
缺血预处理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缺血预处理对肝脏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通过构建正常大鼠和肝硬化大鼠肝脏 70 %的原位热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比较缺血预处理和无预处理组及间歇阻断肝门法对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以肝功酶、能量代谢和过氧化损伤等生物化学指标、组织学病理和细胞超微结构的形态学指标 ,观察不同预处理条件对结果的影响。结果 :各项指标显示 ,正常大鼠中 ,缺血预处理与无预处理组相比 ,可显著减轻再灌注损伤 (P <0 .0 5 ) ,与间歇性阻断肝门组相比也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在各个缺血预处理组内 ,缺血预处理 5min(IPC5min)组较IPC10min组和IPC5min× 2 组效果好 (P <0 .0 5 ) ,证实缺血预处理对肝硬化大鼠肝脏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结论 :缺血预处理可减轻肝脏再灌注损伤 ,并优于间歇性阻断肝门法 ,是一种应用方便、效果较好、前景广阔的阻断肝脏血供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复灌早期细胞增殖与Cyclin D1表达的影响,探讨缺血预处理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54只SD大鼠随机分成缺血再灌注组(IR)、缺血预处理组(IP)和假手术组(SO),利用肝原位部分缺血再灌注模型,于复灌后0、1、2、4 h取材,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肝细胞Ki67抗原表达,同时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与IR组相比,在复灌后0、1 h,IP组肝细胞Ki67表达率明显增高[(28.86±6.34)%比(19.40±5.35)%,(46.82±9.80)%比(22.40±5.08)%,P<0.05],同时可见IR组复灌后2h Cy- clinD1蛋白始有表达,而IP组在复灌开始时即有表达。结论缺血预处理可促进肝细胞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早期细胞增殖与Cyclin D1的表达,可能是其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挥发性麻醉药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重要临床问题。挥发性麻醉药可能通过抑制枯否氏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产生上的氧自由基,减轻中性粒细胞和肝细胞内钙超载,抑制中性粒细胞的粘附,提高肝细胞缺血再灌注期间的能量贮备,而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早期核因子KB活性、促凋亡基因Fas和FasL蛋白表达以及肝细胞凋亡的影响,以进一步阐明肝脏缺血预处理的抗凋亡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SD大鼠肝缺血(40min)再灌注(120 min)损伤及肝缺血预处理的模型.24只大鼠随机分成3组(n=8).①假手术对照组(C组),仅分离肝十二指肠韧带,不阻断肝门,不进行其他干预处理.②缺血再灌注组(IR组),在第一肝门用小血管夹阻断尾状叶及左肝叶血流40 min松开血管夹肝脏再灌注2 h,再灌注开始后关腹.③缺血预处理组(IP组),先行3个循环的缺血预处理,阻断第一肝门10 min,开放再灌注10 min为1个循环,随后操作同缺血/再灌注组.实验结束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谷草转氨酶和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TUNEL法检测肝组织的细胞凋亡指数(AI):EMSA法测定肝组织核因子κB的结合活性:Western blotting免疫印迹法检测Fas及FasL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IR组和IP组的ALT、AST及细胞凋亡指数(AI)均明显高于S组(P<0.01),但与IR相比,IP组则明显较低(P<0.01).与C组比较,IR组的核因子κB活性、促凋亡基因Fas和FasL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而IP组仅轻度增高.结论 缺血预处理可通过降低肝脏缺血/再灌注早期核因子κB的转录活性,并下调促凋亡基因Fas及FasL的表达,从而发挥抗细胞凋亡和损伤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15.
缺血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基础上建立稳定的缺血预处理模型,观察其保护作用,结果发现预处理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比清肝酶(ALT,AST),透明质酸水平及肝组织局部MDA含量均低,而组织ATP含量及能荷值均高,形态学损伤改变轻;同时发现预处理组织腺苷含量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实验表明缺血预处理能有效减轻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腺苷分子参与了这一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海藻糖是否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C57BL/6J小鼠数字随机分为无缺血组、缺血再灌注组、海藻糖处理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缺血90 min后于再灌注的0h和6h,收集血液和肝组织,通过分离血清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肝功能指标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2(IL-2)炎症因子水平和肝组织病理改变研究海藻糖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AML12小鼠肝细胞系构建缺糖缺氧-复糖复氧细胞模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根据给予的海藻糖浓度不同分为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对照组无海藻糖,收集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水平以研究海藻糖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的细胞凋亡的影响,蛋白印迹法检测Caspase-3、Cleaved Caspase-3和Bcl-2蛋白水平以研究海藻糖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的细胞凋亡中的分子机制。结果体内动物实验显示肝脏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再灌注组ALT、AST及TNF-α、IL-1β和IL-2等肝功能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升高(P<0.05),且肝组织发生坏死;而在给予海藻糖处理后,ALT、AST、TNF-α、IL-1β和IL-2等水平较生理盐水对照组降低且肝组织坏死面积也减少(P<0.05)。体外细胞实验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肝细胞凋亡水平下降;且实验组活化的促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3水平下降、抗凋亡蛋白Bcl-2水平升高。结论在体内和体外条件下海藻糖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的炎症发生和抑制Caspase-3的活化并促进Bcl-2的表达,减轻细胞凋亡,从而保护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IPC)对肝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的中性粒细胞和某些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部分肝脏原位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①正常对照组;②缺血再灌注对照组;③预处理组。②、③组均在60min再灌注完成后取血及肝组织标本,检测血清AST、ALT、LDH、NO、ET-1、TNF-α、及肝组织中髓过氧化酶(MPO)活性和肝细胞病理改变。结果:预处理组与再灌注对照组比较,肝功明显改善,NO含量升高,ET-1、TNF-α浓度和MPO活性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缺血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可能与提高内源性NO水平、减轻中性粒细胞在肝脏中的渗出和聚集、抑制ET-1、TNF-α的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18.
评价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后肝细胞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和肝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大鼠78只分为3组:缺血预处理组、肝血流持续阻断组及假处理组。用免疫金银法动态观察再灌注24h内HSP70蛋白的表达,同时观察肝脏的病理改变。结果:肝缺血预处理能较早诱导HSP70的表达,肝细胞损伤也相应较轻。结论:肝缺血预处理可增加组织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耐受性,该保护作用可能与早期诱导HSP70蛋白的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19.
不同时间的缺血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我们通过观察不同时间的缺血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旨在探讨PC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所需要的适合的预处理时间。一、材料与方法1.动物模型: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180~220g,参照Jaeschke和Metzger法制备成右肝全部缺血、左肝部分缺血后再灌注大鼠模型[1]。2.预处理方案:本实验共设5组,每组12只大鼠;假手术组(S组):仅行假手术;缺血再灌注组(IR组):肝脏持续缺血60分钟,再灌注30分钟;预处理组分为3组,在肝脏持续缺血之前分别进行5分钟缺血及5分钟的再灌…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肝细胞凋亡,以及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肝细胞凋亡以及对其调控基因(bcl-2,Fas)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分为假手术(SO)组、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预处理(IP)组,后2组中分为3个亚组(IR1,2,3,IP1,2,3).缺血均为30min.缺血预处理为缺血前采用5min缺血及5min再灌.分别于再灌注1.5,3,4.5h后处死动物采取肝脏标本,SO组于术后3.5h采取肝标本.检测细胞凋亡及bcl-2,Fas蛋白表达水平.结果IR2组和IP2组与SO组比较细胞凋亡指数(AI)显著性增加(P<0.01),IP组较IR组细胞AI显著性降低(P<0.05).电镜示凋亡细胞,但IP组较IR组的细胞器特别是线粒体损伤要轻.bcl-2蛋白表达IP组较IR组及SO组显著性增加(P<0.05),IR组与SO组无差异(P>0.05).Fas蛋白表达IR2组和IP2组较SO显著性增高(P<0.05),IP组与IR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IR损伤可能通过激活Fas蛋白的表达而促发肝细胞凋亡;IP可能通过激活bcl-2蛋白的表达而抑制肝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