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保留阔筋膜的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治疗阴茎癌患者的控瘤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2011年104例阴茎癌患者在我院行保留阔筋膜的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的资料。 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36(10~130)个月,单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清出淋巴结数目平均12.5(3~31)枚。总体患者3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为92.1%,其中pN0、pN1、pN2和pN3的患者分别为100%、91.3%、80%和33.3%。1例患者术后7月复发,位于外环口上方阔肌膜范围之外。结论 保留阔筋膜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无淋巴结结外侵犯阴茎癌患者控瘤效果与经典根治术相似。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运用膜性层面(Camper筋膜浅深层之间)分离法在改良根治腹股沟淋巴清扫术中的控瘤效果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12月间35例阴茎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30~70岁,中位年龄50岁。以Catalona的改良腹股沟淋巴切除为模板,运用膜性层面的分离方法整块剔除双侧阔筋膜上浅组和筛筋膜下股血管前面和内侧深组淋巴脂肪组织。保留阔筋膜和大隐静脉且未行缝匠肌转位。双侧同期清扫20例,分期15例。随访8~69个月,中位随访37个月。追踪患者生存及并发症。结果:35例清除淋巴结总数753枚,平均每人每侧10.8枚。阳性患者80%(28/35),其中单侧阳性85.7%(24/28),双侧阳性14.3%(4/28)。3年总的疾病特异性生存率为95.2%,其中pN0、pN1、pN2均为100%,pN3为75%。保留阴茎局部复发9.5%(2/21)。腹股沟区总并发症23%(8/35),包含切口感染5.7%(2/35),下肢及阴囊淋巴肿8.6%(3/35),局部复发8.6%(3/35);未发生皮瓣坏死及植皮;无下肢静脉血栓。结论:膜性层面分离法疗效与经典根治术相似,并发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减少阴茎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后并发症的手术操作技巧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10月间收治的30例行改进根治性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的阴茎癌患者的临床资料。30例共60侧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其中29例为阴茎癌手术时同期淋巴清扫。清扫范围足够,淋巴结清除彻底,改进技术包括设计腹股沟"S"形皮肤切口、通过确认Campas筋膜的膜性解剖标志层来分离皮瓣、皮瓣边缘缝线牵引、完整保留阔筋膜、尽可能保留阴部外浅静脉、术后良好的引流及加压包扎。结果 30例患者随访5~128个月,共发生并发症15侧次(25.0%),其中轻度皮瓣坏死4侧次(6.7%)、切口感染3侧次(5.0%)、淋巴水肿8侧次(13.3%),无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通过改进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可有效减少阴茎癌患者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阴茎癌合理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33例阴茎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鳞状细胞癌患者31例,疣状癌患者2例。5例行阴茎局部病变切除术,26例行阴茎部分切除术,2例行阴茎全切加会阴部尿道造口术。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20例,其中7例行双侧改良根治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10例行一侧改良根治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对侧改良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3例行髂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对侧改良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结果:33例患者定期随访1~5年,平均随访31个月,1年生存率为93.9%(31/33),2年为87.9%(29/33),5年为72.7%(24/33)。本组6例T1G2期以上阴茎癌患者行预防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术后随访生存率为83%(5/6);而另有14例未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术后随访死亡7例,生存率为50%(7/14)。在33例阴茎癌患者中,9例可扪及单侧或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行双侧淋巴结活检,有6例为阳性,阳性率高达66.7%(6/9);但有3例阴性患者随访过程中出现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假阴性率为13%(3/23)。有7例伴髂、腹股沟淋巴结转移,随访期间7例患者全部死亡,结论:对阴茎癌患者,合理地选择手术方式切除肿瘤,并合适地选择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的时机和方式,采用一定的手术技巧,可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并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同期行阴茎癌原发病灶切除和改良根治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10年6月55例同期行阴茎癌切除和改良根治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资料.患者年龄27~73岁,平均49岁.行同期改良根治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107侧,1侧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之前曾行大隐静脉抽出术,2侧行同期经典根治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 结果 107侧改良根治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后发生切口感染1侧次(0.9%),下肢淋巴水肿18侧次(16.8%),皮瓣坏死6侧次(5.6%).每侧切除淋巴结3 ~23枚,平均11枚.3年总生存率为84%. 结论 阴茎癌切除同期行改良根治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可保证控瘤效果,不增加手术后并发症,是适合阴茎癌患者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加入腹股沟淋巴结转移个数及腹股沟转移侧数的阴茎癌改良病理N分期在中国人群患者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3月至2013年1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团队治疗的246例阴茎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原发灶处理及改良根治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治疗并采用标准化方式收获淋巴结(清扫淋巴结数目≥8枚)。Kaplan-Meier法进行疾病特异性生存率(DSS)分析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卡方检验、AIC标准和C-index一致性系数进行预测模型的评估。Bootstrap再抽样法(500次)进行模型验证。结果最终111例阴茎癌患者纳入分析。按照国际抗癌联盟-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UICC-AJCC)的第7版病理N分期标准,pN1、pN2、pN3患者3年DSS分别为89.6%、65.9%、33.6%(P_(N1-N2)=0.030,P_(N2-N3)0.001,P0.001);按照改良病理分期标准,pN1、pN2、pN3患者3年DSS分别为90.7%、60.5%、31.4%(P_(N1-N2)=0.005,P_(N2-N3)=0.004,P0.001)。在多种Cox多因素分析中,仅改良病理N分期具有预测价值(HR:4.877,10.895;P=0.018,0.001)。模型评估结果显示改良病理N分期系统在中国人群中的预测准确性显著增加。结论阴茎癌改良病理N分期可以更好地预测中国人群患者的预后。阴茎癌改良病理N分期可有利于指导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7.
腹股沟淋巴结状态是影响阴茎癌预后重要因素之一。传统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因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严重影响手术效果和生活质量,现已较少应用。腔镜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能显著降低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且控瘤效果令人满意,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文着重于腹腔镜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在阴茎癌治疗中的应用、发展、适应证、有效性和并发症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行阴茎癌保留大隐静脉的腹股沟淋巴结清扫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18年6月-2019年12月我科12例阴茎癌患者接受腹腔镜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由同一术者完成,术中保留大隐静脉。回顾性分析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病理结果、肿瘤预后等临床资料。结果 12例24侧腹腔镜保留大隐静脉的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成功完成。平均手术时间(113.33±20.16)min,术中出血量30-50mL,术后平均住院(6.56±2.24)天,术后引流管平均留置(15.22±7.40)天。12例患者均为鳞状细胞癌,单侧平均清扫浅组淋巴结(8.44±3.20)枚、深组淋巴结(1.33±0.65)枚,2例患者出现单侧浅组淋巴结转移。1例患者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未见阳性淋巴结。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9.2%(7/24):2例患者出现单侧淋巴漏伴下肢水肿,另有2例单侧淋巴漏、1例单侧创面皮肤感染、2例一侧下肢水肿。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0.7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对于有经验的术者,保留大隐静脉的腹腔镜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治疗阴茎癌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报道改良内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技术(VEIL),并探讨其安全性、有效性,以及内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在阴茎癌患者诊疗的意义。方法对本中心2010年4月至2010年7月3名有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指征的阴茎癌患者行双侧改良内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总结手术步骤,统计手术相关数据,结合以往研究进行分析。结果 3名患者共6例改良内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均成功完成,无一例中转开放。手术平均时间106.7min(82~121)。每侧清扫淋巴结平均9.3个(7~11个),无术中并发症发生,除一位患者发生双侧淋巴漏外无皮瓣坏死、淋巴水肿、伤口感染等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改良内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安全、可行,具备以往内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低并发症发生率的优势,在保证了清扫范围的同时降低了手术难度,减少了手术时间。该术式对于肿瘤的远期治疗效果仍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腹腔镜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并发症及控瘤效果。方法:回顾分析为10例男性患者(14侧)行腹腔镜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资料。股三角尖部下约3 cm处做10 mm观察孔,另两个切口分别位于距第一切口约6 cm的股三角外侧及内侧(10 mm、5 mm)。分离皮瓣后,以大隐静脉为解剖标志,清扫浅组及深组淋巴脂肪组织,手术清扫范围同开放根治术。记录手术清扫的淋巴结,分析并发症发生原因。结果:手术时间每侧平均(130±24.9)min,每侧平均清扫淋巴结(12.1±1.2)枚,每天每侧引流量平均(60.3±37.3)ml。3例患者发生轻微并发症,1例术中出现高碳酸血症及皮下气肿,1例术后发生50 ml的血清肿,1例手术部位出现180 ml的淋巴液肿。平均随访(24±11.7)个月,无肿瘤复发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转移性阴茎癌及恶性生殖肿瘤是可行的,不仅可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而且控瘤效果令人满意。但应进行大宗病例的研究,并长期随访以评价其控瘤效果及潜在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21,36(5):362-365,370
目的:探讨低气压腔镜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在阴茎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我院2013年1月—2018年1月阴茎癌行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共5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时气腹压力的不同分为低气腹压组(气腹压力5~7 mmHg,n=33)及高气腹压组(气腹压力13~15 mmHg,n=24)。清扫范围同标准的开放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常规保留阔筋膜,若隐静脉裂孔周围无明显肿大淋巴结,保留大隐静脉主干。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手术,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的数目、术后淋巴液引流天数、术后T分期及N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气腹压组术中最高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为47(44.5~48.5) mmHg,高气腹压组为55(53.0~57.5) mm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 d低气腹压组D-二聚体显著低于高气腹压组,发生皮下气肿的比例为12.12%,显著低于高气腹压的37.5%。术后随访3~86个月,中位随访46个月。低气腹压组有3例复发,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90.1%;高气腹压有6例复发,有3例患者在术后2个月内出现术区皮肤转移,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75%。两组患者5年无复发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腔镜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治疗阴茎癌患者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术中保持较低的CO_2气压不会影响术中视野,不增加手术难度,且可以减少术中CO_2吸收所致高碳酸血症,减少术后皮下及阴囊气肿,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手术。  相似文献   

12.
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在阴茎癌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在阴茎癌治疗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阴茎癌提供成功案例.方法:对15例阴茎癌而接受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进行临床治疗观察.结果:术后病理检查均发现13例有腹股沟淋巴结转移,2例有淋巴结增大,均诊断为鳞状细胞癌.结论:阴茎癌容易并发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建议常规行预防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这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腹股沟淋巴结转移与阴茎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及时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是阴茎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腹腔镜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肿瘤控制效果与开放手术相似,并发症明显减少。但有关手术入路、清扫途径及大隐静脉保留等方面,方法各有不同。我们采用经腹皮下顺行途径入路,并对腹腔镜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进行改良,本文就改良腹腔镜经腹皮下途径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手术步骤及技术改进要点等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阴茎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至2008年收治的13例接受术前新辅助化疗及手术治疗的阴茎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病例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阴茎癌淋巴结转移13例,均行以顺铂、博来霉素、甲氨蝶呤为主要方案的术前新辅助化疗,其后11例行阴茎部分切除术+单侧或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2例行局部放射治疗。从阴茎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治疗后开始计算生存率,1例失随访。1、2、5年生存率分别为75.0%(9/12)、66.7%(8/12)和41.7%(5/12)。结论对阴茎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患者采用新辅助化疗结合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腹股沟皮桥在阴茎癌髂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中的应用.方法 2007年5月全2008年7月,对12例阴茎鳞状细胞癌患者行双侧髂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手术取腹股沟韧带上下方两个平行的横行切口.游离两切口间的皮瓣,形成腹股沟皮桥.经上方切口行髂淋巴结清扫后,于腹股沟皮桥下整块切除腹股沟浅、深组淋巴结,并保留大隐静脉.结果 12例患者中,无一例发生切口皮缘的缺血、坏死或感染.10例(83.33%)的4个切口均Ⅰ期愈合,余2例各有1个切口因淋巴渗液而延期愈合.3例(25.00%)轻微双下肢水肿.随访中4例(33.33%)出现不同程度的阴茎、阴囊水肿.包括2例下肢水肿者.结论 腹股沟皮桥技术有助于保护腹股沟区皮瓣的血供,能显著减少甚至避免皮缘缺血、坏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阴茎癌是一种比较少见的恶性肿瘤,目前阴茎癌的治疗仍以手术为主,联合放疗、化疗等.淋巴转移是阴茎癌主要的转移途径,而腹股沟淋巴结是转移的首站,因此,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是手术治疗阴茎癌的重要步骤[1].开放和改良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切口大,切除皮下组织多,术后极易发生腹股沟区皮肤缺血坏死或淋巴瘘,造成切口长期愈合不良等并发症,皮桥式腹股沟淋巴结清扫也存在切口大、愈合慢的问题,均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恢复及后期治疗[2].我科2014年6月至2017年5月对20例阴茎癌患者行腹腔镜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阴茎癌治疗中腹腔镜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对4例行腹腔镜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的阴茎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4例患者均成功实施腹腔镜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无一例中转开放手术。平均出血量30(20~50)ml,平均手术时间248(233~272)min,平均清扫淋巴结18(13~23)个,术后平均住院时间9(8~12)d。1例患者出现穿刺位点愈合延迟,余未发生其他并发症。结论:腹腔镜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与开放手术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恢复快、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尤其可避免皮瓣坏死、皮下血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通道扩张行下腹皮下隧道顺行阴茎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6例采用双通道扩张下腹皮下隧道顺行阴茎癌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6例(12侧)均顺利完成预防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腔镜清扫时间(82.50±12.08)min/侧,出血量(28.33±10.95) ml,清扫淋巴结数目[浅组(11.16±1.02)枚,深组(0.67±0.74)枚],术后病理均为阴性。术后住院时间(7.330±1.60) d,拔管时间(12.00±2.06) d,术后并发症:皮肤感觉异常5侧、下肢水肿3侧、淋巴篓3侧、蜂窝织炎1侧,随访时间(20.60±12.51)个月,所有患者腹股沟区无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双通道扩张下腹皮下隧道顺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治疗阴茎癌安全可行,并发症率低,能彻底清扫腹股沟淋巴结且手术时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改良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在阴茎癌治疗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阴茎癌提供新的方法。方法:采用改良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治疗阴茎癌患者26例,并对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每侧平均浅组清扫出淋巴结13.2枚(10~19枚),深组清扫出淋巴结2.1枚(1~4枚)。术后早期主要并发症为皮瓣皮缘坏死,2侧轻度,1侧中度,无一例患者发生淋巴瘘及淋巴囊肿。晚期并发症为轻度双下肢水肿,共4例(15.4%)。26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34.2个月(14~86个月),总体无瘤生存率为80.8%,其中N0为100%(17/17),N1为80%(4/5),N2为0(0/4)。结论:改良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具有手术效果好、并发症少的特点,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阴茎癌51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阴茎癌有效合理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阴茎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鳞状细胞癌44例,鳞状上皮乳头状瘤恶变7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行单纯肿瘤切除+包皮环切术2例,阴茎部分切除术36例,阴茎全切+尿道会阴部造口术13例,行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11例。结果41例获得随访,行阴茎部分切除术者2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3.3%和76.7%,行阴茎全切除术者2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2.7%和63.6%。结论阴茎癌早期诊断并予以手术为主的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十分重要,证实有淋巴结转移者应积极行髂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