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童  黄旭  范宝  曹雅明  冯辉 《免疫学杂志》2020,36(4):331-336
目的 探讨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17XL,P.y 17XL)感染Balb/c和C57BL/6小鼠脾脏CD8+耗竭T细胞的差异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新鲜P.y 17XL感染红细胞(1×106)腹腔感染Balb/c和C57BL/6小鼠,动态检测红细胞感染率并观察小鼠生存率。研磨法分离脾脏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CD8+T细胞效应和耗竭细胞亚群数量和分泌IFN-γ和颗粒酶B(GB)水平。结果 P.y 17XL感染后第4~8天,Balb/c组红细胞感染率显著性升高且明显高于C57BL/6组(P0.001),C57BL/6组生存率明显高于Balb/c组(53.8%vs 0,P0.001)。感染后第5天流式结果显示,C57BL/6组CD8+CD44+CD62L-T细胞(P0.01)、CD8+IFN-γ+T细胞(P0.05)和CD8+GB+T细胞(P0.001)含量均显著高于Balb/c组。与C57BL/6组相比,Balb/c组CD8+PD-1+Tim-3+T细胞数量明显升高(P0.001),且GB荧光强度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 P.y 17XNL红内期感染诱导产生CD8+PD-1+Tim-3+耗竭T细胞,其IFN-γ和GB分泌水平下调,进而影响原虫血症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对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 17XL,P.y 17XL)感染小鼠的免疫应答调节机制。方法小鼠腹腔注射感染疟原虫2 d后尾静脉分别接种Lm及热灭活李斯特菌(heat-killed Lm,HKLm),对照组单独感染疟原虫,统计小鼠虫血症及生存率。感染后处死小鼠,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细胞内细胞因子IFN-γ,Real-time PCR检测细胞因子IL-4、IL-10、IL-12p40、IFN-γ分泌水平,Griess反应检测脾细胞上清中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m接种组的虫血症水平明显降低,P.y 17XL感染后5 d,CD4+、CD8+T细胞分泌的IFN-γ水平明显升高,巨噬细胞活化,NO产生增加。P.y17XL感染后3 d(Lm接种后1 d),Lm接种组比HKLm接种组IFN-γ水平升高显著,HKLm接种组虫血症水平与对照组基本一致。结论本研究表明Lm通过增强P.y 17XL感染小鼠的Th1应答对疟疾感染起到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并且这种保护作用与感染早期诱导IFN-γ分泌有关。这对于进一步以Lm为疫苗载体或佐剂研制抗疟新药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维生素E(Vitamin E,VE)对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 17XL,P.y17XL)感染BALB/c小鼠的免疫调节效应。方法:6~8周、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经腹腔接种1×106P.y17XL寄生的红细胞,实验组于感染前10天口服给予VE预处理。动态观察两组小鼠的原虫血症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感染后第0、3和5天脾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亚群和Toll样受体9(Toll like receptor,TLR9)表达水平、以及巨噬细胞和活化T细胞的表达数量。结果:(1)与正常感染组相比较,补充VE加重感染小鼠的原虫血症水平,死亡率于感染后第6天达到70%,而正常感染组在感染后第6天死亡率只有30%;(2)与正常感染组相比,在每一检测点,VE处理组小鼠脾脏DCs亚群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同时,F4/80+巨噬细胞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在感染后第5天,VE处理组小鼠脾脏T细胞活化水平显著降低。结论:在P.y17XL感染早期,VE预处理可通过抑制DCs的成熟和分化,从而加剧P.y17XL感染BALB/c小鼠的感染进程。  相似文献   

4.
约氏疟原虫感染小鼠的巨噬细胞表面吞噬相关分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 17XL)感染抵抗型DBA/2小鼠的脾巨噬细胞发挥吞噬功能的作用机制,本试验利用Giemsa薄血膜染色,光学显微镜计数红细胞感染率,观察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抗P.y.17XL特异性IgG抗体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技术(FACS)动态检测脾巨噬细胞表面膜分子CD36、CD64表达水平。结果表明,DBA/2小鼠红细胞感染率于感染后第7天高达31.87%,约第15天自愈;感染小鼠脾巨噬细胞吞噬能力于感染后第5天开始增强,至第10天吞噬率高达95%,随后维持于高水平;巨噬细胞表面分子CD36于感染后第3天开始升高,至第10天达到峰值;CD64表达水平于感染后第5天开始升高,随后持续维持于高水平;小鼠血清中抗P.y.17XL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在感染后第10天开始出现有意义的升高。结果显示,在P.y.17XL感染过程中,巨噬细胞通过表面分子CD36和CD64分别介导的非调理性和调理性吞噬方式杀伤疟原虫,提示巨噬细胞是DBA/2小鼠发挥抗疟保护性免疫的重要效应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AVA)在治疗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 y 17XL)感染的肝脏病理损伤中的作用。方法:以P. y 17XL感染BALB/c小鼠为研究对象,口服AVA单药或联合青蒿琥酯(AS),动态观察原虫血症和生存率。HE和组化染色观察肝脏病理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肝淋巴细胞数量和CXCR6、NKG2D表达水平。结果:P. y 17XL感染后第7天,对照组感染率迅速上升至61. 8%,AVA组感染率为41. 2%,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5)。AVA组原虫血症峰值延迟出现,联合AS用药可延长小鼠生存时间。HE结果显示,P. y 17XL感染导致疟色素在肝脏大量沉积,肝细胞出现嗜酸性坏死。与对照组相比,AVA组疟色素在肝组织沉积明显减少。流式结果显示,CD3~+、CD4~+和CD8~+T细胞数量明显增加(P 0. 05)。CXCR6在CD4~+、CD8~+和NKT细胞表达明显上调(P0. 05,P0. 01,P0. 05)。NKG2D在CD8+T细胞和NKT细胞中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 05)。结论:AVA在改善疟疾肝脏病理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TNF-α在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感染模型中对CD8~+T细胞应答的影响。方法采用尾静脉注射重组OVA的李斯特菌株感染TNF-α基因敲除(TNF-αKO)小鼠和野生型(WT)对照小鼠建立系统性感染模型。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时相点TNF-αKO小鼠和WT小鼠中内源性和外源性特异性CD8+T细胞应答反应情况。采用体内细胞杀伤实验和检测细菌滴度的方法评估TNF-αKO小鼠和WT小鼠感染后记忆期CD8~+T细胞的效应功能。接着分析记忆期和增殖期CD8~+T细胞的KLRG-1和CD127等分子的表达变化。结果与WT对照小鼠相比,TNF-αKO小鼠中CD8~+T细胞应答减少,记忆细胞增多;TNF-αKO小鼠中记忆CD8~+T细胞的效应功能正常;TNF-αKO小鼠记忆CD8~+T细胞中含有更多比例的KLRG-1+CD127-CD62L-效应记忆细胞,而第7天TNF-αKO小鼠特异性CD8~+T细胞的KLRG-1和CD127的表达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结论TNF-αKO小鼠初次应答降低,形成更多记忆细胞,且效应记忆细胞增多。其机制与早期效应CD8~+T细胞分化无关,可能是TNF-αKO小鼠更多的KLRG-1+CD127-细胞在应答收缩期存活所致。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C5a/C5aR通路对约氏疟原虫17XL(P.y17XL)的增殖及其对BALB/c小鼠致死率的影响。结论将实验小鼠分为正常BALB/c组和C5aR-/-BALB/c组,每组5只,相同剂量的P.y17XL(2×105)分别感染正常BALB/c组小鼠和C5aR-/-BALB/c组小鼠,于感染后0、2、4和6d观察两组小鼠原虫血症和存活率的变化,并且采用ELISA检测感染P.y17XLBALB/c小鼠血清中C5a的水平。结果与正常组小鼠相比,C5aR-/-组小鼠生存期缩短,P.y17XL在C5aR-/-组小鼠的原虫血症较野生株小鼠高(P〈0.05),而P.y17XL感染小鼠的血清中C5a含量低于未感染的小鼠。结论 C5a/C5aR能够抑制P.y17XL的增殖,并能延长感染小鼠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日本血吸虫感染后小鼠脾脏CD8+PD-1+T细胞含量及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使用日本血吸虫感染5~6周的C57BL/6小鼠,分离脾脏,制备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组织病变情况;分离淋巴细胞并计数,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8+PD-1+T细胞的含量;使用细胞表面染色的方法观察CD8+PD-1+T细胞的CD25、CD69、CXCR5、CD40L的表达变化;经PMA和离子霉素的刺激,使用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的方法检测IFN-γ、IL-10和IL-12的分泌情况。结果日本血吸虫感染后,小鼠体质量下降(P0.05),而脾脏质量和体积均明显上升(P0.01);脾脏中CD8+PD-1+T细胞的比例和绝对值数目增加(P0.01);感染组CD8+PD-1+T细胞高表达CD69(P0.05),而感染组CD8+PD-1+T细胞CXCR5分子表达显著下降(P0.05);经PMA与离子霉素刺激以后,CD8+PD-1+T细胞IFN-γ分泌增加(P0.05)。结论血吸虫感染5~6周小鼠脾脏中CD8+PD-1+T细胞为一群主要的活化细胞群可大量分泌IFN-γ,在血吸虫感染疾病发挥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小鼠,建立Ⅰ型糖尿病动物模型,探讨TNFSF14在Ⅰ型糖尿病病理发生的作用。方法:以55 mg/kg的剂量,腹腔注射STZ于野生型(WT)和TNFSF14缺陷(TNFSF14 KO)小鼠体内,连续注射5 d,并在最后一次注射的当天开始测量血糖,根据情况每周测量2~3次;在指定的时间点处死小鼠,收集胰腺组织、脾脏和胰腺淋巴结。HE染色观察胰腺组织的病理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和胰腺淋巴结的淋巴细胞中T细胞亚群(CD3~+T细胞、CD4~+T细胞以及CD4~+FoxP3~+调节性T细胞)的频率。结果:连续5 d注射STZ后,WT组小鼠的血糖随即急剧上升,23 d后所有小鼠均超过了正常水平,而TNFSF14 KO小鼠的血糖值相对稳定,23 d后仍有80%的小鼠维持在正常血糖水平。HE染色显示,与WT小鼠相比,TNFSF14 KO小鼠的胰岛中淋巴细胞浸润明显减少,胰岛相对完整。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与WT组小鼠相比,TNFSF14 KO小鼠脾脏和胰腺淋巴结淋巴细胞中的CD3~+T细胞百分比都明显下调(脾脏:P0.05;胰腺淋巴结:P0.01),而CD4~+T细胞百分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CD4~+FoxP3~+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脾脏:P0.01;胰腺淋巴结:P0.05)。结论:TNFSF14在STZ诱导的Ⅰ型糖尿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可能通过下调CD4~+FoxP3~+调节性T细胞的分化来介导Ⅰ型糖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疟疾感染时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TCF-1表达情况。方法用感染约氏疟原虫P. y 17XNL的红细胞2×10~5个腹腔接种C57BL/6J小鼠,分别于感染后的第7天、第14天和第21天用多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的表型和功能。结果在疟疾感染过程中,CD4~+T细胞不同亚群TCF-1表达量有差异,单个滤泡辅助T细胞(follicular helper T cells,Tfh)要显著高于非滤泡辅助T细胞(non-Tfh)。在疟疾感染的不同时间点(第7天、第14天和第21天),TCF-1在Tfh中的表达逐渐降低,分别为90%、80%和70%。在抗疟疾免疫反应进程中,CD8~+T细胞同一亚群表达TCF-1的量没有变化。但是在感染的同一时间点,CD8~+T细胞不同亚群表达TCF-1的量不同。与KLRG~1(hi)IL-7α-SLEC(短命效应细胞)相比,KLRG~1(lo)IL-7α~+MPEC(记忆前体细胞)中TCF-1的表达量明显增高,频率约为90%。结论 TCF-1对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抗疟疾功能可能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LIGHT对利什曼原虫(L.major)感染模型中CD4+T细胞亚群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采用LIGHT KO和野生型(WT)小鼠,经小鼠脚掌注射L.major建立感染模型。从感染第2周至24周连续观察被感染脚掌的病损程度,并测定感染24周小鼠体内寄生虫载量。其次,取感染第7天小鼠引流淋巴结(d LN)细胞,运用3H-Td R掺入方法检测T细胞体外刺激的增殖情况,并且利用ELSIA检测体外刺激后d LN细胞IL-12和IFN-γ的表达水平。最后,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感染第7天小鼠脾脏和d LN中Treg水平。结果 LIGHT KO小鼠被感染脚掌和d LN的寄生虫载量均显著高于WT对照小鼠。感染早期LIGHTKO小鼠d LN中T细胞增殖水平,以及IL-12和IFN-γ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WT对照小鼠。感染早期LIGHT KO小鼠中脾脏和d LN中的Treg细胞百分率相对WT小鼠均显著升高。结论 LIGHT可能通过抑制Treg细胞的产生,促进Th1细胞的分化,从而增强小鼠抗L.major感染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转录因子干扰素调节因子(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IRF)家族与Th17的发育密切相关,近年来发现Th17细胞在炎症性肠病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探讨IRF8对Th17发育及T细胞转染免疫介导的小鼠实验性肠炎的影响。方法:(1)采用流式细胞术分选野生型(WT)或IRF8全基因敲除(IRF8 -/-)小鼠脾脏和淋巴结的naive CD4 +T细胞(CD4 + CD62L +CD44 low),在Th1、Th2或Th17极化的条件下培养,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h1、Th2和Th17的比例。(2)建立实验性肠炎模型:采用免疫磁珠法分选WT或IRF8 -/-小鼠中的脾脏和淋巴结中CD4 +CD25 +Treg,WT小鼠的CD4 + CD45RB hi T细胞单独或者分别联合WT或IRF8 -/-小鼠的CD4 +CD25 +Treg腹腔注射给RAG1 -/-小鼠;WT或IRF8 -/-小鼠的naive CD4 + CD45RB hi T细胞腹腔注射给RAG1 -/-小鼠;观察上述小鼠每周体重的变化,第5周时处死小鼠,进行结肠炎病理评分和肠系膜淋巴结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1)IRF8 -/-较WT的naive CD4 +T细胞在极化条件下向Th17细胞分化更明显(P<001),而对Th1和Th2细胞的分化无影响(P>0.05)。(2)CD4 + CD45RB hi T细胞转染给RAG1 -/-小鼠,IRF8 -/-较WT供体鼠引起的RAG1 -/-小鼠体重显著降低(P<0.05),结肠炎评分显著增高(P<0.05),且肠系膜淋巴结中IL-17 +CD4 +细胞比例明显增高(P<0.01),而 IFN-γ +CD4 + 和 Foxp3 +CD4 +细胞比例无影响(P>0.05);IRF8 -/-小鼠的CD4 +CD25 +Treg对WT小鼠CD4 + CD45RB hi T细胞转染给RAG1 -/-小鼠诱发的免疫介导的结肠炎显示出正常的免疫抑制作用。结论:转录因子IRF8基因敲除促进CD4 +T细胞向Th17细胞分化,促进转染naive CD4 +T细胞诱导的实验性结肠炎的发生,IRF8基因敲除小鼠Treg细胞免疫抑制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和比较致敏小鼠及正常小鼠DC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及CD4+CD25+Foxp3+T数量的差异及大剂量过敏原在体外的作用。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致敏及正常对照小鼠脾脏DC表面分子CD11c、MHCⅡ、CD80、CD86表达。分离致敏及正常对照小鼠CD4+T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25+Foxp3+T细胞的数量。致敏小鼠脾脏DC、CD4+T细胞与10 mg/ml OVA或生理盐水共培养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并比较CD80、CD86等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及CD4+CD25+Foxp3+T细胞的数量。结果致敏小鼠脾脏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MHCⅡ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小鼠。10 mg/ml的OVA作用后,致敏小鼠脾脏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的表达明显降低。致敏小鼠脾脏细胞中CD4+CD25+Foxp3+T细胞数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小鼠。10 mg/ml的OVA作用后,致敏小鼠CD4+CD25+Foxp3+T细胞数量显著上升。结论大剂量过敏原在体外诱导致敏小鼠T细胞的不反应性,其机制与降低致敏小鼠DC共刺激分子表达,诱导调节性T细胞极化等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疟原虫感染DBA/2小鼠的免疫应答特点。方法:DBA/2小鼠经腹腔注射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y17XL)和夏氏疟原虫(P.c AS)感染的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感染率;ELISA动态检测感染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和IL-4水平;采用RT-PCR动态检测脾细胞中Th1和Th2型转录因子T-bet和GATA3 mRNA表达量。结果:两种疟原虫感染小鼠在感染早期T-bet mRNA表达量均明显增加,升高幅度明显高于GATA3,T-bet/GATA3比值明显高于感染前水平;IFNγ-明显升高后伴随IL-4分泌水平增加。但是,P.c AS感染小鼠IFNγ-水平明显高于P.y17XL感染小鼠,且随后的IL-4水平仅出现短暂升高,感染后前8天T-bet/GATA3比值未有明显下降趋势,原虫血症逐渐升高至小鼠全部死亡。相比,P.y17XL感染小鼠T-bet/GA-TA3比值在感染后第3天达峰值,随后缓慢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原虫血症得到控制至小鼠自愈。结论:抗疟保护性免疫不仅依赖于Th1和Th2型免疫应答的有效建立和协调过渡,而且Th1/Th2型免疫应答的发生时相和效应强度可能影响着疟疾感染的最终结局。  相似文献   

15.
观察微小RNA-7(microRNA-7,miR-7)敲减(Knock down,KD)对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体外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意义。常规分离野生型(wild type,WT)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经CD3和CD28抗体刺激后,Real-time PCR检测不同时间点(0h;24h;48h)细胞中miR-7的表达变化;进一步用Con A、CD3和CD28抗体刺激miR-7KD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CCK8检测细胞增殖率;Real-time PCR检测miR-7KD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IL-12、IL-4、IL-6、TNF-α、IFN-γ和IL-10表达的变化;FACS检测CD4+T和CD8+T细胞的数量变化及CD4+T细胞膜分子CD44、CD62L和IL-4、IFN-γ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WT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活化后,miR-7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与WT小鼠相比,在Con A、CD3和CD28抗体作用下miR-7KD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明显增加(P0.05);miR-7KD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IL-12、IL-4、IL-6、TNF-α和IFN-γ水平均明显上调(P0.05),而IL-10表达显著下调(P0.05);FACS检测结果显示CD4+T细胞比例明显上调(P0.05),而CD8+T细胞的比例变化不显著(P0.05);CD4+T细胞膜分子CD62L水平显著下降,CD69及IL-4、IFN-γ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P0.05)。结果表明,miR-7敲减以后可显著影响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的功能,本实验为后续深入探讨其在T淋巴细胞功能调控中的作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通过Toll样受体4 (TLR4)调控心肌缺血损伤及对脾脏组织CD4~+T细胞、CD8~+T细胞及Th17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C57BL/6野生型小鼠(WT)和TLR4基因敲除(TLR4-/-)小鼠各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异丙肾上腺素诱导心肌缺血(ISO)组和ISO联合重组HMGB1(r HMGB1)组。采用心脏超声检查小鼠心功能,应用HE染色和天狼星红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组织中CD4~+T细胞、CD8~+T细胞和Th17细胞亚群的比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SO组小鼠诱发心脏功能损害、心肌组织坏死和纤维化、心肌细胞凋亡,脾脏组织中CD4~+T淋巴细胞比例、CD4~+/CD8~+T细胞比值和Th17细胞比例升高;与ISO组小鼠相比,ISO联合r HMGB1组心脏功能损害、心肌组织坏死和纤维化、心肌细胞凋亡状况均加重,脾脏组织中CD4~+T淋巴细胞比例、CD4~+/CD8~+T细胞比值和Th17细胞比例更高;与ISO联合r HMGB1组野生型小鼠相比,ISO联合r HMGB1组TLR4-/-小鼠心脏功能损害、心肌组织坏死和纤维化和心肌细胞凋亡减轻,脾脏组织CD4~+T淋巴细胞比例、CD4~+/CD8~+T细胞比值和Th17细胞比例显著降低。结论 HMGB1通过TLR4诱发心肌缺血时心肌组织损伤,并上调脾脏组织CD4~+T细胞比例、CD4~+/CD8~+T细胞比值和Th17细胞比例,从而可能促进心肌组织炎症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CD226在小鼠慢性束缚应激(CRS)诱导的抑郁样行为中发挥的免疫调控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4~6周龄野生型(WT)雄性C57/BL6J和同品系CD226基因敲除(CD226KO)小鼠建立CRS模型,通过强迫游泳测试、蔗糖偏好测试等行为学检测方法对小鼠进行应激抑郁评分,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脾脏、Peyer淋巴结及肠上皮内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结果 与WT CRS组相比,CD226KO CRS组强迫游泳测试静止时间显著降低,蔗糖偏好率显著上升;脾脏CD4+T细胞和CD8+ T细胞之比显著降低;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中T细胞受体αβ(TCRαβ)和TCRαβ CD8αβ细胞亚群比例显著升高。结论敲除CD226能够缓解小鼠CRS模型诱导的抑郁样行为,影响CRS状态下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细胞比例,改善小鼠应激状态下的整体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 17XL,P.y,17XL)感染早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g,DCs)亚群和表型的变化特点,本试验利用P.y,17XL感染易感的BALB/c和抵抗的DBA/2小鼠,制备感染前和感染后第3、5天小鼠脾细胞悬液,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2种小鼠脾细胞悬液中髓样DCs和浆样DCs的数量以及表面表达MHCⅡ类分子和CD80分子的DCs的百分含量.结果表明,BALB/c小鼠和DBA/2小鼠分别呈现以浆样DCs和髓样DCs为主的增殖模式;2种小鼠表面表达MHCⅡ类分子的DCs的数量均于感染后第3天开始明显升高,在第5天达到最高水平,但BALB/c小鼠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DBA/2小鼠;DBA/2小鼠表面表达CD80分子的DCs的数量在感染后第3~5天呈逐渐增高趋势,其水平明显高于BALB/c小鼠.而BALB/c小鼠表面表达CD80分子的DCs的数量仅在感染后第5天出现有意义的升高.结果显示,P.y,17XL感染早期,BALB/c和DBA/2小鼠在DCs亚群的增殖模式、成熟表型特征性分子的表达水平和时相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感染约氏疟原虫小鼠的脾脏及淋巴结淋巴细胞的电泳行为进行了观察比较。正常小鼠的脾脏及淋巴结淋巴细胞的电泳率均呈双峰型。感染约氏疟原虫小鼠的脾脏及淋巴结淋巴细胞表现为电泳率快的T细胞比例增高。感染后自愈的小鼠的脾脏淋巴细胞突出地表现为电泳率慢的B细胞比例增高,淋巴结淋巴细胞以电泳率呈快慢适中的淋巴细胞比例增高更为明显。对感染约氏疟原虫小鼠免疫状况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Bcl3基因敲除对小鼠脾脏免疫细胞的组成及抗肿瘤能力的影响。方法使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建立Bcl3基因敲除小鼠(Bcl3-/-), 血常规检验和流式细胞术检测Bcl3-/-小鼠的免疫细胞组成;建立B16F10黑色素瘤肺转移小鼠模型, 记录肺部肿瘤结节数和小鼠生存时间, 对比野生型(wild type, WT)小鼠和Bcl3-/-小鼠的抗肿瘤能力。结果 Bcl3-/-小鼠成功繁育成品系, 子代基因敲除纯合小鼠无胚胎致死现象, 且生长正常, 与WT小鼠相比外观、生长发育、繁育性能未见明显差异;主要脏器无明显异常, 但脾脏肿大且脾脏免疫细胞总数明显增加(P<0.05);血小板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及百分比均显著低于WT小鼠;CD19+B细胞比例无明显改变, CD3+T细胞比例显著增加, 同时T细胞亚群(CD4+、CD8+、Treg)比例均呈明显上升趋势(P<0.05);固有免疫细胞中NK细胞(NK1.1+)和中性粒细胞(Gr1+)比例下降(P<0.05), DC(CD11b+)比例无明显变化;Bcl3-/-荷瘤小鼠的肺部可见大量由黑色素瘤细胞形成的肿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