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袁瑛  袁兵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6,12(2):204-204,209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必然发生的一种生理性退行性病变。其主要症状、体症包括自发性骨痛、腰背疼痛、腰椎压叩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整体调节针法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观察对象随机分成针刺组和药物组各36例。针刺组依次进行温针灸、七星针、走罐、留罐治疗;每周2次,3个月为一个疗程。药物组予肌肉注射降钙素50IU/次,每周2次,3个月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结束后,通过骨密度检测、疼痛评分、中医临床症候评分、生存质量评分等综合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前后两组的BMD、VAS、症候积分、生存量表积分组内对比,针刺组和药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BMD、VAS评分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症候积分、生存量表积分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生存质量提高、中医症状临床疗效针刺组均高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骨质疏松症疗效总有效率针刺组低于药物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整体调节针法能够提高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BMD,能减轻症状,改善其生存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持续进展,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不容小觑,已位居慢性病第三位.其初期通常无明显的临床表现,往往在出现脆性骨折等并发症后才得以确诊,因此被冠以"寂静的疾病"之名.不仅影响了病患的生存质量,也增添了家庭及社会的经济支出压力.确保骨骼健壮是保障健康的重要环节,对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也应该持续...  相似文献   

4.
亚健康是一种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第三状态.骨质疏松是一种骨质代谢失衡的现象,它既是亚健康状态,又可以由亚健康进而发展成为疾病.本文通过分析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病前期的亚健康状态,正确认识其发生发展的因素,以期更好地预防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施治的规范化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医认为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肾虚、脾虚、肝虚、血瘀密切相关,目前学界普遍比较接受的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分型是: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和血瘀气滞证,并按该分型进行辨证施治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笔者就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治疗方面的规范化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1987年-2017年公开发表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相关中医药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总结研究经验并为拟定未来研究重点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万方、CNKI、维普数据库,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整理文献发表信息.结果 检索出6324篇文献,清洗后剩余2679篇,文献的总体趋势为波浪式上升,与人口老龄化呈基本线性关系.其中《中...  相似文献   

7.
太极拳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骨质疏松症问题一直是一个令体育界和医学界头痛的问题。虽然近年来运动医学获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仍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为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探讨这一问题,笔者从生物力学和运动医学角度就太极拳在预防和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检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不同中医证型患者骨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差异,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肾阳虚证相关基因的信息学特征。方法随机选择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为肾阳虚证组3例,肾阴虚证组3例,无肾虚证组3例,并选择正常骨密度人群3例设为正常对照组。用人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检测4组人群骨组织基因表达谱,筛选共同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对这些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通路等相关功能分析。结果肾阳虚证组与正常对照组、肾阴虚证组、无肾虚证组的差异表达基因分别为2631条、3976条、6184条;肾阳虚证组与其他3组比较共同的差异表达基因有1037条。这些差异基因参与补体与凝血级联反应、Hedgehog、TGF-beta、细胞周期等22条信号通路。结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肾阳虚证的相关基因主要与免疫调节、TGF-beta、细胞周期等信号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9.
骨质疏松症作为糖尿病在骨骼系统的慢性并发症,其发病率与糖尿病的发病率均在逐年上升,严重者可导致骨折,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现代医学在治疗骨质疏松方面治疗效果不确切,不良反应多,价格昂贵。本病属于中医"消渴"合并"骨痿"的范畴,中医治疗逐渐受到重视,近年来在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方面展开许多临床和实验研究,疗效确切。现将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4个方面对近年来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   总被引:82,自引:14,他引:68  
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60岁以上老人有一亿两千万,到2050年将达四亿五千万。由于中国人不同部位峰值骨量比白种人低5%~15%,标准差也比西方国家的测量值高,所以Kanis诊断标准不适合中国人。根据骨的生长发育和衰老规律及大样本骨矿测量结果,我们制定了适合中国人的诊断标准和诊断程序。预测目前我国有骨质疏松患者(包括骨量减少)八千四百万,占总人口的6.6%。到2050年将成倍增加达两亿一千二百万.占总人口的13.2%。回顾性的研究认为中国城市50岁以上的老年妇女脊椎骨折发生率为15%;南部城市50岁以上老人髋部骨折的发生率为11.26/10.0000;方地区50岁以上老人髋部骨折的总发病率为74.6/10,0000,(女性为67.2/10,0000,男性为80.8/10,0000),男女发生率比为1.2。其原因在于女性以非重创性股骨颈骨折为多,而男性在非重创性骨折与女性相仿的同时,重创性骨折远远多于女性。髋部骨折的平均发病年龄为67.2岁。  相似文献   

11.
目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老年骨质疏松症(Ⅱ型)以及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以Ⅰ、Ⅱ型为高发。探讨Ⅰ、Ⅱ型骨质疏松症与证素辨证法的相关性,推动中医辨证法的返本与开新。方法按照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将随机选取的100例Ⅰ、Ⅱ型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证素辨证法的临床观察,探索病位、病性证素与Ⅰ、Ⅱ型骨质疏松症,以及患者疼痛程度与证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Ⅰ型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病位在肾者人数最多,占Ⅰ型中总人数的59%;其次是脾,占50%;再次是肝,占41%。Ⅱ型骨质疏松症中病位在肾者最多,占Ⅱ型总人数的75%;其次是肝,占46%;再次是脾,占32%。Ⅰ型骨质疏松症中的病性证素例数分级:阴虚阳虚寒或痰或湿血瘀气滞。Ⅱ型骨质疏松症中的病性证素例数分级:阳虚气滞阴虚血瘀寒或痰或湿。疼痛程度是在肝、血瘀上痛势最重,在脾、阴虚中痛势较缓。在阳虚、寒痰湿中痛势尚可。结论根据证素辨证排列组合,Ⅰ型骨质疏松症以肾阴虚、脾肾阳虚更常见。Ⅱ型骨质疏松症患者以肾阴阳两虚、肝气郁滞等为多发。骨质疏松症疼痛程度在肝、血瘀上痛势最重,在脾、阴虚中痛势较缓。说明了Ⅰ、Ⅱ型骨质疏松症与证素辨证法有很强的相关性,将二者结合为疾病诊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为部分揭示证素辨证法的科学内涵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代谢性骨病,随着近年来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其已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高发病率及复杂的并发症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中医药治疗OP已逐渐成重要手段,既往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改善骨代谢方面作用明显,中医药治疗方案多样及安全性高等使得其在临床上被广大患者所接受,对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患者生活质量及降低发病率发挥了积极作用。研究发现,中医体质与OP的发病、治疗及预防相关密切,依据现代医学发展研究方向,从中医体质角度出发,探索中医体质与OP发病的关系,为中医药治疗OP提供新的思路,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中医药防治OP的水平及发挥其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不同中医症型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214例绝经后中老年女性患者,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和常规检验指标结果,对患者进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冠脉CT检查,并与不同中医证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气滞血瘀组患者腰1~4椎体(L1-L4)BMD值最低,与肾阳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冠心病的比率更高,与肾阳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多支血管病变比率更高。结论绝经后女性气滞血瘀型骨质疏松的发生率更高,并与冠状动脉硬化发生及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对于两者的协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以科学知识图谱方式显示近20年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方法 检索近20年CNKI中所有关于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的中文文献。利用CiteSpace软件绘制知识图谱,进行关键词频数、中心性、聚类、突现等分析。结果 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的研究热点包括雌激素与绝经后骨质疏松、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等。研究前沿是表观遗传调控和基因转录调控网络。治疗上西医常用药物有钙剂、阿仑膦酸钠、降钙素等;中药治疗以补肾为主,涉及淫羊藿、左归丸等多种单味药、方剂,补肾壮骨、健脾、活血等多种治法等。结论 中西医结合是骨质疏松领域的发展趋势,尤其体现在绝经后骨质疏松及伴有骨折、糖尿病等方面的治疗中;中药干预骨质疏松的表观遗传调控和基因转录调控网络层面的探索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药复方专利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用药规律。方法通过检索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库获取近10年来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药复方专利,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6建立组方数据库,借助Python-World Cloud、IBM SPSS Modeler 18.0及IBM SPSS Statistics 23软件对符合条件的数据进行词云可视化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和数据挖掘。结果通过筛选共纳入中药复方专利数据246条,涉及中药290味;单味中药杜仲(108次,43.9%)、淫羊藿(102次,41.46%)、熟地黄(98次,39.84%)为出现频率最高的前三味药物;高频药物(频次≥30)主要归属肝、肾、脾经,药性以温、平为主,药味以甘、苦为主,中药类别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比例最高,关联规则分析得到药组7个,聚类分析分为8类。结论中药复方专利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有规律可循,且始终以"补益肝肾,以夯其基;调补阴阳,以正其纲;谨守病机,扶正祛邪"为宗旨,符合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是临床常见的全身代谢性骨病,目前临床治疗药物存在副作用明显、价格较高等不足。中医药治疗OP历史悠久,具有临床疗效显著且毒副作用小的独特优势,但相关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自噬为细胞内环境稳定的重要生物学过程,与OP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密切相关。其通过干预病理性骨代谢水平来发挥治疗作用。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中药活性成分及中药复方通过调节细胞自噬治疗OP的作用明确,本文拟从自噬与OP的发病机制及中药单体、复方调控自噬治疗OP的角度进行综述,以期为中药治疗OP的进一步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初步评估单纯补肾健脾针刺法对老年男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首次确诊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老年男性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假针刺组。针刺组选择双侧肾俞、脾俞、命门、足三里、关元穴和疼痛部位的阿是穴。假针刺组针刺点为针刺组穴位旁开2寸处。手法进针,留针30 min,每周2次,3个月为一个疗程。评估指标为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中医证候改善情况及两组患者腰椎及左侧股骨颈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值。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针刺组的VAS疼痛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t=16.307,P0.01),而假针刺组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P0.05);治疗后,两组间的VAS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针刺组的中医证候改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假针刺组(χ~2=33.61,P0.05)。治疗后,针刺组的腰椎及左侧股骨颈BMD值较治疗前有提高趋势,但这种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假针刺组腰椎及左侧股骨颈的BMD值较治疗前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P0.05)。结论短疗程的单纯补肾健脾针刺法可以改善老年男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疼痛症状和中医证候,并且这种临床症状的改善要早于骨密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ic mellitus,T2DM)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武汉市第一医院老年病科收治的老年T2DM患者273例,运用双能X线法测定所选取患者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根据BMD将273例患者分为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组125例和非骨质疏松(non osteoporosis,non-OP)组148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bone mass index,BMI)、血钙(Ca)、血磷(P)、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glucose,FBG)、空腹胰岛素水平(fasting insulin,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肌酐(Scr)、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t-density lipoprotein l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1)水平,并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将2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OP组与non-OP组比较,病程、BMI、HbA1c、Scr、IGF-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性别、Ca、P、ALP、HOMA-IR、TG、TC、HDL-C、L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BMI、IGF-1与OP有关。结论病程、BMI和IGF-1是影响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针灸及针灸联合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骨质疏松症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提供思路。方法以骨质疏松症、针灸、中药等为关键词,检索CNKI、维普、万方等国内医学文献数据库自2014年1月至2018年8月发表的有关针灸及针灸联合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文献,分析文献的类型,总结基础研究及作用机制、临床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并对常用穴位及中药复方进行总结。结果自2014年1月至2018年8月共检索到136篇相关文献。其中针灸治疗骨质疏松症有94篇,常用穴位有:阿是穴、肾俞、命门、关元、气海、腰阳关、脾俞、足三里、三阴交等,基础和临床研究均表明针灸能显著提高骨质疏松大鼠和病人的骨密度。针灸联合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文献有42篇,常用的复方有补肾壮骨汤、补肾健脾汤、补肾化瘀汤等,但缺乏相应的动物实验研究。结论针灸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骨质疏松发展,其联合中药有助于增强临床疗效。但针灸治疗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研究相对滞后,选穴及用药没有统一标准,缺乏长期临床疗效观察及不良反应研究,这些问题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