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肠移植是治疗晚期肠功能衰竭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在移植肠的植入技术上,对存在肠瘘的患者能否如期手术,存有争议。我院于2005年9月25日成功地实施了1例亲属提供部分小肠和受者短肠综合征合并高位肠瘘的4、肠移植手术,术后存活110d。  相似文献   

2.
小肠移植临床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小肠移植的现状80年代后期随着环孢素A(CsA)的问世 ,小肠移植才开始有了根本性的突破。 1 987年Starzl等[1 ] 为 1例肠衰竭患儿成功实施包括肝、胰、小肠和胃的首例腹腔多脏器移植 ,术后存活 6个月 ;1 989年Grant等[2 ] 又率先实施了首例肝 小肠移植 ,并获得成功。据国际小肠移植登记处统计[3] 资料显示 ,1 985年~ 1 997年 2月 ,全球共有 33家机构为 2 60人开展了 2 73例次的小肠移植 ,移植例数逐年递增 ,1 996年达 58例 ,2 / 3的受者为儿童和青少年。移植类型包括 :伴或不伴结肠的单独小肠移植 (41 % )、肝 小肠移植 (…  相似文献   

3.
1964年美国的Deterling首次施行人小肠移植2例,但2例均因排斥反应分别于术后12h和2d切除坏死小肠。到1972年以前,全世界共施行8例小肠移植,其中1例存活6个月,其余均未超过1个月。1972年环孢素A投入临床应用,但小肠移植的存活率改善不明显,加之全肠外营养的发展,1970~1987年间临床小肠移植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直到1987年,美国匹兹堡移植中心成功为1例肠功能衰竭患儿实行了腹部多器官移植。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开发利用及外科技术的进步,小肠移植的临床效果明显改善,在过去10年中全球小肠移植例数大幅增加.在一些大的、有经验的移植中心,受者1年生存率超过90%,但临床上仍面临着很多问题(如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居高不下、慢性排斥导致移植物失功等).至2011年8月31日止,全球共完成小肠移植2611例,目前存活1341例.全球79个移植中心开展了小肠移植手术,比较活跃的有35家.超过100例的移植中心有7家,大多分布在北美洲.我国的小肠移植工作起步较晚,目前完成总例数不到30例,与北美相差较远.  相似文献   

5.
全肠外营养是肠衰竭的重要治疗方法,但是长期肠外营养会出现一系列严重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存。小肠移植为肠衰竭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不仅使患者恢复临床自主营养,同时避免发生肠外营养相关并发症。近年来,小肠移植免疫抑制剂不断发展应用,同时手术技术和术后管理取得明显进步,使患者术后短期生存率明显提高,小肠移植已成为肠衰竭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法。但小肠移植仍面临诸多挑战:免疫排斥反应的诊治、感染的防治、术后营养支持等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严重影响患者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6.
活体部分小肠移植一例报告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对临床活体部分小肠移植进行总结。方法 为1例患超短肠综合的18岁男必患者施行父亲供肠的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移植肠段为150cm长之回肠,以UW液灌洗。移植肠动、静脉分别与受者的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端侧吻合,移植肠近端与受者的空肠近端行端端吻合,远端与受者的空肠远端行侧端吻合,末端造口。术后给予抗排斥、抗感染、抗凝及营养支持等治疗。结果 术后曾出现贫血、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和 急性排斥反应,经积极处理行到控制目前患者已健康存活14月余。结论 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是治疗短肠综合征的一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7.
小肠移植是肠衰竭患者最为理想的治疗方式.自1988年德国Deltz成功进行首例人体小肠移植以来,经过20年的发展,小肠移植的关键技术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小肠移植的患者和移植物的存活率大大提高,国际上已将小肠移植作为肠衰竭患者的常规治疗方式,而国内小肠移植仍处于临床起步阶段.我们在20世纪90年代初成功建立大动物小肠移植模型的基础上,1994年完成亚太地区第1例小肠移植,在小肠移植起步阶段的环孢霉素A时代取得了存活近1年的疗效,成为当年国家十大医药新闻之一[1],2003年我们又完成国内首例肝小肠联合移  相似文献   

8.
亲缘性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介绍我国首例亲缘性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的临床处理体会。方法 受体为男性,18岁,因短肠综合征而接受小肠移植。供体,男性,44岁,为受体之父。取供体回肠末段150cm,移植给患者,术后给予抗免疫排斥、抗感染、抗凝及营养支持等治疗。结果 目前,患者已健康生存19个月,移植肠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亲缘性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是治疗短肠综合征的有效手段,良好的术后管理是确保活体小肠移植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亲属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后早期并发症的防治。方法为3例短肠综合征患者和1例肠神经节缺失导致小肠无功能患者施行亲属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供、受者HLA配型均有4个以上抗原相合,供肠均取自回肠末端,长度为(150±10)cm,应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及甲泼尼龙预防排斥反应。术后采取抗凝、改善微循环、输注人白蛋白等措施调控患者的出、凝血功能,预防血管吻合口血栓形成和出血,给予法莫替丁或奥美拉唑预防应激性溃疡;给予头孢三代为主的抗生素、更昔洛韦以及氟康唑预防细菌、病毒及真菌感染,并注重对体表易感染部的消毒和护理;术后鼓励患者多下床活动,早期给予谷氨酰胺,尽早将营养支持治疗过渡为肠内营养,以促进移植肠功能的恢复。结果术后3d,1例患者发生肺部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经抗生素治疗后控制。1例术后5 d移植肠系膜根部出现血肿,手术清除血肿。2例消化道分泌物及大便中发现真菌生长,给予氟康唑治疗后好转。4例在术后20 d左右均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经加大FK506的用量,并以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后逆转。4例患者,2例获得长期存活,至今分别存活6年8个月和3年2个月,另2例分别于术后5个月、35 d因感染死亡。结论小肠移植术后早期的并发症较多,与小肠的生理结构有关,术后早期并发症的成功防治是临床小肠移植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大鼠肝/小肠联合整块移植模型。方法分别以Wistar和SD大鼠为供、受体进行肝/小肠联合移植,并进行单独肝移植或小肠移植作为对照,不同移植组各取12只受体进行生存期观察。结果肝/肠联合移植手术52次,手术成功43例,成功率82.7%。联合移植组受体有9只(75%)存活时间超过60 d,且小肠移植物存活。单独小肠移植组受体均于20 d内死亡,单独肝移植组10只受体(83.3%)存活60 d以上。结论肝/小肠联合整块移植模型是研究肝/肠联合移植免疫学特性的有力模型。  相似文献   

11.
小肠移植是挽救短肠综合征及其他肠功能不全病人生命的重要手段之一。小肠移植的成功除有赖于成功的手术及对排斥反应、血栓、感染的防治外 ,术前、术后妥善的管理措施也很重要。 1 999年 5月2 0日我院成功地施行了我国首例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 ,病人目前已健康存活 1 9个月 ,现将术前准备总结如下。1 病例简介男 ,1 8岁 ,身高 1 .85m。因肠系膜扭转、肠坏死于 1 998年 9月 1 3日在外院行小肠大部分切除术(残余小肠 40 cm)后并发肠瘘。 1 998年 1 1月 2 6日在我院行肠瘘修补术 ,切口愈合良好 ,但经口进食后频繁腹泻 ,每天多达十余次。严重营…  相似文献   

12.
临床同种活体部分小肠移植:附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临床同种活体小肠移植治疗短肠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对1例因小肠扭转而切除大部分小肠和右半结肠,残留小肠仅20cm的超短肠综合征男性患者,行亲属活体同种部分小肠移植。供体为患者之母。受体术前行供体特异性输血,50mL/周,共8周。供受体巨细胞病毒感染状态均为阴性。移植肠长约160cm。移植肠的回结肠动静脉分别与受体肾下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端侧吻合,移植肠末端造口。术后给予抗排斥、抗感染、抗凝及营养支持治疗。结果:供体术后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受体已健康存活31周,无感染和排斥反应。术后8周脱离肠外营养治疗,口服低脂饮食,D-木糖吸收试验结果接近正常。结论:同种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是治疗短肠综合征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小肠移植是治疗小肠功能衰竭终末期的唯一确切手段.移植手术导致移植肠外源性神经去除,内源性神经连续性被破坏,产生肠功能障碍,成为影响术后移植肠功能恢复的原因之一.大量研究显示,失神经支配导致移植肠的运动,分泌,吸收功能均发生变化[1,2],影响移植效果.  相似文献   

14.
小肠移植患者因小肠广泛切除致使腹腔容积挛缩变小,移植手术结束后强行关腹将导致腹腔高压,甚至引发腹腔间室综合征,从而导致移植失败.2008年,我们对1例小肠移植患者于移植前先施行腹腔增容术,有效地解决了腹腔容积不足的困难.  相似文献   

15.
小肠移植是临床上实质性脏器移植中难度极大的一种,起步甚早[1].1959年Lillehei首先报道狗小肠移植实验,至1964年美国Detering临床上试行2例(1例移植亲母节段回肠,1例尸体小肠移植给儿童),均分别于术后12小时和2天出现移植小肠坏死,而予以切除.在环孢素应用前,8次小肠移植中总的成绩不佳,存活能超过1个月的,仅Fortner 于1970年施行l例同胞姐移植170 cm回肠给同胞妹Gardner综合征患者,存活76天死于败血症.  相似文献   

16.
活体小肠移植术供肠灌洗和保存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肠移植是治疗短肠综合征的理想方法。目前仅有少数国家开展这项研究工作 ,而开展临床活体小肠移植的则更少 ,全世界至今仅报道 9例[1] 。我们于 1999年 5月 2 0日施行了国内首例临床活体小肠移植 ,现将供肠灌洗和保存过程中的初浅体会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供体男性 ,44岁 ,为受体之父。受体 ,男性 ,18岁 ,因肠扭转坏死行小肠大部切除 ,仅残余空肠 40cm ,每日腹泻 10余次 ,均为未消化食物 ,诊断为短肠综合征。2 .供肠的灌洗、修整及保存 :仔细分离好支配供肠的肠系膜上动脉及肠系膜上静脉分支后 ,经周围静脉注入 5 0 0 0…  相似文献   

17.
重视器官移植术后胃肠道肿瘤的发生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器官移植术作为治疗终末期脏器疾病及脏器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至2006年,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开展的肾移植病例已超过60 000例,肝移植病例超过7 000例,同时大器官移植包括心脏、胰腺、小肠移植以及多脏器联合移植等也有了一定规模的开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胰肾联合移植术后外科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治疗及结果.方法 统计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施行的胰肾联合移植术60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外科并发症将受者分为并发症组及无并发症组,分析手术治疗的原因,评估再次手术对受者及移植物存活率的影响.结果 术后1年内,受者死亡原因主要为肺部感染(3例)、心脑血管意外(2例)、消化道出血(1例).感染及心脑血管意外是导致受者术后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5/6).56例胰腺手术成功,术后(14± 8)d完全停用胰岛素,外科并发症导致移植胰腺切除4例.15例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术后接受透析的时间为(33±12)d,其余受者肾功能均在术后2~7 d恢复正常,带移植物功能死亡是移植肾丢失的主要原因(3/6).外科并发症发生率为25% (15/60).外科并发症主要包括:出血、切口感染、移植胰腺血管栓塞及移植胰胰腺炎,外科并发症降低了术后1年受者及移植胰腺的存活率,而对肾脏的存活率无明显影响.结论 胰肾联合移植术后外科并发症发生率高,明显降低了受者和移植胰存活率,是影响术后早期受者和移植胰存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1 小肠移植的概况 1964年美国的Deterling首次施行人小肠移植2例,但均因排斥反应分别于术后12h和2d切除坏死小肠.到1972年以前,全世界共施行8例,其中1例存活6个月,其余均未超过1个月.  相似文献   

20.
腹腔镜取肾用于肾移植手术自1995年开始施行以来在部分医疗中心得到开展,已取得良好临床效果并正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中。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关于腹腔镜肾移植的部分相关专业文献,对手术适应症、手术方式、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移植肾存活情况及功能、手术进展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