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胃癌复发的下一步治疗 ,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笔者旨在对胃癌复发的外科治疗做一有益的探索。1 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共分析 2 5例患者 ,其年龄 32~ 6 3岁 ;男19例 ,女 7例 ;复发时间 :9~ 2 9月 ,中位复发时间 17月 ;第一次手术方式 :毕 Ⅰ 10例 ,毕 Ⅱ 15例。其中获根治性切除4例中 2例为毕 Ⅰ式 ,2例为毕 Ⅱ式。姑息性手术 4例均为毕 Ⅰ式。2 ) 临床表现 :根治性切除术病人 2例表现为腹胀、呕吐 ,胃镜及病理活检证实吻合口胃癌复发 ;2例表现为肠梗阻。姑息性手术病人 3例表现为腹胀、呕吐、腹部包块 ,CT提示与胰腺有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复发患者再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西平县人民医院近年共收治30例胃癌术后复发患者,对这30名患者进行再手术治疗,收集他们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患者进行了根治性切除术,14例患者进行了姑息性切除术,术后随访4 a,接受根治性切除术的患者生存率稍高,但两组患者术后4年生存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取合适的术式,对胃癌复发患者进行再手术治疗有利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3.
我院95年至今共收治胃癌术后复发病人40例,行手术剖腹探查32例,3年内复发占62%,多以残胃及吻合口复发,其次为邻近脏器转移,总结上述病例,提出提高胃癌手术根治度是防复发的关键,术后化疗可提高根治率。对于复发者,可行再次手术,提高复发癌根治率。 相似文献
4.
1996年 1 0月~ 2 0 0 3年 2月 ,我院为 2 1例胃癌术后复发病人进行了再次手术 ,现就胃癌术后复发的早期发现 ,早期诊断和再手术治疗等加以分析。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1 5例 ,女 6例 ,年龄 33~ 6 5岁 ,平均 4 9岁。首次手术在本院的 9例 ,外院的 1 2例。两次手术间隔时间为 7个月~ 4年 ,其中1 3例在 2年之内。所有病例均经病理检查证实 ,其中 8例未侵出浆膜层 ,9例侵出浆膜层 ,4例残胃。首次诊治情况 :早期胃癌 6例 ,进展期 1 5例 ;低分化腺癌 1 1例 ,中、高分化腺癌 4例 ,黏液性腺癌 6例。淋巴结无转移 9例 ,第一站转移 8…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复发再次手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7例胃癌术后复发再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再次手术行根治性切除者6例生存1年以上,2例生存3年以上,1例术后5年仍健在;行姑息性手术者生存6个月;无手术死亡。结论再次手术治疗是治疗胃癌术后复发病例的积极手段。 相似文献
6.
1965~1991年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共进行875例胃癌切除术,包括全胃切除86例,胃次全切除384例,胃大部切除368例,胃部分切除37例。其术后吻合口复发19例,占同期手术的2.1%。现将临床资料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①性别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结核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再手术的可能性及预防方法。回顾总结骨结核共2000例中复发的病人160例,资料完整的120例,包括脊柱结核90例、四肢结核30例。结果120例再次手术、118例治愈、2例瘫痪病人症状好转。120例骨结核均行灶清或灶清、减压、植骨固定术,术后卧床3个月,随访2年至15年未见复发。结论骨结核手术失败后,认真分析原因,有针对性的再次手术可使患者获得满意疗效,并可从中总结经验,积极预防,避免初次手术失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复发的治疗体会,总结胃癌复发的诊治规律。方法选择胃癌复发病例58例,行手术切除或化疗。结果 31例可手术切除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1.2%、30.4%和15.9%。治愈性切除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0.7%、43.4%和14.1%;姑息性切除者1、3、5年生存率分别72.2%、23.1%和8.2%。27例化疗后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l2例,稳定(SD)9例,进展(PD)3例,有效率为53.7%。结论胃癌根治术后复发应该积极手术和化疗治疗。 相似文献
9.
舌癌是颌面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中构成比最高,约占32.3 %[1].其术后复发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与患者的生命关系重大,因为复发以后由于经济或者手术难度加大等原因,很多患者将失去再次手术的机会.找出舌癌术后复发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是颌面外科医师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据文献报道[2],舌癌术后复发主要发生在2年以内.现对我院119例舌癌患者术后近期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舌癌术后近期复发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及其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胃癌根治术后复发并再次手术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局部复发11例(52.38%),5年内复发19例(90.48%):首次手术采用经腹上半胃切除和全胃切除的患者均在2年内复发,复发率100%,黏液腺癌和未分化癌在术后2年内复发率为80%.结论,胃癌根治术后肿瘤复发是由残存的癌细胞或已转移的癌细胞引起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胃癌术后病人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食管癌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的诊断及合理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胃排空障碍的临床资料。结果:2例(年龄〉60岁)患者行幽门成形术后胃排空碍障缓解,17例采取保守疗法患者除1例死亡外余缓解。结论:食管癌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发生中高龄患者明显增多,在整个治疗中保守治疗占有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研究讨论年龄、性别因素与胃癌的发病和临床病理学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1998年1月至2008年1月在本院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586例胃癌患者的手术后病理学资料,比较分析不同胃癌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情况及临床病理学差异。结果:胃癌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51-60岁为高峰年龄段,40岁以下女性发病多于男性,40岁以上则相反。40岁以下胃癌患者的组织学类型大多为分化较差的低分化腺癌或者印戒细胞癌(63%-89%),40岁以上的患者中分化腺癌的比例逐渐增高,男性尤其明显;低分化腺癌和印戒细胞癌是各年龄段女性胃癌的主要组织学类型。结论:不同性别、年龄组胃癌患者具有不同的发病状况和组织学类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癌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65例胃癌的性别、年龄、职业、胃镜表现、组织病理特点、临床症状和体征。结果:465例胃癌中男女比例为2.275,以51-60岁年龄段,农民发病率高,症状以上腹痛(占83.92%),黑粪(占95.50%)常见。内镜下3厘米以上,隆起型病灶多见,好发于贲门部,低分化腺癌最常见(占52.47%),直径大于3厘米病灶侵及浆膜层及淋巴结转移率高。胃癌最常转移到肝脏。结论:50岁以上的男性、农民、有消化道症状者应及时做胃镜检查,并特别注意观察大于3厘米的贲门部病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癌手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PGS)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6年手术治疗756例胃癌病人(不包括行全胃切除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PGS发生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756例中发生PGS者46例(6.02%)。单因素分析显示,与PGS发生有关的因素分别为年龄≥65岁、毕-Ⅱ式胃癌根治术、术前幽门梗阻、围手术期高糖血症(≥8.0mmol/L)、围手术期低清蛋白血症(≤30g/L)(χ2=6.260~19.249,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PGS发生有关的因素有4个,即毕-Ⅱ式胃癌根治术、术前幽门梗阻、围手术期高糖血症、围手术期低清蛋白血症(OR=1.075~12.503,P<0.05)。结论毕-Ⅱ式胃癌根治术、术前出现幽门梗阻、围手术期高糖血症、围手术期低清蛋白血症是胃癌术后PGS发生的高危因素,做好围手术期处理对预防PGS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研究经腹贲门癌切除术的适应证和优越性。方法 自1997年1月~2002年12月共施行经腹贲门癌切除术59例,用国产吻合器行食管胃吻合5l例,食管空肠吻合8例。结果 全组病例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瘘,食管切缘癌残留2例。术后恢复时间短。结论 经腹行贲门癌切除、食管胃(空肠)机械吻合术,术后并发症少,输血量少,适用于浸润食管长度小于2cm的贲门癌的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18.
胃大部切除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因胃切除充分性、十二指肠残端长度、炎性水肿及操作熟练性等因素,多行毕罗Ⅱ式吻合。术后发生残胃癌为其远期并发症之一。本文就我院收治8例,对残胃癌的病因、诊疗体会作探讨。 相似文献
19.
梅楠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1990,(1)
对178例乳腺癌患者应用~(99m)Tc-MDP进行骨显象,有63例(35.4%)在术后不同时期发生骨转移,其中发生在术后5年以上的骨转移有16例(20.4%)。乳腺癌术后间隔较长时间后仍可以发生骨转移,这部分患者于术时年龄有较年轻倾向,且多见于Ⅰ、Ⅱ期患者,与病理类型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测量并确定胃左动脉旁淋巴结在螺旋CT中的区域范围,指导胃癌根治术后放疗靶区的勾画。方法对36例胃癌病人手术时在胃左动脉根部放置钛夹。螺旋CT下取放疗体位行三期增强扫描、冠状位及矢状位重建,以T12椎体为参考点,测量胃左动脉旁淋巴结的三维方向,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计算分析其分布,测算胃左动脉旁淋巴结根部所在位置的变异范围。结果 Kolmogorov-Smirnov检验显示,全组在各边界近似服从正态分布,男、女胃左动脉旁淋巴结分布趋势是一致的。Pearson分析显示,胃左动脉旁淋巴结的边界与年龄、身高、体质量、椎体高、椎体宽无相关性(P>0.05)。男、女胃左动脉旁淋巴结的前界分别为垂直于T12椎体最前缘切线(46.56±1.95)、(37.56±2.35)mm;后界分别为(17.50±2.02)、(16.44±2.34)mm;左界分别为距T12椎体左缘右(22.48±2.04)、(16.03±2.25)mm;右界分别为距T12椎体左缘左(14.33±2.12)、(5.53±2.35)mm;上界分别为距T12椎体上缘上(26.89±2.12)、(16.09±2.30)mm;下界分别为距T12椎体下缘下(9.58±2.13)、(8.58±2.36)mm。结论采用新的标记方法以及新的影像学技术可取得更准确的胃左动脉旁淋巴结的定位统计结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