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腮腺Warthin瘤的CT影像表现,以提高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腮腺Warthin瘤患者的临床及CT表现,15例中男14例,女1例,年龄48~76岁,观察病灶的部位、数目、大小、形态、边界、密度、强化特征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结果共发现23个病灶,多发6例;病灶直径0.5~4.3 cm;位于浅叶后下部者20个;呈椭圆形11个,类圆形9个;边界清楚22个;增强扫描有坏死囊变者16个,动脉期病灶实性部分明显强化14个,静脉期均迅速廓清;18个病灶可见包绕血管或贴边血管征。结论腮腺Warthin瘤的CT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特点有助于作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腮腺Warthin瘤的CT影像表现,以提高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腮腺Warthin瘤患者的临床及CT表现,15例中男14例,女1例,年龄48~76岁,观察病灶的部位、数目、大小、形态、边界、密度、强化特征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结果共发现23个病灶,多发6例;病灶直径0.5~4.3 cm;位于浅叶后下部者20个;呈椭圆形11个,类圆形9个;边界清楚22个;增强扫描有坏死囊变者16个,动脉期病灶实性部分明显强化14个,静脉期均迅速廓清;18个病灶可见包绕血管或贴边血管征。结论腮腺Warthin瘤的CT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特点有助于作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Warthin瘤)的MSCT表现与临床分析,以提高对该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9例腮腺Warthin瘤的MSCT表现,并与行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的14例进行比较,分析MSCT的诊断价值。结果 29例患者中男25例;单侧单发22例,双侧单发2例,单侧多发4例,双侧多发1例,共45个病灶,其中75.6%(34/45)病灶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极。MSCT平扫4例,25例行增强扫描动脉期,6个病灶轻度强化,12个中度强化,23个明显强化,其中22例诊断为Warthin瘤。14例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中诊断Warthin瘤的有10例,1例诊断为炎症,2例诊断为囊性病变,1例诊断为恶性可能性大。结论 MSCT增强扫描对腮腺Warthin瘤的诊断价值与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相当,临床考虑Warthin瘤的患者可依据MSCT表现进行手术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腮腺Warthin瘤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表现及病理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腮腺Warthin瘤的临床资料及MSCT表现,并与病理结果相对照?所有病灶均行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病灶CT特征表现为腮腺浅叶后下极圆形?椭圆形肿块,平均最大径约2.2 cm,多数边缘光整,仅4个病灶边缘模糊,手术证实合并感染?12个病灶可见囊变?坏死,但均未见钙化;增强扫描肿瘤实体部分多呈明显或中度强化,均无延迟强化?21个病灶内见小血管通过或包绕,10个病灶呈“贴边血管征”?结论:腮腺Warthin瘤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有助于术前正确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腮腺多形性腺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至2016年经手术及病理学证实的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20例,总结其CT影像学特点,并结合文献资料,进一步提高多层螺旋CT对腮腺多形性腺瘤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20例患者共发现26个病灶,其中19例为单侧、单发病灶,一例为单侧多发病灶,5例病灶有浅分叶,15例密度较均匀,5例密度不均匀伴有囊变;平扫最高密度为41.6HU,最低密度为26.7HU,平均36.1HU;增强扫描观察8例病灶呈较均匀强化,12例呈不均匀强化。结论腮腺多形性腺瘤在CT图像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在腮腺多形性腺瘤诊断中具有很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刘志  何娜娜  薛鹏 《中外医疗》2014,(10):192+194-192,194
目的:提高对腮腺Warthin瘤CT表现的认识。方法对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腮腺Warthin瘤的术前MRI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腮腺Warthin瘤患者中男15例,女3例,平均年龄约为52岁,12例(约66.7%)患者为腮腺单侧浅叶下极单发病变,2例(约11.1%)为腮腺单侧浅叶2~4个变病,4例(约22.2%)为双侧腮腺多个病变;CT扫描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小结节样,17例病变边缘清晰,增强扫描病变动脉期呈较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减弱,4例病变(约22.2%)内可见小囊状未强化影。结论腮腺Warthin瘤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可多发或双侧发病,CT增强扫描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小结节样软组织密度影,边缘清晰,增强扫描扫描病变呈快进、快出表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特征,为该病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9例经临床手术及病理学证实确诊为腮腺基底细胞腺瘤患者的CT资料,回顾性分析其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表现。结果:9例患者共计10个病灶,其中1例为单侧2个病灶,其余8例均为单侧单发病灶。8个病灶位于腮腺浅叶,1个病灶跨深浅叶,单侧2个病灶中1个病灶位于深叶。10个病灶中,直径小于3 cm的病灶有8个,平均直径为2 cm。9个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1个病灶呈浅分叶状,边界欠清。10个病灶中有6个为实性病灶,4个为囊实性病灶。8个病灶的实性成分在动脉期明显强化,达到峰值。静脉期其中6个病灶呈持续性强化或稍有减退。结论: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多发于腮腺浅叶部,多单发且体积较小,边界清晰,易囊变。其内血管结构丰富,实性成分强化较明显,应用双期增强扫描时,大多数呈现出"快进慢出"强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对腮腺腺淋巴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患者(共34个病变)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腮腺腺淋巴瘤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结果:23例患者共34个病灶,单发17例,多发6例;26个病灶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极;31个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29个病灶边缘清楚;28个病灶呈实性,6个呈囊实性.CT增强扫描病变一般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动脉期实性部分明显强化;静脉期实性成份强化程度减低.结论:临床发现老年男性患者,CT表现为腮腺浅叶的后下极占位性病变,双侧多发病变,边界光滑,内部密度欠均匀,有早期明显强化,诊断时应首先考虑腮腺腺淋巴瘤之可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对腮腺肿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腮腺肿瘤的CT表现和病理结果。结果腮腺混合瘤10例(共18个病灶),黏液表皮样癌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瘤1例。结论 CT征象可以为腮腺肿瘤的良恶性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依据,位于浅叶、边界清楚、类圆形或椭圆形的腮腺肿瘤多为良性肿瘤;反之,多为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腮腺基底细胞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腮腺基底细胞瘤的CT特点,所有病例术前均进行东软CT-C3000 4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评价其CT多期动态增强表现特征(强化方式及强化程度),对肿瘤的部位、大小、边缘、形态进行分析.结果 7名患者均为单发肿瘤,6名患者肿瘤位于腮腺浅叶患者肿瘤紧邻包膜下,1名患者肿瘤位于腮腺深叶.7例肿瘤6例呈类圆形,直径多<3 cm;1例呈类椭圆形,均无分叶,肿瘤边缘均光滑.5例肿瘤内见囊变,其中2例肿瘤内见多个小囊变.增强扫描,动脉期,7例肿瘤均匀强化,其中2例薄壁环形强化,且有壁结节,壁结节呈中度强化(强化幅度30~40 Hu);5例瘤体实质部分呈中度强化(强化幅度为19~40 Hu),延迟扫描,壁结节及瘤体实质部分进一步强化(强化幅度为40~72 Hu),强化呈持续渐进性.结论 腮腺基底细胞瘤的CT特点为实质部分呈渐进性强化,肿瘤位于腮腺浅叶,紧邻薄膜,直径多<3 cm,类圆形结节,边缘光滑,瘤体内常有囊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腮腺粘液表皮样癌的CT特征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例腮腺粘液表皮样癌患者CT表现,均进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1例发生在右侧腮腺,2例为左侧,均发生于浅叶,最大径为1.1-2.1cm,其中1例表现为多结节并融合,另外2例为类圆形结节影,平扫CT值约50-60Hu,相对于腮腺呈稍高密度,边界欠清楚,增强扫描CT值约90-130Hu,1例强化较均匀,1例欠均匀强化,另外1例多结节型可见囊变坏死区。双侧颈动脉鞘区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上述3例CT均误诊为良性病变,考虑腺淋巴瘤或混合瘤。结论腮腺粘液表皮样癌CT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为边界欠清,提示肿瘤向周围组织浸润,强化较明显提示肿瘤血供较丰富,这些应考虑到恶性病变可能,最终确诊仍需依靠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Warthin瘤)的CT和MRI表现特征,提高术前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腺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其中,男23例,女5例。年龄33~72岁,平均58.2岁。结果:28例中,10例为单侧腮腺单发,9例为单侧多发,6例为双侧腮腺单发,3例为双侧多发。共58个病灶,边界均清楚,平均最大径2.3 cm,其中位于腮腺后下极45个,前下极7个,其他部位6个。肿瘤多呈软组织密度或等T1、稍长T2信号,少数病变中心可出现更低密度或明显长T1、长T2信号囊变区。MRI增强检查可呈轻-中度均匀强化。结论:发生于腮腺后下极的单发、单侧或双侧多发结节或肿块,边缘清楚,尤为中老年吸烟男性,应首先考虑腮腺腺淋巴瘤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及MRI检查对腮腺混合瘤的检查方法及诊断价值。方法对28例腮腺混合瘤进行CT或MRI平扫及增强检查,MRI检查行多序列并DWI成像。然后对病变征象进行分析诊断。结果 28例患者共检查出29个病灶。病灶均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肿块,病灶直径小者约1.2cm,大者3.9cm,形态为圆形或卵圆形。27个患者为单侧发病,1个患者为两侧发病;右侧12个病灶,左侧17个病灶。12个患者行CT平扫并增强扫描,16个患者行MRI平扫并增强检查,其中4例患者既行CT检查又行MRI检查。结论 CT或MRI对腮腺混合瘤的检查,方法简便,快捷,且具有相对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对临床定性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腮腺腺淋巴瘤与腮腺多形性腺瘤的CT鉴别要点.方法 收集2007-2011年经CT诊断、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5例腮腺腺淋巴瘤和30例多形性腺瘤的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病灶的部位、数目、大小、形态、边界、密度及增强表现等.结果 25例腮腺腺淋巴瘤肿瘤个数35个,3例双侧单发,1例双侧多发,2例一侧多发,19例一侧单发,23例边界清楚、包膜完整,2例边界不清,21例位于腮腺后下象限(浅叶后下部),32个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增强扫描早期病变实性部分及实性病灶明显强化,15例病人延时扫描14例病灶CT值减退,25个病灶内或边缘可见小血管进入或包绕,20个病灶密度均匀,15个病灶密度不均,内见裂隙样低密度影;30例多形性腺瘤均为单侧单发,19例位于腮腺浅叶,11例位于腮腺深叶,边界清楚、包膜完整25例,9例呈分叶状,18例密度均匀,12例不均匀,内见囊状低密度影,病变呈轻中度强化,18例病人延时扫描16例病灶延时强化.结论 腮腺腺淋巴瘤与多形性腺瘤在CT特征方面有各自的特点,根据它们的影像特征并与临床特点相结合,可以帮助鉴别这两种腮腺肿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CT对腮腺腺淋巴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腺淋巴瘤患者的CT征像,包括病灶的部位、大小、密度、增强特点以及增强前后CT值的变化。结果15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中,病灶全部位于腮腺后下象限,14例为单发病灶,仅1例为同侧2个病灶,直径约12~34 mm,大多圆形或类圆形,仅2例为不规则形;增强扫描,16个病灶中14个病灶不均匀强化,其内见圆形囊变区,囊变率达87.5%,仅1例多发病灶均匀强化。14个不均匀强化病灶中,10个病灶内出现多个大小不等圆形低密度,4个病灶内出现单发较大类圆形低密度,体积约占瘤体1/3~1/2,低密度周围见薄环状强化。增强前后病灶实性部分CT值变化值为8~55 Hu左右,囊变部分CT值几乎无变化。增强早期、晚期病灶内囊变显示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螺旋CT直接延迟增强扫描可以良好显示腺淋巴瘤的囊变大小及数目,结合临床病史、发病部位、性别、年龄,可以对腮腺腺淋巴瘤术前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腮腺腺淋巴瘤的诊断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腮腺腺淋巴瘤的CT资料,包括肿瘤大小、数目、部位、形态、密度及强化程度。结果 128例患者共计216个病灶,单侧单发84例,单侧多发27例,双侧多发17例;156个(72%)病灶位于腮腺后下极。MSCT增强肿瘤直径〈2cm多呈椭圆形或梨形,边界清,密度较均匀,强化明显,超过2cm者均见囊变区,其中肿块显示张力偏低,内侧"桃尖"征,病灶内小血管进入或贴边绕行为本病特点。结论腮腺腺淋巴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征象,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正确率。方法:搜集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腮腺基底细胞腺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分析病灶CT平扫的密度、边缘、部位、大小及增强后CT征象。结果:腮腺基底细胞腺瘤7例均为单发,边缘光整,呈圆形及类圆形,边界清;6例位于浅叶包膜下,1例向腮腺深叶生长;4例为实性密度,平扫密度与肌肉密度相仿,CT值45~55Hu;3例为少许囊性密度;7例病灶均未见钙化。增强扫描显示,4例实性部分动脉期明显强化达到峰值,最高达189Hu,其中1例静脉期轻度减退,约123Hu,另3例均匀持续强化;3例囊实性病灶,实性部分动脉期均明显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7例均无肿瘤侵犯周围情况,仅1例较大病灶对周围血管有推压改变。大部分病灶呈“快进慢出”型强化。结论:腮腺基底细胞腺瘤虽然少见,但据其特殊强化方式可以和其他腮腺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8.
腮腺Warthin瘤与腮腺多形性腺瘤的超声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腮腺Warthin瘤与腮腺多形性腺瘤的超声鉴别要点.方法 对20例腮腺Warthin瘤和24例腮腺多形性腺瘤在超声特征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20例腮腺Warthin瘤肿瘤个数共24个,2例双侧单发,1例一侧多发,一侧单发,包膜均完整;18例位于腮腺后下极,15例呈弱低回声;实质性回声6例,混合性回声14例.24例腮腺多形性腺瘤均单侧单发,15例位于腮腺浅叶,9例位于腮腺深叶;包膜完整20例,不完整4例;9例呈分叶状,实性均匀低回声6例,实性不均匀低回声12例,混合性回声6例.彩色多普勒示腮腺Warthin瘤较多形性腺瘤血供丰富.结论 腮腺Warthin瘤与多形性腺瘤在超声特征方面有各自的规律,根据它们的规律性并与临床特点相结合,可以帮助鉴别这两种腮腺肿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并与病理相对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腮腺腺淋巴瘤41例,其中男39例,女2例,年龄30~75岁,平均60.2岁。41例患者中25例行CT检查;16例行MR检查。影像学重点观察病灶的数目、部位、大小、形态、边缘、密度、信号、强化特征、强化方式等。结果41个患者,共发现60个病灶;单侧单发51例(75.6%),单侧多发和双侧多发共10例(244%);其中位于腮腺浅叶41个病灶(68.3%)。病灶最大径0.6cm~4.6cm,平均2.5cm。60个病灶中,圆形/卵圆形45个(75%);边界清晰者58个(96.7%)。25例行CT检查共发现35个病灶,增强扫描,病灶不均匀强化者25个,其中多以大于2.5cm的病灶为多。16例行MR检查共发现25个病灶,其中,T1WI多表现为等、稍高信号,T2WI全部信号为混杂信号,增强后病灶呈轻中度强化者20个,明显强化5个。相应的病理所见:肿瘤多呈圆形、卵圆形或扁圆形,包膜完整,可见多个不规则的囊腔,内含浆液或黏液样物质。光镜:肿瘤由上皮成分和淋巴样组织构成。结论年龄大于50岁的男性患者腮腺后下方出现单发或多发病灶,边界清楚,内部密度或信号不均匀,CT或MRI有中度以上的强化者,通常提示腺淋巴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腮腺Warthin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以提高超声对腮腺肿瘤的诊断,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4例患者31个腮腺Warthin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对病灶位置、形态、大小、边界、内部回声、血流分布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31个病灶中1病灶多位于腮腺浅叶或下极;2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占80.65%(25/31);3大小多在2.0~3.5 cm之间,占90.32%(28/31);4边界清晰,占100%(31/31);5病灶内部回声低回声、多呈囊实性、或夹有网格状回声,占74.19%(23/31);6内部有不同程度血流信号存在,占77.42%(24/31);7本组半数患者伴颈部淋巴结肿大。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符合率为58.06%(18/3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术前腮腺Warthin瘤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但规范化分析腮腺病灶图像,掌握Warthin瘤的声像图特征,对腮腺Warthin瘤检出的准确性可以得到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