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脑血流变化和微栓子.方法 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11例颈内动脉(ICA)严重狭窄者CEA术中同侧大脑中动脉(MCA)脑血流和微栓子信号(MES).记录MCA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MES数目和信号特点.结果 阻断期Vm最低降至阻断前的45%,释放期Vm较阻断前增加至163%~372%,缝合期Vm较基线增加至143%~341%.术中各期均可能记录到MES.1例分流者MES总数(n=198)较其它未分流者(n=12~56)明显增多,主要见于分流放置过程中和开放分流期间.未分流者MES主要见于缝合期(n=2~35)、分离期(n=0~38)和释放期(n=0~7),阻断期没有或少数MES(n=0~1).固体微栓子见于各期,气体微栓子见于释放期、分流期大多数MES、缝合期个别MES.术后1例双侧ICA严重狭窄者发生手术对侧脑梗死,其余患者无并发症.结论 CEA术中TCD监测可以为临床医师提供关于脑血流变化和微栓子发生的实时、动态信息. 相似文献
2.
3.
背景:自从证实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是预防卒中的一种有效方法以来,人们对其最佳的适应证和治疗方法以及如何与颈动脉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CAS)进行比较重新产生了兴趣。本文对上述问题、颈动脉狭窄的检查以及审核和报道CEA结果的作用进行探讨。检查方法:考虑CEA治疗的患者应该进行CT或MPI脑影像学检查以证实脑梗死和排除占位性病变。颈动脉的检查从超声开始,然后进行高质量MPA或CTA,如果结果一致,就能够计划进行治疗而不必进行导管血管造影。另一种同样可以接受的方法是直接从超声到导管血管造影检查,后者仍然是评价颈动脉的金标准。适应证:最适合接受CEA治疗的患者为由于颈动脉重度狭窄(70%~90%)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非致残性卒中症状者,允许的最大卒中和病死率为6%。尚不确定的CEA候选者为狭窄程度为50%~69%的有症状患者以及狭窄≥60%的无症状患者,但如果在其他危险因素(与颈动脉斑块和某些患者特征均有关)的基础上进行仔细选择的话,有些患者可能从手术中获益。只有在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极低的情况下(3%或更低),无症状患者才能获益。那些颈动脉狭窄〈50%的有症状患者或狭窄〈60%的无症状患者以及那些内科状况或神经系统状况不稳定的患者不适合进行CEA治疗。技术:CEA可在局麻或全麻下进行,对于后者,在颈动脉夹闭时必须有许多检测技术来评价脑灌注。当监测不是强制性并且没有哪一种监测技术被明确证实优于其他技术时,脑电图(EEG)是最常使用的。外翻式CEA是外科技术的一种变异,有些证据表明更加广泛应用的补片闭合可能会降低手术期急性卒中风险和狭窄复发的长期风险。CAS:随着经验的增加,这种侵袭性较小的血管内技术仍在持续发展。一些经验丰富的治疗专家已经在病例系列研究中报道了极好的结果,大量的随机试验正在对CAS和CEA进行比较。然而,目前把CAS列为替代CEA的常规治疗手段还为时过早。审核:业已证实,通过定期向手术医师反馈对CEA适应证和结果的审核情况能够显著改善这种手术的操作。推荐同时在当地和地区水平对CEA进行审核。 相似文献
4.
显微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目的评估显微颈动脉内膜切除的效果。方法回顾1998年至2004年4月施行的92例96侧显微颈动脉内膜切除的手术并发症,并分析其原因。结果与手术直接相关的并发症包括TIA1例、脑卒中2例、轻度颅神经损害3例、假性动脉瘤1例,但均非手术操作缺陷所致。死亡1例。结论颈动脉内膜切除的缺血性并发症多与手术操作不当相关,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可以降低此类并发症率。显微外科技术还有助于远端颈内动脉显露和降低颅神经损伤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田增民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88,(2)
三十年来,对于颈动脉狭窄和溃疡是采用手术还是内科治疗,一直存在争论。尽管如此,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还是越来越多地被采用,仅美国1982年就施行该手术85,000例。为评价手术效果,作者查阅了1975年至1985年间发表的200篇有关文章,加以总结。作者首先分析了总的手术结果。平均死亡率为2.1%;病残率为3.5%。作者根据颈动脉狭窄病人的神经系症状严重情况和手术时机,将病例综合为Ⅰ~Ⅳ级。Ⅰ级:颈动脉狭窄不伴有神经症状。Ⅱ级:具有一次以上的短暂脑缺血发作(TIA)。Ⅲ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选择性动脉自旋标记(territorial arterial spin labeling,t-ASL)技术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方法 30例诊断为颈动脉狭窄并拟行CEA手术患者分别于术前2周及术后1周行t-ASL检查,并生成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图及脑供血分布图。分别测量术前及术后双侧颈内动脉供血区的CBF值、双侧颈内动脉供血区及椎-基底动脉供血区的灌注体积(perfusion volume,PV),计算总PV(PV_(总))。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同侧术前与术后的CBF值及PV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高灌注组与非高灌注组术前PV_(总)的差异。结果 (1) CEA术前的患侧CBF值低于对侧;术后,患侧和对侧的CBF值均上升,且患侧升高幅度大于对侧;(2) CEA术前的患侧PV低于对侧,CEA术后患侧PV明显升高,而对侧PV及椎-基底动脉PV下降;(3) CEA术后发生高灌注患者的术前PV_(总)显著低于非高灌注组,术后两组PV_(总)间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t-ASL作为一个无创性脑血流灌注成像方法,既可以于CEA术前对手术疗效及术后发生高灌注综合征的风险进行预测,又可以用于CEA术后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再狭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宗临床实验已经证实 ,无论对于有症状或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CEA)均能有效预防卒中。显然 ,手术疗效取决于术后动脉的通畅程度。在术后早期 ,0 8%~ 5 %患者由于手术的缺陷、抗凝治疗不足等原因发生颈动脉血栓形成和闭塞[1 ] 。而发生于术后数月或数年的以内膜改变为主要机制的再狭窄 ,可能使患者重新出现症状或导致血管闭塞 ,使治疗失败。目前 ,在美国每年进行 1 0万例左右颈动脉内膜切除手术 ,该手术在我国也逐年增多。随着手术例数的日益增多 ,再狭窄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简介Eastcott等[2 ] 于 …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是为了改善脑血液供应,预防并治疗因颈动脉颅外段严重狭窄(动脉管径狭窄>70%)而引起的缺血性卒中的外科手术方法,亦是治疗颈动脉狭窄和完全闭塞简单、有效且经济的方法[1].随着麻醉及术中监测技术的提高,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麻醉的重点已从单纯满足手术需要发展到术中神经功能的监测与保护.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适应证及效果。方法1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DSA颈动脉造影证实,其中右侧者9例,左侧者7例;双侧者2例。20侧颈动脉狭窄均程度为:狭窄程度70%~99%者12侧;30%~69%者8侧,其中狭窄程度为40%者1侧。结果18例施行20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疗效好者16例,中等者1例,差者1例,其中2例双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患者术后疗效均好。术后经3个月至2.5年的随访,手术后全部患者无脑卒中发生,并且脑缺血表现明显改善。结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刘晓民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4,(2)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已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缺血性卒中的金标准手术技术。但是对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选择、手术前后认知功能的变化、补片与转流管的应用,以及性别对围手术期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等尚存争议,有待更多的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颈动脉血管成形术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MEDLIN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和中国知识基础没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0-2008年发表的关于颈动脉血管成形术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文献共计426篇,最终纳入11篇,进行Meta分析.结果 11篇文献共纳入3267例患者,其中颈动脉血管成形术组1637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组1630例.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显示,颈动脉血管成形术组患者手术后30 d脑卒中发生率和病死率高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组(RR=1.300,95%CI:1.010~1.680,P=0.040);脑神经损伤发生率低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组(RR=0.090,95%CI:0.040~0.220,P=0.000);两组患者手术后30 d心肌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660,95%CI:0.310~1.370,P=0.260).随机效应模型分析显示,两组患者手术后30d脑卒中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300,95%CI:0.880~1.920,P=0.180);颈动脉血管成形术组患者手术后30d脑神经损伤发生率低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组(RR=0.110,95%CI:0.040~0.290,P=0.000);两组患者手术后1年脑卒中发牛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50,95%CI:0.590~1.890,P=0.860).结论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仍足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首选方法.除脑神经损伤发生率降低外,尚无循证医学证据显示颈动脉血管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优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由于所纳入的部分研究存在异质性,应谨慎对待本研究的结果.正在进行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为颈动脉狭窄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更佳的循征医学证据.# 相似文献
12.
Thomas G Brott Robert D Brown Jr Fredric B Meyer David A Miller Harry J Cloft Timothy M Sullivan 冯东侠 《中华脑血管病论坛》2005,3(5):542-554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用于颈动脉闭塞患者已经有数十年历史,大型随机对照试验已经证实,对于近期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CEA能够有效地预防卒中,临床试验资料提示,与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相比,CEA对有症状患者的卒中预防作用更加显著。然而,如果CEA治疗与单独内科治疗相比,颈动脉狭窄≥60%但其他方面健康的人群将来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很低,包括致残性脑梗死。最近,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在颈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日益增多。随着技术地不断提高,操作风险已明显降低,正在逐渐接近所报道的CEA风险。CEA相对于CAS的益处和作用持续时间不清楚,针对这一问题的随机对照试验正在进行之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围手术期管理策略和临床疗效。方法 35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70%~99%)患者共实施400例次(双侧狭窄44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分别采用标准式(120例次)、外翻式(255例次)和补片式(25例次)术式,其中368例次未行术中转流。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获成功,12例术后出现缺血性卒中(4例)、脑出血(1例)、声音嘶哑(1例)、癫发作(2例)、术后再闭塞(2例)、再狭窄(1例)和切口血肿(1例)等并发症。术后随访1~36个月,无一例出现脑卒中和其他严重并发症,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成熟的医疗团队对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成功的意义至关重要。于围手术期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可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对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周良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75,(2)
颅外动脉的闭塞性病交能引起脑缺血和梗塞。许多病人的脑缺血能在脑梗塞发生前被认识。颅外动脉粥样硬化在许多未经治疗的病人将导致脑梗塞。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能有效地纠正粥样硬化血栓性和粥样硬化性动脉病变。手术的病发率和死亡率在不断地下降。经颈动脉内膜切除后的存活者,其症状发生率和梗塞发生率都正在下降,而且在较长的生存期间可望生活得更好些。手术后病人发生新的梗塞通常是继发于新起的病变,而不在业经手术过的动脉的分布区内。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在治疗上的地位已经确立,而且颅外动脉手术也具有预防意义。不过,作为对缺血性中风及其病因的预防和治疗措施,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应用还有进一步改进的余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手术经验。行标准内膜切除术2例,血管补片成形术3例,外翻式内膜切除术18例(其中2例同时应用动脉内膜切除器行颈总动脉内膜切除)。结果术后1例标准内膜切除术及1例血管补片成形术病人出现新发梗死灶,余21例脑缺血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和预后,同时结合内膜切除器行颈总动脉内膜切除,可以更有效地改善脑缺血症状。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建林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6,5(6):563-565
通过外科手段防治缺血性脑卒中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现已成为西方国家最常见的周围动脉手术。本文通过结合颅外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对CEA的历史进行总结,同时对其未来进行展望。一、CEA历史回顾20世纪50年代,Fish对颈动脉狭窄的病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对颈动脉分叉处病变的外科干预可能有效预防中风的假说。1951年,三位阿根廷外科医师Carea、Molins和Murphy为一位近期患有失语和右侧偏瘫的患者行颈内动脉狭窄处病变切除、颈外动脉-远端颈内动脉吻合术。1953年,纽约医师Strully为一位颈内动脉…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能有效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本研究对单中心显微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手术步骤进行总结,以促进术中规范操作及技术交流。 相似文献
18.
脑血管疾病即脑卒中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一旦发生脑卒中将导致机体功能障碍和生活质量的下降,20%的存活者需要专人照料,15%~30%遗留永久性残疾[1],为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2008年我国国民回顾性死因调查显示脑血管病已经超过肿瘤和心血管病,成为致死和致残的第一位疾病[2],而颈动脉狭窄( carotid stenosis,CS)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最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医疗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CS的发生率也有所增长。颈动脉狭窄的程度不同引起的卒中类型和卒中部位也不尽相同[3],症状性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其年卒中率高达13%[4],2年卒中发生率更高达26%,这与狭窄处粥样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大规模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已证实,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carotid enarterectomyd,CEA)+阿司匹林较单用阿司匹林治疗症状性或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能够更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和死亡事件的发生。 CEA已经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5-6]。近年来,伴随着血管内治疗技术和介入器械的发展,颈动脉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 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CAS)有望成为CEA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另一选择,特别是对于那些高手术风险的患者[7]。现通过对CEA的研究资料以及CEA与CAS展开的几项随机对照研究,对CEA与CA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汤克俭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87,(2)
手术后脑内出血是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一种罕见并发症。本文报道1930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回顾性分析,其中8例术后发生脑内出血,发病率为0.41%。值得注意的是8例中有6例术前并无与术后出血部位有关的任何神经症状。在8例中,1例出血可能与使用肝素有关,导致脑软化灶内出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系统微栓子(MES)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146例,进行脑动脉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对有脑动系统微栓子的病例进行监测。结果(1)82例有颈动脉斑声,64例无颈动脉斑块;(2)有颈动脉斑块者MES阳性率(46.34)较无斑块者MEs阳性率(21.88)高(P〈0.05);(3)颈动脉不稳定斑块MES阳性率(80%)较稳定性斑块MES阳性率(26.92%)高(P〈0.01);(4)MES与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内膜增厚及斑块的个数无相关性。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及不稳定性是导致脑动脉系统微栓子的重要因素之一,应高度重视,稳定颈动脉斑块是防治动脉栓塞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