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临床上,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主要通过影像检查来获得。其中,X线血管造影仍旧是检测和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主要手段,它能清楚显示血管腔及其狭窄变形的情况,具有确定诊断的意义。但是X线血管造影不能显示血管壁,因此,不能评价斑块结构和血管壁的厚度。高频血管内超声可以直接显示血管壁,是一种评价斑块的有价值检查手段,但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制一种可溶性血管内支架辅助血管断端吻合,并检测该支架在血管吻合过程中的溶解性能。方法:选用高纯度低分子量明胶为主要原料制备血管吻合用支架,利用该支架进行血管吻合操作,观察支架在体内和体外的溶解性能,并从超微结构方面进行研究。结果:明胶类可溶性血管内支架在体内、体外均具有较快的溶解速度,与同类支架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结论:明胶类可溶性血管内支架具有速溶的特性,适合于进行血管吻合操作。  相似文献   

3.
大连大学附属医院分院最近又投入巨资引进国际公认的半导体红光介入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新技术。超导介入治疗是通过微细的光纤导丝介入到静脉血管腔内,在血管内发出红光产生热能生物效应,在可视状态下将血管壁粘连,使病变的静脉血管永久性闭合,从而选到根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家庭医学》2004,(19):61-61
据辽宁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吴丹明教授介绍:血管内超声消融血栓是现代腔内微创血管外科学的前沿技术之一,具有高疗效、微创、精确、安全性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已发展成为国内外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有效手段,近年来其临床适用性已超过外科手术并逐渐为广大患者接受认可。目前采用金属内支架介入治疗的微创介入治疗技术已逐渐扩展到外周血管疾病和非血管腔内疾病的治疗,介入用金属材料、制品及其相关技术正在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尽管目前国产冠脉支架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逐年上升。但所用支架材料一医用不锈钢、TiNi等金属毛细管全部进口;国内无法生产,影响了此类产品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血管介入用金属毛细管材料及其制品并尽快实现国产化,不仅是利国利民,也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6.
黄小泰 《现代保健》2011,(27):43-44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治疗小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儿科危重症病房收治小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儿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于确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后常规给予肝素、新鲜冰冻血浆、抗感染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乌司他丁(10万U/瓶),2万U/(kg·次),每日2次,静脉滴注。两组观察出血、栓塞等临床表现情况及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有效率为60.0%,两组有效率比较,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治疗小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能改善凝血功能,提高小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通常应用弹簧圈和支架。弹簧圈的发展经历了解脱方式的变迁和制作材料的更新。传统的铂金弹簧圈置入动脉瘤后,腔内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形成血栓填塞动脉瘤。铂金为生物惰性金属,存在致血栓作用弱、瘤腔填塞不够致密、瘤颈部内皮细胞不易黏附覆盖及填塞后动脉瘤腔可以再通等问题,因而难以有效防治动脉瘤填塞后复发或再出血的可能。支架适用于颅内狭窄血管的扩张成形或辅助动脉瘤填塞。支架置入可引起脑血管腔内局部急性或亚急性的血栓形成,中膜平滑肌细胞向内膜迁移及在内膜中增殖,这将造成管腔再狭窄,导致治疗失败。生物工程、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与传统的血管内治疗技术的融合,即脑血管内组织工程,为弥补上述不足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血管病变常位于肢体远端,因伴有周围神经病变而致临床症状不明显,当出现糖尿病足症状时,截肢常不可避免。我院内分泌科与心血管科合作,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血管科指导下,于2006年6月至2007年4月,开展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糖尿病下肢闭塞性病变8例(16条肢体)。为进一步探讨其介入治疗糖尿病下肢闭塞性病变的价值及适应证,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人体血管受到损伤时,会形成血凝块(即血栓)“堵住”缺口,以避免过量出血。之后,抗凝抑制血栓过度形成和溶解已有血栓,使血栓不会无休止地增长,并得以及时被清除,使血液能够在血管内正常流动,既不形成血栓,也不出血。  相似文献   

10.
吕斌 《长寿》2006,(11):19-19
腹中风是腹腔内脏血管出现自发性破裂而导致腹腔内或腹膜后大出血的一种急腹症。无论国内国外,其发病率都呈上升趋势。由于腹腔内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血管,不同部位的血管破裂具有不同的临床症状。较大的血管发生破裂,患者腹疼剧烈,大量血液涌向腹腔,血压急剧下降,如不及时抢救会有生命危险。小血管发生破裂,则出血比较慢,病程长,腹痛腹胀症状也比较轻。腹中风的临床症状变幻莫测,难以捉摸。  相似文献   

11.
李慧  李晶敏  何晓霞 《中国保健》2009,(21):926-927
腔内血管介入溶栓术是指将溶栓导管插入血栓血管中,直接注入溶栓药物,使血管内已形成的血栓溶解,从而恢复血管的通畅性,已成为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常用方法。我院于2008年3月-2009年4月采用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5例,现将治疗期间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徐毅 《中国卫生产业》2012,(27):121-122
目的本文主要对于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进行临床的分析,以及其治疗抢救方案的讨论。方法选取该院从2010年3月—2011年3月收治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孕妇有24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症状以及临床治疗的效果。结果全部24例产妇均抢救成功,没有死亡病例,胎儿情况,新生儿存活有21例,宫内死亡有1例,死产有2例。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明显有所改善,说明使用肝素和补充血容量等联合治疗方案能有效治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结论对于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重要是及时有效的去除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并且进行有效的止血、补充血容量等的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3.
对本院收治的9例AsH3中毒患者并发血管内溶血、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为临床救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国产医用真丝线段行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疗效。方法:33 例行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取得主要供血动脉后,采用Magic 1.8F微导管超选择进入大脑前、中动脉直至病灶内。栓塞剂为5/0 真丝线段,栓塞至畸形血管团消失或减少。结果:畸形血管团完全消失6 例,消失达95% 7 例,90 % 6 例,70% 5 例,50 % ~70% 7 例。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真丝线段血管内栓塞后临床症状改善显著,显示了介入放射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血管支架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但由此产生的并发症也日益显露出来。支架置入后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引发内皮层剥脱,导致血小板聚集、炎症反应、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细胞外基质形成等一系列病理反应,造成支架内再狭窄。本文从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与支架置入后血管内皮化的关系及支架涂层材料对支架置入后血管内皮化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柳惠玉 《现代保健》2011,(20):71-72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应用人造血管内瘘的护理。方法对4例人造血管内瘘患者有计划地进行宣教、穿刺、质量控制。结果4例人造血管造瘘术后血管通畅率100%,1例血栓形成。结论做好造瘘前后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正确掌握人造血管内瘘的穿刺方法,预防感染和血栓形成,加强健康教育,加强护士培训,对于延长人造血管内瘘的使用寿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颅内动脉瘤传统的治疗办法是外科手术夹闭治疗,特别是对于宽颈动脉瘤的治疗以往认为是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禁忌证。近年来随着导管技术和栓塞材料的不断改进,使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成为可能,我院从2004~2008年对12例宽颈动脉瘤采用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或球囊辅助技术实施了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程书建 《现代保健》2010,(10):125-126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诊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胶乳凝集颗粒法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结果39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者血浆D-二聚体阳性患者33例,阳性率84.6%,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检测是快速诊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实验室指标,并能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动态监测和疗效观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技术来探讨血管超声在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体会。方法对40例冠脉介入治疗患者行血管内超声检查的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结果40例行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检查的冠心病患者术后斑块负荷明显减少,支架贴壁良好,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对冠心病的病变性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诊断评价、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评估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大大提高了疗效,有效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法的选择、栓塞技术及疗效。方法 对我院自1999-2002年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1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5例患者均经股动脉途径采用可脱性球囊进行栓塞,其中栓塞瘘口13例,行患侧颈内动脉闭塞术2例。结果 全部患者栓塞均获成功,无明显术后并发症,颈内动脉通畅率为86.7%;随访3-40个月,无症状复发。结论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首选血管内栓塞治疗;经股动脉途径采用可脱性球囊栓塞瘘口,保持颈内动脉通畅,是最理想的栓塞方法;正确选择栓塞途径及栓塞材料是该病血管内栓塞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