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4 毫秒
1.
1976~1980年间的第二次全美健康和营养调查与1999~2000年进行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6~11岁儿童的体重超重人数翻了一番,12~17岁儿童的超重人数增加3倍。儿童和青少年的体重超重被定义为体重指数(体重的Kg数除以身高m的平方)≥同一年龄段和同性别儿童的95%。黑人和墨西哥裔美洲儿童和青少年则并非按照该比例定义超重。虽然美国成年人中的肥胖只有25%~30%始于童年期或青春期,但持续进入成年期的童年早期超重与成年期更为严重的肥胖相关联。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温州市小学儿童身高、体质量发育状况及超重、肥胖流行现状,为做好预防肥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温州市小学儿童体格检查,测量身高和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值,以中国肥胖工作组制定的标准筛查超重、肥胖,以超重、肥胖发生率作为指标.结果 温州市6~12岁小学儿童身高每年增加5 cm,12岁以后增长速度变缓;男生身高、体质量均高于女生,城区学生身高、体质量略高于农村学生,温州市6~13岁小学儿童总体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2%和6.4%,男生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2.9%和7.9%;女生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9.2%和4.6%.除13岁组男生超重率外,其余各年龄组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高于女生,(均P< 0.01);随着年龄增加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降低(均P<0.01).结论 温州市小学儿童生长发育情况符合我国儿童青少年体格发育的一般规律;温州市小学儿童总体超重率和肥胖率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男生高于女生,男生和女生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随年龄增加而降低,预防儿童肥胖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深圳市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和影响因素,为青少年肥胖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深圳市某小学311名7~13岁青少年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和体格检查资料,计算体重指数,利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标准(WGOC标准)对不同性别和年龄段的体重指数、超重率和肥胖率进行分析。结果按WGOC标准分析,本次调查的青少年总体超重率为17.68%,肥胖率为9.32%。男生超重率为21.71%,肥胖率为12.00%;女生超重率为12.50%,肥胖率为5.88%。结论本次调查显示深圳市青少年总体超重和肥胖率较其他地区高,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现象男生比女生严重。不良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和长时间静坐是主要的危险因素,学校、家长等有关方面应该对此引起注意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苏州市沧浪区6~12岁儿童超重、肥胖的现状,为针对性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以2011年沧浪区体检的23所小学6~12岁的1382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测量身高、体重.以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2003年制定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值分类标准>对苏州市沧浪区儿童超重肥胖状况进行分析.结果 13822名学龄儿童中,超重儿童1997人,总超重率14.45%;肥胖儿童1672人,总肥胖率12.10%,男生超重率、肥胖率均高于女生.结论 苏州市沧浪区学龄儿童超重率、肥胖率较高,应引起重视,并及早予以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张掖市甘州区中小学生生长发育及营养现状,探索分析中小学生生长发育中存在的问题,为甘州区中小学生生长发育及营养现状的研究提供相应资料,并为评价相关干预效果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整群抽取甘州区12所中小学校共计16363名学生进行身高、体重测量,按“2000年全国7~22岁城乡汉族学生身高、体重百分位数评价表”和中国肥胖工作组(WGOC)制订的BMI标准筛查超重、肥胖学生,用中国学生体质测量评估体系系统软件对其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进行评价。结果甘州区7~17岁各年龄组男、女生平均身高和体重均高于2005年兰州市、甘肃省、全国平均水平,而低于2005年北京市的平均水平。学生营养不良率为19.0%,超重率为10.0%,肥胖率为9.0%;男生营养不良率显著低于女生。而超重率、肥胖率均高于女生。结论甘州区中小学生的生长发育状况良好,但超重率和肥胖率较高,且已进入儿童青少年肥胖高流行阶段,因此,建立规范的监测体系和实施综合措施以积极防治儿童青少年肥胖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6.
铜陵市城区3 146名儿童高血压患病率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健康儿童的血压水平和小学生高血压的患病率。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铜陵市城区2所小学1~6年级6~13岁的学生3146名作为调查对象,测量血压,登记家族史、饮食习惯、年龄、性别,测量体重、身高等。结果不同性别的儿童血压与年龄、体重、身高呈正相关,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儿童高血压总患病率为6.90%(217/3146),其中男生为7.41%(123/1659),女生为6.32%(94/1487);不同肥胖程度的儿童之间高血压的患病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儿童期血压与年龄、体重和身高密切相关,超重及肥胖儿童的高血压患病率较正常儿童高。提示儿童期减少肥胖、改善营养结构对于预防儿童高血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掌握克拉玛依市区儿童青少年超重及肥胖的发生率及探讨部分影响因素。方法:对克拉玛依市区9969名中学生测量身高、体重,登记性别、民族,采用国内儿童青少年年龄—性别—BMI超重、肥胖判定标准,调查父母文化程度及职业。结果:总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分别是13.7%、7.6%,男生超重为16.0%,肥胖为10.0%,女生超重为11.4%,肥胖为5.3%,男生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均高于女生。汉族学生超重14.6%,肥胖8.7%,维吾尔族学生超重10.8%,肥胖3.8%。各民族问有差异。超重和肥胖在父母文化程度和职业较高中检出率高。结论:克拉玛依市区儿童青少年超重及肥胖已达1/5,男性高于女性,汉族高于雏吾尔族,与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儿童的身高、体质量等基础指标快速上升。既往研究显示中国儿童的身高增长放缓,体质量的增长加速,导致了超重和肥胖的高患病率,调查当前中国儿童的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对于预防及应对生长趋势的消极影响十分重要。目的 分析2014—2020年中国7~12岁儿童生长趋势和超重肥胖趋势,为制定儿童体质促进和肥胖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本研究于2022年5月选取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年、2016年、2018年和2020年4次调查中10 817名7~12岁儿童的身高、体质量和BMI数据,以性别和城乡分层,比较2014—2020年不同性别和城乡间身高、体质量、超重患病率、肥胖患病率和超重肥胖患病率的流行趋势,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中国2014—2020年7~12岁儿童超重肥胖影响因素。结果 2020年7~12岁城市女性儿童、乡村男性儿童、乡村女性儿童的身高相较于2014年增高了3.8 cm(95%CI=1.3~6.2 cm)、6.5 cm(95%CI=4.3~8.5 cm)、6.6 cm(95%CI=4.3~8.8 cm);2020年...  相似文献   

9.
广州市肥胖及超重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患病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州超重和肥胖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MS)和代谢异常的患病情况。方法对439名6~18岁儿童、青少年(肥胖者129名,超重者115名,正常对照者195名)行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测量,检测空腹血糖、血脂,并行121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①肥胖、超重者MS患病率分别为20.9%(27/129)、10.4%(12/115);胰岛素抵抗者、非胰岛素抵抗者MS患病率分别为17.9%(35/195)、1.6%(4/244)。MS、各代谢异常患病率和多个代谢异常的聚集均随着体重指数(BMI)的增加及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呈增加趋势。②BMI与各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更强,可独立预测MS风险。结论广州市肥胖及超重儿童、青少年MS患病率较高;BMI可作为儿童、青少年MS肥胖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学龄儿童身高、体重及超重、肥胖和矮小的患病情况。方法:抽取了天津市城区5 374名学龄儿童,收集身高、体重及计算体重指数;以2005年九省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数据的标准,计算超重、肥胖、矮小的检出率,并分析其特点。结果:(1)男生和女生平均身高相同,男生体重均高于同年龄组女生。(2)6.5~8.5岁组、9.5~10.5岁组、11.5~12岁组男生身高高于全国水平。6.5~9.5岁组、10.5~11.5岁组女生身高高于全国水平。男生和女生体重均高于全国水平。(3)超重的总检出率为12.11%,肥胖的总检出率为17.66%,其中男生分别为11.91%和19.67%,女生分别为12.30%和15.49%;男生肥胖的检出率高于女生。(4)矮小的总检出率为1.99%,男生矮小的检出率为1.96%,女生矮小的检出率为2.02%。结论:肥胖发病率增长速度较快,该调查中超过1/4的儿童超重和肥胖;矮小发病率处于国内中等水平。儿童肥胖已成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应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2016年吉林省延吉市城区儿童和青少年超重/肥胖现状及相关的生活方式,阐明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普查方法对吉林省延吉市城区6~17岁的儿童和青少年42 132人进行身高和体质量测量,计算体质量指数(BMI)。采用问卷调查、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参加体检调查对象中抽取10~14岁儿童和青少年1 523人,调查饮食习惯。采用中国肥胖工作组制定的标准筛查超重和肥胖,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方法筛选超重/肥胖影响因素。结果:2016年吉林省延吉市城区6~17岁儿童和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总体检出率分别为16.7%和18.4%,超重+肥胖检出率为35.0%。男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18.6%,22.0%)均高于女生(14.7%,14.4%)(P<0.01)。7~13岁男生各年龄组超重检出率均高于同年龄的女生(P<0.05或P<0.01),男生各年龄组肥胖检出率均高于同年龄的女生(P<0.01)。男生超重检出率在12岁达到高峰,在6~10岁肥胖检出率(23.8%~25.6%)均较高,11~17岁肥胖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每周吃烧烤食物≥ 3次(男生OR=1.767,P=0.010,95% CI:1.148~2.719;女生OR=2.205,P=0.002,95% CI:1.327~3.664)和节食减肥(男生OR=2.113,P<0.001,95% CI:1.456~3.065;女生OR=2.128,P<0.001,95% CI:1.430~3.167)增加儿童和青少年超重/肥胖风险,每周吃甜点心≥ 3次(男生OR=0.359,P<0.001,95% CI:0.226~0.573;女生OR=0.324,P<0.001,95% CI:0.186~0.565)和按时吃三餐(男生OR=0.683,P=0.028,95% CI=0.486~0.960;女生OR=0.624,P=0.016,95% CI=0.424~0.916)可降低超重/肥胖风险。自我评价体型在超重肥胖和每天按时吃三餐之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结论:吉林省延吉市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处于较高水平,日常饮食习惯和节食减肥是超重/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山东省3县农村地区儿童超重和肥胖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随机选取山东省3县17个行政村的7~12岁儿童进行横断面研究;采用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儿童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7~12岁儿童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11.41%和5.86%,男童和女童之间超重率和肥胖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每天看电视时间(OR=3.062,95%CI:1.708~4.932)、每天睡眠时间(OR=2.693,95%CI:1.136~5.641)、油炸食品的食用频率(OR=2.024,95%CI:1.041~3.570)、膨化食品的食用频率(OR=2.304,95%CI:1.208~5.416)是儿童超重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儿童出生体质量(OR=1.615,95%CI:1.013~2.742)以及父亲或母亲是否肥胖(OR=1.846,95%CI:1.109~3.520)也与农村儿童超重肥胖相关联。结论山东省3县农村地区儿童超重肥胖的比例相对较高,控制农村儿童超重肥胖应重点关注儿童日常生活和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广州市花都区成人超重肥胖与代谢综合征(MS)的关联。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分层抽样,于2018年在广州市花都区随机抽取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管辖的共1108名≥18岁的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指标检测。结果调查对象的MS、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1.46%、33.66%和10.11%;腹型肥胖、血压(BP)、血糖(BG)、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异常检出率分别为31.77%、16.16%、6.77%、38.09%、9.2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体重指数(BMI)为MS的危险因素。MS、腹型肥胖、血压、血糖、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的异常检出率均呈现出肥胖组>超重组>正常体质量组>体质量不足组(P<0.05)。结论广州市花都区成人超重和肥胖人群的MS患病率较高,其中年龄和体重指数(BMI)为MS的危险因素,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承德市6~17岁儿童肥胖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本市城区和农村10所中小学,对入选的16 811例儿童进行体格检查.计算超体质量、肥胖率及不同年龄、性别、地区儿童超体质量、肥胖率.通过问卷调查初步筛选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将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进一步分析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结果 抽取的16 811例儿童中,超体质量率为13.09%,肥胖率为12.1%.其中男孩的超体质量、肥胖率高于女孩;城市、农村儿童超体质量、肥胖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春期超体质量、肥胖发生率高于青春前期;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肥胖与父母超体质量、喜喝含糖饮料、上网看电视时间长可能是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结论 该市6~17岁儿童超重、肥胖率较高.合理饮食、正确生活方式、增加运动可以部分减少肥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南源街社区居民健康状况,分析高血压患病率与超重、肥胖等因素的相互关系。方法随机抽取广州市荔湾区南源街13个居委中4个居委35~75岁本街道户籍居民为调查对象,对1216例南源街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及身体测量,用Excel录入,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性418人,占34.4%,女性798人,占65.6%。高血压的患病率为35.6%,6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高达56.9%,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超重与肥胖的检出率为40.2%,腹型肥胖检出率81.7%,高血压与年龄、家族史、超重与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密切相关。结论高血压患病与年龄、遗传及超重与肥胖有关,超重与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高血压患病的重要危险因素,BMI及腰围检测作为预测高血压、糖尿病等各种肥胖相关疾病风险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石家庄市7~13岁儿童超质量率和肥胖率以及肥胖儿童家庭肥胖集聚性比例.方法 采用营养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石家庄市95 292例7~13岁儿童进行体检,调查石家庄市学龄儿童超质量肥胖率.按照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450例超质量肥胖儿童进行膳食行为、生活方式、肥胖儿童家庭聚集性调查.结果 ①石家庄市7~13岁儿童超质量率27.4%,肥胖率13.2%.儿童超质量肥胖率在性别、年龄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肥胖家庭聚集性比例20.3%,超质量家庭聚集性比例75.3%.Ⅰ代亲属超质量率54.6%,肥胖率14.1%.Ⅱ代亲属超质量率53.1%,肥胖率13.7%.不同年龄儿童肥胖家庭聚集性比例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家庭聚集性在性别、出生体质量、家庭收入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石家庄市7~13岁儿童超质量和肥胖率较高.超质量肥胖儿童家庭存在集聚性而且肥胖家庭聚集性比例较高.所以需要探索对家庭成员实施整体干预的肥胖干预新模式,从而达到有效控制和改善儿童肥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张亚果  冉域辰  张琚  李薇 《四川医学》2008,29(3):352-353
目的 为了解成都市城区学龄期儿童超重及肥胖的情况,及时对超重及肥胖儿童进行干预和治疗.方法 选取成都市3个城区6所小学共3769名6~12岁健康儿童进行调查,以身高别体重为参数,以WHO肥胖的诊断标准为依据.结果 儿童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8.9%和8.5%,总体肥胖-超重比为1.05.肥胖发生率在7~10岁有随年龄增高的趋势,而在11~12岁有随年龄下降的趋势,10岁组肥胖率最高.整体人群中男童肥胖的发生率>女童,χ2=29.38,P<0.01.结论 成都市城区学龄儿童超重及肥胖的发生率虽然远低于国外发达国家,但与国内城市比较仍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特别是学龄期男孩的肥胖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江阴居民中体质指数(BMI)的分布特征及其与主要相关疾病的关系。方法 2007年11月~2008年1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江阴市3个镇(街道)、6个行政村(居委)537个住户中的居民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实施入户调查及体检。结果样本人群BMI均值为(23.00±0.19),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29.8%和8.4%;城市和农村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3.9%、28.0%和6.0%、9.4%。男性超重比例高于女性,肥胖比例低于女性;15~岁年龄组超重和肥胖率最低,随着年龄增长,超重率和肥胖率均呈上升趋势,45~岁组超重率最高(44.9%),55~岁组肥胖率最高(13.8%);已婚组男子超重与未婚组无明显差异,已婚组男子肥胖率高于未婚组;不同文化程度人群的肥胖率差异不明显,文盲组的超重率高于其它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的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均显著高于正常组。结论近年来江阴市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呈上升趋势,BMI与高血压等慢性病患病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内蒙古自治区3~18岁儿童的体格发育情况。  方法  在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期间,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内蒙古自治区4盟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通辽市、呼伦贝尔市)15 199名儿童为研究对象,收集身高、体重并计算体重指数;以2005年九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数据为参考标准,计算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并分析其特点。  结果  内蒙古自治区3~18岁男、女儿童均有2个身高增长高峰段,男童为3~4岁和11岁阶段;女童为4~5岁和10~11岁阶段;随年龄的增长体重增长无明显规律,青春期前后出现增幅单高峰,男、女儿童分别出现在15岁、10岁。各年龄段身高、体重均明显高于2005中国九市标准(均P<0.001),其中6岁男童、13岁女童身高超过全国标准最明显;7岁男童、10岁女童体重高于全国标准最明显。超重的总检出率为12.31%,肥胖的总检出率为20.27%,其中男、女童超重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1.55%、13.10%(P=0.132);男童肥胖检出率显著高于女童,分别为22.67%、17.76%(P<0.001)。  结论  内蒙古自治区3~18岁儿童体格发育状况良好,但超重、肥胖检出率高。建议相关部门重视儿童的体格发育,加强儿童健康管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20.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obesity in Chinese childre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u JM  Ye R  Li S  Ren A  Li Z  Liu Y  Li Z 《Archives of medical research》2007,38(8):882-886
BACKGROUND: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was to report the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obesity by area, age, and gender in the year 2000 and to explore at what age adiposity rebound as measured by BMI occurs for Chinese children. METHOD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was carried out among 262,738 children aged 3.5-6.4 years in 26 counties/cities in China. Weight and height were measured from March 2000 through July 2000 by local trained health workers. International age- and gender-specific BMI cut-off points were used to obtain comparable prevalence rates of overweight/obesity.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used to estimate odds ratios (OR) of being overweight/obesity for different comparisons. RESULTS: There were 19,390 overweight (16,738) or obese (2,652) children, resulting in an overall prevalence rate of 7.4% (95% CI: 7.3-7.5%). Girls were more likely to be overweight or obese than boys (OR = 1.14, 95% CI: 1.11-1.17). Compared with children living in the southern urban area, multivariate ORs for those living in northern rural and southern rural areas were 2.58 and 1.15,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children aged 6.0-6.4 years old, multivariate ORs for children aged 3.5, 4.0, 4.5, 5.0 and 5.5 years were 1.96, 1.88, 1.56, 1.53, and 1.11, respectively (p<0.001). CONCLUSIONS: Childhood overweight/obesity in Chinese children in 2000 is similar to the conditions of Great Britain or the U.S. in the 1980s or earlier. Age at adiposity rebound as measured by BMI for Chinese children is >6.5 years o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