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肾病综合症血清和尿中微量元素测定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肾病综合症患儿血清和尿中锌、铜、铁的含量。方法 对 5 4例健康儿童 (正常对照组 )和44例肾病综合症患儿血清和尿中的锌、铜、铁含量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进行含量分析。结果 肾病综合症患儿血清锌、铜均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血清铁较低于正常对照组 ,但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尿中锌、铜、铁均高于正常组 (P <0 .0 5 ) ,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血清及尿中锌、铜、铁含量的变化与肾病综合症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血清胱抑素C的检测在肾病综合症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临床确诊的肾病综合症患者36例、肌酐正常的急性肾小球肾炎32例和正常对照组35例分别采用免疫比浊法进行血清CysC检测.结果 Ns组、急性肾小球肾炎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CysC含量分别为(3.26士O.87)、(1.65士0.28)、(O.78±O.1 2)mg/r,a.各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Ns组与急性肾小球肾炎组比较.t=9.6742,P<0.01:N3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16.7071,P<0.01;而急性肾小球肾炎组与对照组比较,t=16.7825,P<0.01.结论 血清CysC在肾病综合症及急性肾小球肾炎中均具有一定的浓度.可作为观察肾病治疗和转归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清干扰素α(IFN α)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HBV GN)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ELISA方法检测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清IFN α浓度 ,并用地依红及免疫组化ABC法检测肾组织HBsAg。 结果 :HBV GN患者血清IFN α浓度明显低于慢性HBV感染无肾损害组及正常对照组 (P <0 .0 1)。在HBV GN组中 ,当IFN α <70 pg/ml时 ,IFN α浓度与 2 4h尿蛋白量呈正相关 (r =0 .42 4,P <0 .0 5 ) ;当IFN α≥ 70 pg/ml时 ,IFN α浓度与 2 4h尿蛋白量呈负相关 (r =- 0 .2 93,P <0 .0 5 )。结论 :IFN α浓度降低HBV就可能引起肾损伤 ,所以HBV GN患者有应用IFN α治疗的必要。  相似文献   

4.
肝硬化患者血清微量元素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量元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如调节酶促反应,参与激素合成,维持免疫功能,促进生长发育等。现已发现至少有14种微量元素是人体所需要的,它们是铁(Fe)、碘(I)、铜(Cu)、锰(Mn)、锌(Zn)、钴(Co)、钼(Mo)、硅(Si)、镍(Ni)等。为探讨微量元素与肝硬化的关系及肝硬化体内微量元素的代谢特征,本文对86例肝硬化患者和52例正常人进行了血清微量元素的测定,并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探讨临床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病人血清微量元素含量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 探讨冠心病发病与微量元素水平的关系。②方法 选择 80例冠心病病人及 5 7例健康人 ,分别测定其血清微量元素含量。③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冠心病病人Zn、Fe、Co含量及Zn/Cu比值明显升高 (t=4 .0 8~ 5 .93,P <0 .0 1) ;Mn、Cu、Cr、Se、Sr含量均明显下降 (t=3.5 7~ 12 .10 ,P <0 .0 1)。④结论 微量元素代谢不平衡与冠心病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脂蛋白(a)[LP(a)]是一种较特殊的脂蛋白,近年来研究表明Lp(a)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4].Lp(a)能激活转化生长因子,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导致动脉粥样硬化.2003年1月至12月,我们检测了102例慢性肾病患者的血清Lp(a),以探讨其临床意义,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肾病患者血清脂蛋白(a)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贤文  冯金庭  李圃 《四川医学》2005,26(11):1241-1242
目的探讨肾病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的变化,为发现肾病患者继发高脂血症,动脉硬化性心血管并发症提供诊断依据。方法应用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44例患肾病综合征,26例患慢性肾小球肾炎,18例惠糖尿病肾病,32例患肾病综合征并发冠心病.及66例健康者的血清脂蛋白(a)水平,并对检测数据进行处理。结果正常对照组与疾病组比较P〈0.01,疾病组间F=22.238,P〈0.01。慢性肾小球肾炎与并发冠心病、糖尿病肾病比较q值分别为10.844、6.903,P〈0.01.与肾病综合征比较q值为3.220,P〈0.05。肾病综合征与并发冠心病、糖尿病肾病比较q值分别为7.624、3.780,P〈0.01。糖尿病肾病与并发冠心病比较q值为3.940,P〈0.01。结论肾病患者血清Lp(a)水平升高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肾脏病的严重程度。同时也为早期发现并预防肾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肾病综合征患儿治疗前后血清和尿中锌、铜、铁、镁含量的变化。方法 采用对照法 ,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 31例肾病综合征患儿治疗前后血清和尿中锌、铜、铁、镁的含量。结果 肾病综合征患儿血清及尿中锌、铜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血清及尿中铁、镁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肾病综合征患儿治疗前后血清和尿中微量元素锌、铜有明显变化 ,对疾病诊断、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慢性肾病( CKD )是一种终身性疾病,目前在我国呈现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医疗费、低知晓率的“三高一低”状态。只有少数CKD患者能寻求维持性肾脏替换,多数患者缺乏治疗的信心,面临着极大的心理压力,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我们借鉴行为医学和健康教育学的方法,探讨自我管理对提高CKD患者生活质量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甲胎蛋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胎蛋白(AFP)是胚胎肝细胞和卵黄囊细胞产生的一种特殊球蛋白,在电泳谱上介于白蛋白与α1球蛋白之间。AFP是胎儿血清的正常成分,出生后逐渐停止合成,约于第五周用常规方法已不能正常检出。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甲胎蛋白常呈不同程度升高。本文通过对144例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甲胎蛋白的检测,探讨甲胎蛋白的变化与肝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检测不同肝功能损伤情况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α1微球蛋白(α1-MG)的水平,探讨采用α1-MG评价CHB患者肝功能的临床意义。方法:243例CHB患者分为肝肾功能正常组(n=94)、肝功能正常肾功能异常组(n=20)、肝功能异常肾功能正常组(n=100)和肝肾功能异常组(n=29),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67人作为对照组,测定各组受试者血清α1-MG水平,同时测定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等肝功能指标及血清肌酐(CREA)、尿素氮(BUN)等肾功能指标。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α1-MG水平,采用紫外-乳酸脱氢酶法检测ALT水平,采用紫外-苹果酸脱氢酶法检测AST水平,采用AMP缓冲液法检测ALP水平,采用肌氨酸氧化酶法检测CREA水平,采用紫外-谷氨酸脱氢酶法检测BUN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功能异常肾功能正常组患者血清α1-MG水平明显降低(P<0.05),肝肾功能正常组和肝肾功能异常组患者血清α1-MG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肝功能正常肾功能异常组患者血清α1-MG水平明显升高(P<0.01)。按照α1-MG<10 mg·L-1为判断肝功能异常的标准,肝功能异常肾功能正常组患者血清ɑ1-MG阳性率为36%,肝肾功能异常组患者血清α1-MG阳性率为24%;如以α1-MG<15 mg·L-1为标准,则肝功能异常肾功能正常组患者血清α1-MG阳性率为68%。肝功能异常肾功能正常组患者血清α1-MG水平与肝功能指标ALT、AST和ALP呈负相关关系(r=-0.934,r=-0.916,r=-0.847,P<0.01),且其数值随着肝损伤程度的加重而降低。结论:α1-MG检测在判断CHB患者肝功能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但须排除肾功能损害引起的结果干扰。  相似文献   

13.
癌性贫血时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变化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癌性贫血患者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及其与血红蛋白(Hb)水平的关系.方法 对53例癌性贫血、71例癌症无贫血和21例正常对照的血清用ELISA法检测Epo值;并对53例癌性贫血患者的Hb和Epo值与缺铁性贫血(IDA)患者相比较,以及根据Hb值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①癌性贫血组、癌症无贫血组、对照组的血清Epo分别为(63.08±104.1)mu/ml、(13.73±9.96)mu/ml和(8.10±4.97)mu/ml.癌性贫血组与癌症无贫血组及与对照组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和P<0.01).癌症无贫血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癌性贫血患者的Epo水平与Hb水平存在负相关(r=-0.693,P<0.001).③癌性贫血患者的Epo水平低于同样程度贫血的IDA患者(P<0.01).④轻度癌性贫血患者的Epo水平明显低于中重度癌性贫血患者.结论 癌性贫血患者的Epo值高于癌症无贫血患者和正常人,并与Hb值呈负相关;随着贫血的加重,Epo水平逐渐升高;但低于同样程度贫血的IDA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水平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慢性心衰患者132例,按纽约心脏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三组:心功能Ⅱ级组44例;心功能Ⅲ级组38例;心功能Ⅳ级组50例。再按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分为两组:LVEF≥50%组59例和LVEF<50%组73例。所有病例入院第2天清晨检测血清胆碱酯酶水平。结果与心功能Ⅱ级患者对比,心功能Ⅲ级及心功能Ⅳ级患者的血清胆碱酯酶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LVEF≥50%患者对比,LVEF<50%患者的血清胆碱酯酶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血清胆碱酯酶水平可以作为一个评价心功能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反复多次化疗的晚期肿瘤患者的癌性贫血是临床上治疗的难点,通过分析这些患者的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水平,指导临床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对38例癌性贫血患者用ELISA进行血浆EPO的检测。结果24例患者血浆EPO高于正常值,仅1例低于正常值。讨论EPO是调节哺乳动物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因子,晚期癌性贫血患者的EPO血清水平正常或高于正常,说明机体的自身调整功能强大,对于临床治疗上EPO的应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检测慢性肾功能不全腹膜透析患者透出液CA125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7年5月至2014年6月慢性肾功能不全腹膜透析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合并腹膜炎患者36例为治疗组,未合并腹膜炎患者4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透出液CA125水平,并采用4 h腹膜平衡试验(4h D/Pcr)评估腹膜转运功能及其与CA125水平的关系。结果治疗前,治疗组患者透出液CA125水平为(49.51±17.21)×103U·L-1,对照组患者为(11.41±9.24)×103U·L-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腹膜炎治愈后1个月透出液CA125水平为(14.72±10.32)×103U·L-1,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膜高转运者、高平均转运者、低平均转运者、低转运者透出液CA125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12,P>0.05);Spearman直线相关分析显示4h D/Pcr与CA125水平无明显的相关性(r=0.004 8,P>0.05)。结论透出液CA125水平能够反映慢性肾功能不全腹膜透析患者腹膜间皮细胞的数量及其功能。慢性肾功能不全行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治疗患者透出液CA125水平的变化,对于判断腹膜炎的预后、评价腹膜转运功能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陕西医学杂志》2017,(3):325-327
目的:探讨血清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与肌钙蛋白I(cTnI)联合检测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100例经临床确诊为CHF的入院患者作为慢性心衰组,并按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的心功能分级方案对患者的心功能进行分级(Ⅱ、Ⅲ、Ⅳ),选择同期健康体检人群3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对抗体夹心免疫法和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定量检测两组的血清NT-proBNP及cTnI值,并对两组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慢性心衰组的血清NT-proBNP及cTnI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慢性心衰组各级别患者的血清NT-proBNP与cTnI含量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两两之间比较血清cTnI在心功能Ⅱ级和Ⅲ级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种指标联合检测的阳性率高于任一单项检测的阳性率(P<0.05)。结论:血清NT-proBNP和cTnI联合检测对慢性心衰患者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与脂联素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65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3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稳定型心绞痛组30例,正常对照组40例,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脂联素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脂联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和脂联素水平明显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与脂联素相关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脂联素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呈负相关(r=-0.41,P<0.05)。结论: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脂联素水平降低可能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是反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同时是构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合理的抗炎治疗进行早期干预可能成为预防冠状动脉疾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Ⅰ、Ⅱ测定在慢性浅表性胃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经胃镜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62例作为试验组,对照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2例;采用ELISA法检测试验组和对照组血清PGⅠ、Ⅱ水平。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试验组PGⅠ、Ⅱ水平分别为(109.7±22.8)μg/L、(16.7±4.3)μg/L,对照组分别为(94.7±18.4)μg/L、(14.9±3.8)μg/L。试验组胃蛋白酶原Ⅰ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G-Ⅱ的水平和PG-I与PG-Ⅱ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幽门螺杆菌(Hpylori,Hp)抗体阳性患者PG-I与PG-Ⅱ水平高于阴性患者,而PG-I/PG-Ⅱ则低于阴性患者;慢性浅表性胃炎合并溃疡患者PG-I与PG-Ⅱ水平显著高于单纯浅表性胃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检测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