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介绍经鼻蝶窦入路手术治疗垂体腺瘤的方法改进及其优缺点。方法 我科1999年1月至2006年1月经鼻蝶窦入路手术切除垂体腺瘤108例,其中经鼻一中隔前-蝶窦16例,鼻-软骨后中隔(中部)-蝶窦72例。直接经蝶20例,所有病人均经CT或MRI确诊,术中辅以显微镜或内窥镜行肿瘤切除。结果 108例垂体腺瘤中,全切85例,次全切22例,大部分切除1例。术后无严重手术并发症。与同期经唇下-中隔-蝶窦入路病人比较,经此入路手术治疗的病人住院天数短,费用低。结论经鼻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侵袭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大腺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治疗垂体大腺瘤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治疗34例垂体大腺瘤的临床资料,总结并分析肿瘤切除程度、术后视野恢复情况和手术前后血清激素水平变化。结果:术后行MRI、视野复查显示,近全切除23/34例(67.65%),术后视野恢复好转率91.30%;次全切除5/34例(14.71%),术后视野恢复好转率80.00%;大部分切除4,34例(11.76%),术后视野恢复好转率75.00%;部分切除2/34例(5.88%),术后视野恢复好转率50.00%;术后总体视野恢复好转率85.29%;无手术死亡病例。手术前血泌乳素、生长激素水平下降与手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者仁2.57,P〈0.05;后者仁3.01,P〈0.05)。随访28例,随访4-73个月,平均27个月。15,28例(53.57%)治愈,10/28例(35.71%)控制,3/28例(10.71%)复发。9例接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结论: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大腺瘤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能改善大部分患者的视野缺损、能明显降低功能性腺瘤患者的激素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单鼻腔经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垂体腺瘤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58例垂体腺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无功能腺瘤167例,混合性腺瘤34例,功能性腺瘤257例。均行单鼻腔经蝶入路显微切除垂体腺瘤。结果肿瘤全切除306例,次全切除117例,部分切除35例。术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发生难治性尿崩3例,脑脊液漏11例,脑出血2例,感染2例,视力下降3例,鼻出血2例。随访3个月~5年,复发58例,复发率12.7%。结论单鼻腔经蝶入路手术是垂体腺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垂体腺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目前已经成为治疗垂体腺瘤的首选入路之一。随着显微外科的不断发展和设备条件的日益完善,该技术在临床上日趋成熟,其操作相对简单,该入路具有创伤性小,术后病人痛苦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病死率低等特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本文对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垂体腺瘤的相关解剖、手术方法、并发症处理等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   总被引:65,自引:3,他引:62  
目的 介绍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显微手术技术以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所有病人均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肿瘤,先扩张术侧鼻孔,将扩鼻器直接托入鼻孔深处直抵蝶窦前壁,扩张后鼻中隔被完整地推向对侧,在手术显微镜下,分离蝶窦前壁的粘膜,然后凿除蝶窦前壁骨质,进入蝶窦,术后31.5%接受放疗,结果 本组未发生严重永久性并发症,无死亡,412例(72.7%)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8年,平均3年6个月,72.1%治愈,20.1%控制,7.8%复发,结论 该人路损伤小,安全,并发症少,省时,简便易行,适用于切除绝大多数垂体腺瘤。  相似文献   

6.
垂体腺瘤经蝶入路手术三种方式的比较(附8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的经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手术方式的优缺点。方法对80例垂体腺瘤患者采用经蝶窦入路三种不同方式切除肿瘤,其中经唇下-鼻中隔-蝶窦入路(简称经唇下入路)5例,经蝶窦直接入路7例,经黏膜下-鼻中隔-蝶窦入路(简称鼻中隔入路)68例。结果经唇下入路5例,需切开上唇黏膜,解剖鼻前嵴、鼻中隔软骨及骨性鼻中隔,并咬除骨性鼻中隔,操作复杂,手术创伤大;经蝶窦直接入路7例,不需解剖上述结构,操作简单,可将鼻窥镜直接插入鼻腔,撑开鼻窥镜时使蝶窦前壁与鼻中隔根部转折处骨质和黏膜断开,通过寻找骨折处残余骨嵴形成的中线标记,找到蝶窦开口再进入蝶窦,但缺乏经验的手术者容易迷路,经该入路手术的7例中有2例迷路,经术中C臂X线透视机帮助定位后才找到蝶窦;经鼻中隔入路68例,在显微镜直视下切开术侧鼻中隔黏膜,在黏膜和鼻中隔骨质的自然间隙中钝性分离至鼻腔底部,顺着分开的间隙插入鼻窥镜,撑开鼻窥镜使蝶窦前壁与鼻中隔根部转折处骨质断开,不撕开黏膜,通过残余骨嵴标记找到蝶窦开口再进入蝶窦,操作过程紧贴骨性鼻中隔进行,解剖标志清楚,不易离开中线,不易迷路,68例均顺利进入蝶窦完成手术。本组80例中,肿瘤全切和次全切69例,大部分切除8例,部分切除3例。结论经鼻中隔入路切除垂体腺瘤,解剖层次清晰、安全、有效、容易掌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鼻孔经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手术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对36例经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术后3月MRI复查提示全切28例,随访半年~3年无复发;次全切5例,大部切除3例,未全切者术后接受放疗7例,随访1年复发2例。18例泌乳素腺瘤中有16例术后泌乳素水平接近或恢复正常。23例有视力视野损害者9例完全恢复,13例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例加重。术后出现短暂尿崩29例及颅内感染1例,经治疗后痊愈。结论单鼻孔经蝶入路手术创伤小,治疗效果好;术中强调熟悉解剖关系,娴熟运用显微手术技巧。  相似文献   

8.
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腺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的方法及经验。方法2002年1月~2006年10月我院采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行垂体腺瘤切除术32例.其中微腺瘤2例,小腺瘤9例,中腺瘤16例,大腺瘤5例。结果全切除30例,次全切除2例。病理检查类型为泌乳素腺瘤27例,生长激素腺瘤3例,混合性腺瘤2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出现一过性尿崩6例,脑脊液鼻漏2例,经治疗后好转。平均随访4个月,临床症状术后短期内均有改善,激素水平术前升高的均有下降。结论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是治疗垂体腺瘤的一种有效可靠的手术方法,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术后康复时间短、手术死亡率低、垂体功能保存率高等优点,可作为绝大多数垂体腺瘤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内镜单鼻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内镜单鼻腔蝶窦入路在切除垂体腺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观察内镜直接自单侧鼻腔进入,于鼻中隔后1/3处作1.0cm的鼻粘膜剥离,离断骨性鼻中隔根部,暴露双侧蝶窦开口,咬开蝶窦前壁进入蝶窦腔。术中内镜伸入鞍内观察。术毕鼻粘膜复位。表面填一小条碘仿纱条,不填塞鼻腔。对216例垂体腺瘤患者进行手术切除,其中微腺瘤50例,大及巨大腺瘤166例。结果138(63.9%)例肿瘤全切,70(32.4%)例部分切除,8(3.7%)例活检。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内镜单鼻腔蝶窦入路是一种微创、暴露好、并发症少的切除垂体腺瘤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伴甲介型蝶窦的垂体腺瘤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甲介型蝶窦垂体腺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行CT多平面重建,术中应用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结合磨钻暴露鞍底,切除垂体腺瘤。结果未使用定位设备的情况下,术中均能顺利暴露鞍底,切除肿瘤。术后MRJ复查示肿瘤全切除10例,次全切除2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6—12个月,病人恢复良好。结论经鼻蝶人路手术治疗甲介型蝶窦的垂体腺瘤,通过术前详细的影像学检查、术中神经内镜结合磨钻的使用,均能准确辨认及暴露鞍底、切除肿瘤,是一种创伤小、治疗效果良好的微侵袭神经外科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神经导航下经单鼻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显微外科摘除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介绍神经导航系统在经鼻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摘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对8例直径1.0~4.0cm垂体腺瘤患者手术前均作2.4mm层厚的MR轴位成像,于导航计算机工作站行三维影像重建,制定手术计划和最佳手术入路,手术中以观察棒指引定位。结果:神经导航下观察棒指引定位蝶窦和蝶鞍中线极为准确,同时可指示出垂体腺瘤的大小和范围,平均误差2.8mm。无一例损伤视神经和颈内动脉,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神经导航在经鼻腔蝶窦入路手术中运用,提高了手术的准确性,减少了手术的危险性和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的治疗经验.方法 对25例垂体腺瘤病人采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结果 全切除20例,大部分切除5例.病人视力、视野及内分泌功能术后均有改善,出现尿崩症19例,1例术后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经治疗均治愈.结论 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简便、安全、有效等优点,术中准确、轻柔的操作是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应用内窥镜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方法及优缺点。方法 自2000年6月~2001年2月对12例垂体腺瘤患者施行内窥镜辅助经蝶窦腺瘤切除手术。经单侧鼻腔鼻中隔入路,在0°角内窥镜下分离鼻粘膜,暴露蝶窦前壁,以中鼻甲下缘和蝶窦开口为界切开蝶窦前壁,打开鞍底,切开硬膜,在内窥镜下探查肿瘤和正常腺体的分界,在手术显微镜下切除垂体腺瘤。结果 术后所肩异常升高的激素水平明显下降,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内窥镜辅助经蝶窦垂体腺瘤切除术能提供良好的照明和手术视野,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内镜下切除伴有蝶窦变异的垂体瘤手术中神经导航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在内镜下经单鼻孔切除伴有蝶窦复杂变异的垂体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06年8月,应用神经导航技术对伴有蝶窦复杂变异的垂体瘤进行内镜下单鼻孔手术11例.其中GH腺瘤3例,PRL腺瘤5例,ACTH腺瘤1例,无功能性腺瘤2例.蝶窦冠状CT及蝶窦X线平片提示蝶窦形态,多隔腔3例(均>4腔,其中伴横隔腔1例),鞍前型3例,甲介型5例.术前行头部CT、MRI扫描,术中神经导航定位,在内镜下经单鼻孔切除肿瘤.结果 术后随访3~25个月,术前症状(视力受损,尿崩症)均在术后消失,随访血内分泌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术后随访1年以上的病例(8例)复查MRI均提示未见肿瘤残留或复发.术后所有病例均无出现颅内出血,视力,视野障碍,尿崩,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对于伴有蝶窦复杂变异,尤其对于甲介型和鞍前型的垂体瘤手术,应用神经导航辅助内镜能确保术中定位准确,术野大且直观.有利于切除肿瘤,并保护周围重要结构.  相似文献   

15.
经蝶入路显微切除大和巨大型垂体腺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大和巨大型垂体腺瘤较理想的手术治疗原则。方法 所有病例采用经唇下蝶窦入路显微镜下肿瘤切除术。结果 30例肿瘤手术全切除26例,4例肿瘤因侵袭入鞍膈上和/或海绵窦内而行大部分切除,其中1例经额术后再二期经鼻蝶入路显微切除鞍内和蝶窦内肿瘤。结论 多数大和巨大垂体腺瘤可选择经鼻蝶入路全切。  相似文献   

16.
经蝶显微手术治疗垂体巨腺瘤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介绍1984年至2001年经蝶入路切除206例巨大垂体腺瘤的手术操作技术和经验。方法 206例巨大垂体腺瘤患,男性121例,女性85例,采用经蝶显微外科手术。结果 本组患肿瘤全切除137例,次全切除44例,大部切除25例,其中死亡2例。结论 对巨大垂体腺瘤而言,经蝶窦显微外科手术不但比经颅手术安全,而且切除范围也比经颅手术彻底,对视觉功能的改善更优于经颅手术。  相似文献   

17.
改良经鼻蝶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腺瘤(附50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经鼻蝶手术治疗垂体腺瘤的疗效,总结经鼻蝶手术治疗垂体腺瘤的手术技巧及并发症预防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近5年来我科经鼻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500例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对手术入路、手术切除程度、术后视力和内分泌的变化以及并发症等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全部病例经鼻蝶入路,手术全切肿瘤450例,次全切除43例,部分切除7例。术前有视力障碍的患者97.9%术后视力得以改善;功能性腺瘤手术后86.2%以上激素水平恢复正常;无病例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经鼻蝶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疗效满意,具不需剃头、损伤小、手术时间短、肿瘤全切率高、并发症少、术后康复时问短、手术死亡率极低、垂体功能保存率高等优点,可作为绝大多数垂体腺瘤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单鼻孔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单鼻孔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行单鼻孔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412例,总结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防治措施.结果 术后出现并发症72例(17.5%),其中尿崩44例(10.7%),垂体功能低下17例(4.1%),脑脊液鼻漏7例(1.7%),视力减退4例(1.0%),外展神经麻痹6例(1.5%),鼻腔出血3例(0.7%),术中大出血2例(0.5%),脑梗死1例(0.3%),无死亡病例.结论 单鼻孔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手术并发症多与手术操作相关,熟悉局部显微解剖及娴熟的手术技巧可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report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microsurgical transsphenoidal surgery using a frame for sella guidance in a series of patients with untreated pituitary adenoma.

Methods

In this study, seven hundred and forty-seven patients undergoing transsphenoidal resection of a pituitary adenoma involving use of the frame were included. Follow-up of twelve to one hundred months was performed in all patients.

Results

During the procedures using the frame, pituitary adenomas were fully exposed, and no cavernous sinus haemorrhage due to anteroposterior displacement or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lesion due to right-and-left deviation occurred. The duration of the surgical procedure ranged from 28 min to 87 min with a mean of 44 min. The most frequent tumour type was prolactin-secreting adenoma (32.4%), followed by clinically non-functioning adenoma (NFPA) (28.5%), growth hormone-secreting adenoma (25.0%), and adrenocorticotropin-secreting adenoma (13.7%). Normalisation of visual defects occurred in 226 (42.2%) of the 535 patients with visual disturbances. Normalisation of hormone occurred in 458 of 551 patients with endocrine-active tumour in the follow-up period. Two patients died as a consequence of surgery.

Conclusion

The endonasal transsphenoidal technique is a safe, quick, and effective approach to pituitary adenomas. Our guidance frame allows the surgeon to open and close the wound rapidly, which avoids trajectory deviation and shortens the duration of the surgical proced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