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蕾蕾 《北京中医》2008,(11):858-860
呕吐是临床常见症状,也是中医病证的病名。《黄帝内经》首载呕吐之名;之后,张仲景提出“干呕”“胃反”之名;孙思邈提出“漏气”“走哺”之名:陈无择提出“寒呕”“热呕”“痰呕”“食呕”“血呕”“气呕”等病名;成无己称“呕”为“畹”:张景岳分“实呕”与“虚呕”,并对呕、吐、哕、干呕病名做了辨析。  相似文献   

2.
董莉 《江西中医药》2002,33(2):52-52
呕吐是指食物或痰涎自胃中上逆而出的病症 ,在张仲景所撰的《伤寒论》中 ,不仅对呕吐的病因、病机有全面的论述 ,而且对呕吐的辨证论治更卓有特色。笔者不揣浅陋 ,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讨论。1 呕为六经 ,分经论治《伤寒论》以六经为纲 ,对于呕吐一证同样要综合分析 ,辨为某经病证 ,分经论治。如《伤寒论》中治疗太阳中风之“干呕” ,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散风邪 ;治疗阳明腑实之“腹胀满而呕” ,用调胃承气汤泻热和胃 ,软坚润燥 ;治阳明中寒之“食谷欲呕” ,予吴茱萸汤温中和胃 ,降逆止呕 ;治疗少阳病之“心烦喜呕” ,用小柴胡汤和解枢机 ;…  相似文献   

3.
呕吐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古人谓“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哕。”临床上往往互相兼挟。医圣张仲景对呕吐的证治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如论其症状有呕吐、喜呕、欲呕、呕逆、呕不止等。言其兼证有呕不能食,呕而发热,呕而烦  相似文献   

4.
呕吐是临床常见病证。仲景在《金匮要略》曾列呕吐哕证治专篇,论述其诊治方法,其内容反映了仲景治疗呕吐的学术思想及其宝贵经验,时至今日,仍有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意义。笔者就个人学习及临证体会,初步探讨如下:一、逐邪外出不可止呕仲景谓:“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此“脓”,源于内痈,主要指胃  相似文献   

5.
“呕吐”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病证,外感、內伤皆可出现,缘由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引起。前人以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朝食暮吐谓之“胃反”,泛恶欲呕谓之“恶心”,凡此皆属呕吐之类。  相似文献   

6.
呕吐临床常见,亦是多种病证的一种临床表现。呕吐最早的记载见于《内经》,但对呕吐的脉证治疗则详见于《金匮要略》。本期《〈金匮要略〉呕吐证治探要》一文,笔者对《金匮要略》呕吐的证治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认为仲景治疗呕吐既见呕止呕,标本兼顾;又见呕不止呕,重于治病求本;更见呕勿令止呕,法倡因势利导。此三条法则至今适用,临证当详审细辨,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7.
刘云霞 《浙江中医杂志》2009,44(12):918-920
呕吐是临床常见症状,也是中医病证的病名。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本病名之源,始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土郁发之……甚则心痛胁膜,呕吐霍乱。”《金匮要略方论》阐述了各种呕吐,并采用不同的方剂进行治疗,这些方剂组方严谨,用药贴切,对后世治疗消化系统等疾病仍具有良好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呕吐是临床常见病证,仲景在《金匮》中对呕吐征治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本文通过分析《金匮》对停饮呕吐的辨证论治,探讨其特点,希望能对停饮呕吐的证治研究有所帮助。《金匮》对停饮呕吐主要分为以下方证论治:1小半夏汤证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小半夏汤证乃因饮停心下,胃失和降,气机上逆,症见呕而不渴,治当化饮降逆,和胃止呕。半夏、生姜正有此功,两药和胃止呕之功颇强,除用于停饮呕吐外,经过配伍可用于多种证型的呕吐,如治疗风寒挟混…  相似文献   

9.
马莎  王舒 《时珍国医国药》2008,19(7):1771-1771
呕吐既是一个病名,又是一个症状,在《伤寒论》中则多指一种症状而言,其表现有微呕、干呕、喜呕、呕逆、呕不止、呕渴、吐利等。对于呕吐一症,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就记载有数十条经文,并且针对不同病因辅以相应的方药,足见该症在临床治疗上的普遍性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仲景辨治呕吐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仲景辨治呕吐小议呕吐,按其病因可分为反射性呕吐、中枢性呕吐两大类。张仲景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呕吐并非单纯由胃肠疾病引起,而且辨治十分准确。现作如下分析。1对于全身疾病引起的中枢性呕吐,见呕不治呕,而是治疗原发疾病。11全身感染引起的呕吐现代医学认...  相似文献   

11.
郭海峰  孟昱彤  黄宏 《光明中医》2023,(18):3517-3520
呕吐作为常见的中医病证,在先秦两汉时代即已被医家们所认识,其思想成果主要体现于《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之中。为掌握该时期医家对呕吐的了解情况,笔者从释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3个角度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梳理总结,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依据。《黄帝内经》中可见中医对于呕吐的最早记载,述其定义,定位于胃,认为外邪侵袭、饮食失宜、失治误治是呕吐的主要病因,脉诊、望诊、分经论呕以及针刺治呕是辨证论治方向;仲景则以六经辨证论外感呕吐,以脏腑辨证论内伤呕吐,补充发展了《黄帝内经》的呕吐理论。这一时期有关呕吐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后世医家的发挥奠定了重要基础,起到了划时代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2.
小议《伤寒论》治呕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呕吐既是一个病证,又是一种临床症状。《伤寒论》中的呕吐,则多指临床症状而言,包括呕逆、干呕、气逆欲吐、食谷欲吐、吐、喜呕、呕不止、食入即吐、得食而呕等多种证候表现。论中对呕吐有30多条原文论及,对呕吐的病因、病机、证候、治则、方药等均有较详尽的论述,对我们现在临床辨治呕吐仍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呕吐的病机,统而言之,是由胃气上逆所致。所以任何病变,无论外感,抑或内伤,只要有损于胃,引起胃失和降,皆可以出现呕吐。《伤寒论》中引起呕吐的病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表证——风寒犯胃;(2)里热——热扰胸膈,胃虚热扰,胆热…  相似文献   

13.
一般认为,水饮内停病证多不渴或渴不欲饮,但《金匮要略》所论水饮内停病证既有不渴者,亦有渴饮者。本文通过分析《金匮要略》对水饮内停病证不渴与渴饮的治疗用药,探讨其不同病机。水饮内停呕而不渴病证治用小半夏汤。“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饮停心下,若见呕后口渴,提示饮随呕去,中阳复而病欲解;小半夏汤证乃因饮停心下,胃失和降,饮气上逆,呕而不渴,治当化饮降逆,和胃止呕。半夏、生姜正有此功,两药和胃止呕之功颇强,是治饮停呕吐的代表方药。若饮停较重,并见心下痞满,目眩心悸,应加茯苓而成小半夏加茯苓汤。1《金匮要略》中治疗水饮内停而渴饮的主要方药①猪苓散:“呕吐而病在隔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猪苓散用于呕后思水,其病乃因饮停心下,胃气上逆而呕,呕后思水虽可提示停于心下之饮随呕而去,但从《金匮要略》治疗用药看,此思水表明体内水精不能四布,津液不能上承,虽有饮入之水,但虞复停为饮,故用猪苓、茯苓利水,白术健脾,促使水道通利,水精四布,饮水化津上承则渴止。②五苓散:“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相似文献   

14.
陈晶 《国医论坛》2010,25(3):13-13
<正>呕吐为脾胃系统常见的病证,同时也是各系统疾病中常出现的症状。历代医家对于呕吐病因病机的认识很深刻,早在《内经》中就有明确的论述,后《金匮要略》又对其病因进一步补充,提出饮邪和误治也可以引起呕吐。其后的医家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了呕吐的病因学说。1六淫致呕  相似文献   

15.
陈蕾蕾 《北京中医药》2008,27(11):858-860
呕吐是临床常见症状.也是中医病证的病名.<黄帝内经>首载呕吐之名;之后,张仲景提出"干呕""胃反"之名;孙思邈提出"漏气""走哺"之名;陈无择提出"寒呕""热呕""痰呕""食呕""血呕""气呕"等病名:成无己称"呕"为"畹";张景岳分"实呕"与"虚呕",并对呕、吐、哕、干呕病名做了辨析.  相似文献   

16.
<正> 关格证见於祖国医学书籍记载良多:《寿世保元》中说:“溺溲不通非细故也,期朝不通,便令人呕。名曰关格。”《诸病源候论》卷十四言:“关格者,大小便不通也。”《医醇剩义》更明确指出呕吐而渐见大小便不通者就是关格证。可见关格证即是以呕吐不已,二便不通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此证临床多见胃气上逆型和脾虚痰饮型,报道多用舒肝理气、降逆止呕或健脾益气、温阳逐饮等为治疗大法。但笔者在临床  相似文献   

17.
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本病总由胃气上逆所致,临证治疗以和胃降逆为原则。笔者秉承《内经》"肾者,胃之关"思想,认为呕吐不可执于胃,还可从肾论治。"肾关"阴阳调和,则"胃纳运"如常,呕吐可止。笔者将呕吐分为寒呕、热呕、虚呕,并以补肾治胃为主要思路,临证分别应用温肾散寒、滋肾泄热、益肾养胃等法治疗呕吐,颇有疗效,值得深思与推广。  相似文献   

18.
对《伤寒论》中有关呕吐病证治条文进行分析归纳,初步整理出仲景呕吐病证治规律——六经皆有呕吐之证,而又以少阳较为常见,治呕倚重少阳可谓仲景论呕吐之真谛,并用诸指导临证。  相似文献   

19.
特种针法治疗奇难病证举隅222100江苏省赣榆县人民医院董自斌一、穴位埋线治疗腹型癫痫曹XX,男,5岁,1993年3月4日初诊。阵发性腹痛、呕吐2年余。患儿在1岁时头部被硬物撞击过1次,当时一过性昏厥,醒后无恙如常人。1991年夏初,突然发生腹痛、呕...  相似文献   

20.
“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出自《灵枢·四时气》,是对胆胃不和引起口苦、呕吐苦水病证的病机总括,对临床辨治口苦、呕苦一类病证,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1 理论内涵胆液,即胆汁,生于肝而藏于胆,为黄绿色液体,正常生理情况下具有促进饮食水谷消化和吸收的功能.胆为中精之腑,藏蓄胆汁,以时疏泄而助消化,主决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