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脑血管病急性发病MRI一站式诊断可行性以及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和T_2*WI联合应用对老年脑血管病急性发病的价值。方法选取老年脑血管病急性发病患者337例的CT和MRI影像,对比CT和MRI对脑梗死、脑出血、动脉瘤和脑小血管病(脑微出血、腔隙性脑梗死灶和脱髓鞘变性)显示;对比MRI各扫描序列对病灶的显示,包括常规序列、DWI和T_2*WI。结果 337例脑血管病急性发病患者行CT检查208例,MRI检查31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236例,CT示颅内出血76例;CT与MRI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8%vs 75.2%,P<0.01),CT不能显示脑干的急性梗死灶;CT对于脑小血管病的显示明显低于M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不能显示脑微出血。MRI常规序列与DWI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显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vs 100.0%,P<0.01);脑出血灶各序列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各序列对脑微出血T_2*WI显示病灶715个(100.0%),DWI显示635个(88.8%),常规序列图像少部分微出血灶信号异常,但是不能定性诊断。结论 MRI在老年脑血管病急性发病危重症患者除外诊断中一站式诊断可行,联合应用DWI和T_2*WI对老年脑血管病急性发病显示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微出血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9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脑微出血组(46例)和无脑微出血组(44例),记录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结果 9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生脑微出血46例中,脑出血27例,发生脑微出血19例;脑梗死51例,发生脑微出血2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2例,发生脑微出血1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微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高血压(OR=8.853,95%CI=1.712~45.803,P=0.009)、入院收缩压(OR=1.716,95%CI=1.206~2.441,P=0.003)、腔隙性脑梗死分级(OR=7.745,95%CI=2.645~22.672,P=0.000)。结论脑出血、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的发生率较高,脑微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入院收缩压、腔隙性脑梗死分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内微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及脑内微出血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发病时间≤24h的16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根据头部MRIT2*加权梯度回波序列分为脑微出血组(30例)和非微出血组(130例),详细记录患者的人151统计学资料、常规危险因素、微出血的部位、脑梗死的分型、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腔隙性脑梗死灶的计数。于入院后第2天对两组患者均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的测定。结果①微出血组患者年龄较非微出血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9)对(66±6)岁,P=0.000];脑白质改变的评分较高(6.7±2.4对3.5±1.8,P:0.003);腔隙性脑梗死灶的数目较多[(5.0±2。3)对(2.1±1.3)个,P=0.000)]。②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脂血症、脑白质疏松的程度、腔隙性脑梗死灶的数目为脑微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3.880,95%CI:0.086~0.994;OR=11.735,95%CI:1.340~2.930;OR=10.160,95%CI:1.241~2.475);③两组患者认知功能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两组患者执行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结论①微出血与脑白质疏松、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密切。②伴有微出血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有明显的执行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脑出血患者脑微出血的发生、分布、相关因素及与腔隙性脑梗死和脑白质改变等其他微小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对连续住院的106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进行临床及磁共振研究。记录脑微出血的病灶数量、部位、有无腔隙性脑梗死灶、脑白质改变及其程度。依据有无脑微出血分为脑微出血组(62例)和无脑微出血组(44例)。结果脑微出血组患者病灶分布于皮质及皮质下(50.7%)、基底节及丘脑(34.1%)、脑干(9.0%)、小脑(6.2%);脑微出血组患者男性多,高血压及既往脑梗死发生率高(P<0.05);脑微出血发生的相关因素有腔隙性脑梗死(OR=7.188,P<0.001)及脑白质病变(OR=19.847,P<0.001)。结论脑微出血是严重的易于出血的脑微小血管病变,对脑出血患者进行二级预防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分析急性轻型脑卒中患者的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情况。方法急性轻型脑卒中合并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90例,对其高分辨核磁检查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的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将其分为1~4个组和4个组,各45例,记录并比较患者脑内微出血位置、数目、脑白质改变的严重程度及颅内动脉钙化评分情况。结果与1~4个组患者相比,4个组患者的3级脑内微出血比例明显偏高(P0. 05)。4个组患者2级、3级脑白质改变严重程度比例明显高于1~4个组(P0. 05)。与1~4个组相比,4个组患者的重度钙化评分比例明显偏高(P0. 05)。急性轻型脑卒中患者脑内微出血3级、脑白质改变严重程度≥2级及颅内动脉钙化评分≥3分均是并发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轻型脑卒中患者的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数目与脑微血管病变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数目越多,合并脑内微出血、脑白质改变的严重程度及颅内动脉钙化程度也越严重,观察急性轻型脑卒中患者的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情况对于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合并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211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依据是否合并脑微出血分为观察组52例(合并脑微出血);对照组159例(无脑微出血)。结果观察组高血压、合并脑卒中史比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血纤维蛋白原水平、腔隙性脑梗死数及脑白质疏松程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腔隙性脑梗死数(OR:4.165;95%CI:1.251~3.581;P0.001)、脑白质疏松程度评分(OR:3.126;95%CI:2.169~4.380;P=0.005)及血纤维蛋白原水平(OR:1.861;95%CI:1.368~2.197;P=0.031)是影响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合并脑微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近四分之一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脑微出血,明确其危险因素有利于辅助临床医师制定更合理的诊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CMB)患者后期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将10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CMB组38例和无CMB组71例,对其进行前瞻性研究,给予梯度回波T_2~*WI或磁敏感加权成像,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平均随访(9.5±3.7)个月。结果与无CMB组比较,CMB组脑梗死和脑出血两者兼有,单纯脑出血比例明显升高(7.9%vs 1.4%,P<0.05;10.5%vs 0,P<0.01)。CMB组共检出CMB 153个。在随访中,1 6例患者再发脑卒中,包括11例脑梗死,5例脑出血。5例脑出血患者中有3例服用阿司匹林,2例接受抗凝治疗。CMB组有2例脑出血患者的出血部位与CMB部位相同。结论 CMB是脑微小血管病变特征之一;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后期发生脑出血的危险因素之一;CMB对脑卒中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或者抗凝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P-选择素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2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21例,正常对照30例,检测血小板膜P-选择素和血浆中可溶性P-选择素的含量.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膜P-选择素表达明显上调,以急性脑梗死为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溶性P-选择素明显升高,TIA患者升高不明显.结论 血小板膜P-选择素和血浆中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可作为评价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严重程度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监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肾上腺髓质素 (ADM)含量变化及其与血浆内皮素 (ET- 1)的关系 ,探讨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8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包括 4 0例脑梗死和 4 8例腔隙性脑梗死 )和 4 5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浆 ADM和 ET- 1含量。结果 缺血性脑血管病组患者血浆 ADM含量及 ET- 1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含量 (P<0 .0 5 ) ;脑梗死组血浆 ADM水平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的水平 (P<0 .0 5 ) ;缺血性脑血管病组血浆 ADM水平与血浆 ET- 1呈显著正相关 (r=0 .5 85 ,P<0 .0 5 )。结论 肾上腺髓质素参与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可能对缺血性脑组织有保护作用。血浆ADM可作为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损伤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规律。方法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4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105例(TIA组),脑梗死患者235例(脑梗死组);又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54例)、中年组(137例)、老年组(149例)。结果脑梗死组吸烟、饮酒明显高于TIA组(P<0.05);老年组颈动脉狭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中年组高于青年组(P<0.05);青年组颅内动脉狭窄高于颅外动脉狭窄,老年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颅内动脉狭窄(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和脑梗死患者前循环动脉狭窄高于后循环(P<0.01);老年组前后循环及后循环动脉狭窄明显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P<0.01);中年组前后循环及后循环动脉狭窄高于青年组(P<0.01)。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有疾病和年龄特征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责任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0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DSA资料,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188例,脑梗死116例,判断责任动脉,测量其狭窄段长度和狭窄程度.结果 在304例患者中,227例(74.7%)可见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193例(85.0%)可判断责任动脉,其中104例(53.9%)为单纯颅外动脉、70例(36.3%)为单纯颅内动脉、19例(9.8%)为颅内外动脉串联病变.脑梗死组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发生率(97/116,82.9%)显著高于TIA组(130/188,68.8%)(P<0.01).TIA组后循环颅外血管病变发牛率(26/107,24.3%)显著高于脑梗死组(6/86,7.0%)(P<0.01),脑梗死组前循环颅内血管病变发生率(28/86,32.6%)显著高于TIA组(22/107,20.6%)(P<0.01),但IIA组责任动脉狭窄长度和程度与脑梗死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脑梗死组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较IIA组更多见,TIA组以后循环颅外血管病变多见,脑梗死组以前循环颅内血管病变多见,而脑缺血程度与责任动脉狭窄程度和长度无关.  相似文献   

12.
CT灌注和CT血管成像在缺血性卒中早期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灌注和CT血管成像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诊断缺血半暗带和缺血部位的作用。方法回顾2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于发病24h之内均行CT灌注检查,8例行CT血管成像,获取梗死侧与正常侧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和平均通过时间(MTT)参数图和脑血管影像,将上述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急性脑梗死16例,4例TIA患者,经CT灌注检查梗死侧缺血中心区的CBV、CBF为(2.1±0.6)ml/100g、(22.8±26.2)ml.100g-1.min-1,较正常侧明显减少,MTT为(7.6±3.2)s,与正常对照区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15例可见缺血半暗带存在,CT血管成像8例,与CT灌注判断的梗塞血管基本相符。结论CT灌注成像能快速、准确反映缺血半暗带的部位、范围,结合CT血管成像,可以准确判断栓塞血管部位,对早期诊断缺血性卒中和抓住动脉溶栓时机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经DSA分析10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华人患者的病因特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华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TCD、B超筛选过的1000例华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DSA资料,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狭窄和闭塞的患者737例,将其分为脑梗死组471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266例,分别对患者脑动脉狭窄及闭塞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000例患者中,871例有与症状相关的颅内外脑血管病变。其中明确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狭窄和闭塞的737例中,颅内病变367例,占49.8%;颅外病变245例,占33.2%;颅内外联合病变125例,占17.0%。脑梗死患者中颅内病变多于颅外病变(P=0.02),在椎基底动脉系统中表现尤为明显(P=0.002);而TIA患者颅内外病变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但颈动脉系统仍以颅内病变为主(P=0.04),而椎基底动脉系统则主要以颅外动脉病变为主(P=0.02),狭窄部位依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25.7%)、大脑中动脉(18.7%)、椎动脉起始部(15.9%)。结论在华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颅内动脉病变发生率高于颅外动脉,但在TIA患者中,椎基底动脉病变仍以颅外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14.
经DSA分析100O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华人患者的病因特点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目的探讨华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TCD、B超筛选过的1 000例华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DSA资料,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狭窄和闭塞的患者737例,将其分为脑梗死组471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266例,分别对患者脑动脉狭窄及闭塞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 000例患者中,871例有与症状相关的颅内-外脑血管病变.其中明确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狭窄和闭塞的737例中,颅内病变367例,占49.8%;颅外病变245例,占33.2%;颅内-外联合病变125例,占17.0%.脑梗死患者中颅内病变多于颅外病变(P=0.02),在椎-基底动脉系统中表现尤为明显(P=0.002);而TIA患者颅内-外病变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但颈动脉系统仍以颅内病变为主(P=0.04),而椎-基底动脉系统则主要以颅外动脉病变为主(P=0.02),狭窄部位依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25.7%)、大脑中动脉(18.7%)、椎动脉起始部(15.9%).结论在华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颅内动脉病变发生率高于颅外动脉,但在TIA患者中,椎-基底动脉病变仍以颅外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15.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脂、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 (ICVD)患者血脂、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方法 对缺血性脑血管病 113例 [包括脑梗死 (CI)急性期 2 5例 ,恢复期 30例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5 8例 ]和正常对照组 77名进行血脂、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PAI)和D 二聚体浓度进行测定。结果 CI组甘油三酯 (TG)、总胆固醇 (TC)、载脂蛋白B10 0 (ApoB10 0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ox LD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CI急性期、恢复期和TIA组PAI高于对照组 ,而t PA活性均低于对照组 ;TIA伴有梗死灶者血浆D 二聚体和PAI含量明显高于无梗死灶者 ,t PA含量低于无梗死灶者。结论 ICVD患者不仅存在血脂代谢紊乱 ,且体内凝血活性增强 ,纤溶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对比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DSA)及颈动脉超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的诊断价值。方法  10 2例颈内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分别进行磁共振弥散加权对比成像、DSA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  4 0例 (39.2 %)TIA患者显示脑梗死或小血管腔隙性梗死 ,其中 12例 (11.8%)患者弥散加权对比成像可显示T2 加权像不能显示的超早期梗死灶 ,有 30例患者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及DSA检查 ,管腔中、重度狭窄的 10例 (33.3%)。 2 3例 (76 .7%)TIA患者DSA显示颈动脉狭窄和 (或 )相应脑动脉的狭窄及闭塞。结论 磁共振弥散加权对比成像及DSA是诊断TIA患者中超早期脑梗死和显示动脉狭窄及闭塞的敏感手段 ,颈动脉超声对管腔正常或轻度狭窄诊断的吻合率较高 ,对中、重度狭窄或闭塞诊断的准确性不如DSA。  相似文献   

17.
老年急诊患者心脑血管常见疾病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对老年急诊患者心脑血管常见疾病进行分析,为老年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救治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老年急诊科就诊的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1292例,根据年龄分为60~79岁组335例,≥80岁组957例,分析比较2组心脑血管病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中心血管病发生率(65.48%)明显高于脑血管病(34.52%,P<0.05),但2组患者心血管病和脑血管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79岁组患者疾病排名依次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心绞痛、高血压、心房颤动、其他心律失常;≥80岁组患者疾病排名依次为TIA、心绞痛、心房颤动、高血压、脑梗死。≥80岁组惠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梗死明显高于60~79岁组,而高血压患病明显低于60~79岁组(P<0.05)。结论 TIA、心绞痛、心房颤动、高血压是老年急诊患者常见的心脑血管病,对年龄≥80岁的老年患者,更应加强对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梗死等疾病的预防和救治。  相似文献   

18.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100例72小时内的急性脑梗死病人分为A组(分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三个亚组),80例健康对照组为B组,分别测入院当天、1月后的hs-CRP水平,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并两者比较,测A组病人入院当天的血糖、血脂、血压、D-二聚体水平,计算梗塞面积,并与hs-CRP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急性期脑梗死组的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001);急性期三亚组之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其中脑栓塞组hs-CRP水平最高,1月后仅栓寒组与腔梗组hs-CRP水平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2)脑梗死急性期hs-CRP水平与急性期NIHSS评分、梗塞面积、血糖、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D-二聚体、收缩压水平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1月后NIHSS评分下降百分比呈负相关(P〈0.0001)。其中NIHSS评分、D-二聚体、血糖三项可进入回归方程。结论麻清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相关,与血糖、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收缩压等血管性危险因子及D-二聚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