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患男 ,48岁 ,因颈部包块入院。超声所见 :左侧颈总动脉分叉处见一 5 .6cm× 3 .8cm× 3 .2 cm不均质回声肿块 ,下极与颈总动脉分叉平行 ,上极位于下颌上方 2 .0 cm,病灶包绕颈外动脉 ,其内径明显增宽 ,并见数支粗大血流起始于颈外动脉 ,直接进入病灶内。颈内动脉位于病灶内侧。颈总动脉分叉处较正常增宽 ,约 1.6cm。 CDFI显示 :上述血流呈高速低阻频谱。超声诊断 :左侧颈部实性占位 ,颈动脉体瘤 (血供丰富 )。术中见肿物位于颈总动脉分叉与下颌上方 ,骑跨与分叉上 ,向上方包绕颈外动脉生长 ,使颈内外、动脉夹角增大。病理结果 :颈动脉体瘤…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颈动脉体瘤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有完整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的颈动脉体瘤病例的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并利用多种影像表现及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本组20例经超声诊断18例,准确率为90.0%。颈动脉体瘤多数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的外鞘内,表现为颈内外动脉之间的实性占位病变,动脉之间距离增大,夹角变大,肿块内血流丰富,呈高速低阻样血流频谱,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PSV)多数为30~40cm/s,阻力指数多数介于0.55~0.77。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准确显示肿块的大小、位置及与血管的关系。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可探测肿块内部的血流情况,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客观资料。 相似文献
3.
1临床资料 患者,女, 12岁。左侧颈部包块 1年余。查体:脉搏,体温正常。一般情况好,心肺正常。咽部慢性充血,双侧扁桃体Ⅲ°肿大,显分叶状,隐窝大部分消失。无特殊分泌物附盖。左侧颈部丰满,下颌下方可扪及一个 4cm× 3cm左右的包块,质中,略压痛,边界清楚,活动度欠佳。超声检查:左侧颈部可见一个 4.4cm× 3.3cm的低回声肿块,内部回声不均匀,有包膜。包膜回声较强,边界尚清,颈外动脉向外侧移位。彩色多普勒血液显像 (CDFI)示颈外动脉受压腔内彩色 血流束变细,肿瘤内血流信号丰富,呈红、蓝交叉的彩色血流束,肿块与…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体瘤又称化学感受器瘤,是发生于颈动脉体的一种少见的内分泌肿瘤,临床明确诊断较为困难[1],已往报道误诊率比较高。化学感受器主要存在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但在颈静脉、迷走神经、交感神经节、纵隔、肺、腹膜后及四肢偶尔也有化学感受器肿瘤发生。现将本院经彩色多普勒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征表现.结果:21例颈动脉体瘤诊断正确,其中局限型4例,包裹颈动脉型17例,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准确率95.5%,1例神经鞘瘤误诊为颈动脉体瘤,颈动脉体瘤二维超声表现为颈动脉分叉处的不均匀低回声团块,边界清楚,形态欠规则,部分环绕颈部大动脉,颈内外动脉间的夹角增宽,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瘤体内部有丰富血流信号,以动脉为主,脉冲多普勒频谱呈低速低阻型.结论: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上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是诊断颈动脉体瘤的首选影像学方式. 相似文献
6.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体瘤6例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红梅 《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11,25(2):201-20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颈动脉体瘤6例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探头沿颈部两侧颈总动脉区向上纵横切扫查.观察肿块内部血流分布情况,分析频谱形态,测量血流峰值速度、阻力指数等参数.结果:超声表现为颈动脉分叉处实质性低回声肿块,边界清楚,边缘较规则.颈内、颈外动脉间距增宽,较大瘤体围绕血管生... 相似文献
7.
作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诊颈动脉体瘤8例,全部病例经血管造影和手术证实,本文描述了该病的声像图及彩色多普勒血流特征,提出了超声诊断颈动脉体瘤的标准。作者认为应用彩色多普勒诊断本征在影像学领域有明显优势,是诊断该征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颈动脉扭曲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32例颈动脉扭曲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颈动脉走行情况并测量颈动脉内径及内中膜厚度(IMT),显示颈动脉扭曲时的血流情况并测量颈动脉收缩期峰速度(PSV)及阻力指数(RI),检测结果与对侧(无扭曲侧)颈动脉进行对照。结果颈动脉扭曲时表现为颈动脉走行呈“S”形或“C”形弯曲,IMT增厚。彩色多普勒显示血管腔内形成方向各异的涡流。与对侧无扭曲颈动脉比较,颈动脉扭曲时内径增宽,斑块发生率、PSV及RI增高。结论颈动脉扭曲多发生于动脉硬化基础上并伴有血流动力学改变,彩色多普勒超声能简便有效诊断颈动脉扭曲。 相似文献
10.
1 临床资料患者 ,男 ,5 6岁。因高血压 3年来院检查 ,无心悸、胸闷及胸痛。体检 :血压 16 2 98(mmHg) ,心脏听诊各瓣膜未闻及病理性杂音。ECG示 :窦性心律 ,左心室肥厚。超声心动图检查 :各房室内径正常 ,各瓣膜形态、启闭正常 ,室间隔及左室后壁略增厚 ,运动协调。胸骨旁四腔及心尖四腔切面示 :房间隔中段 (卵园窝部 )一薄膜样结构回声随着心动周期左右方向摆动 ,呈现“风向袭”状凸向一侧心房。以凸向右房为主 ,其左右向的最大活动幅度达 1.5cm ,与房间隔回声连续无中断。CDFI示 :各瓣膜口血流未见异常 ,房水平无过隔分流…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983年1月-2002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38例患者的41个颈动脉体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38例患者术前均常规行B超及血管造影,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5%和98%。手术切除肿瘤38个,其中12例行颈外动脉切断、颈内动脉部分缺损修补、动脉体瘤切除术;11例行颈外动脉切断、动脉体瘤切除术;8例行单纯瘤体切除术;6例行颈外动脉切断、颈内动脉重建术;1例行动脉体瘤切除,颈内、颈外、颈总动脉部分切除术。结论 对于可疑颈动脉体瘤患者,术前应常规行B超及颈部血管影像重建。早期、一次手术切除及术中颈内动脉血供重建是治疗及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13.
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分析1968-2001年收治的46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2例,抽出物均为血液;血池扫描检查12例,10例(83%)诊断为颈动脉体瘤;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5例,均诊断为颈动脉体瘤;B超检查15例,14例(93%)诊断为颈动脉体瘤;CT检查7例,5例(71%)诊断为颈动脉体瘤:MRI检查4例,均诊断为颈动脉体瘤,其中MRA2例。46例均行手术治疗,5例接受放射治疗,随诊其中肿瘤无复发。结论:B超足以诊断颈动脉体瘤,MRI/MRA能够为拟订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帮助。手术是治疗颈动脉体瘤首选的治疗措施。术中耐心细致的解剖可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脑氧饱和度监测手段探讨颈动脉体瘤手术围术期脑氧供需平衡的管理与维护特点。方法通过对20例颈动脉体瘤患者围术期脑氧饱和度(rSO2)、动脉压和颈内动脉反流压等监测,维护患者术中脑氧供需平衡。结果颈动脉体瘤患者阻断患侧颈内动脉期间rSO2与阻断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侧rSO2在阻断中较非术侧显著下降(P〈0.05);术侧阻断后rSO2在开放后的一段时间内未能恢复到阻断前水平(P〈0.05),3例患者因术中反流压过低行动脉旁路术。结论术中rSO2监测对患者围术期脑氧供需平衡的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及MPR、MIP、VR技术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5例颈动脉体瘤16排螺旋CT影像特点及临床资料,总结16排螺旋CT对CBT的特征性.结果 5例均显示病变位于颈动脉间隙内,平扫病变均匀等密度,边界较清楚,增强后病变明显强化且静脉期高于动脉期.MPR、MIP及VR重建技术显示病变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并包绕颈内、外动脉,见丰富的肿瘤血管,颈内、外动脉夹角明显增大,病变累及至颈总动脉1例.结论 16排螺旋CT及MPR、MIP及VR重建技术诊断CBT具特征性,能替代DSA检查.我们认为该方法应为CBT最为理想的检查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体瘤的影像学诊断和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影像学特征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手术方法、术后处理及随访情况。结果:1例术前行B超检查,疑为颈动脉体瘤,经双源CT检查证实;3例行CT检查,1例行MRI检查,1例CT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均明确诊断。6例颈动脉体瘤患者中,单纯肿瘤切除者1例,肿瘤及颈外动脉节段切除5例,其中2例行颈总动脉分叉部缝合修补。术后1例出现舌下神经和喉返神经损伤征象及癫痫,1例出现短期的交感神经受损征象(Horner征),余均未出现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6例患者均临床治愈,随访2个月至7年,均无复发。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CT和MRI检查均可提供一定的诊断依据,双源CT和DSA检查是诊断颈动脉体瘤的最佳手段。手术切除是颈动脉体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前认真准备,术中细心操作,术后加强护理,可降低脑缺血损伤和脑神经损伤的概率。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CBT)的生物学特征、诊断与手术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我院1997年7月至2001年12月收治的19例CBT诊治经验。结果:本组病例均根据其典型的临床表现即颈侧部肿块且伴有传导性搏动,结合彩超、CT或血管造影确诊。17例接受手术,CBT剥离式切除8例;CBT与颈外动脉同时切除4例;CBT与颈内动脉部分切除,颈内动脉对端吻合2例,颈外动脉与颈内动脉对端吻合2例,CBT与颈动脉分叉切除,自体大隐静脉间置移植1例。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查CBT诊断并不困难。CBT剥离术是理想安全的手术方式,必要时行颈动脉重建,需预防脑缺血和颅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双期增强表现.结果 36例共发现42个病灶.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肝动脉期90.5%强化,9.5%无明显强化;门脉期76.2%呈低密度或稍低密度,病灶密度呈"速升速降"的变化特点.结论 螺旋CT双期扫描可充分反映原发性肝癌的特征,对肝癌的检出和定性准确率的提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CBT)诊断、手术治疗以及防治术后并发症的经验。方法整理15例CBT患者的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并加以总结。结果15例按照Shamblin分型,I型2例,Ⅱ型8例,Ⅱ型5例。术前影像学评估包括B超、CT、MRA,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64排CT增强扫描结合血管成像CTA。行手术切除14例,手术方式包括伴或不伴颈外动脉切除的完整剥离;瘤体连同颈内-颈总动脉切除血管重建。术后病理检查均为良性。所有患者经3个月~9年4个月随访,出现单侧喉返神经麻痹2例,单侧舌下神经麻痹1例,单侧颈交感神经损伤1例,无脑血管意外及死亡,均无局部复发。结论64排CTA可作为CBT术前诊断、评估的首选方法。而正确诊断、周密完善的术前评估及合理的手术方案能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