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白桑叶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明  陈城城  杨森桥  张树军 《中成药》2012,34(6):1126-1131
目的研究白桑叶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根据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白桑叶中分离得到17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茄尼醇(2)、(6S,9R)-6-羟基-3-氧代-α-紫罗兰醇-9-O-β-D-葡萄糖苷(3)、5α,6α-环氧-β-紫罗兰酮-3-O-β-D-葡萄糖苷(4)、5,5’-二甲氧基落叶松树脂醇-4-O-β-D-葡萄糖苷(5)、腺苷(6)、3β-羟基-5α,6α-环氧-β-紫罗兰醇-2α-O-β-D-葡萄糖苷(7)、山柰酚-3-O-β-槐糖苷(8)、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9)、东莨菪苷(10)、icariside B(11)、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12)、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13)、东莨菪内酯(14)、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15)、马栗树皮素-7-O-β-D-葡萄糖苷(16)、左旋丁香树脂酚-4-O-β-D-吡喃葡萄糖苷(17)。结论化合物2、4、5、6、7、8、9、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通过MCI树脂、Sephadex LH-20和反相HPLC等多种色谱分离方法相结合,从山鸡椒乙醇提取物中的水溶性部位中分离得到25个芳香苷和3个紫罗兰苷类成分,经MS和NMR等波谱技术分别鉴定为(7S,8R)-去氢二松柏醇-4,9'-二-O-β-D-吡喃葡萄糖苷(1),(7S,8R)-5-甲氧基二氢去氢二愈创木基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2),(7S,8R)-urolignoside(3),(7R,8S)-二氢去氢二愈创木基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4),(7S,8R)-二氢去氢二愈创木基醇-9-O-β-D-吡喃葡萄糖基(1→2)-O-β-D-吡喃葡萄糖苷(saposide B)(5),lanicepside A(6),罗汉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7),4-O-甲基罗汉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tyraxjaponoside B)(8),(+)-南烛木树脂酚-9'-O-β-D-吡喃葡萄糖苷(9),(-)-(2R)-1-O-β-D-吡喃葡萄糖基2-{2,6-二甲氧基-4-[1-(E)-丙烯3-醇]苯氧基}丙烷-3-醇(alaschanisoside A)(10),紫丁香苷(syringin)(11),psoralenoside(12),isopsoralenoside(13),东莨菪苷(scopolin)(14),2,6-二甲氧基-4-羟基苯酚-1-O-β-D-吡喃葡萄糖苷(15),3-羟基-4,5-二甲氧基苯酚-β-D-吡喃葡萄糖苷(16),2-(3,4-二羟基苯基)-乙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7),2-(4-羟基苯基)-乙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8),(+)-儿茶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9),3'-甲氧基表儿茶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20),山奈酚-3,7-α-L-二鼠李糖苷(kaempferitrin)(21),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22),山奈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23),山奈酚-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7-O-α-L-鼠李糖苷(24),槲皮素-3-O-α-L-鼠李糖基(1→6)-O-β-D-吡喃葡萄糖基(1→3)-O-α-L-鼠李糖基(1→2)-O-β-D-吡喃葡萄糖苷(25),staphylionoside D(26),吐叶醇-9-O-β-D-吡喃葡萄糖苷(27),二氢吐叶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28),其中化合物1~21,24~28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3.
肖云川  赵曼茜  闫翠起  王炜  黄全书  梁凯  孟保华  柯潇  叶亮 《中草药》2015,46(23):3460-3465
目的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鲜松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运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SBC MCI等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马尾松鲜松叶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儿茶素(1)、(+)-没食子儿茶素(2)、3,5-二羟基苯基-1-O-β-D-吡喃葡萄糖苷(3)、tachioside(4)、3,4-二甲氧基苯基-1-O-β-D-吡喃葡萄糖苷(5)、3,4-二甲氧基苯基-1-O-(3-O-甲氧基-α-L-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6)、citrusin D(7)、(6S,7E,9R)-长寿花糖苷(8)、4-(2-丁酮)-苯基-1-O-β-D-吡喃葡萄糖苷(9)、(-)-10-α-O-β-D-葡萄糖基-刺参-4-酮(10)、massonianoside D(11)、massonianoside B(12)、异落叶松脂醇-9′-O-α-L-阿拉伯糖苷(13)、(2R,3R)-花旗松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4)。结论化合物2~6、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7~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溶剂萃取,反复硅胶柱色谱和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核磁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唐古特白刺叶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氧代-β-紫罗兰醇-β-D-吡喃葡萄糖苷(1)、(6R,9R)-3-氧代-α-紫罗兰醇-β-D-吡喃葡萄糖苷(2)、blumenyl Cβ-D-glucopyranoside(3)、blumenyl Aβ-D-glucopyranoside(4)、丁香树脂酚-4′-O-β-D-吡喃葡萄糖苷(5)、citrusin B(6)、nikoenoside(7)、2-苯乙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8)和吲哚-3-乙基-β-D-吡喃葡萄糖苷(9)。结论化合物1~9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9的13C-NMR数据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5.
绪扩  姜建双  冯子明  杨桠楠  张培成 《中草药》2020,51(20):5105-5113
目的对茅苍术Atractylodeslancea根茎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并评价所得化合物对脂多糖(LPS)诱导小胶质细胞BV2分泌NO的抑制作用。方法茅苍术根茎的80%乙醇提取物经萃取后,得正定醇亚部位;再依次经大孔吸附树脂柱、凝胶柱以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柱进行系统分离;采用HRESIMS、NMR、ECD等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茅苍术根茎正丁醇亚部位中分离并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E,8R)-癸烯-4,6-二炔-1,8-二醇-1-O-β-D-呋喃芹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1)、(8S)-癸烷-4,6-二炔-1,8-二醇-8-O-β-D-吡喃葡萄糖苷(2)、(2E,8R)-癸烯-4,6-二炔-1,8-二醇-8-O-β-D-吡喃葡萄糖苷(3)、(2E,8S)-癸烯-4,6-二炔-1,8-二醇-8-O-β-D-吡喃葡萄糖苷(4)、(2E,8E)-2,8-癸二烯-4,6-二炔-1,10-二醇-1-O-β-D-吡喃葡萄糖苷(5)、(7R,8S)-3′,9,9′-三羟基-3-甲氧基-1′-丙醇基-7,8-苯并二氢呋喃木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6)、(7′R*,8S*,8′S*)-南烛木树脂酚9′-O-β-D-吡喃葡萄糖苷(7)、(7S,8R)-4,9,9′-三羟基-3′-甲氧基-8-O-4′-新木脂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8)、水杨酸甲酯2-O-α-L-吡喃木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9)、苯乙醇7-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10)。结论化合物1和2为2个新的C10骨架类型的多烯炔苷,分别命名为苍术烯炔苷A和苍术烯炔苷B;化合物6、8~10为首次从从茅苍术中分离得到;在10μmol/L浓度下,化合物10对小胶质细胞分泌NO的抑制率最高,为31.18%;而1及2和4的混合物对小胶质细胞分泌NO的抑制率分别为22.01%和14.09%,仅具有较弱的体外抗炎活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小果蔷薇Rosa cymosa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结合波谱技术与化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小果蔷薇根的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乙酰基-洋委陵菜酸(1)、2-氧代-坡模酸(2)、2α,3α,19α-三羟基齐墩果烷-12-烯-28-O-β-D-吡喃葡萄糖苷(3)、构莓苷F_1(4)、野蔷薇亭(5)、23-羟基-委陵菜酸(6)、阿江榄仁亭(7)、2α,3α,19α,23-四羟基乌苏烷-12-烯-28-O-β-D-吡喃葡萄糖苷(8)、1β,3α,19α,23-四羟基乌苏烷-12-烯-28-O-β-D-吡喃葡萄糖苷(9)、儿茶素(10)、3,4-二羟基苯乙醇8-O-β-D-葡萄糖苷(11)、3,4,5-三甲氧基苯酚-O-β-D-芹糖-(1→6)-O-β-D-葡萄糖苷(12)、4-羟基-3-甲氧基-1-苯基-O-(6′-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3)、没食子酸乙酯(14)、3,4,5-三甲氧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5)、3,4,5-三甲氧基苄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6)。结论化合物9、11~13、15、16为首次从蔷薇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9、11~16为首次从小果蔷薇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霍长虹  梁鸿  张庆英  王邠  赵玉英 《中草药》2009,40(7):1039-1042
目的 研究山矾Symplocos caudata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色谱法分离,用波谱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山矾根中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5个木脂素苷:(7R,8S)-二氢脱氧二松柏醇4-O-β-D-呋喃芹糖基-(1→6)-O-β-D-吡喃葡萄糖苷(Ⅰ)、(7S,8R)-二氢脱氢二松柏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Ⅱ)、(7R,8S)-二氢脱氢二松柏醇9'-O-β-D-吡哺葡萄糖苷(Ⅲ)、橙皮素B(Ⅳ)、(+)-落叶松脂素-O-β-D-吡喃葡萄糖苷(Ⅴ);还有1个三萜,2个甾醇和1个芳香苷:白桦脂酸(Ⅵ)、△7-豆甾烯醇(Ⅶ)、菠甾醇(Ⅷ)和3,4,5-三甲氧基苯基-1-O-β-D-呋哺芹糖基-(1→6)-O-β-D吡哺葡萄糖苷(Ⅸ).结论 除化合物Ⅰ和Ⅸ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山矾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小秦艽花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张秀艳  王晓琴  温爱平 《中草药》2017,48(2):241-246
目的研究龙胆科龙胆属小秦艽Gentiana dahurica干燥花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MCI、反相ODS等色谱材料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小秦艽花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包括8个三萜类成分:栎瘿酸(1)、3β-乙酰氧基-28-羟基-12-烯-齐墩果烷(2)、28-羟基-α-香树脂醇(3)、28-羟基-β-香树脂醇(4)、α-香树脂醇(5)、β-香树脂醇(6)、熊果酸(7)、齐墩果酸(8);12个黄酮类成分:1-羟基-3,7,8-三甲氧基酮(9)、山柰酚(10)、柚皮素(11)、芹菜素(12)、木犀草素(13)、(2S)-5,4′-二羟基-7-O-β-D-葡萄糖-2,3-二氢黄酮(14)、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5)、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6)、木犀草素-6-C-β-D-吡喃葡萄糖苷(17)、芹菜素-6-C-β-D-吡喃葡萄糖苷(18)、芹菜素-6-C-β-D-葡萄糖-7-O-β-D-葡萄糖苷(19)、木犀草素-6-C-β-D-葡萄糖-7-O-β-D-葡萄糖苷(20)。结论化合物1~11、13~16、19、20均为首次从小秦艽花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7、9~11、13~16、19、20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东北岩高兰醋酸乙酯萃取物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东北岩高兰Empetrum nigrum var. japonicum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溶剂萃取、硅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分析鉴定结构。结果从东北岩高兰醋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2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4-二羟基苯甲酸(1)、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2)、3,4-二羟基苯甲酸甲酯(3)、二氢松柏醇(4)、(6S,9R)-6,9-二羟基-3-酮-α-紫罗兰醇(5)、(6R,9R)-9-羟基-3-酮-α-紫罗兰醇(6)、苯丙酸(7)、槲皮素3-O-(6″-苯甲酰)-β-D-吡喃半乳糖苷(8)、胡萝卜苷(9)、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0)、苯丙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11)、山楂酸(12)、芦丁(13)、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14)、苯甲醇-O-(6-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5)、肉桂醇-O-(6-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6)、槲皮素-3-O-(2-O-α-L-吡喃鼠李糖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7)、山柰酚-3-O-(2-O-α-L-吡喃鼠李糖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8)、2α,3β-二羟基-12-烯-28-乌苏酸(19)、foliachinenoside A_2(20)、山柰酚-3-O-芸香糖苷(21)、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22)。结论化合物1~6、8、11~13、15~22为首次从东北岩高兰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中成药》2017,(12)
目的研究尖叶假龙胆Gentianella acuta(Michx.)Hulten的化学成分。方法尖叶假龙胆70%乙醇提取物的30%、90%乙醇部位采用硅胶、ODS、HPLC制备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小蜡苷Ⅰ(1)、(+)-落叶松脂醇-4-4'-二-O-β-D-吡喃葡萄糖苷(2)、(+)-8-羟基-落叶松脂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3)、(+)-落叶松脂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4)、(7S,8R)-赤式-7,9,9'-三羟基-3,3'-二甲氧基-8-O-4'-新木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5)、(7S,8R)-赤式-4,9,9'-三羟基-3,3'-二甲氧基-8-O-4'-新木脂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6)、(7S,8R)-赤式-4,7,9-三羟基-3,3'-二甲氧基-8-O-4'-新木脂素-9'-O-β-D-吡喃葡萄糖苷(7)、蛇菰宁(8)、urolignoside(9)。结论化合物2~9为首次从假龙胆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延龄草Trillium tschonoskii Maxim.根及根茎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聚酰胺、反相硅胶C18、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制备高效液相等对其85%甲醇洗脱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应用质谱、一维及二维核磁等波谱学方法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延龄草的85%甲醇洗脱部位中分离并鉴定9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26-O-β-D-吡喃葡萄糖基-(25s)-5α-呋甾烷-△20(22)-烯-3β,26-二醇-3-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1);26-O-β-D-吡喃葡萄糖基-(25s)-5α-呋甾烷-△20(22)-烯-3β,26-二醇-3-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苷(2);26-O-β-D-吡喃葡萄糖基-(25s)-5α-呋甾烷-△5(6),20(22)-二烯-3β,26-二醇-3-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苷(3);deoxytrillenoside A(4);24-acetyl-deoxytrillenoside A(5);24-methoxy-trillenoside A(6);trillenoside B(7);24-acetyl-trillenoside B(8);24-acetyl-deoxytrillenoside B(9)。结论化合物1~3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6、8和9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高山红景天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7,自引:9,他引:8  
目的 研究高山红景天Rhodiola sachalinensis干燥根及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反复硅胶柱色谱、中压柱色谱及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谱、质谱等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没食子酸(1)、对羟基苯甲酸(2)、红景天苷(3)、苯甲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4)、苯乙醇-8-O-β-D-吡喃葡萄糖苷(5)、苯丙烯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6)、(2E,4R)-4,7-二羟基-3,7-二甲基-2-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高山红景天醇,7)、槲皮素(8)、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9)、山柰酚(10)、山柰酚-7-O-α-L-吡喃鼠李糖苷(11)、山柰酚-7-O-β-D-吡喃葡萄糖苷(12)、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13)、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7-O-α-L-鼠李糖苷(14)、小麦黄素(15)、3,5,7,5′-四羟基-4′-甲氧基黄酮(柽柳亭,16)、草质素-7-O-α-L-吡喃鼠李糖苷(17)、草质素-3-O-β-D-吡喃葡萄糖-7-O-α-L-鼠李糖苷(18).结论 化合物9、12、16为首次从红景天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7、8、14、18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辽宁楤木Aralia elata(Miq.)Seem.嫩叶中的三萜皂苷类成分进行分离与鉴定。方法:通过乙醇回流提取,运用硅胶、AB-8型大孔吸附树脂、ODS柱、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利用NMR和MS谱进行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结果:从辽宁楤木嫩叶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常春藤皂苷元-3-O-β-D-吡喃葡萄糖基-(1→3)-α-L-吡喃阿拉伯糖苷(1)、楤木皂苷A(2)、刺囊酸-3-O-β-D-吡喃葡萄糖基-(1→3)-O-α-L-吡喃阿拉伯糖苷(3)、齐墩果酸-3-O-α-L-吡喃阿拉伯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4)、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苷(5)、anchusosid 2(6)、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7)、常春藤皂苷元-3-O-β-D-吡喃葡萄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苷(8)、竹节参皂苷Ⅳa(9)、randianin(10)、macranthoside A(11)、常春藤苷元-3-O-β-D-吡喃葡萄糖苷(12)、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13)、常春藤皂苷元-3-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28-O-β-D-吡喃葡萄糖酯苷(14)、刺囊酸-3-O-α-L-吡喃阿拉伯糖苷(15)。结论:其中,化合物4、8、11、13、1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大花红景天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大花红景天Rhodiola crenulata干燥根及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反复硅胶柱色谱、中压柱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采用ESI-MS、1H-NMR、13C-NMR等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大花红景天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5-二羟基-3′,4′,7-三甲氧基黄酮(1)、3,5,7,3′-四羟基黄酮(2)、5,4′-二羟基-7,3′-二甲氧基黄酮(3)、山柰酚(4)、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5)、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6)、小麦黄素(7)、小麦黄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8)、槲皮素(9)、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0)、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11)、草质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2)、草质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3)、草质素-7-O-α-L-吡喃鼠李糖苷(14)。结论化合物1~3为首次从红景天属植物中分离得到,5~6、8、10~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周梦  刘星  李琳玉  舒积成  梁永红  黄慧莲 《中草药》2017,48(24):5099-5104
目的研究菝葜属植物小果菝葜Smilax davidiana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反相硅胶(RP18)、半制备HPLC色谱法等多种方法分离纯化,并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小果菝葜根茎70%乙醇提取部位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香橙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黄檀素(2)、3,5,7,4′-四羟基黄酮-7-O-β-D-吡喃葡萄糖苷(3)、山柰酚-7-O-β-D-吡喃葡萄糖苷(4)、槲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5)、槲皮素-3-O-β-L-鼠李糖(6)、4,6-二羟基-2-O-(β-D-吡喃葡萄糖苷)苯乙酮(7)、3,5-二羟基-4-O-(β-D-吡喃葡萄糖苷)苯乙酮(8)、2,4,6-三羟基苯乙酮-4-O-β-D-吡喃葡萄糖苷(9)、2,4,6-三羟基苯乙酮-2,4-二-O-β-D-吡喃葡萄糖苷(10)、表儿茶素(11)、latifolin(12)、3′-O-(E-4-酰基)-奎尼酸(13)、5-O-咖啡酰奎宁酸丁酯(14)、5,5′-二甲氧基落叶松树脂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15)、1-O-二十六烷酰基甘油酯(16)、cinchonain Ib(17)、腺嘌呤核苷(18)、白藜芦醇(19)和3,4,5-三甲氧苯基-1-β-D-吡喃葡萄糖苷(20)。结论化合物4~9、12~16均为首次从菝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1~3、17、18为首次从小果菝葜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滇白珠Gaultheria leucocarpa var.yunnanensis抗炎镇痛活性部位(ARF)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MCI-Gel CHP、AB-8大孔吸附树脂、薄层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滇白珠30%乙醇提取物即ARF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其中水杨酸甲酯糖苷类化合物4个:水杨酸甲酯-2-O-β-D-吡喃葡萄糖苷(1)、冬绿苷(2)、水杨酸甲酯-2-O-β-D-吡喃木糖基(1→2)[O-β-D-吡喃木糖基(1→6)]-O-β-D-吡喃葡萄糖苷(3)、水杨酸甲酯-2-O-β-D-吡喃葡萄糖基(1→2)[O-β-D-吡喃木糖基(1→6)]-O-β-D-吡喃葡萄糖苷(4);醇苷类化合物3个:乙基-O-β-D-吡喃木糖苷(5)、乙基-O-β-D-吡喃木糖基(1→6)-O-β-D-吡喃葡萄糖苷(6)、甲基-O-β-D-吡喃木糖基(1→6)-O-β-D-吡喃葡萄糖苷(7);单萜苷类化合物2个:长寿花糖苷(8)、芍药苷(9);苯甲酸类化合物5个:香草酸(10)、2,5-二羟基苯甲酸(11)、3,4-二甲氧基肉桂酸(12)、阿魏酸(13)、绿原酸(14);其他成分2个:4-羟基-2,6-二甲氧基苯基-O-β-D-葡萄糖苷(15)和3-甲氧基-1H-吡咯(16)。结论化合物5~9、12、15、16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7为首次从白珠树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9、12、15是首次从杜鹃花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延龄草Trillium tschonoskii Maxim.果实(天珠)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柱色谱方法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延龄草果实70%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鉴定为槲皮素(1),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2),芦丁(3),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4),异鼠李素-3-O-[2'″-O-乙酰基-α-L-吡喃阿拉伯糖基]-(1→6)〗-β-D-吡喃半乳糖苷(5),偏诺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葡萄糖苷(6),偏诺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葡萄糖苷(7),偏诺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葡萄糖苷(8),β-脱皮激素(9),trillenoside A(10),trillenoside C(11),trillenoside B(12),3-O-feruloylsucrose(13),heronioside A(14)。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延龄草果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5、12~14首次从延龄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缬草中的木脂素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色谱方法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木脂素类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缬草20%和40%乙醇洗脱部位中分离并鉴定了10个木脂素类化合物,分别为:(+)-环橄榄树脂素-6-O-β-D-吡喃葡萄糖苷(1)、(+)-环橄榄树脂素-9-O-β-D-吡喃葡萄糖苷(2)、(+)-环橄榄树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3)、(+)-异落叶松脂素-9-O-β-D-吡喃葡萄糖苷(4)、(+)-异落叶松脂素-9-O-α-L-吡喃鼠李糖苷(5)、lanicepside A(6)、(-)-左旋马尾松树脂醇-3α-O-β-D-吡喃葡萄糖苷(7)、(+)-右旋马尾松树脂醇-3α-O-β-D-吡喃葡萄糖苷(8)、negundin B-6-O-β-D-glucopyranoside(9)、6-dehydroxyl-4′-methoxy-negundin B-3α-O-β-D-glucopyranoside(10)。结论:其中,化合物2~5、7~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熊慧  王龙  姜海琴  向雪川  吴欣妍  梅之南 《中草药》2017,48(19):3910-3914
目的研究榼藤Entada phaseoloides种仁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正反相硅胶和制备液相等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榼藤种仁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甲氧基苄基-O-[α-L-吡喃阿拉伯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1)、芥子醇-O-[β-D-呋喃芹糖基-(1→2)]-O-β-D-吡喃葡萄糖苷(2)、2-β-D-吡喃葡萄糖氧基-5-羟基苯乙酸(3)、2-β-D-吡喃葡萄糖氧基-5-羟基苯乙酸甲酯(4)、5-O-β-D-吡喃葡萄糖基-3-氢苯并[b]呋喃-2-酮(5)、二氢红花菜豆酸-4′-β-D-吡喃葡萄糖苷(6)、黄麻诺苷C(7)、1′S,4′S-4′-二氢脱落酸-4′-O-β-吡喃葡萄糖苷(8)。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榼藤子苷F;化合物5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2、4~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彭博  黄卫华  赵静  刘华钢 《中药材》2012,(8):1251-1254
目的:研究山绿茶叶片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质谱和NMR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山绿茶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3β,19α-二羟基乌索-12-烯-24,28-二酸(1)、3β,19α-二羟基齐敦果-12-烯-24,28-二羧酸-28-O-β-D-吡喃葡萄糖苷(2)、3β,19α-二羟基乌索-12-烯-24,28-二羧酸-28-O-β-D-吡喃葡萄糖苷(3)、2-咖啡酰氧甲基-3-羟基-1-丁烯-4-O-β-D-吡喃葡萄糖苷(4)、芦丁(5)、北美圣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6)、邻苯二甲酸二丁酯(7)、丁香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8)、(2E)-2-甲基-2-丁烯-1,4-二醇-4-O-β-D-(6″-O-咖啡酰基)-吡喃葡萄糖苷(9)、1-O-咖啡酰基-(2E)-2-甲基-2-丁烯-1,4-二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10)。结论:化合物4、7~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