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周涓 《四川医学》2003,24(10):1097-1098
目的 探讨有效提高昏迷病人动脉血气指标的吸氧方式。方法 随机抽取 5 7例采用口咽通气导管同时用鼻导管口腔内吸氧的昏迷病人为观察组 ;另外 5 7例采用鼻导管鼻腔内吸氧为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能有效提高昏迷病人的动脉血氧分压及血氧饱和度 ,两组经统计学处理P <0 0 5 ,具有显著差异。结论 昏迷病人采用口咽通气导管的同时用鼻导管口腔内吸氧疗效优于传统的鼻腔内吸氧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双水平气道正压 (BiPAP)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急性加重期Ⅱ型呼衰患者的疗效。方法 :在相同的常规治疗下 ,BiPAP治疗组 2 5例应用Bi PAP通气经鼻 (面 )罩给氧 ,对照组 2 1例经鼻导管给氧 ,用血气分析仪及脉搏血氧饱和度仪分别监测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的PaO2 、SaO2 、PaCO2 、呼吸率及心率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BiPAP组PaO2 、SaO2 较对照组显著提高 ,而PaCO2 、呼吸率及心率显著下降 ,两组间比较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P <0 0 1 ,P <0 0 1 ,P <0 0 5 ,P <0 0 5 )。结论 :BiPAP通气治疗能显著改善COPD呼衰患者的缺氧并降低二氧化碳分压 ,尤其对改善组织缺氧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乌司他丁对气胸病人肺复张后动脉血氧合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与评价乌司他丁对气胸病人肺复张后动脉血氧合的影响.方法:准备手术治疗的气胸病人57例,根据病程和是否使用乌司他丁随机分为A组(乌司他丁治疗,病程<72h)、B组(乌司他丁治疗,病程>72h)、C组(对照组,病程<72 h)和D组(对照组,病程>72h),在自主呼吸恢复、脱离麻醉机10 min后抽取桡动脉血测定血氧分压和氧饱和度.结果:D组病人的血氧分压和氧饱和度显著低于其他三组(P<0.05),A组、C组和B组的血氧分压和氧饱和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病程>72 h的气胸病人,肺复张后容易发生低氧血症,围术期使用鸟司他丁,有利于改善其术后动脉血的氧舍.  相似文献   

4.
温业良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9):42-43,46
目的 评价无创通气对呼吸衰竭患者支气管镜检查的安全性.方法 对比观察22例呼吸衰竭患者行支气管镜检查术中分别应用高频通气给氧与无创通气吸氧后的心率、血氧饱和度、二氧化碳分压的变化情况.结果 高频通气组的患者在术中的心率、血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较术前有明显变动,差异显著(P均< 0.05).患者接受无创通气给氧后心率、血氧饱和度与术前水平变化不明显(P>0.05),血二氧化碳分压无明显升高.结论 呼吸衰竭患者支气管镜检查时应用无创通气组较高频通气吸氧组患者术中生命体征更平稳,风险更小.  相似文献   

5.
王海燕  孙莉 《中国医刊》2003,38(6):37-38
目的探讨舒氧康静脉给氧对老年病人术后早期低氧血症的防治效果.方法40例行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Ⅰ组)20例和实验组(Ⅱ组)20例.Ⅰ组病人从离开手术室到转送回病房共20分钟不吸氧;Ⅱ组病人离开手术室即开始在平衡盐液中使用舒氧康以6ml/kg,输注速度为0.3ml/(kg@min)进行输液给氧.两组病人均应用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仪连续动态监测SpO2.比较两组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血压(BP)、心率(HR)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Ⅰ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明显低于实验组(Ⅱ组)(P<0.05),两组生命体征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手术后转送病房途中,由于不具备吸氧条件,老年病人容易发生低氧血症,舒氧康可以维持SpO2值,预防转送途中低氧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重危病人面罩给氧湿化雾化气道法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危病人由于循环、呼吸系统疾病、手术创伤等因素而发生呼吸功能障碍产生乏氧 ,常常危及病人的生命。传统的吸氧方法采用鼻导管吸氧法 ,此方法对一般病人尚可 ,对重危病人迅速提高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较差。我科于 1998- 0 3开始改进了给氧方法 ,采用面罩给氧法 ,同时湿化、雾化气道并与鼻导管给氧法对比观察 ,行血氧饱和度连续监测 ,效果明显优于鼻导管给氧法。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5 0 6例 ,男性 32 2例 ,女性 184例。年龄 3~ 6 8岁。其病例分布为 :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后 70例 ,全肺切除术后 90例 ,肺叶切除术后 178例 ,食管…  相似文献   

7.
<正>氧气吸入法是通过给病人吸入高于空气中氧浓度的氧气,来提高病人肺泡内的氧分压,达到改善组织缺氧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重度缺氧显著紫绀,三凹征明显(胸骨上、锁骨上和肋间隙凹陷),病人失去正常活动能力呈昏迷或半昏迷状态。通过长时间低流量吸氧提高动脉血氧含量及血氧饱和度纠正各种原因造成的缺氧状态促进代谢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由于患者的长时间吸氧,现使用的1次性氧气管道的鼻导管没有根据患者鼻孔大小设计,因长时间接触鼻粘膜或鼻子  相似文献   

8.
40例全身麻醉病人随机全成吸空气组和吸纯氧组,观察拔管后1、3、5min脉博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发现吸空气组缺氧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吸纯氧组(P<0.001),且缺氧较为严重;拔管后3min吸空气组病人的脉搏氧饱和度降至最低值(89%-94%),少数病人拔管后5min仍未恢复至正常值。吸纯氧组病人仅出现轻度的脉搏氧浓度下降,且均在拔管后5min基本恢复正常。拔管前预吸氧可明显提高肺氧储备,增加肺容量及功能残气量,明显减少拔管后缺氧的发生,提出应重视拔管前后给氧技术,加强麻醉后管理。  相似文献   

9.
经气管监测肺动脉脉搏血氧饱和度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经气管监测肺动脉脉搏氧饱和度的可行性。方法 择期心胸手术病人 12例 ,将一次性儿童脉搏氧探头固定于双腔导管末端 ,麻醉诱导后将双腔管插入气管并确定导管到达正确位置 ,每 5min记录其脉搏氧饱和度 (StO2 )读数 ,常规监测。其中 7例病人开胸后在 15min内由术者每隔 3min抽取肺动脉血样 0 5mL ,立即测量肺动脉血氧饱和度 (S vO2 ) ,同时记录StO2 。结果7例病人术中StO2 与肺动脉血样分析所得S vO2 的直线相关系数 (r)为 0 933,平均StO2 为 (84 8±6 9) % ,平均S vO2 为 (82 1± 10 9) % ,两种方法测定的平均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为 (82 4± 4 5 ) % ,差值为 (0 17± 1 7) %。术中气管内脉搏氧饱和度探头有较好信号的时间占总监测时间的 (81 5±8 5 ) %。结论 经气管可以进行连续肺动脉脉搏氧饱和度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预吸氧干预对肥胖病人行无痛肠镜过程中低氧血症的预防作用.方法:将128例行无痛肠镜检查、体质量指数≥30 kg/m2的肥胖病人分为预吸氧组及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进行自然呼吸,预吸氧组在麻醉前给予高流量吸氧3~5 min.比较2组在不同时间点的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以及心率的变化,并统计检查过程中SpO2下降至各区间的例数及肠镜检查时间和丙泊酚的用药量.结果:预吸氧组麻醉给药前、肠镜检查后1 min和3 min时以及检查结束时,SpO2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预吸氧组SpO2<90%的比例和检查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肥胖病人行无痛肠镜检查前预吸氧可有效提高行无痛肠镜肥胖病人的氧储备能力,降低检查中低氧血症的发生风险,缩短肠镜检查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丹参滴丸辅以静脉给氧治疗早期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40例早期脑梗塞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治疗组与常规组,每组20例,常规组采用舒血宁、血栓通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丹参滴丸辅以静脉给氧治疗,将两组治疗效果与血气分析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经丹参滴丸辅以静脉给氧治疗后显效13例,改善6例,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65.0%,治疗组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治疗前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与动脉血氧分压(PaO2)无明显差异,经治疗干预后治疗组血气分析指标较常规组明显提升,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丹参滴丸辅以静脉给氧治疗早期脑梗塞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血氧浓度,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 10 8例脑出血病人SaO2 的观察 ,发现SaO2 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吸氧浓度不够 ,通气量不足 ,血容量不足等。用无创动脉血氧饱和度监测仪能有效地连续监测组织缺氧状况 ,并瞬间显示结果 ,能及时采取改善缺氧的护理措施。正确指导调整氧流量 ,从而提高血氧饱和度 ,纠正组织缺氧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脑出血病人SaO2下降原因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08例脑出血病人SaO2的观察,发现SaO2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吸氧浓度不够,通气量不足,血容量不足等,用无创动脉血氧饱和度监测仪能有效地连续监测组织缺氧状况,并瞬间显示结果。能及时采取改善缺氧的护理措施。正确指导调整氧流量,从而提高血氧饱和度,纠正组织缺氧,减少并发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观察内给氧与鼻导管给氧法在治疗烧伤低氧血症的疗效.方法:烧伤后低氧血症60例,治疗组30例,静脉注射碳酸酰胺过氧化氢;对照组30例,用鼻塞法给氧并以血气分析来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注射用内给氧是治疗烧伤低氧血症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王先学  莫洪  潘道波 《广东医学》2021,42(2):221-225
目的 评价围麻醉期脑氧饱和度联合BIS监测对老年肠梗阻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方法 选择急诊因肠梗阻行肠切除的老年患者60例,年龄60~80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脑血氧饱和度联合BIS监测组(BS组)及对照组(C组),每组30例.BS组患者同时使用脑氧饱和度联合BIS监测,根据两者数值作为麻醉用药管理依据,脑氧饱和...  相似文献   

16.
老年病人麻醉期间氧供需平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老年病人麻醉期间氧代谢变化,并分析其原因,提出保护老年病人麻醉期间氧供需平衡的方法.方法:选择上腹部手术老年病人(年龄>65岁)30例,按数字随机法分为全麻组(n=15)和硬膜外麻醉组(n=15),并随机选择青壮年上腹部手术病人10例,作全麻对照组.监测麻醉期间老年病人氧供(DO2)、氧耗(VO2)、氧摄取率(ERO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和动脉血乳酸含量(ABL)等指标动态变化的情况.结果:老年病人全麻组与硬膜外麻醉组比较:前者麻醉诱导后至术毕DO2、VO2、ERO2均小于后者,并且SVO2、ABL均大于后者,它们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或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老年全麻组与青壮年全麻对照组比较:前者DO2、VO2、ERO2小于后者,SVO2、ABL大于后者,而且它们之间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上腹部手术老年病人全麻期间存在氧供需平衡障碍,出现明显的组织缺氧.根本的原因可能是老年病人微循环障碍的存在,而硬膜外麻醉有改善老年病人微循环障碍,纠正氧供需平衡失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胃镜检查中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的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胃镜检查时患者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及呼吸之变化。方法  73例患者因消化道症状行胃镜检查 ,使用AgilentA3 病人监护仪连续监测胃镜术前后及术中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和呼吸。结果 术中各时相心率、平均动脉压较术前明显增加 (P <0 .0 5 ) ,内镜通过咽 -贲门时血氧饱和度平均下降 0 .81%(P <0 .0 5 )。结论  (1)胃镜检查时血氧饱和度的降低幅度小 ,多短暂 ,中老年组降低幅度较青年组大 ,但均无严重的缺氧 ;(2 )对重危患者如有条件应行心电监测、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心脏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压力水平和吸引时间对危重病人气管内吸引的影响,寻找优化的吸引方法.方法 对危重病人用不同压力水平(0.01MPA,0.015MPA,0.02MPA),吸引时间(5-10秒、10-15秒、15-20秒)进行气管内吸引来研究不同压力水平和不同吸引时间对病人气道粘膜的损害、心率、平均动脉压、经皮血氧饱和度、血氧分压的影响.结果 不同压力水平和吸引时间对病人气道粘膜的损害、心率、平均动脉压、经皮血氧饱和度、血氧分压的影响是不同的,压力越大,吸引时间越长病人的上述指标改变越明显.结论 气管内吸引可导致缺氧的发生,采取恰当的护理手段来减少气管内吸引对病人的不利影响,为临床工作提供优质护理.  相似文献   

19.
温健  景桂霞  王伟  赵鸽 《医学争鸣》2004,25(21):1972-1972
1临床资料择期剖宫产妇30例,年龄22~35岁,体质量56~67 kg,单胎足月,ASAⅠ~Ⅱ级,无胎儿宫内窘迫等缺氧情况,分为高氧液组(H组)和平衡盐液组(L组)各15例,高氧液基液为平衡盐,经高氧液医用液体治疗仪(GY-1型,西安高氧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溶氧活化处理而成. 术前均肌注阿托品0.5 mg和安定10 mg,采用L1~3硬膜外麻醉,局麻药用20 g/L利多卡因(不含肾上腺素). 麻醉平面控制在T6以下. 产妇均取右臀垫高位,术中H组不吸氧,L组吸氧. 经桡动脉穿刺采血样. 从麻醉诱导开始,以输液泵控制输液,H组按20 mL/(kg·h)输入高氧液,L组按20 mL/(kg·h)输入平衡盐,输液时间为35 min,以后改用10 mL/(kg·h)维持至术毕. 术中均用Spacelabs多功能监护仪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并于麻醉诱导前,胎儿娩出建立自主呼吸前以双钳法钳夹一段长15 cm的脐带,用肝素化针管取动脉及静脉血各1 mL作血气分析. 所有数据均以x±s表示,组间采用成组t检验,组内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无痛胃镜检查中采用面罩给氧技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与通过鼻塞管给氧法作比较。方法:60例胃镜检查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通过面罩给氧为观察组,通过鼻塞管给氧为对照组。全部病例先推注枸橼酸芬太尼0.05 mg,后以丙泊酚2.5 mg/kg作为诱导剂量20~50 s内由静脉内注入,患者意识消失后检测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率及操作时间,并对两组进行对比。结果:血氧饱和度在对照组麻醉诱导后至检查结束期间明显降低,与诱导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观察组无此现象。但两组间在血氧饱和度、操作时间、心率、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辅以面罩给氧进行无痛胃镜检查在维持生命体征指标上优于鼻塞管给氧,使无痛苦胃镜检查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