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通过结扎大鼠坐骨神经以建立神经源性痛模型,探讨甲钴胺对神经源性痛大鼠坐骨神经结扎后脊髓神经元凋亡和疼痛的影响,并从药物对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干预这一角度分析其作用途径,从而为神经源性痛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01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取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66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6只、生理盐水组30只、甲钴胺组30只。①生理盐水组与甲钴胺组采用Bennett and Xie模型行坐骨神经结扎术,要求仅留下缢痕而不阻断神经血供。假手术组仅暴露坐骨神经而不进行结扎。②甲钴胺组在坐骨神经结扎后腹腔内注射600μg/ks的甲钴胺0.25mL,以后每天腹腔内注射相同剂量,连续3d。假手术组和生理盐水组在相同时间点给予等量生理盐水。③各组分别于术前、术后6h,1,3,7,14d进行行为学测定,记录缩足、热水尾弹阈值。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系统检测脊髓中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采用原位凋亡检测法观察脊髓神经元的凋亡,同时观察脊髓的病理形态学改变。 结果:实验共选用大鼠66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坐骨神经结扎后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缩足痛阈值、热水尾弹痛阈值的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生理盐水组及甲钴胺组大鼠于术后6h即出现机械性痛觉超敏和热诱发的持续性疼痛(P〈0.05);术后14d甲钴胺组的缩足痛阈值、热水尾弹痛阈值均已经恢复至基线,而生理盐水组仍较低(P〈0.01)。②坐骨神经结扎后各组脊髓病理学变化:假手术组无明显病理改变。坐骨神经结扎后生理盐水组脊髓灰质神经元细胞内尼氏小体呈中心性或周边性溶解,细胞数明显减少,脊髓白质水肿;甲钴胺组病理改变与生理盐水组相似,但神经元肿胀程度和数量减少程度均较生理盐水组轻(P〈0.05)。③坐骨神经结扎后各组大鼠脊髓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索6表达的变化:假手术组脊髓中均只有少量表达。生理盐水组在坐骨神经结扎后6h,1,3d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损伤后14d表达均明显减弱,并接近正常。而甲钴胺组则能显著抑制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各时间点均有显著差异(P〈0.01或0.05)。④坐骨神经结扎后各组脊髓神经元凋亡指数的变化:生理盐水组在术后6h及1d可见少量标记的阳性细胞,并于术后3d达高峰,术后14d则仅有少量表达;甲钴胺组大鼠脊髓中阳性神经细胞在各时间点均明显少于生理盐水组(P〈0.01),高峰发生在损伤后3d。凋亡指数与疼痛、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表达阳性细胞率间均呈正相关(r=0.9,P〈0.01)。 结论:结扎坐骨神经可引起脊髓神经元的凋亡和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过度表达,并与神经源性痛的发展相一致。甲钴胺对大鼠的脊髓能够起到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以及神经元凋亡、减轻疼痛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一6(interleukin-6,IL-6)在糖尿痛大鼠骨骼肌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将Wistar大鼠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8只,实验组给予高脂、高糖饮食8周后腹腔内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30 mg/kg),对照组喂养标准大鼠饲料.第13周末处死大鼠.取各组大鼠股四头肌检测TNF-α及IL-6蛋白表达及bcl-2和Caspase-3的表达,并分析与以上二者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大鼠骨骼肌中TNF-α与IL-6的表达水平均升高(P<0.01),bcl-2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TNF-α、IL-6与bcl一2的表达呈负相关性(r=-0.876,r=0.823,P<0.05);Caspase-3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NF-α、IL-6与Caspase-3的表达呈正相关性(r=0.713,r=0.692,P<0.05).结论:糖尿病骨骼肌病变时炎症与凋亡同时发生,并可能共同导致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结扎大鼠坐骨神经以建立神经源性痛模型,探讨甲钴胺对神经源性痛大鼠坐骨神经结扎后脊髓神经元凋亡和疼痛的影响,并从药物对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干预这一角度分析其作用途径,从而为神经源性痛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01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取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66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6只、生理盐水组30只、甲钴胺组30只。①生理盐水组与甲钴胺组采用BennettandXie模型行坐骨神经结扎术,要求仅留下缢痕而不阻断神经血供。假手术组仅暴露坐骨神经而不进行结扎。②甲钴胺组在坐骨神经结扎后腹腔内注射600μg/kg的甲钴胺0.25mL,以后每天腹腔内注射相同剂量,连续3d。假手术组和生理盐水组在相同时间点给予等量生理盐水。③各组分别于术前、术后6h,1,3,7,14d进行行为学测定,记录缩足、热水尾弹阈值。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系统检测脊髓中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采用原位凋亡检测法观察脊髓神经元的凋亡,同时观察脊髓的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实验共选用大鼠66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坐骨神经结扎后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缩足痛阈值、热水尾弹痛阈值的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生理盐水组及甲钴胺组大鼠于术后6h即出现机械性痛觉超敏和热诱发的持续性疼痛(P<0.05);术后14d甲钴胺组的缩足痛阈值、热水尾弹痛阈值均已经恢复至基线,而生理盐水组仍较低(P<0.01)。②坐骨神经结扎后各组脊髓病理学变化:假手术组无明显病理改变。坐骨神经结扎后生理盐水组脊髓灰质神经元细胞内尼氏小体呈中心性或周边性溶解,细胞数明显减少,脊髓白质水肿;甲钴胺组病理改变与生理盐水组相似,但神经元肿胀程度和数量减少程度均较生理盐水组轻(P<0.05)。③坐骨神经结扎后各组大鼠脊髓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表达的变化:假手术组脊髓中均只有少量表达。生理盐水组在坐骨神经结扎后6h,1,3d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损伤后14d表达均明显减弱,并接近正常。而甲钴胺组则能显著抑制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各时间点均有显著差异(P<0.01或0.05)。④坐骨神经结扎后各组脊髓神经元凋亡指数的变化:生理盐水组在术后6h及1d可见少量标记的阳性细胞,并于术后3d达高峰,术后14d则仅有少量表达;甲钴胺组大鼠脊髓中阳性神经细胞在各时间点均明显少于生理盐水组(P<0.01),高峰发生在损伤后3d。凋亡指数与疼痛、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表达阳性细胞率间均呈正相关(r=0.9,P<0.01)。结论:结扎坐骨神经可引起脊髓神经元的凋亡和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过度表达,并与神经源性痛的发展相一致。甲钴胺对大鼠的脊髓能够起到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以及神经元凋亡、减轻疼痛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在糖尿病大鼠骨骼肌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将1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8只与对照组8只.实验组喂养8周高脂高糖饮食空腹12 h后腹腔内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30 mg/kg),对照组喂养标准饲料8周空腹12 h后腹腔内注射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每4周测体质量、血糖.第13周末处死大鼠,大鼠股四头肌,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及细胞凋亡蛋白bcl-2表达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实验组大鼠骨骼肌中肿瘤坏死因子-α与白细胞介素-6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bcl-2表达低于对照组(P<0.01),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与bcl-2表达呈负相关(r=-0.876,r=-0.823,P<0.05).结论:糖尿病骨骼肌病变时炎症与凋亡同时发生,并可能共同导致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一6(interleukin-6,IL-6)在糖尿痛大鼠骨骼肌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将Wistar大鼠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8只,实验组给予高脂、高糖饮食8周后腹腔内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30 mg/kg),对照...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测定正常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不同发展时期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水平,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方法糖尿病组63例为2004-02/06收治的糖尿病患者,按眼底荧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无视网膜病变组24例,单纯性视网膜病变组25例,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组14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及胰岛素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以同期健康体检的20名正常人为正常对照组。结果83名受试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糖尿病组高于正常对照组[(1.81±0.36),(1.19±0.30)μg/L,P<0.05],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组高于无视网膜病变组和单纯性视网膜病变组(P<0.05)。②白细胞介素6水平糖尿病组高于正常对照组[(168.81±33.60),(110.47±30.26)ng/L,P<0.05],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组高于无视网膜病变组和单纯性视网膜病变组(P<0.05)。③相关性分析结果糖尿病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与白细胞介素6水平呈正相关(r=0.623,P<0.05),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分别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504,0.528,P<0.05)。结论①糖尿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水平增高。②随着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程度的加重,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水平逐渐升高,提示其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特别是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探讨细胞因子在疾病预后中的作用。方法收集HBV相关ACLF患者24例(治愈者13例,死亡者11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30例和正常对照者15名,采用Luminex液相芯片技术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2、IL-4、IL-6、IL-8、IL-10、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GM-CSF)、γ干扰素(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细胞因子水平,并结合临床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ACLF组IL-6、IL-8和TNF-α水平高于CHB组和对照组(P0.01),CHB组亦高于对照组(P0.05);ACLF死亡组IL-6、TNF-α水平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明显高于治愈组(P0.05);TNF-α、IL-6与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之间呈明显负相关(r=-0.712,P0.001;r=-0.521,P=0.009);TNF-α、IL-6与MELD评分之间呈明显正相关(r=0.491,P0.015;r=0.379,P=0.048)。细胞因子与HBV DNA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HBV相关ACLF患者血清中多种细胞因子明显升高,其中IL-6和TNF-α水平随疾病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增加,检测其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有助于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转归的判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脊神经结扎(SNL)大鼠脊髓背角BDNF的含量和蛋白表达的变化,并探讨其在神经病理痛形成中的作用.方法:按照双盲随机的原则,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SNL手术组和假手术对照组,每组各15只大鼠,进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BDNF的含量和蛋白表达随时间的变化.结果:(1)ELISA定量分析显示,脊神经结扎可以显著上调脊髓背角BDNF的含量.SNL后,背角BDNF的含量在24 h内即可由手术前的(91.09±7.1)pg/mg总蛋白上升到(160.75±15.0)pg/mg总蛋白(P<0.01),这种上调的高峰可以持续到SNL后的48 h;然而在假手术大鼠,背角BDNF的含量则没有明显的变化.与假手术组相比,SNL大鼠背角BDNF上调的高峰期在24~48 h(P<0.01),此后其含量开始逐渐恢复,至SNL后28 d基本恢复至术前对照水平(P0.05);(2)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在脊神经结扎的24h内,SNL大鼠结扎侧背角BDNF的蛋白表达也呈现明显的时间依赖性上调变化.SNL后12 h,背角浅层BDNF免疫反应的平均光密度值即可由手术前的0.18±0.01上调到0.25±0.03(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在SNL后的12 h和24 h,SNL大鼠结扎侧背角浅层BDNF的免疫反应较假手术大鼠也明显上调,其平均光密度值分别由假手术大鼠的0.19±0.02和0.18±0.01上调到0.25±0.03(P<0.05)和0.23±0.01(P<0.05).结论:脊神经结扎可以呈时间依赖性的上调脊髓背角BDNF的含量和蛋白表达,这种上调的BDNF可能在外周神经损伤所引起的神经病理痛的早期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脊髓胶质细胞的激活参与了保留神经损伤(spared nerve injury.SNI)诱致的机械性痛敏的发生。脊髓胶质细胞激活释放的前炎性细胞因子在这个过程中是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目的:探讨了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在SNI诱致的机械性痛敏中的不同作用。设计:随机对照试验。地点和对象: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的40只健康成年雄性Sprague-Dawlev大鼠.干预:实验分两组:实验组:鞘内分别给予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nterleukin-1 receptor antagonist,IL-1ra).肿瘤坏死因子抗血清(tumor necrosis factor anti-serum,anti-TNF)和同时给予IL-1ra和anti-TNF。对照组:鞘内给予相应的溶媒。术前和术后分别检测大鼠后爪机械性刺激阈值。主要观察指标:大鼠检测机械性刺激缩足阈值。结果:①鞘内给予IL-1ra可以对大鼠单侧后爪内侧和外侧在术后1周内产生一个明显的对机械性痛敏的抑制,而anti-TNF没有这样的作用,②同时鞘内给予IL-1ra和anti-TNF可以产生更加明显的机械性痛敏抑制,抑制作用可以长达术后6周。结论:脊髓胶质细胞激活释放的前炎性细胞因子IL-1和TNF在SNI诱致的机械性痛敏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IL-1和TNF在SNI诱致的机械性痛敏中的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3和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与支气管哮喘的关系,并作痰液与血液检测的可行性及方便性比较.方法:[1]选择2003/01-2003/08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呼吸科哮喘疾病急性发作期患者30例为患者组,男14例,女16例.选择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30人为对照组,男12人,女18人,年龄(32&;#177;2)岁.纳入对象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2]采用酶联免疫法分别检测哮喘患者和健康人痰液及血液中的白细胞介素13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3]将患者组和对照组标本浓度值分别作正态性检验(矩法),发现呈偏态分布,经对数变换方法进行数据转换,因浓度有小于1的小数值,转换公式为:log(浓度值+1),经再次正态性检验,对数变换数据呈正态分布,可以利用t检验作统计分析.结果:哮喘患者30例和健康者30人均进入结果分析.[1]痰及血液中白细胞介素13水平对数值:哮喘组明显高于对照组(1.190 1&;#177;0.380 4,0.735 0&;#177;0.501 9;0.821 7&;#177;0.358 6,0.491 1&;#177;0.344 3,P<0.01,0.05).[2]痰及血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对数值:哮喘组明显高于对照组(2.992 5&;#177;0.257 3,1.235 2&;#177;0.130 6;2.219 5&;#177;0.152 2,1.153 5&;#177;0.078 9,P<0.01).[3]哮喘急性发作期,痰液中白细胞介素13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对数值明显高于血液(P<0.05).[4]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白细胞介素13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相关性:血液和痰液中白细胞介素13和肿瘤坏死因子α均呈显著正相关(r=0.45,0.53,P<0.05,0.01).结论:[1]白细胞介素13在哮喘的发作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肿瘤坏死因子α在哮喘发展中也起一定作用,且与白细胞介素13相关.[2]临床工作中检测哮喘患者痰液较血液更为有效和简便.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L5脊神经结扎模型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与痛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44只雄性SD大鼠180—220g,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假手术组、脊神经结扎1天、3天和7天组。行为学上使用von Frey Hair测定大鼠在上述各时间点50%缩足阈的变化(n=8),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其特异性标志物GFAP的染色情况(n=3)。结果:(1)脊神经结扎后1天动物出现机械性痛超敏,3天和7天痛行为稳定并持续存在;假手术组未见显著变化。(2)结扎侧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在术后1天发生激活,3天和7天可见星形胶质细胞强烈的激活反应,假手术组亦可见轻微的激活。(3)脊神经结扎后,星形胶质细胞发生了激活,其激活程度和痛行为的产生和维持紧密相关。结论: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可能在神经病理痛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氯胺酮对脊神经结扎大鼠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腹腔注射氯胺酮(KET)对脊神经结扎(SNL)大鼠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五组:SHAM组;KET0组和NS0组结扎后分别腹腔注射KET 10mg/kg和生理盐水(NS)10 ml/kg;KET7组和NS7组,结扎7天后分别腹腔注射KET 10 mg/kg和NS.每组(除SHAM组)给药,每天两次,共7天.结扎后第4、7、14、21、28天行机械性痛敏实验,并用组化方法测定右侧脊髓背角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细胞的变化.结果:与SHAM比较,KET0、NS0组机械痛敏试验的压力阈值(PWPT)下降,二者GFAP阳性细胞染色较SHAM深,GFAP免疫反应阳性产物表达相对面积分别增加45.0%(P<0.01)和86.7%(P<0.01);与NS7比较,KET7组PWPT升高,KET7组GFAP阳性细胞染色较NS7组浅,相对面积(不同时段)分别下降40.3%(P<0.01)和24.6%(P<0.01).结论:低剂量的KET能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从而起到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钾离子通道开放剂氟吡汀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及交感芽生的影响,为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18只,体重250350 g,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S组),对照组(C组),氟吡汀组(F组)。S组大鼠暴露腰5(L5)脊神经,但不结扎。其余组大鼠暴露L5脊神经并结扎,建立疼痛模型。S组和C组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 ml/kg,F组大鼠腹腔注射氟吡汀5 mg/kg,并连续给药7 d。各组大鼠术前3 d及术后1、3、5、7 d检测机械痛阈(paw withdrawal pressure threshold,PWPT)和缩足反射潜伏期(paw withdrawal latency,PWL)。术后第7 d,各组大鼠取手术侧L5背根神经节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标记法检测背根神经节内篮状结构变化。结果:与S组比较,C组大鼠PWPT和PWL术后第1 d起显著降低(P<0.05),维持至术后第7 d。与C组比较,F组大鼠术后第3 d起PWPT和PWL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经过氟吡汀治疗后,F组大鼠术后第7 d手术侧L5背根神经节内篮状结构显著减少(P<0.05)。结论:氟吡汀通过抑制背根神经节内交感芽生以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观察维生素B12(VitB12)对大鼠坐骨神经结扎神经病理痛的影响并监测其血药浓度。方法:采用坐骨神经慢性结扎损伤(CCI)模型,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8)。对照组(Con组):不接受任何手术操作;假手术组(Sham组):只分离坐骨神经;CCI组:结扎坐骨神经;CCI VitB12组:坐骨神经结扎术后腹腔注射VitB120.5mg/kg/d两周。于术前2天,术后1、3、5、7、10、14天测定各组大鼠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并于术后3?7?14天测定各组大鼠血清VitB12浓度。结果:与Sham组比较,CCI组术后各天TWL?MWT明显降低(P<0.01);与CCI组比较,CCI VitB12组术后1、3、10、14天TWL明显增高(P<0.01),而术后各天MWT无明显差别。Sham组术后3、7、14天血清VitB12浓度与Con组无差别(P>0.05);CCI组术后3天血清VitB12浓度低于Sham组、Con组(P<0.05)、CCI VitB12组(P<0.01)以及CCI组术后14天(P<0.05);CCI VitB12组术后7天?14天血清VitB12浓度均高于Con组、Sham组和CCI组(P<0.01)。结论:VitB12减轻CCI大鼠热痛觉过敏,但对机械痛觉过敏无影响;CCI大鼠神经损伤早期血清VitB浓度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曲马多对神经病理性痛(neuropathic pain,NP)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对脊髓背角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NR2B亚基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Sham operation,SO组)、NP模型组(NP组)、曲马多处理组(Tramadol组,T组).NP模型采用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的方法制作.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7、10、14d测术侧后爪机械缩足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T组于术后3d开始腹腔注射曲马多注射液(20 mg/kg),术后14d取大鼠脊髓背角用免疫荧光法与RT-PCR方法检测NR2B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SO组比较,NP组术后痛阈明显降低,NR2B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 0.05).与NP组比较,T组术后痛阈升高,NR2B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T组和SO组比较,痛阈和NR2B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曲马多可反转NP模型脊髓背角的NR2B表达上调并具有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维生素B_6(VitB_6)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机械痛敏、热痛敏及L4~L5背根神经节(DRG)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6只正常SD大鼠作为对照组(control),另选择鞘内置管3天后无神经损伤症状的SD雄性大鼠54只,随机分为3组(n=18):假手术组(sham):只分离坐骨神经;CCI组:结扎坐骨神经;CCI+Vit B6组:坐骨神经结扎后鞘内注射VitB_610mg/kg/d,连续两周.各组术前2天和术后1、3、5、7、10、14天测定各组大鼠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除control组外其余各组分别在术后3d、7d和14d处死大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L4~5 DRG和p-ERK的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CCI组术后各天TWL、MWT明显降低(P<0.01);与CCI组比较,CCI+VitB_6组术后3、5、7、10、14天TWL明显增高(3天P<0.05,5、7、10、14天P<0.01),而术后各天MWT无明显差别.术后3、7、14天,CCI组结扎侧L4,5背根节p-ERK阳性细胞率明显高于sham组(P<0.01),CCI+Vit B_6组结扎侧L4,5背根节p-ERK阳性细胞率明显低于CCI组(P<0.01).结论:背根神经节ERK活化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信号传递,鞘内注射Vit B_6抑制CCI大鼠热痛敏,其机制可能包括通过上游机制抑制ERK激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后,脊髓背角内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1 (GTP cyclohydrolase 1,GCH1)基因的表达变化与神经病理性疼痛产生的关系.方法:wistar大鼠64只被随机分为CCI组和Sham组,每组32只.对CCI组大鼠行右侧坐骨神经结扎;建立CCI模型,Sham组仅暴露坐骨神经不结扎,于术前1天及术后1、3、7、10、14、21、28天测定大鼠机械痛阈值,并分别在术后3、7、14、28天职腰4~6段脊髓,进行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观察脊髓背角GCH1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CCI组大鼠术后各时间点后肢机械痛阈值均显著低于Sham组(P<0.05),术后第1天开始疼痛阈值便明显降低,直至术后第28天,均低于术前水平(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CI组大鼠术后脊髓背角神经元GCH1的表达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与Sham组相比,术后各时间点GCH1的表达均明显增高(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与免疫组化结果基本一致,CCI组术后3天、7天、14天GCH1表达均高于Sham组(P<0.05).结论: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的痛觉过敏随脊髓背角内GCH1表达升高而增强,随其表达降低而减轻,可以认为GCH1可能参与了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在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大鼠脊髓中的表达水平变化,研究HO-1激动剂原卟啉钴(cobalt protoporphyrinⅨ,COPP)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调节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本实验采用保留性坐骨神经损伤(spared nerve injury,SNI)模型。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Sham+Vehicle组、SNI+Vehicle和SNI+COPP组。术后第一天开始,Sham+Vehicle组和SNI+Vehicle组腹腔注射1%DMSO 10 ml/kg,SNI+COPP组腹腔注射0.1%COPP 10 mg/kg,均连续给药7天。各组分别于术前、术后第3(D3)、7(D7)和14(D14)天测定大鼠50%的机械刺激缩足阈值(Paw withdrawl threshold,PWT)。于术后D7、D14处死,取大鼠L4-6节段术侧脊髓,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脊髓中HO-1、μ受体(μ-opioid receptor,MOR)和δ受体(δ-opioid receptor,DOR)的表达量变化。结果:(1)各组术前术侧PWT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SNI+Vehicle组和SNI+COPP组较Sham+Vehicle组相比,在相同时间点术侧PWT值显著下降(P<0.05);与SNI+Vehicle组相比,SNI+COPP组在术后D7和D14术侧PWT显著升高(P<0.05)。(2)与Sham+Vehicle组相比,SNI+Vehicle组HO-1的表达在术后D7、D14明显增加(P<0.05),MOR、DOR无明显改变(P>0.05);与SNI+Vehicle组相比,SNI+COPP组的HO-1与MOR的表达在术后D7、D14有显著提高(P<0.05),DOR仍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腹腔注射HO-1激动剂COPP可缓解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调节阿片受体表达是其可能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