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乙型肝炎可以分为慢性活动性肝炎(CAH),慢性迁延性肝炎(CPH)。最近对无症状带抗原者进行肝穿刺活检,可以发现其中约10%患者肝组织学呈 CAH 改变,约40%呈 CPH,40%左右为肝脏非特异性反应,仅10%患者肝组织学在光镜下无明显改变。根据后者在肝细胞内病毒复制活跃,而肝内病变轻微,所以有人认为乙型肝炎病  相似文献   

2.
暴发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因与发病机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 暴发型肝炎的主要组织学变化是急性肝细胞坏死,其原因有病毒、细菌及其内毒素、化学药品等。 1.暴发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因 引起暴发型病毒性肝炎的病毒有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戊型肝炎病毒(HEV),其中以HBV最为多见,  相似文献   

3.
一、甲型病毒性肝炎甲型肝炎病毒(HAV)为RNA病毒,其抗原只有HAAg一种。感染HAV后数天即出现病毒血症,肝细胞中也可检出HAV,持续约4、5周,而无慢性病毒血症.潜伏期末时粪中可检出HAV,病毒排出量于感染后  相似文献   

4.
一、妊娠合并传染性肝炎妊娠合并肝炎的发生率为0.025~1.6%,占妊娠期黄疸的50~60%。妊娠合并肝炎中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者占46.70%,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者占35.50%,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引起者占17.80%。妊娠中、晚期肝炎的发生率不仅比妊娠早期高,而旦病情严重。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鞍钢职工急性散发性病毒性肝炎(诊断全部符合2000年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主要类型及病原体,我们从2001年1月-2003年12月对本单位住院的职工患者245例进行全方位病原调查。采取的主要方法是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抗HAV IgM、乙型肝炎血清学5项标志,抗HCV、抗HCV IgM、抗HEV IgM、抗HEV IgG。结果为:245例急性散发性病毒性肝炎是经血清学检测确诊的。其中:甲型肝炎病毒感染101例,占41.22%;乙型肝炎病毒感染36例,  相似文献   

6.
有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慢性携带者发生急性病毒性肝炎的病例已有不少报道,通常认为是由于合并感染了其它类型的肝炎所造成,例如甲型、δ型或非甲非乙型肝炎,而由于原来的慢性肝炎恶化所致者刚一般认为可能性较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在1978年7月~1984年4月,对15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进行了追踪观察。在2.4(0.5~5.5)年的平均随访期间内,有7例发生了急性黄疸性肝炎,出现疲乏、厌食、恶心和深色尿等急性症状,血清谷丙转氨酶突然急剧增高至正常值上限的25倍。经过检查,证实其中3例是由于感染了甲型肝炎病毒,另1例则感染了δ肝炎病毒。  相似文献   

7.
对79例亚急性及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重肝)进行了肝炎病毒标志的研究,结果发现: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AV)IgM阳性8例(10.12%);HBsAg和(或)抗HBcIgM阳性76例(96.20%);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阳性41例(51.89%),其中35例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5例与HAV和(或)HBV  相似文献   

8.
干扰素(IFN)在全球正广泛地用于治疗慢性非甲非乙(NANB)肝炎。尚未有病毒标志应用于所选患者,因此那些自体免疫性的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可能被误诊为 NANB 慢性活动性肝炎,而用 IFN 治疗,造成严重后果。例1 患者女性,49岁,在输血2个月后的1988年1月,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为420IU/L。乙型肝炎病毒(HBV)和最近的甲型肝炎病毒(HAV)标志,Epstein-Barr 病毒(EBV)和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均为阴性,未检到肝,肾微粒体(LKM)、抗核(ANA)、抗平滑肌(SMA)和抗线粒体(AMA)抗体。随访6个月,ALT 为270IU/L,r-球  相似文献   

9.
<正>在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研究历程中,随着乙型肝炎病毒(HBV)和甲型肝炎病毒(HAV)的确立,在临床上很快认识到有一类临床上诊断为病毒性肝炎,但病原学检查HBV和HAV都是阴性。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临床上称之为非甲非乙型肝炎(non-A,non-B hepatitis,N A N B H)[1]。确立了这个诊断名称以后,很快又发现N A N A B H实际上也不是均一的,传播途径和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0.
病毒性肝炎病原学对甲型肝炎病毒(HAV)的研究表明,HAV是直径25~28毫微米的立体对称的微小病毒。至于它所含的核酸,到底是RNA或DNA,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在实验感染的猩猩、狨猴和甲型肝炎患者的粪便和血清中,以及猩猩的肝和胆汁中,皆可发现HAV。HAV可耐受60℃1小时的热力,但甲醛(0.25毫升/升)37℃作用72小时,或氯(1毫升/升)作用30分钟,都可使之灭活。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直径42毫微米的双层球形颗粒(Dane颗粒),可分为核心与包膜两部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就是HBV的包膜,其分子量为3.7~4.6×10~6,  相似文献   

11.
甲型肝炎病毒(HAV)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在抗原与形态上都不同。两种病毒感染后并不发生交叉免疫。以往曾有过 HAV 与 HBV 同时感染的报道,但缺乏 HAV 的血清学指标。慢性 HBV 感染患者可再发生 HAV 急性感染,但尚未见有两种病毒同时急性感染且经实验室证实的病例报道。本文就一只黑猩猩同时发生 HAV 和 HBV 急性感染的临床经过及实验室资料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2.
我院传染科收住5例HAV及HBV二重感染的病毒性肝炎,其中2例诊断为急性病毒性肝炎(AH),3例诊断为慢性活动性肝炎(CAH)。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抗-HAVIgM,反向被动血凝(PRHA)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发生急性病毒性肝炎,一般有下列几种可能:①由甲型或乙型肝炎病毒以外的另一种引起;②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感染,推测是由于免疫力不持久或亚型抗原多相性所致;③未消散(慢性持续性)肝炎的临床复发;④慢性活动性肝炎病程中的加重。本文研究两次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28例,了解是否两次都由HBV引起。 28例中,男19,女9。第二次发病时年龄为18~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128名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的血清 HCV 核心抗原的免疫球蛋白 A 抗体(抗-HCcIgA)进行测定,有58人(45.3%)血清阳性。其分布为:20名慢性迁延性肝炎患者中一人阳性;88名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46人阳性(占52.3%);20名肝硬变患者11人阳性(占55%)。组织学检查显示:31名重症患者22人阳性(71.0%);78名中度组织学改变的患者35人阳性  相似文献   

15.
目前已发现的病毒性肝炎的病原,至少有五型病毒,即甲、乙、丙、丁、戊型。70年代,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有了敏感特异的检测方法,但仍有一部分输血后肝炎(PTH)检测HAV、HBV阴性,亦不是趋  相似文献   

16.
1 一般资料 39例患者均为笔者在1997年6月~1997年12月收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其诊断符合1995年5月北京第5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会讨论修订的标准。其中急性重型肝炎(ASH)1例,亚急性重型肝炎(SSH)8例,慢性病毒性肝炎中、重度30例。病原学检测:甲型肝炎病毒感染1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25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1例,甲、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6例,乙、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2例,乙肝病毒合并血吸虫感染者4例。  相似文献   

17.
正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PHC)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3例慢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感染急性甲型肝炎病毒。众所周知,甲型肝炎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性和形态均绝然不同,慢性HBsAg 携带者并无抗甲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保护作用,所以不同的病毒可反复侵袭肝脏引致肝炎。  相似文献   

19.
有关抗HBcIgM的检测方法及对急性和隐匿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意义,已有不少报道,但研究对象多限于临床诊断。本文对120例经病理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抗HBcIgM与生化、病理改变、HBeAg及肝组织中HBcAg和HBsAg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材料和方法研究对象为1984~1985年住院的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全部病例均行肝穿刺取肝活组织检查,肝组织学诊断慢性迁延型肝炎(CPH)54例,慢性活动性肝炎(CAH)  相似文献   

20.
除自身免疫性肝炎外,病毒性肝炎也可并发自身免疫现象,而且几乎所有嗜肝病毒包括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及EB病毒(EBV)都被认为可以诱发自身免疫反应,肝炎病毒诱导的自身免疫反应除可导致肝脏的免疫病理损伤外,还可诱发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