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腮腺常见良性肿瘤C4影像特征,探讨其表现。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4月至2012年6月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常见良性肿瘤的CT影像资料,对腮腺常见肿瘤重点观察部位、密度,进行定位,定性分析,比较与其影像相关良性非肿瘤性病变C4鉴别要点。结果其中16例为原发性腮腺混合瘤,1例脂肪瘤,1例淋巴血管瘤,1例鳃裂囊肿。14例形态为卵圆形或圆形,直径3~6.8cm,5例呈分叶多结节形,大部肿瘤边缘清晰光整;2例内部密度不均,钙化2例,脂肪密度1例。结论边缘清晰光滑,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有不同程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生长缓慢,短期内可迅速增大,手术复发率高,有助于诊断腮腺混合瘤;显示强化的血管团或血窦及呈簇状分布斑状钙化(静脉石)为腮腺淋巴血管瘤的特征性CT影像学特征;肿块为极低密度的脂肪组织充填是腮腺脂肪瘤的特征CT表现,诊断不难,无需鉴别;鳃裂囊肿属先天性病变,CT值0~20hu,与单纯性囊肿相似,结合临床有助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CT表现与临床特点,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病理学证实的腮腺腺淋巴瘤患者11例,11例中男9例,女2例,分析病灶部位、数目、形态、大小、密度。结果 11例腮腺腺淋巴瘤中,5例病灶单发,6例多发,共20个病灶,其中13个(65%)病灶位于腮腺后下象限,CT显示病灶呈圆形、椭圆形及分叶状软组织肿块,边缘清晰,密度均匀7个,坏死囊变致密度不均匀13个;增强扫描病灶呈早期均匀强化,以中度强化为主,囊变区不强化。结论腮腺腺淋巴瘤好发于50岁以上的男性,当肿块发生于腮腺浅叶后下象限,边界清楚,特别是病灶多发并伴局灶性坏死,增强后中度以上强化时应首先考虑本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 25例,术前均行CT平扫和(或)增强检查。结果肿瘤发生于胃部16例,空肠4例,食管1例,回肠3例,直肠1例,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平扫:肿瘤呈均匀等密度者18例;肿瘤呈密度不均者7例。增强扫描:病灶呈均匀强化者4例;病灶呈不均匀强化者17例。25例GIST中,良性11例,肿块直径多5cm,边界清楚,多呈均匀强化;恶性者15例,肿块直径均5cm,边界常不清楚,多呈不均匀强化,2例出现转移灶。结论 CT检查对GIST的定位准确,对肿瘤良恶性的判断亦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及对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3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结果 肿瘤发生于胃部18例,空、回肠8例,直肠2例,食管3例,结肠2例,十二指肠3例,腹膜后1例.恶性27例,良性7例,交界性3例.7例良性肿块直径均小于5 cm;27例恶性肿块直径大于5 cm 18例,小于5 cm 9例.CT均可见软组织块影,位于腔内或腔外,呈圆形或分叶状、不规则形.良性肿块密度均匀,里均匀性强化;恶性肿块密度欠均匀,肿块内可见低密度液化坏死灶,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胃间质瘤肿块内可见钙化影7例.结论 CT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且在良恶性的鉴别上有很大优势.  相似文献   

5.
张书凯  张方林 《河北医药》2008,30(9):1301-1302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 21例,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肿瘤发生于胃部11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5例,回肠4例.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平扫:肿瘤呈均匀等密度者8例;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间呈略低密度或低密度者12例;呈高、等、低混杂密度者1例.增强扫描:病灶中度或明显强化者10例;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多数小囊状坏死者5例;病灶中央坏死、液化,周边强化者6例.21例GIST中,良性7例,肿块直径多小于5 cm,边界清楚,多均匀强化;恶性14例,肿块直径大于5 cm,边界多不清楚,10例肿块内有坏死,5例出现转移灶.结论 CT检查对于GIST的定位准确,对肿瘤良恶性的判断亦很有价值,但CT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仍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及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各类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结果 12例肾上腺皮质腺瘤,体积较小,密度均匀,边界清楚。4例皮质腺癌,肿块大,密度不均匀,多呈分叶状,明显不均匀强化。6例转移瘤,密度较均匀,不规则环形强化。3例嗜铬细胞瘤,密度略高,不均匀强化。1例髓样脂肪瘤呈混杂密度,脂性成分不强化。1例肾上腺囊肿,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呈水样低密度影。结论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点,CT扫描对正确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CT对腮腺肿瘤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7例腮腺肿瘤的CT表现。结果 25例良性肿瘤,密度均匀、边界清楚者23例;密度不均、部分境界不清者2例。12例恶性肿瘤,11例密度不均,边界模糊;1例密度较均,境界清楚。CT对腮腺肿瘤的定位准确率100%,而对良恶性定性诊断符合率分别为良性组92%,恶性组91.7%。结论 CT对腮腺肿瘤定位、定性诊断,特别是区别良恶性肿瘤方面有较高的价值。病灶边缘模糊不清是诊断恶性肿瘤的一个重要征像。  相似文献   

8.
王传彬  程涛 《安徽医药》2015,36(5):548-55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腮腺基底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总结其具有诊断意义的CT征象。 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腮腺基底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和CT资料,并复习相关国内外文献。 结果 腮腺基底细胞瘤中老年女性多见,多表现为腮腺区无痛性渐大性肿块。16例单发,1例多发;12个病灶位于浅叶,紧邻包膜下;15个病灶呈圆形、椭圆形,3个病灶呈浅分叶状;所有病灶均边界清楚;病灶较小,平均最大径约6~36 mm;9个病灶呈均匀或不均匀实性,增强后动脉期多明显强化,静脉期多缓慢持续强化或缓慢减退;9个病灶呈囊实性,增强后呈均匀薄壁"环形"、不均匀"花环状"或"附壁岛状"强化。 结论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具有一定的临床特点和CT表现,MSCT能够对大多数病灶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与病理的对照,总结腮腺区良、恶性新生物的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腮腺区新生物的CT图像,并与手术病理相对照,分析腮腺区新生物的CT表现.结果新生物呈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结节20例,呈不规则分叶状5例;密度均匀16例,密度不均匀9例;边缘光滑、周围脂肪间隙清晰,与周围结构分界清楚21例,边界不清、周围脂肪间隙模糊,与周围结构分界不清4例.病理证实为腮腺良性病变18例,恶性肿瘤6例,汗腺恶性肿瘤1例.CT术前诊断良性新生物正确16例(正确率84.2%),恶性新生物正确5例(正确率83.3%).结论 CT对腮腺良、恶性病变诊断的准确性较高,但对恶性肿瘤的组织类型难以确定.在对病变良、恶性鉴别方面,熟悉腮腺区解剖是基础,掌握腮腺良、恶性病变的病理特征及CT表现是关键,同时不应忽视腮腺CT强化扫描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胃肠道良恶性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评价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GIST患者35例CT平扫及增强影像,以临床病理学结果及免疫组化结果将病灶分为良性、交界性及恶性3组,比较3组病灶的生长部位、体积、形态、密度、强化程度、有无转移等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 35例GIST患者均为单发病灶,其中良性肿瘤13例,交界性肿瘤6例,恶性肿瘤16例。良性、交界性及恶性间质瘤病灶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强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灶的边缘光滑程度、病灶形态分叶性状及密度均匀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间质瘤CT平扫示密度多均匀,边缘多光滑,增强程度11~62Hu,肿瘤最大径线均<5.0cm;交界性、恶性间质瘤CT平扫密度大多不均匀,边缘光滑或不规则,增强扫描均呈不均匀强化,最大直径均>5cm。结论 CT可作为GIST良恶性诊断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特点,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资料。结果发生于胃部15例,小肠14例,结肠1例,CT平扫肿块呈软组织密度均匀者10例,瘤内有低密度坏死者15例,肿块内有钙化者3例,边缘清晰者22例,病灶多呈圆形或半圆形,增强扫描肿瘤实质明显强化,CT值在40-100HU,内部坏死囊变区无强化;良性10例,恶性20例,良性肿块直径小于5cm10例(10/10),恶性肿块直径大于5cm16例(16/20)。结论CT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手段,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在诊断和鉴别良、恶性上有更大优势,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肾上腺肿瘤的CT诊断与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上腺肿瘤的CT诊断与鉴别。方法:收集有完整的CT资料并经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肿瘤41例,分析其CT特征,这些特征包括肿瘤大小、边缘、形态、密度及强化表现。结果:41例中,皮质腺瘤16例,密度低而均匀,强化轻;转移瘤11例,类圆形或不规则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明显;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0例,瘤体较大,平扫中密度常不均匀,增强扫描可见肿瘤实体明显变化;皮质腺癌3例,呈不规则或分叶状的肿块,密度不均匀;髓质脂肪瘤1例,双侧发生,低密度脂肪组织为其特征性表现。结论:结合临床表现和生化检查,CT可对肾上腺肿瘤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膜后肿瘤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由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肿瘤MSCT表现。32例行平扫冠状位、矢状位多层面重建与增强扫描。结果 32例腹膜后肿瘤中,转移性腹膜后肿瘤14例,良性畸胎瘤3例,神经纤维瘤2例,纤维瘤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4例,神经母细胞瘤3例,恶性畸胎瘤2例,脂肪肉瘤1例,平滑肌肉瘤1例,恶性异位嗜铬细胞瘤1例。转移瘤呈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不均匀明显强化,良性畸胎瘤囊性或囊实性肿块,内见钙化,实质部分明显强化,神经纤维瘤不均匀肿块,不规则强化,纤维瘤不均匀软组织肿块,轻度强化,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呈较大不均匀肿块,内见坏死、钙化,不均匀强化,神经母细胞瘤呈圆形或不规则不均匀肿块,有分叶、坏死、钙化,轻度强化或不均匀强化,恶性畸胎瘤,呈混杂密度,边缘模糊,内见钙化,脂肪肉瘤不均匀肿块,内见脂肪密度,明显强化,平滑肌肉瘤,CT表现呈"牛眼征",恶性异位嗜铬细胞瘤类圆形肿块,腹膜后淋巴结肿大,不均匀强化。结论腹膜后肿瘤的MS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以提高对此类肿瘤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MSCT资料.结果 16例患者中,病灶位于空肠10例,位于回肠4例,位于空回肠交界处2例;单发10例,多发6例.6例GIST肿瘤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密度均匀4例,瘤内片状低密度及点状钙化各1例;4例GIST肿瘤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边界欠清,密度均匀2例,不均匀2例;6例GIST肿瘤呈分叶状、不规则形,分界不清,单发4例,多发2例,瘤内多发不规则低密度3例,局限性低密度区2例,瘤内点状钙化1例.肿瘤动脉期瘤体均明显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结论 MSCT可清晰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密度、边缘及强化情况,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提示诊断都具有非常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胸壁神经源性肿瘤CT及病理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7例胸壁神经源性肿瘤的CT表现,并结合文献复习其病理特征.为鉴别诊断,同时还复习3例恶性肉瘤的CT表现.结果5例神经鞘瘤中4例良性,CT平扫密度均匀1例,3例不太均匀,增强后呈明显均匀强化1例,轻~中度不均匀强化1例,2例良性有肩胛骨或肋骨邻近骨质压迫吸收.1例低度恶性平扫密度不均,增强后有轻度强化,邻近锁骨、肋骨受压并骨质破坏吸收,邻近肌间隙及上纵隔受侵犯.1例神经纤维瘤病灶单发,CT平扫密度较均匀,增强后病灶呈轻度不均匀强化,邻近肋骨受压吸收.1例神经纤维瘤病病灶多发,CT平扫病灶密度不均匀,未行增强扫描.其他3例胸壁原发肿瘤均为肉瘤,其中纤维肉瘤2例,滑膜肉瘤1例.结论CT发现胸壁特别是椎旁区的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滑,多提示良性神经源性肿瘤,若肿瘤边缘不光滑、形态不规则并向周围组织浸润则为恶性神经源性肿瘤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何强  王翔 《江苏医药》2012,38(13):1552-1553,148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的MSCT资料。结果 31例中,肿瘤位于胃部19例、小肠8例、结肠3例、肠系膜1例。病理诊断:7例良性GIST,8例交界性GIST,16例恶性GIST。主要CT表现为圆或类圆形肿块影,良性肿块边缘较清晰,恶性边界不清,部分边缘呈分叶状。平扫密度较为均匀。增强后肿瘤实质部分强化较为明显。结论 CT可作为GIST的常规检查方法,可对肿瘤进行准确定位,有助于判断GIST的性质,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的MSCT资料.结果 31例中,肿瘤位于胃部19例、小肠8例、结肠3例、肠系膜1例.病理诊断:7例良性GIST,8例交界性GIST,16例恶性GIST.主要CT表现为圆或类圆形肿块影,良性肿块边缘较清晰,恶性边界不清,部分边缘呈分叶状.平扫密度较为均匀.增强后肿瘤实质部分强化较为明显.结论 CT可作为GIST的常规检查方法,可对肿瘤进行准确定位,有助于判断GIST的性质,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或病理证实的16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资料.结果 16例十二指肠间质瘤中降部9例,水平部5例,升部2例.良性间质瘤6例,均向腔内生长,呈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边界清楚.恶性间质瘤7例,向腔外生长6例、腔内外生长1例,肿瘤边缘有分叶,密度不均匀,明显不均匀强化6例,均匀强化1例,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5例.潜在恶性3例,均向腔内外生长,密度均匀.CT检查的敏感度为100%,定位准确率为93.8%,定性准确率为75%.结论 CT平扫及强化能准确显示十二指肠间质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及其血供,对鉴别肿瘤良恶性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s23例,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 23例中,肿瘤发生于胃12例,空、回肠7例,十二指肠2例,食管和小肠系膜各1例。良性间质瘤5例,交界性2例,恶性间质瘤16例。良性平均直径3.6cm,交界性平均直径4.4cm,恶性者平均直径6.7cm。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平扫:呈均匀等密度7例;肿块周边呈等到密度,中央低密度区15例;混杂密度1例。增强: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6例;病毒灶不均匀强化,其中可见散在囊状坏死17例。结论多层螺旋CT是目前GISTs检查的最佳选择,并能通过多方位重建(MPR)更清晰显示病灶各项特征,多层CT血管造影三维成像(3D-MSCTA)寻找肿瘤血管及其他血管变化,显著提高了GISTs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对GISTs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各类腮腺肿瘤的CT表现,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43例,其中良性肿瘤22例,包括多形性腺瘤10例,腮腺囊肿3例,腺淋巴瘤2例,淋巴管瘤3例,神经鞘瘤2例,脂肪瘤2例;恶性肿瘤21例,包括黏液表皮样癌6例,腺泡细胞癌2例,腺样囊性癌3例,腺癌2例,恶性混合瘤4例,转移瘤2例,淋巴瘤2例.结果 良性肿瘤形态规则,无侵袭性,界限清楚,密度均匀,周围邻近结构清晰;恶性肿瘤有不同程度的侵袭性,多呈分叶状或形态不规则,瘤体坏死、液化、囊性变而密度不均匀,邻近结构不清.结论 CT检查能评估腮腺肿瘤的部位、大小、良恶性以及肿瘤的周围侵犯情况,基本可以满足术前临床要求,对决定手术方案,确定进一步治疗方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