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柴胡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药用其根或全草.性味苦、辛,入肝、胆经.功能:和解退热、舒肝解郁、升举阳气,临床应用广泛,由于其味辛性平,能够升发疏散,枢转少阳之机,祛邪外出,故能和解退热.它和表透达,疏通经络气血、和调津液,无汗能发,有汗能敛.柴胡本为气分药,入气分能疏气解郁,以气治血,即通过调气而治血分病,同时其又入足厥阴经,肝为血脏,故又能入血分,行血中之气,临床应用时配伍不同,既能祛散血中之寒,又能推动血中郁热,使之透达外解,本方就柴胡在和解退热方面做一浅表的综述,与同道交流.  相似文献   

2.
柴胡祛邪解表退热,善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与不同的药物相配,发挥的方向不同,柴胡配黄芩和解少阳;柴胡配枳实祛邪解表;柴胡配白芍疏肝解郁,柴胡配升麻升举清阳.  相似文献   

3.
【歌诀】少阳要药柴胡王,和解少阳苦辛凉。口苦下垂乳胁胀,升阳解郁寒热降。【释义】中药治疗少阳证首选柴胡。柴胡味苦辛凉,善入走少阳之经,功善解表退热,能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气。伤寒邪在少阳则口苦胁痛,柴胡和解少阳之邪气,少阳得解,口苦自除,胁肋自舒。柴胡入走厥阴肝经,能升肝气,脾胃之气,使升者升,降者降。  相似文献   

4.
柴胡苦微寒 ,入肝胆经 ,具有和解表里、疏肝、升阳等作用 ,笔者常用于发热病中。具体地说 ,在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 ,在表热、肝热、里热、湿热、虚热证中 ,适当配伍柴胡 ,常获疗效。其体会如下 :(1)柴胡善疏散少阳 ,解表和里 ,用治少阳寒热往来证 ,临证合理配伍 ,用于多种热证 ,可取退热之效。(2 )近代药理证实 ,柴胡有解热、镇静、镇痛、止咳及抗炎作用。 (3)于表热、肝热、里热、湿热、虚热证的治疗中 ,服药时间均为 6 h 1次 ,以保持在血液中的浓度 ,即日服 4次。 (4 )柴胡有劫肝阴之说 ,故在用柴胡的同时配伍敛阴之品 ,以防柴胡升散劫阴。…  相似文献   

5.
中药柴胡入脾肺二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柴胡是临床常用解表药,味苦、辛,性微寒.具有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清胆截疟的功效.主治:少阳证,外感发热;肝郁气滞,胸胁疼痛,月经不调;气虚下陷,久泻脱肛,胃、子宫下垂;疟疾等.现有的中药类辞书大多将柴胡归属于肝、胆二经,难以全面地解释其归类、功效与临床应用之间的相互关系.笔者通过查阅古今文献,认为柴胡还可归于脾、肺二经,有利于全面解释其属于发散风热药及具有疏散退热、疏肝解郁之功效.  相似文献   

6.
柴胡,性味苦甘,入肝胆二经,功能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但是有的人惧其“升散”之弊,弃而不用,或过于慎重,想用又不敢用。笔者认为柴胡有“升散”之弊,正是其升发作用特点的有效作用,关键在于如何掌握好适应症状和用量。由于其味辛苦甘,能够升发疏散,桓转少阳之机,祛邪外出,故能和解退热。由于它能升发阳气,条达气机,故能疏肝解郁,疏气调经,和表透达,疏通经络气血,和调津液,无汗能发,有汗能敛,且有间接益气之效。由于它能升发疏调,不但升阳益胃,助运举中且能升散中焦湿浊,  相似文献   

7.
大柴胡汤原载仲景的《伤寒论》。由柴胡、黄芩、半夏、枳实、自芍、大黄、生姜、大枣八味组成。方中柴、芩、夏以和少阳,大黄、枳实以通阳明,乃有表有里,少阳、阳明合治之方,故周禹载曰:“大柴胡总以少阳为主治,而复有里者也。”但“少阳之上,火气治之”,火盛则灼阴,故加芍药以滋肝家之木,而收炎上之火。而方中生姜,与黄芩相配则消痞而寓  相似文献   

8.
柴胡为伞形科植物北柴胡、狭叶柴胡等的根,其味微辛、微苦,性微寒,归肝、胆、心包经,具有疏散退热,疏肝解郁,清胆截疟,升阳举陷之功.因本品轻清升散,能透肌表、散邪气、解郁热、和少阳,故配伍得当,应用颇广,凡外感发热而见发热恶寒、口苦以及少阳病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等症,皆为常用主药.<本草纲目>载其:"治阳气下陷,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及头痛、眩晕,目昏、赤痛障翳,耳聋鸣,诸疟,及肥气寒热,妇人热人血室,经水不调,小儿痘疹余热,五疳赢热".兹将柴胡部分药对效用浅析如下,以期供临证应用该药之参考.  相似文献   

9.
邵家东  孙羿帼 《环球中医药》2023,(12):2505-2507
《伤寒论》第264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提示少阳中风,不可吐下。据此后世多认为少阳禁吐禁下,如“少阳经,即有心下硬,不可下,下之甚,则下痢不止”(《医宗金鉴》)。其实少阳禁下的前提是外有风邪(火)上扰,根据《伤寒论》表里辨证的原则,本当先解表。少阳病位虽在半表半里,但少阳邪热有程度之轻重,治疗上需区别对待,古今医家均有此认识,吴谦即认为“但胸之邪未已,故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少阳以外,复以小柴胡汤加芒硝,以下少阳之里”。其次,从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之病证特点分析可知当少阳胆火偏胜,煎熬胃之津液,可加大黄、芒硝等引少阳胆火从胃腑下行,防止津液进一步损伤形成胃家实的传变。在中医早期的文献中记载了加芒硝、大黄的柴胡剂,如柴胡发泄汤方、柴胡下热汤方及茵陈汤方,且芒硝、大黄用量较小,非承气汤之意。故少阳证并非禁下,少阳证合用清下体现了张仲景保胃气,存津液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赵海峰  孙晓琪  赵锦  张蓉娟  梁晓  王喆 《陕西中医》2010,31(11):1535-1536
柴胡为伞形科柴胡属植物柴胡(Buplwurum chinese)或狭叶(B.scorzonerifolium Wild)的根,具有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之功效,为中医治疗少阳症的首选要药。其主要化学成分为柴胡皂苷和挥发油等。现代药理证明,柴胡挥发油具有明显的解热作用、抗感冒病毒、增强机体免疫作用,此外还具有镇痛、降血脂、降血压,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1.
四、大柴胡温方意及用法(附小柴胡加芒稍踢) 少阳有表复有里.少阳之表,少阳经也;少阳之里,三焦胆府也.表里并重大柴意.大柴胡治少阳病,表里并重者也.本经自病乃蕴发.此乃本经自病,由伏邪而然,与太阳病汗出不澈,余邪留恋少阳者,轻重不同.世人但知小柴胡为少阳主方,不知大柴胡乃少阳正法也.少阳之里亦有异.少阳之里,乃三焦胆府,与阳明胃府之里实有异,惟胆胃同降,固亦相近,殊途同归,但轻重有不同,深浅为各异耳.既是少阳之里而非阳明之里,则知本方实不当有大黄.叔和谓:无大黄恐不成大柴胡,乃未之思耳.又小柴胡治表复有里,其见症中之胸胁痞满即里实也,惟较此为轻耳.郁郁微烦心下急.小柴症具呕不止.如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目眩、胸胁鞕满等症具,用小柴胡而呕仍不止,且增郁烦心下急诸象,故知其邪势鸱张,病由蕴发,非余邪留恋可比,表不和而里热结,非大柴胡不能为功矣.二三下后症仍存.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柴  相似文献   

12.
柴胡为临床常用药,其苦、辛、微寒,归肝、胆经,功在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清胆截疟。临床应用于少阳证,外感发热,肝郁气滞,胸胁疼痛,月经不调,气虚下陷,久泻脱肛,胃、子宫下垂,疟疾。[1]  相似文献   

13.
柴胡味苦,微辛,气平微寒,清宣透达,入少阳、厥阴二经,可疏利肝胆、和解少阳;上能升举清阳,下可开郁降浊,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种疾病。妇人以肝为先天,肝气郁可导致经、带、胎、产、乳等方面诸多疾病。柴胡为疏肝妙品,故柴胡在妇人病中运用尤甚。本文从柴胡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开郁调经、升阳举陷、升散除湿之五个方面功效,分别介绍柴胡在妇人病中的具体使用,并列举该药常用的配伍方法及应用禁忌。  相似文献   

14.
<正>小柴胡汤是临床上常用的方剂,有和解少阳的功效,由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组成。可治疗伤寒少阳证、热入血室证、疟疾、黄疸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剂,少阳经脉循胸步胁,位于太阳、阳明表里之间。伤寒邪犯少阳,病在半表半里,邪正相争,正胜欲拒邪与表,邪盛欲入里并于阴,故往来寒热;足少阳之脉起于目内眦,其支者,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邪在少阳,经气  相似文献   

15.
对于发热病人,临床常用的解热镇痛药虽退热效果好、起效快,但不良反应较多。如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或因出汗过多、体温骤降引起虚脱,尤其幼儿、年老体弱者。中药柴胡注射液是以北柴胡挥发油为主要成分制成。但由于成分单一,故在临床上仅用于退热。与解热镇痛药比较...  相似文献   

16.
正失和降,胃气上逆,故脘腹胀满、嗳气。针对上述病因病机,治疗当以疏肝泻火、和胃降逆为主。笔者采用小柴胡颗粒合左金丸联合奥美拉唑与莫沙必利治疗该病。小柴胡颗粒组方是柴胡、黄芩、半夏、党参、生姜、大枣和甘草,方中柴胡苦平,入肝胆经,疏泄气机之郁滞;柴胡、黄芩一散一清,解少阳胆经之邪热;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党参、大枣益气补脾、扶正祛邪。左金丸由黄连、吴茱萸组成,功在清泻肝火、降逆止呕。本观察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主要症状疗效总有效率95. 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 3%(P 0. 05);观察组胃镜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两组  相似文献   

17.
刘渡舟教授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经验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胡桂枝干姜汤在《伤寒论》中治“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未解者”的伤寒误治而致邪传少阳,气化失常,津液不布之证。刘渡舟老师根据本方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实践用之治疗少阳病而兼太阴脾家虚寒的证候,每每奏效。刘老师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与大柴胡汤治疗少阳病而兼阳明胃家热实的证候对比,恰有寒热虚实对照鉴别的意义。少阳不但为表里之枢,也为阳明之枢,故临近太阴。当少阳病内及太阴之时,则可见脘腹胀满,便溏不调,脉缓无力等证。如临床上某些  相似文献   

18.
小柴胡汤源于《伤寒论》,由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炙草、生姜、大枣七味药组成。具有和解少阳、扶正祛邪作用。一、退热作用:小柴胡汤原是《伤寒论》中治疗伤寒邪在少阳、外感热病的主要方剂。但近年来临床用以治疗多种发热性病证,有明显的解热效果,而方中之柴胡又起主要作用,柴胡含柴胡皂甙等成分。实验表明,柴胡煎剂有明显的解热作用,临床观察亦记实其退热效果显著,有效率可达97.5%。用柴胡皂甙对正常大鼠和伤寒、副伤寒混合菌致热大鼠能降低体温。  相似文献   

19.
柴胡能疏散退热、舒肝、升阳。柴胡注射液主要用于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及疟疾的退热和镇痛。近年来,我们医院先后将柴胡注射液改制成柴胡滴鼻剂和清热滴鼻剂,用于临床热症病人112例,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柴胡、升麻、葛根临床如何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学华  张群  王蓓 《中医杂志》2011,52(16):1432
柴胡味微苦,性微寒,入肝、胆二经。柴胡气味俱薄,轻清升散,解表退热,解肌透邪。如柴胡与葛根、白芷、黄芩、石膏等配伍,方名柴葛解肌汤,用治外感风邪,发热头痛,恶风无汗,表证未解,邪气由表及里,内热渐盛,热极伤津,眼目鼻燥,咽红口干,可收解表散风,解肌透邪,清热解毒,生津养液之效。邪入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柴胡常与黄芩相须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