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手术后药物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45例行保守或半保守性手术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机分为三组,米非司酮组15例,妈富隆组15例,对照组15例,比较三组临床疗效、药物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结果:术后辅以药物治疗组的完全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米非司酮和妈富隆的不良反应均较少,症状轻微。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必须辅以药物治疗。米非司酮和妈富隆均具有安全、有效、经济实用、不良反应少等特点,能显著降低其复发率,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2.
米非司酮与丹那唑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与副反应。方法 :选择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 90例 ,非随机性分为 A、B两组 ,每组 45人。A组口服米非司酮每日 1次 ,每次 2 5 mg;B组口服丹那唑 ,每日 2~ 3次 ,每次 2 0 0 mg。疗程均为 6月 ,随访 6~ 30个月。结果 :米非司酮组症状缓解率 95 .6 % ,体征缓解率 75 .6 % ,妊娠率 6 9.2 % ,复发率 31.8% ;丹那唑组分别为 97.5 % ,80 % ,71.4% ,42 .6 %。两组相比较 ,疗效及复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米非司酮组体重增加率 6 .6 % ,谷丙转氨酶 (AL T)异常率 2 .2 % ,丹那唑组分别为 95 .6 % ,42 .2 % ,两组相比较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米非司酮是作用于受体水平的抗孕酮药物 ,可抑制卵巢功能导致闭经 ,使异位子宫内膜萎缩 ,疼痛缓解。其疗效与丹那唑相似 ,但副反应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子宫内膜异位症应用西药联合腹腔镜治疗的疗效并分析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西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受孕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药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显著的疗效,可提高患者受孕率,复发率低,安全性高,可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联合药物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手术后联合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将153例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手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米非司酮组45例,孕三烯酮组58例,对照组50例。比较3组患者术后疗效、术后复发、妊娠及用药副反应等情况。结果:米非司酮组和孕三烯酮组的术后有效率、术后复发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有效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1),复发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1),3组术后妊娠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腹腔镜术后联合药物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较单纯手术复发率低、治疗效果可靠,但术后药物治疗未能显著提高妊娠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镜术后联用米非司酮治疗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10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观察组(50例)腹腔镜术后联用米非司酮,对照组(50例)腹腔镜术后联用醋酸亮丙瑞林微球。比较两组治疗6个月的疗效,术前、术后1、6、12个月外周血的抗苗勒管激素(AM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月经和排卵恢复时间。记录两组用药6个月的不良反应,随访12个月的复发和妊娠情况。结果两组均接受6个月治疗,无脱落。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疾病控制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AMH和VAS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术后 1、6、12个月,观察组AMH均高于对照组(P0.05),VAS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观察组不良反应、月经和排卵恢复时间均降低(P0.05)。随访12个月,与对照组比,观察组复发率降低(P0.05)。妊娠率增高(P0.0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采用腹腔镜手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可增强疗效,保护卵巢功能,降低复发率,提高妊娠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对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分别应用孕三烯酮、米非司酮的疗效。方法将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孕三烯酮治疗,观察组给予米非司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应用米非司酮的疗效显著优于孕三烯酮的疗效,且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具有较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保守性手术后服用米非司酮巩固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内分泌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年1月至2005年1月行保守性手术的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70例,随机分为3组。米非司酮组30例,给予米非司酮12.5mg口服,每天1次,于手术后第1次月经来潮5天内开始用药,疗程为6个月。GnRH-a组20例,于手术后第1次月经来潮5天内,腹部皮下注射戈舍瑞林(商品名:诺雷得)3.6mg,28天注射1次,共6次。对照组20例患者手术后不用药物巩固治疗。比较分析应用米非司酮和GnRH-a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副反应及对垂体-卵巢轴内分泌的影响。结果:3组患者痛经症状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米非司酮组和GnRH-a组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87%和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米非司酮组和GnRH-a组累积复发率分别为7%和5%,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米非司酮组和GnRH-a组之间的完全缓解率和累积复发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米非司酮用于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保守性手术后的巩固治疗有效,可预防和减少复发,而且副反应小,对内分泌代谢及骨密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子宫内膜病变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4例。治疗组使用米非司酮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孕三烯酮进行治疗,6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并将治疗前与治疗之后对患者血清中雌二醇(E2)、孕酮(P)、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性腺激素(FSH)的水平和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全面评估。结果对照组显效25例,有效18例,无效11例,治疗有效率为79.63%;治疗组显效33例,有效19例,无效2例,治疗有效率为9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中的P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子宫腺肌症与附件包块声像图总有效率为81.48%,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使用米非司酮进行治疗,能够取得满意的疗效,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药物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及对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7月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予以药物米非司酮片治疗。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90例经治疗后的血清E2、VAS疼痛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FSH、LH水平、卵巢储备功能正常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非司酮片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良好,对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ER、PR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方面的意义.方法ER、PR的测定用免疫组化SP法.治疗组术后根据受体情况分别给予丹那唑、TMX、或安宫黄体酮治疗,对照组术后未用药.结果卵巢巧克力囊肿患者增生期和分泌期ER、PR的阳性率均低于正常子宫内膜(P<0.05).治疗组无一例复发,而对照组复发率为24%.结论根据卵巢异位内膜囊肿患者术后受体情况,进行药物巩固治疗,对于防止术后复发,提高治愈率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腹腔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12月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法,比对观察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治愈状况,观察其疗效。结果观察组痊愈26例,妊娠13例,对照组痊愈20例,妊娠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腹腔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比常规服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更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三烯高诺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动物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手术方法复制的兔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按每千克体重分别应用三烯高诺酮0.06mg、0.12mg及0.24mg(高诺酮组)进行治疗,并与应用丹那唑(每千克体重20mg)(丹那唑组)及空白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高诺酮组异位子宫内膜重量较对照组明显减轻;内膜明显萎缩;血清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激素和雌二醇水平下降,孕酮无明显变化。高诺酮组中每千克体重应用0.12mg者的抑制效应,与丹那唑组相似。提示:三烯高诺酮能明显地抑制异位子宫内膜的生长,可用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相似文献   

13.
丹那唑与激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对卵子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谢幸 Kuns.  P 《生殖与避孕》1994,14(3):174-177
文收集了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32例,包括曾经丹那唑治疗21例(丹那唑组)和孕激素或GnRH类似物治疗11例(激素组),并以因单纯输卵管疾病接受IVF-ET者21例作对照组,分析IVF-ET的各项参数。结果:丹那唑组的hCG注射前血清E2,卵泡直径>15mm卵泡数和卵子受精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和P<0.05),而激素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提示丹那唑可能妨碍卵泡发育,降低卵子质量而影响卵子受精。对于拟接受助孕技术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宜选用孕激素或GnRH类似物制剂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息肉采用宫腔镜联合醋酸甲地孕酮分散片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8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04例。对照组采用宫腔镜手术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醋酸甲地孕酮分散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月经量、月经时间、子宫内膜厚度以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月经量少于对照组、月经时间短于对照组、子宫内膜厚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试验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宫内膜息肉采用宫腔镜联合醋酸甲地孕酮分散片的治疗效果较好,可调节月经量,改善子宫内膜厚度,且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服用不同利量米非司酮治疗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对内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 2003-01—2005-09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选择进行保守性手术后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3组:观察1组40例,服用米非司酮6.25mg/d;观察2组40例,服用米非司酮12.5mg/d,两组均于手术后第一次月经来潮5d内开始用药,疗程6个月:对照组20例患者,不用药物巩固治疗,定期随访。比较应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副反应情况及对内分泌功能的影响。结果 3组病人痛经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缓解,观察1组和观察2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85.0%和8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和观察2组累积复发率分别为7.5%和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P〈0.05)。观察1组和观察2组骨质密度均无明显变化.观察1组恶心症状发生率(32.5%)明显低于观察2组(62.5%)。观察1组血清性激素水平均无明显变化,但观察2组服用米非司酮后血清孕酮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米非司酮用于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后巩固治疗.安全、有效,而且副反应小,对内分泌功能影响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小剂量雌激素在绝经后妇女泌尿系感染反复发作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将90例绝经后妇女泌尿系感染反复发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抗生素口服,观察组予以雌三醇软膏,对比两组疗效、复发率、不良反应情况,以及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雌二醇(E2)、阴道p H值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6个月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E2水平、阴道p H值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绝经后妇女泌尿系感染反复发作患者予以小剂量雌激素进行预防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且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极具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后白细胞介素—2和T细胞亚群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收集腹腔镜或手术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Ⅲ、Ⅳ期患者45例,随机分成三组,分别应用丹那唑、他莫西芬和丹那唑加他莫西芬联合治疗。随访临床治疗效果并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PBL)中IL-2诱生水平和T细胞亚群分析。结果表明,丹那唑联合他莫西芬治疗效果好,副作用少,优于单独应用丹那唑或他莫西芬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PB加IL-2诱生水平和CD4^+/CD8^+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丹那唑、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免疫学机制。方法 以传统药物丹那唑为对照,通过酶联免疫竞争法检测用药前后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结果 用药3个月后,米非司酮组血清中TNF—α与IL-6的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米非司酮10mg/α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3个月,患者血清中TNF—α与IL-6的水平明显降低,是其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采取药物治疗的疗效及对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米非司酮治疗,10 mg/次,连服3个月,观察其疗效。结果服药后,患者囊肿大小、疼痛程度评分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卵巢窦卵泡数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月经期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激素水平变化上,患者仅在停药时,血清雌二醇(E2)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用药后月经恢复下降至服药前水平;孕激素(P)、黄体生成素(LH)、卵泡雌激素(FSH)用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期间对肝肾功能、血小板等无明显影响,部分患者出现不规则出血、闭经、经量改变,而肝肾功能、血小板等无明显异常。结论米非司酮10 mg/d连服3个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显著,对患者卵巢功能无明显影响,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经腹腔镜检查或剖腹探查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87例患者随机给予丹那唑200mg,日三次,甲孕酮(MPA)100mg/日或安慰剂治疗6个月,以期研究丹那唑和MPA的激素及生化效应。在治疗期间,丹那唑组及MPA组患者均出现闭经,安慰剂组患者月经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