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宝冬  向宇燕  吕运成 《解剖学研究》2012,34(6):452-454,457
目的 通过对视神经管及其毗邻结构的研究,为临床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结构完整的成人头颈部标本12例,经红色乳胶灌注、10%的福尔马林固定,观察和测量如下指标:①观察视神经管的形态;②视神经管隆突的类型;③视神经管颅口、眶口及管中部的横径、纵径及横截面;④测量视神经管上、下、内、外侧壁的厚度;⑤视神经管内侧壁毗邻关系;⑥视神经管内眼动脉与视神经的位置关系.结果 视神经管由两口(颅口、眶口)和四壁(上壁、下壁、内侧壁、外侧壁)组成,其横截面积在眶口最大,管中部最窄;视神经管的内侧壁最薄,内侧壁的毗邻结构主要有3种类型:①前为同侧后筛窦、后为同侧蝶窦;②全为同侧蝶窦;③全为同侧后筛窦,眼动脉在视神经管的颅口、眶口分别以视神经的内下方和外上方多见.结论 本研究结果为经鼻内镜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了解剖学参数;当打开视神经管骨壁,鞘膜的切开选择内侧壁稍上方.  相似文献   

2.
视神经管的显微外科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40具成人尸体及40个颅骨上对视神经管及其邻近结构进行了观察和测量1.视神经管颅口的宽度平均为6.85±0.10mm,高度为4.05±0.09mm,眶口的宽度为5.63±0.07mm,高度为6.55±0.08mm,上壁长8.53±0.22mm,内侧壁长9.74±0.20mm,二侧颅口内侧缘间距为12.88±0.41mm,两侧眶口内侧缘间距为26.12±0.42mm。视神经管颅口上缘的硬膜襞最大前后径2.67±0.18mm。Dacryon至筛前孔距为19.25±0.36mm,筛前、后孔间距为13.61±0.27mm,筛后孔至视神经管眶口距为6.31±0.19mm。2.正常位置的视交叉占97.30±2.66%,后置视交叉占2.70±2.66%,未发现前置视交叉。鞍结节后端与视交叉前缘间距5.87±0.21mm。视神经在视神经管颅口处宽度为5.16±0.07mm,高度为2.69±0.06mm。视神经颅内段长11.47±0.28mm。于视神经管颅口处,两侧视神经内侧缘间距为13.70±0.46mm,两侧视神经间角度为60.39±2.11°。3.眼动脉单独来源于颈内动脉者占91.25±3.31%,双重来源于脑膜中动脉及颈内动脉者占7.50±3.08%,单独来源于脑膜中动脉者占1.25±1.30%。来源于颈内动脉的眼动脉84.81±4.38%为硬膜下起始,15.19±4.38%为硬膜外起始。讨论了眼动脉行经视神经硬膜鞘壁内的部分在临床上的意义。4.蝶甲型蝶窦占8.75±3.16%,鞍前型占41.25±5.50%,鞍型占50.0±7.91%。蝶甲型不与视神经管内侧壁毗邻。47.22±5.88%的筛后窦侵入蝶骨体内,与视神经管内侧壁毗邻。5.调查了视神经管内侧壁的毗邻变化以及窦与窦间骨性中隔附着线的形态变化,讨论了与临床有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视神经管的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研究视神经管的显微外科解剖,为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手术显微镜下解剖15例共30侧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视神经管标本,观测下列参数.(1)视神经管的长度和视神经管各壁及硬膜鞘的厚度;(2)视神经管中轴与颅正中矢状面、颅冠状面的夹角;(3)视神经管及视神经在眶口、管中部、颅口的垂直径、横径,并计算其横截面积;(4)视神经管内侧壁的毗邻结构及视神经与颈内动脉、眼动脉的关系.结果:视神经管的内侧壁最长,平均长度(11.61±1.58)mm;视神经管横截面积在眶口处最大,为(22.05±3.47)mm2;视神经横截面积在颅口处最大,为(10.62±2.34)mm2.结论:(1)视神经管眶口处对视神经的膜性束缚力最大;(2)当打开视神经管骨壁后,鞘膜切开应选择内侧壁内缘稍上方.  相似文献   

4.
视神经管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为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利用解剖学方法对 10 0个颅骨和 6 7个尸头视神经管口及四壁的结构与毗邻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结果 视神经管由蝶骨小翼两根与喋骨体构成 ,管自后内向前外斜行 ,分内、外、上、下四壁和颅、眶两口。其上壁、下壁、内侧壁、外侧壁的长度分别为 10 70±0 2 3mm ,6 2 5± 0 18mm ,9 6 7± 0 18mm ,7 91± 0 17mm。内侧壁向筛窦、蝶窦内突入形成视神经管隆凸。视神经在颅口处有硬脑膜压迹 ,视神经腹侧有眼动脉形成的压迹。结论 视神经管隆凸可作为确定视神经管位置的解剖标志。视神经管下壁和内侧壁与视神经、眼动脉、颈内动脉等结构毗邻 ,切除管壁时应注意保护邻近结构。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经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术临床应用提供影像解剖学依据。 方法 对20侧尸头视神经管及其毗邻结构进行解剖和测量,并用多层螺旋CT扫描和影像工作站测量,将两者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视神经管的类型:管型5%(1侧),半管型10%(2侧),压迹型55%(11侧),无压迹型30%(6侧)。视神经管的毗邻关系:筛窦型15%(3侧),蝶窦型35%(7侧),蝶筛窦型45%(9侧),蝶鞍型5%(1侧),60%(12侧)与后筛窦相关。眼动脉在颅口80%(16侧)走行于视神经内下方,在眶口85%(17侧)走行于外下方。70%(14侧)颈内动脉管在蝶窦外壁隆起,而95%(19侧)与视神经管存在隐窝。视神经管内壁长度(10.23±1.31)mm。解剖测量视神经管眶口、颅口、视神经与颈内动脉隐窝到鼻小柱-鼻翼交界点的距离及夹角的结果与影像测量结果的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 结论 本研究结果为经鼻内镜神经管减压术提供了解剖学参数。采用CT影像工作站能对视神经管重要解剖标志进行准确的测量。  相似文献   

6.
眼动脉及其分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眼动脉及其分支的显微解剖,为影像诊断、介入治疗和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肉眼及手术显微镜下观测30例(60侧)成人颅底湿性标本的眼动脉及其分支的形态、大小及毗邻关系。结果:①眼动脉分别起自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起始部的前上壁(占93.34%)、海绵窦段前部(占3.33%)或脑膜中动脉(占3.33%),起始处外径为(1.46±0.40)mm。②眼动脉在视神经管内行于视神经下方、管底硬脑膜鞘内,在视神经管颅口处62.50%位于视神经内下方,在视神经管眶口处85.72%位于视神经外下方。③眼动脉眶内段分为3段,并形成2个弯曲。④视网膜中央动脉起始位置不恒定,起始处外径为(0.57±0.12)mm。结论:熟悉眼动脉的行径及其主要分支的正常解剖及变异,有利于眶尖区疾病的影像诊断和手术时避免损伤眼动脉及其分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眼动脉的320排动态容积CT血管造影显微解剖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2例患者眼动脉进行320排动态容积CT血管造影,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观察眼动脉的显示情况及其形态学特征。结果52例患者.共104侧眼动脉均清晰显示,起始于颈内动脉有100侧,起始于脑膜中动脉有4侧。眼动脉从颈内动脉分出后5mm处直径,左侧为(1.24±0.17)mm,右侧为(1.26±0.14)mrn,男性为(1.25±0.18)mm,女性为(1.28±0.17)mm。眼动脉分为颅内、管内及眶内3段,眼动脉在颅内段和管内段以双角型最常见;眶内段依据其与视神经关系又被分为3段,其中第二段在视神经上方横过者约占90.0%。结论320排动态容积cT血管造影能够显示眼动脉起始、直径、分段、走行,为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以及眼科、显微外科、神经外科等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视神经管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学观测,为经眶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人颅骨标本50个,观察视神经管与筛窦和蝶窦的关系;测量视神经管各壁的长度及视神经管颅口、眶口的垂直径和横径并计算截面积.甲醛溶液固定的成年尸头15个,观察视神经管颅口镰状襞、管内段视神经及眼动脉的关系.结果:视神经管的内侧壁最长,长度为(10.71±2.12)mm;视神经管眶口呈竖椭圆形,截面积为(25.84±5.43)mm2,视神经管颅口呈横椭圆形,截面积为(24.86±4.37)mm2.结论:(1)视神经管减压术应全程打开视神经管内壁;眶口的减压应充分.(2)管内段视神经鞘膜应否切开应根据情况而定,切开应避开视神经的营养血管,以切开鞘的内上壁较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临床应用眶上锁孔入路治疗眼动脉段颈内动脉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2 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体头部标本上观察测量前床突周围的神经血管位置关系 ,分析其对手术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克服方法 ;在 9例新鲜尸体头部标本上模拟眶上锁孔入路治疗眼动脉段颈内动脉瘤手术 ,验证其可行性及优势。结果 :视交叉前缘至鞍结节距离为 (7.0± 1.8)mm ,视神经颅内段长度 (11.4± 2 .7)mm ,颅口处视神经内侧缘之间距离为 (12 .8± 0 .7)mm ,颈内动脉床突上段长度 (14 .5± 1.3 )mm。两侧前床突根间距 (2 1.2± 0 .8)mm ,两侧前床突尖间距为 (2 6.1± 1.7)mm ,视神经管颅口水平前床突长 (10 .1± 0 .2 )mm ,宽 (11.6± 1.4)mm ,厚 (4 .9± 0 .7)mm。手术时通过磨除前床突、鞍结节 ,切开镰状襞等能松解视神经、颈内动脉 ,形成较宽敞的操作空间 ,良好的控制近端动脉。视野细节显露清楚。结论 :眶上锁孔入路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良好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0.
视神经管内结构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为视神经减压术和进一步探索视神经间接损伤的病理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8例(36侧)成人颅底湿标本视神经管进行了解剖观测,测量了管内段视神经的口径、视神经硬膜鞘各壁的厚度、眼动脉与视神经的位置关系以及眼动脉与视神经管下壁的关系。结果 ①从视神经管颅口到眶口硬膜鞘的各壁逐渐增厚;②在视神经管颅口处,61.2%眼动脉位于视神经的内下方,到了眶口处,81.9%眼动脉绕到视神经的外下方;③眼动脉在视神经管内行走于视神经硬膜鞘下壁内。所得数据用SPSSl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论视神经间接损伤后,硬膜鞘在眶口处对视神经的束缚作用最强。由于管内段视神经被牢固地定于视神经管内,在外力作用下,管内段视神经能承受位移的潜力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