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炎病毒对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1例肝炎病毒感染接受HSCT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18例,其中供受者同时有HBV感染4例,供者有HBV感染3例,受者有HBV感染11例,供者、受者移植前后服用拉米夫定预防和治疗HBV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3例,均为受者感染,移植免疫恢复后给予α干扰素治疗。结果:HSCT后植活平均15(9~31)d。HSCT后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9例(47%),发生慢性GVHD7例(37%)。HSCT后无肝静脉闭塞症发生。HBV感染供者,HSCT后无爆发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生。1例(1/18)HBV感染患者HSCT后6个月停用拉米夫定而发生爆发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例(1/18)受者HBsAg HBeAg HBcAb(+),供者HBsAb(+),HSCT3个月后患者HBsAb HBeAb HBcAb(+),HBV-DNA阴性。3例HCV感染患者HSCT后用α干扰素治疗,2例HCV-RNA转阴。结论:HBV感染的供受者,在行HSCT过程中,应用拉米夫定能够有效预防移植后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复燃,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患者应用干扰素治疗可使HCV-RNA转阴。初步认为,肝炎病毒感染可能并非是HSCT的禁忌症。  相似文献   

2.
成年人症状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约10%的患者成为病毒携带者,临床表现为慢活肝,最后进展为肝硬化、慢性迁延性肝炎或无症状的病毒携带状态.后两者偶可清除HBsAg,产生抗-HBs,而发展成慢活肝甚至肝硬变者一般被认为HBsAg永远阳性.作者观察到5例乙型慢活肝和2例由HBV引起肝硬化的患者,经2~14年携带状态后血清中HBsAg被清除,其中4例出现抗-HBs.临床资料:男性3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36岁.所有患者均有程度不等的转氨酶增高(90~3000~?/ml),血清HBsAg阳性,均经肝脏活检病理证实.其中5例患者(慢活肝4例,肝硬化1例),在1~30个月不等的时间内投用常规剂量的免疫抑制剂强的松龙,有的还合用硫唑嘌呤,但至少在HBsAg被清除前3年停药.患者  相似文献   

3.
病毒性肝炎,特别是慢性活动性肝炎(CAH)和肝硬化时常见脾肿大,但无症状HBsAg携带者是否也会引起脾肿大,文献尚无报道。研究对象为日本某地肝炎高发区的1143例在体检中被发现、且HBsAg持续阳性≥6个月的HBsAg携带者。除去有肝脏病变,如ALT、AST>40U或/和超声波有异常发现的107例(占9.8%),986例(90.2%)定为无症状HBsAg携带者。采用实时超声检查脾指数A×B,A为脾纵切面的最长线,B为通过脾门垂直于A的值,以此确定脾大小。并与该地区经体检和HBsAg检测正常的2483名居民(对照组)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4.
重症病毒性肝炎患者中80%发生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和肾功能衰竭,但轻症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生肾功能衰竭者则尚未见报道,本文报告12例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生严重的肾功能衰竭。 12例中8例为男性,年龄20~60岁,其中2例为孕妇,每例都有急性病毒性肝炎的典型临床表现,其中2例HBsAg阳性;另1例于2月前曾输血,HBsAg阴性,故可能为“非甲、非乙”型肝炎;其余9例中3例测得甲型肝炎抗体。12例均无服用对肾脏有毒性的药物史。12例血液生化测定均显示有不同程度的血清胆红素和酶值升高伴不同程度的凝血酶原时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血清HBsAg阳性患者在接受抗HBV治疗情况下肾移植术后长期生存情况。方法 2018年1月~2021年9月我院诊治的血清HBsAg阳性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69例,均接受肾移植术治疗,其中26例接受血清HBsAg阳性供体肝脏。术后均接受恩替卡韦抗病毒和标准的抗免疫排斥反应治疗。随访196周(中位随访时间为120周)。结果 本组发生肾移植后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3例(4.4%),到随访结束,生存67例(97.1%);在随访24 w、48 w、96 w和168 w, 26例供体为血清HBsAg阳性与43例供体为血清HBsAg阴性或17例血清HBV DNA阳性与52例血清HBV DNA阴性受者血清ALT、AST和肌酐(sCr)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血清HBsAg阳性肾移植受者在正规的抗病毒治疗情况下可以维持肝肾功能正常,受体基线血清HBV DNA载量、供体血清HBsAg状态和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剂均未见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6.
肝炎后肝硬化是常见的一种慢性进行性肝病。临床上以肝功能损害、门脉高压以及腹水形成为主要表现,病情重笃,并发症多,预后不良。现将近年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患者24例的体会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男16例。女8例。年龄19~69岁。以35~45岁为多。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25年。全部病例均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病史。其中HBsAg阳性者19例。临床上均有肝硬化的一般症状以及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输血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肝炎患者及长期接受输血或血制品的 HBsAg 携带者发生δ肝炎病毒感染的情况,并讨论其临床意见。组Ⅰ为262例接受输血1~6个月后出现 HBsAg 阳性的急性肝炎患者;组Ⅱ为94例因慢性贫血需长期或多次接受输血(或红细胞)的 HBsAg 携带者;组Ⅲ为103例因血友病需要经常输入各种来源不同的凝血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甲~戊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及其可能的致病因素。方法:通过对106例非甲~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生化检测来探讨其临床特点,对部分病例进行HGV RNA及TTV DNA检测来探讨可能的致病因素,并对其中4例病情持续波动超过6个月、HBsAb( )或HBsAb( )兼HBcAb( )的患者进行肝组织活检和采用肝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法(免疫组化)检测HBsAg和HBcAg。结果:106例非甲~戊型肝炎的临床表现、重症化比率与一般的病毒性肝炎相似,慢性化比率较一般的病毒性肝炎高,女性发病率较一般的病毒性肝炎高;男:女约为2:1。27例用PCR法检测HGV DNA为阴性,其中10例同时用PCR法检测TTV DNA也为阴性。4例HBsAb( )或HBsAb( )兼HBcAb( )的慢性肝炎患者,肝组织活检病理学改变与临床诊断相符,免疫组化显示HBsAg和HBcAg均阴性。结论:106例非甲~戊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一般的病毒性肝炎相似;慢性化、重症化比率较一般的病毒性肝炎高;女性发病率较一般的病毒性肝炎高;HGV、TTV可能不是非甲~戊型肝炎的主要致病因素;HBsAb( )者,肝组织内无HBsAg和HBcAg...  相似文献   

9.
为了了解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阴性的输血后肝炎的原因,对22例发生23次输血后肝炎的病人作了下列几种抗体检查。这些病人在急性期多次检查HBsAg均为阴性,其中仅1例于转氨酶恢复正常11周后,又发生第二次肝炎,HBsAg转为阳性。抗HBsAg抗体:每例均于输血前和输血后(5个月~3年半,平均约6个月)检查。16例原来均为阴性,仅1例转为阳性。该例输血后曾患两次肝炎,  相似文献   

10.
HBsAg阴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HBsAg阴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探讨其在不明原因肝病中的发病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对62例HBsAg阴性不明原因反复肝功能异常的慢性肝炎患者用巢式PCR方法检测患者血清HBV—DNA,并行肝组织活检,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中HB—sAg和HBcAg,排除常见嗜肝病毒感染及其它原因的肝损害。结果62例HBsAg阴性不明原因肝炎患者中血清HBV—DNA阳性11例,其中2例荧光定量PCR阳性(2/62),9例巢式PCR阳性(9/60),阳性率为17.74%(11/62),肝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亦证实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对照组2例阳性(2/25,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HBsAg阴性慢性HBV感染是不明原冈肝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许多研究和资料证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与病毒性肝炎有密切关系,我院在1978年前发现由病毒性肝炎发展为肝硬化继发原发性肝癌10例。现我们再将1978年至1990年间肝癌40例共累计50例作一分析介绍。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本组50例中男性47例,女性3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3岁,其中31~40岁13人,41~50岁19人,51~60岁13人,大于60岁3人,小于10岁2人,内31~50岁占64%,与文献介绍肝癌发病以中壮年较高一致。病史中有明确肝炎史者27人占54%,4人为黄疸型肝炎,余均为无黄疸型肝炎,HBsAg阳性19人占38%;有肝癌家族史者3人。 二.临床症状与体征 发病至就诊时间在6个月以内10例,多数在7~18个月之间,最短为2h,系肝癌自发性破裂,最常见症状为上腹或肝区胀痛,  相似文献   

12.
散发性戊型肝炎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对26例散发性戊型肝炎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26例为1991年6月~1992年12月的住院患者(否认当地3个月内有肝炎流行史,家庭中无类似发病者),均符合1990年(上海)第六届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抗-HEV IgM两次阳性,抗-HAVIgM、抗-HCV、HBsAg、HBeAg、抗-HBc均阴性。  相似文献   

13.
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炎1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进行分析,以提高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19例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炎者的发病规律与临床特点.结果 影响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炎的相关因素有患者年龄、用药时间及合并其他疾病等.临床特点肝细胞损伤型56例,胆汁瘀滞型43例,混合型20例.HBsAg阳性组肝损害发生率49.13%,HBsAg阴性组肝损害发生率5.84%.HBV-DNA阳性组肝损害发生率69.69%,HBV-DNA阴性组肝损害发生率6.57%.结论 影响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炎有多种因素,定时检测肝功能,有利于对药物肝炎的防治,特别是合并HBsAg阳性者要调整化疗方案,预防重型肝炎发生.  相似文献   

14.
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在病毒性肝炎的发生中有一定作用,CIC中的抗原有HBsAg、HBeAg及HBcAg。作者观察儿童急性病毒性肝炎126例,在临床治疗后追踪观察CIC,出院时阳性率为88%,二月后为80%,5月后为61%。CIC的持续存在与转为慢性肝炎密切相关,CIC持续存在者15  相似文献   

15.
1955年Lorenz首先报道病毒性肝炎病人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1974年他又报道90例,称为肝炎再生不良性贫血综合征。骨髓的再生不良常发生在肝炎发病后7~35天;有人观察肝炎后7~9个月发生类似的并发证。作者观察2例再生不良性贫血发生在肝炎急性期(第26天)和恢复期(第90天)。1例13岁,诊断为病毒性肝炎。发病后的第26天病情突然恶化,出现鼻衄和注射部  相似文献   

16.
《肝脏》2015,(10)
目的了解非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移植术后患者新发HBV感染的发生率、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随访单中心非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移植术后患者97例,在肝移植术前及术后随访期间规律记录患者的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 DNA定量及相关用药等情况。结果 97例患者的供体均HBsAg阴性,平均随访54个月(6~112个月),15例出现HBsAg阳性(15.46%),受体抗-HBc阴性是术后新发乙型肝炎的危险因素(RR=4.62),抗-HBs/抗-HBc双阳性是术后新发乙型肝炎的保护因素(RR=5.16),而低水平抗-HBs阳性并不能防止术后新发乙型肝炎(RR=1.32)。15例新发乙型肝炎时间为肝移植术后2~47个月(中位时间8个月),13例(86.67%)同时出现HBV DNA阳性,7例(46.67%)出现生物化学异常(均为HBV DNA阳性)。经核苷类似物治疗11例(73.33%)发生HBsAg血清学转换,但1例停药后HBsAg复阳,5例持续HBsAg阳性,慢性化率为33.33%,高于非移植人群。结论非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移植术后存在新发乙型肝炎的风险,慢性化率高于非移植人群,应规范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合并心肌损伤的心肌酶、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临床特点。方法序贯收集158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心肌酶异常者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甲型肝炎心肌酶谱异常的发生率高于其他型肝炎(P〈0.05);病毒性肝炎心肌酶谱异常以肌红蛋白降低、乳酸脱氢酶升高为主;肌红蛋白和乳酸脱氢酶的改变在甲型肝炎与丙型肝炎之间,乙型肝炎与丙型肝炎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酸脱氢酶升高在急性肝炎与慢性肝炎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红蛋白降低在急性肝炎与慢性肝炎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酶谱的改变在慢性肝炎轻度与重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病毒载量的高低关系不大。病毒性肝炎患者心电图异常66.37%(77/116),超声心动图异常14.43%(14/97),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异常与肝炎类型及病毒载量无明显关系。仅2.58%的患者出现心脏症状。结论病毒性肝炎心肌酶谱异常以肌红蛋白降低、乳酸脱氢酶升高为主,心肌酶谱异常与病毒类型有一定关系,与肝脏炎症活动有关,与病毒载量无关。病毒性肝炎患者存在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异常,与肝炎类型及病毒载量均无明显关系。肝炎病毒引起心肌损伤多为亚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次妊娠Rh阴性女性接受Rh阳性亲属活体供肾移植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多次妊娠Rh阴性女性受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分析总结其接受Rh阳性亲属活体供肾移植后,近期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以及对移植物存活的影响。结果:受者术后已存活5个多月,肾功能良好,未见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抗RhD抗体阴性。术后95天并发巨细胞病毒肺炎,经更昔洛韦治疗后痊愈。结论:Rh阳性亲属供肾经过充分灌洗,可移植给Rh阴性女性受者,短期效果良好,长期肾存活有待继续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出现HBsAg血清转换后再转为阳性对病情的影响。方法 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使用干扰素治疗发生HBsAg血清转换,而后再现HBsAg阳性的病史特点、临床表现以及治疗过程中的肝功能、HBV DNA和HBeAg等变化情况。结果 5例患者接受干扰素治疗时间为3~15个月,在治疗开始后3~18个月发生HBsAg转阴;3例HBeAg阳性患者在HBsAg转阴之前或同时出现HBeAg转阴,但未发生HBeAg/抗HBe血清转换;5例患者HBsAb持续存在6~18个月后消失,且HBsAg在同时或之后复阳;1例患者在治疗后30个月时HBV DNA为3.36×106copies/ml,ALT为98u/L,开始接受替比夫定治疗;1例患者在干扰素治疗过程中发生白癜风。结论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出现HBsAg血清转换后再转为阳性可能与患者未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治疗时间不够长或肝内存在HBV cccDNA等有关。  相似文献   

20.
对病毒性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病人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进行检测,并与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对比.结果肝炎后肝硬化病人可以出现糖代谢紊乱(69.4%),明显多于病毒性肝炎患者,空腹低血糖,空腹高血糖及餐后2h血糖升高均可能出现.结论对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进行血糖监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