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针灸治疗疾病是通过体表的腧穴而发挥疗效。它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发现和逐步积累起来的。所以了解和研究腧穴就显得十分必要。一、腧穴的起始与发展:腧穴又称为气穴、孔穴、穴道、穴位等名称。它虽无确凿起始时代,但可能是从无定经和无定名的基础上逐步认识的,并由少到多逐渐发展起来的。从《灵枢·经筋》篇“以痛为输”的经文,就可看到它的刍形。《素问》专论腧穴的有“气穴论”、“气府论”、“骨空论”、“水热穴论”等四篇。从其定名与定位实际数字计算为  相似文献   

2.
针灸溯源—腧穴的起源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腧穴概念的起源与确立  腧穴的本义是指人体气血输注的孔隙或通道,它作为针灸施术的部位,其名称在古代医籍中多有不同,有砭灸处、节、会、气穴、气府、骨空、骨孔、孔穴、穴道等众多名称,它反映了人们在不同时期对腧穴概念的各种认识。目前认为腧穴的概念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与古人的认识一脉相承。  对于腧穴概念的起源,较为广泛而肯定的观点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陆续发现和逐步积累起来的,这是个较为漫长的历史过程。正如邱茂良教授所言“任何学说都不是一蹴而就突然地创造出来的,它必然有一…  相似文献   

3.
今存《素问》王冰注本中,有多篇论及腧穴有关问题,如《气穴论》、《气府论》、《骨空论》及《水热穴论》等。其中《骨空论》与《水热穴论》,仅论及部分腧穴,而《气穴论》及《气府论》两篇,从题名到篇文内容分析,均应是对腧穴的综合论述。然今存两篇论文,均未能系统、完整地体现此一命题的全部内容,历来注家,虽发现其中的诸多疑点,然仍据现有经文,曲就文义,别出歧解,致令千古疑团,一仍其旧,今仅就拙见所及,就有关问题,试为考证与分析。  相似文献   

4.
《素问·气府论》称腧穴是“脉气所发”,也就是反映经络的功能,而腧穴各有一定的部位和命名,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腧穴的命名各有一定的意义,故《千金翼方》说:“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笔者在业余授课中发现一气功爱好者足临泣穴出现“流泪”现象。现报告于下,以求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5.
《素问·气穴论》言“上关二穴.”《素问·气府论》言“客主人各一.”王冰注:“客主人,穴名也.在耳前上廉起骨,开口有空,手足少阳足阳明三脉之会.”《针灸甲乙经》言:“上关,一名客主人,在耳前上廉起骨端,开口有孔,手少阳、足阳明之会.”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2345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以及建国以来各种针灸教材皆将上关穴定位于“面部耳前,下关直上,当颧弓的上缘凹陷处.”如图1所示上关1位置.  相似文献   

6.
胥荣东  张永旺 《中国针灸》2005,25(8):598-598
"穴位"一词在中医古代文献中有诸多称谓,如<黄帝内经>中称之为"节""会""骨空""气穴""气府",<甲乙经>称作"空穴",<圣惠方>谓之"穴道",<铜人>称之为"腧穴",<神灸经纶>则称"穴位".但不论如何称谓,其语义均含有三维空间的概念,但在目前的英译书籍中基本上都将其翻译为"point"或"acupoint".  相似文献   

7.
大椎穴防治感冒之我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卫华 《光明中医》2000,15(5):35-37
大椎穴出自《素问·气府论篇》 ,是督脉常用穴位之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指出 :“手足三阳 ,督脉之会。”在《针灸大全》又名百劳 ,《常用腧穴临床发挥》指出 :“大椎 ,因位于最大的椎骨 (第 7颈椎 )之下而得名 ,因它有治疗诸劳虚损的作用 ,故又名百劳。”至于其主治范围 ,《针灸学》六版教材列出 :“热病、疟疾、咳嗽、气喘、骨蒸盗汗、癫痫、头痛项强、肩背痛、腰脊强痛、风疹。”笔者根据经络腧穴理论 ,仅就其在感冒病的防治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以求同道斧正。1 督脉经穴与感冒病的防治督脉乃奇经八脉之一 ,是人体诸阳经脉之总汇 ,…  相似文献   

8.
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刺法灸法学》谓:“得气,古称‘气至’,近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部分学者认为得气、气至、针感三者意思相同。那么得气、气至、针感是否完全相同?三者相互关系如何?本文试就此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对《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中气穴则针游于巷”这句经文,现今的《灵枢》注释本,几乎都认为是谈针感的传导,有的针灸学教材及经络研究论著,还将其作为中医古籍中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一、概念在有关中医础理论的书籍中,一直是将“火”归入病因篇中作为六淫之一来解释的。但是“火”的定义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不得明确。各类参考书解说不一,有的说火是热邪;有的说火温热三者异名同类,为六淫之一;有的说火是光和热的物理作用;也有的指为热盛期的证候群等等。以中医院校的教材为例,1964年第2版中医学院试用教材中说:“暑与火,是夏天的主气,乃火热之气所化。”不仅将火等同于暑,且前后两个“火”字所指似同非同,难以明了。1974年北京中医学院为主编写的《中医学基础》指出:“火与  相似文献   

11.
14经在针灸治疗上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有它一定的科学价值。否则针刺合谷立即能解除智齿周围炎症的疼痛,将是不可理解的。那么14经无论在活体或在尸体的解剖上又找不到它的物质存在,究竟应该怎样来认识它呢?我除掉根据内经:“气有余则泻其隧,不足则补其隧。”以及若干气化论点,如气穴、气府等来说明针  相似文献   

12.
针灸专业六版《腧穴学》教材中,有九个含“神”腧穴,分别是神阙、神道、神庭、神门、神堂、本神、神封、神藏、四神聪,每穴中均含有一个神字。《千金翼方》:“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这些腧穴为何都以神字命名?是否与治疗“神”相关疾病有关?本人查阅相关资料、古籍,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3.
“微针”刺激区应属于腧穴范畴现有针灸学教材把头针、耳针等微针均作为刺灸法来介绍,如四版《针灸学》将其与三棱针、皮肤针的应用相并列,五版教材则将其编入《针法灸法学》,而未编入《腧穴学》。显然,未把头针、耳针等微针刺激区看作是穴位。头针、耳针等微针刺激区...  相似文献   

14.
早期腧穴形态观念阐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考察《内经》对腧穴的认识观念,认为腧穴所在之处具有明显的体表形态特征,表现在气穴、骨空、溪谷、络脉、脉动、筋结、压痛等.腧穴的形态特征符合腧穴的本来意义.结合腧穴的形态取穴,可以令临床取穴有形迹可循,有助于临床.后世由于腧穴的定位渐趋于固化,以骨度分寸作为主要取穴依据的方法成为腧穴应用的常态,渐渐疏离了经典与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15.
有问必答     
河北省河间四号信箱魏增谦问: 一、络穴与腧穴有何不同?人体的哪些穴位为络穴? 答:腧穴,泛指穴位。络穴,是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一组腧穴。腧与“输”通,有转输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腧穴有“砭灸处”、“节”、“会”、“骨孔”、“气穴”、“穴位”等不同名称。为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处所。它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可反应各脏腑生理或病理的变化,也可接受各种刺激(如针、灸、按摩、电针、药物注射等)以调整各脏腑机能达到治疗的效果。腧穴分经穴和经外穴两大类。此外,没有固定位置,随病痛处和压痛点而取  相似文献   

16.
“开鬼门”乃发汗法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鬼门 ,洁净府”,语出《素问·汤液醪醴论》。这一论述对后世水肿病的论治起了重要的影响。王冰注 :“开鬼门 ,是启玄府之气也。……洁净府 ,谓膀胱水去也。”后世多宗王冰“鬼门”即“玄府”说 ,认为“开鬼门”便是治疗水肿病的发汗法。如《类经》注曰 :“邪在表者散之 ,在里者化之 ,故曰开鬼门 ,洁净府也。”《黄帝素问直解》云 :“开鬼门 ,乃开发毛腠而汗出也。”新编五版教材《内经讲义》及《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也都从王冰之说。诚然 ,“开鬼门”即治疗水肿病的发汗法已是中医界的一种普遍共识。不能否认 ,发汗利小便是治疗水肿病的…  相似文献   

17.
穴位是针灸疗法的刺激部位,一般称为“经穴”,或“腧穴”,是人体经络脏腑之气输注、聚集在体表的地方,所以又叫“气穴”。十四经共有360多个穴名,要想在短时间  相似文献   

18.
<正> 《内经》一书,历代均有拾遗补缺,但各本仍不完整,腧穴之数众说纷纭,未能统一,大有考证的必要。清代黄以周认为,《素问》之传于今者,以唐王冰次注为最古,王注之传于今者,以宋林亿新校正本为最善。”今据明翻宋嘉祐本《黄帝内经索问》、史崧本《灵枢》为蓝本。考之知王注《内经》时已有缺失。故王注云:“经无名”、“经缺其名”等语,通考《素问》中共缺56穴,其中有8穴在《灵枢》中;4穴在《太素》中,均属漏注遗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素问》中有腧穴名及所在刺灸分壮者11穴,为《甲乙经》及他经所无,如日月本、急脉、窈漏、下颐、灵台、中枢、阳关、成骨、分肉(《太素·气穴篇》亦有成骨、分肉,“气府论”有急脉惟注不详)、下断交、虚里。以上俞穴个别的到后世渐次出现,如:“灵台、阳关在宋王惟一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才出现,并注出自《素问》。又如中枢、急脉到清《医宗金鉴》中始出现,  相似文献   

19.
腧穴本义与英译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系(上海200032)沈雪勇腧穴,即通常所说的“穴位”和“穴道”,古时又称“气穴”、“孔穴”、“输”、“节”、“会”等。在普通英语词典里,腧穴的对应词是point,但在许多专业词典和专业书刊中多译为acupunctur...  相似文献   

20.
中药有四气五味的区别,气味相近的药物具有类似的效能。《素问·藏气法时论》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张洁古《珍珠囊》曰:“辛能散结润燥。”都说明了辛味药物具有润燥的功能。如何理解“辛能润燥”呢?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中药学》是这样解释的:“某些滋补药,如菟丝子等,都有辛味。”(1978年12月第一版第7页)这就是说,有些辛味药物,由于本身具有濡润滋补的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