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2例起初被误诊为其他类型子宫恶性肿瘤的子宫血管肉瘤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临床医生对其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和预后的认识。 方法 收集并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科收治的2 例子宫血管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对该疾病进行总结。 结果 病例1接受了根治性手术,术后给予异环磷酰胺+表柔比星方案化疗6个周期,术后无进展生存期为62个月,总生存期为66个月;病例2接受了根治性手术,术后给予异环磷酰胺+表柔比星方案化疗4个周期,尚无复发迹象。 结论 子宫血管肉瘤临床上极为罕见,易被误诊,诊断时应借助病理及免疫组化与其他子宫恶性肿瘤相鉴别,手术联合术后辅助化疗可能是子宫血管肉瘤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子宫绒毛叶状分割性平滑肌瘤伴发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1例子宫绒毛叶状分割性平滑肌瘤伴发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的病例进行病理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42岁,体检B超发现子宫肌层15cm×13cm×10cm大小占位,临床拟诊断子宫肉瘤。肉眼观肌壁内一不规则肿块,向浆膜外突起似胎盘绒毛样外观。镜下肿瘤主要有分化良好的平滑肌细胞、大小不等呈丛状分布的血管组成,周围基质水肿明显。同时在子宫肌层的静脉血管内有形态良好的平滑肌增生,未见超出血管外。手术行子宫及右侧输卵管切除,术后随访6月未复发。结论 子宫绒毛叶状分割性平滑肌瘤伴发静脉内平滑肌瘤病又称为绒毛叶状水泡状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是一类非常罕见的平滑肌瘤,预后良好。由于奇特的大体外观容易诊断错误导致过度治疗,因此掌握此类良性平滑肌瘤的病理特征以防过度治疗。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多种方法联合应用提高子宫发育异常分型诊断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对临床有原发不孕、流产、早产、胎位异常等病史,阴道二维超声发现可疑先天性子宫发育异常的65例的患者进行三维超声,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检查,并与宫腔镜,腹腔镜检查及手术结果对比.结果 65例患者中纵隔子宫45例,弓形子宫8例,单角子宫/残角子宫5例,双子宫4例,双角子宫2例,弓状子宫8例,正常宫腔1例.阴道三维成像技术与宫腔镜或腹腔镜手术结果基本一致;而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术诊断子宫发育异常的类型有其局限性,易将纵隔子宫误诊为单角子宫,样本中单角子宫8例,双角子宫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阴道二维超声,检查子宫畸形诊断符合率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阴道三维成像技术诊断明显优于经阴道二维超声、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检查;超声因其简便、无创,可以作为首选的方法, 多种方法联合应用可提高子宫发育异常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子宫不同部位富于细胞平滑肌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对2000~2005年收治的平滑肌瘤作回顾性分析,分析不同部位富于细胞平滑肌瘤的发病率、临床表现、发病年龄。结果:1 538例平滑肌瘤中,富于细胞平滑肌瘤283例,肌壁间、黏膜下、浆膜下的富于细胞平滑肌瘤的发生率分别为16.09%、30.69%和9.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富于细胞平滑肌瘤的中位年龄41岁,而普通平滑肌瘤的中位年龄47岁;随访两组的预后无明显不同。结论:富于细胞平滑肌瘤以黏膜下的发病率最高,均为良性,预后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子宫平滑肌肉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关系,以找到早期发现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6年1月至2000年12月收治的18例子宫平滑肌肉瘤临床资料,分析临床及病理特点,并按病理将其分成原发组(P组)和继发组(S组),比较两组差异。结果:本组症状以下腹包块(61.1%)、腹痛(33.3%)、经量增多经期延长(22.2%)、阴道不规则出血(27.7%)为主,子宫平均增大(13.3±1.1)周。本组诊刮阳性率20%,超声术前诊断率22.2%。术中冰冻病理诊断率(55.5%),6例漏诊,漏诊率33.3%。P组和S组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差异性显著(P<0.05)。子宫平滑肌肉瘤分期、类型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血清CA125与手术病理分期呈正相关(P=0.56)。结论:子宫平滑肌肉瘤术前诊断率低,术中冰冻是主要的诊断方法。血清CA125可作为子宫平滑肌肉瘤术前分期、术后监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汪明月  李逸攀  史延斌  鲁植艳  刘玉 《西部医学》2023,35(10):1541-1544
目的 探讨MRI对先天性子宫畸形的诊断价值及对不同分型的鉴别价值。方法 纳入2016年7月—2022年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87例疑似先天性子宫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超声及MRI检查。以宫腔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RI、超声对先天性子宫畸形的诊断效能及对不同类型先天性子宫畸形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经宫腔镜检查显示,287例患者中先天性子宫畸形239例,其中子宫未发育或发育不良9例、单角子宫与残角子宫腔38例、双子宫53例、双角子宫21例、纵膈子宫111例、弓形子宫5例、管状子宫2例;MRI检查结果与宫腔镜检查结果的一致性(Kappa=0.746)高于超声(Kappa=0.574);MRI诊断先天性子宫畸形的AUC大于超声,诊断准确率高于超声(P<0.05);MRI对纵膈子宫的诊断准确率高于超声(P<0.05)。结论 MRI对先天性子宫畸形具有诊断价值,且其对纵膈子宫的诊断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Uterine leiomyosarcoma is an uncommon malignant neoplasm of smooth muscle origination and is associated with a poor prognosis. We report two cases of uterine leiomyosarcoma that presented with pulmonary metastases. 2-deoxy-2-(18F)fluorodeoxyglucose (FDG)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computed tomography (CT) was performed to identify the primary carcinoma and found the focus located in the uterus. The follow-up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confirmed the diagnosis was uterine leiomyosarcoma.
  相似文献   

8.
34例富细胞性子宫平滑肌瘤的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富细胞性子宫平滑肌瘤的预后,以指导临床,方法:收集34例富细胞性子宫平滑肌瘤,其中7例为核分裂活跃的子宫平滑肌瘤进行病理资料,临床及预后分析。结果:富细胞性子宫平滑肌瘤临床过程与子宫肌瘤相似,临床过程仍为良性,治疗效果良好,但对其核分裂活跃的子宫平滑肌瘤要加强随访及观察,结论:富细胞性子宫平滑肌瘤易被误诊为子宫肉瘤,在判断肿瘤良恶性时不能单依靠核分裂数,还要结合肿瘤细胞是否存在异型性,凝固性坏死,病理核分裂,边缘的浸润性等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Stathmin-1在子宫平滑肌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温州市人民医院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82例手术患者,分为典型子宫平滑肌肿瘤(UL组)30例、子宫富于细胞平滑肌肿瘤(CL组)30例、子宫平滑肌肉瘤(LMS组)22例,同时选择肌瘤旁正常肌层(M组)30例。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研究Stathmin-1在各组中的表达、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根据Stathmin-1表达水平,CL组及LMS组进一步分成低表达组及高表达组,进行复发及生存率分析。结果 Stathmin-1表达于细胞质,在子宫平滑肌肉瘤组的染色分值高于另三组(均P0.05)。Stathmin-1在子宫平滑肌肿瘤中的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肿瘤数目等临床病理学特征均无相关(均P0.05)。子宫富于细胞平滑肌中Stathmin-1高表达组较低表达组复发率高(P0.05)。子宫平滑肌肉瘤中Stathmin-1高表达组较低表达组生存率低(P0.05)。结论Stathmin-1在子宫平滑肌肉瘤中的高表达,提示检测Stathmin-1在早期辅助诊断子宫平滑肌肉瘤上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其在子宫平滑肌肿瘤中的表达水平与富于细胞平滑肌肿瘤的复发及子宫平滑肌肉瘤的预后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10.
刘志蓉  刘红 《西部医学》2013,25(5):740-741,744
目的探讨子宫腺瘤样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针对1406例因子宫平滑肌瘤切除子宫病例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对符合子宫腺瘤样瘤诊断的病例进行免疫组化观察与病理分析。结果 1406例子宫平滑肌瘤中检出子宫腺瘤样瘤26例,占同期子宫切除标本的1.85%,肿瘤多位于子宫浆膜下,直径0.6~5.5cm,临床表现与平滑肌瘤相似。显微镜下肿瘤以形成不规则腺样或裂隙样结构,内衬扁平或立方上皮为特点,伴有不同程度的平滑肌组织增生。肿瘤细胞AB-PAS染色阳性,免疫组化HBME-1、MC、Vimentin、广谱CK、Calretinin呈阳性表达,CEA、CD34和F8呈阴性表达。结论子宫腺瘤样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为平滑肌瘤,但二者常伴发,病理检查时多处取材,仔细观察,结合免疫组化可避免误诊,治疗首选手术切除,预后好,不复发,不转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3例原发于子宫体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收集3例原发于子宫体NHL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标记肿瘤细胞,按最新WHO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进行组织学分型,并与子宫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结果 3个病例均以异常阴道排液或出血为首发症状就诊,临床及病理都误诊为子宫常见疾病.子宫标本组织病理显示:病例1肿瘤细胞表达CD3、CD56及TiA-1等抗原,且EBV病毒表达阳性,支持NK/T细胞淋巴瘤的诊断.病例2和病例3肿瘤细胞表达B细胞特异抗原标记CD20等,肿瘤细胞体积为淋巴细胞的3倍,增殖指数高,支持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结论 3例病例镜下肿瘤细胞似淋巴细胞样,弥漫浸润子宫内膜及肌壁间,与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等难以鉴别,需借助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确诊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剖宫产术中子宫出血的原因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82例剖宫产术中子宫出血的原因,归纳为术前产程延长或无宫缩、子宫过度膨大,妊高征,胎盘因素,宫腔感染及子宫破裂。防治措施强调手术时机的选择、注意手术操作、促进宫缩、阻断子宫血运及子宫切除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在诊断子宫畸形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5例子宫畸形的三维超声检查资料.结果纵隔子宫52例,双子宫28例,双角子宫31例,单角子宫13例,鞍形子宫11例.结论采用子宫冠状切面三维超声成像能够得到子宫发育异常的准确信息,是新的诊断先天性子宫畸形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选择中的意义。方法:对122例有剖宫产史的孕妇再次妊娠后35周起采用高频探头,观察子宫下段的厚度及结构(其中下段厚度≥3 mm 67例,<3 mm 55例);下段厚度≥3 mm孕妇中32例进行阴道试产;<3 mm适时行再次剖宫产术,于再次剖宫产术中对子宫下段情况进行比较。结果:(1)妊娠晚期瘢痕子宫孕妇子宫下段肌层厚度明显小于无瘢痕子宫孕妇(P<0.05);(2)高频超声显示子宫下段呈“鼠尾状”及“截断状”的病例,子宫不全破裂和瘢痕愈合不良的比例较“均匀一致”组高(χ2=27.99,P〈0.05);(3)瘢痕子宫下段厚度≥3 mm且超声呈“均匀一致”孕妇阴道试产率为47.76%,试产成功率为81.25%。结论:通过高频超声检查妊娠晚期瘢痕子宫下段肌层状态,为临床判断是否可以经阴道试产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超选择性双侧子宫动脉插管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患者 2 8例 ,术后 3月、6月随访复查患者临床症状及子宫瘤体改变情况。结果 :血管造影发现子宫肌瘤为富血管良性肿瘤 ,均由双侧子宫动脉共同供血。双侧子宫动脉栓塞后 ,子宫肌瘤血供完全阻断 ,病理血管征象消失。术后 3月、6月随访患者月经量及月经周期恢复正常 ,贫血改善 ,肌瘤和子宫体积明显缩小。结论 :超选择性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子宫切除术是抢救产后出血有效的措施之一,剖宫产术中大出血时,正确把握子宫切除术的适应证及时机,以抢救孕产妇生命,提高产后出血抢救的成功率。方法:总结我院2006年1月~2011年12月6年期间剖宫产同时行子宫切除术病例共21例,通过回顾性分析,总结出剖宫产同时行子宫切除术原因(适应证)及其手术时机、产妇的预后等。结果:6年间,剖宫产产后出血,术中同时行子宫切除21例,手术适应证: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12例;胎盘早剥致子宫胎盘卒中、子宫收缩乏力4例;子宫不完全破裂2例,妊娠合并巨大子宫肌瘤、多发性子宫肌瘤2例,剖宫产产后子宫收缩乏力1例。结论:剖宫产术中大出血时,在保守治疗无效的危急情况下,果断进行子宫切除术能抢救产妇生命,从而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但同时子宫切除也给育龄妇女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在临床工作中,应及早发现和积极处理产科异常情况,避免病情恶化造成不必要的子宫切除,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产科质量。但在危急情况下,果断的子宫切除术是抢救产妇生命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子宫颈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M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分析6例临床表现。病理常规染色及ABC法免疫组化染色。结果:6例均为B细胞性;CCL细胞型和淋巴浆细胞型4例,大细胞型2例。结论:大多数子宫颈MALT-ML为低度恶性,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法;若发生大细胞转化,则预后差。  相似文献   

18.
介入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超选择性双侧子宫动脉插管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患者28例,术后3月、6月随访复查患者临床症状及子宫瘤体改变情况。结果:血管造影发现子宫肌瘤为富血管良性肿瘤,均由双侧子宫动脉共同供血。双侧子宫动脉栓塞后,子宫肌瘤血供完全阻断,病理血管征象消失。术后3月、6月随访患者月经量及月经周期恢复正常,贫血改善,肌瘤和子宫体积明显缩小。结论:超选择性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腹腔镜联合宫腔镜诊断子宫畸形1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宫腔镜诊断先天性子宫畸形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2月间收治的126例经腹腔镜联合宫腔镜诊断先天性子宫畸形病例资料。结果:子宫纵隔48例;双子宫39例;残角子宫8例;单角子宫3例;双角子宫10例;鞍状子宫18例。术前患者行B超、HSG及宫腔镜检查,均有漏诊、误诊。结论:腹腔镜联合宫腔镜是诊断先天性子宫畸形的金标准,同时可使复杂的生殖道畸形手术更安全、准确。  相似文献   

20.
万映  南瑞霞  张建辉  关莹 《海南医学》2014,(19):2856-2858
目的分析纵膈子宫三维超声冠状切面的声像图特征,评价三维超声冠状切面在纵隔子宫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经阴道二维超声显示为纵膈子宫的56例患者行阴道三维超声检查,获得满意的冠状切面图像,直观显示子宫外形、宫腔及宫颈管形态,对宫底部凹陷深度、两侧分开的子宫内膜夹角以及隔膜长度进行测量,并与宫腔镜或宫、腹腔镜联合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56例经阴道三维超声诊断,其中完全性纵隔子宫10例,不完全性纵隔子宫33例,弓形子宫9例,双角子宫3例,正常子宫合并宫腔粘连带1例。三维超声与宫腔镜或宫、腹腔镜联合的诊断符合率为100%,二维超声诊断符合率只有77%。结论三维超声冠状切面成像可以直观显示子宫的外形及宫腔形态,并可显示隔膜的长度、宫底部凹陷的深度及两侧子宫内膜夹角,在鉴别诊断弓形子宫、双角子宫方面明显优于二维超声,在纵膈子宫诊断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可作为纵膈子宫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