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青少年强迫症是儿童青少年期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本文就儿童青少年强迫症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的病因尚未明确,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了儿童青少年OCD家族聚集性的发生。OCD家族史阳性的患者起病年龄更早,OCD患者一级亲属的发病率更高,家庭成员之间的强迫症状维度存在高度一致性,计划功能受损作为OCD的内表型,可能参与了OCD的遗传。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父母人格特征、应激事件、家庭顺应作为儿童生长环境因素可能也参与了家族聚集性OCD的发生,儿童对父母行为的模仿和学习,容易出现与父母类似的强迫特质,成为OCD发病的高危因素。但临床样本收集数量少、缺乏针对儿童青少年OCD的研究给当前探索带来困难。未来研究需更深入地探索OCD家族聚集性的可能原因,及早识别遗传及环境对OCD的影响并及时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父母的人格特征及家庭功能特点,了解强迫症患者的成长环境,为早期预防及家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56名青少年强迫症患者及其父母进行艾森克人格问卷及家庭功能问卷的评定,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及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研究组的精神质、神经质得分高于对照组(t=4.461,P<0.01),外向性得分低于对照组(t=—2.337,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父亲人格各因子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母亲的神经质得分高于对照组(t=3.708,P<0.01);研究组家庭功能在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方面得分高于对照组(t=3.161,P< 0.05).结论 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的母亲存在高神经质特点,其家庭功能有较多问题,可能对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的人格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综述了家庭因素在强迫症起病与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家庭因素是引发青少年自杀的重要因素之一。青少年自杀的家庭危险因素包括生物遗传因素及家庭精神健康、家庭关系、家庭结构、家庭功能等家庭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抑郁发病家庭因素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百年前,德国医师Hall将青少年描述为“狂飚时期”,寓意着这个人生阶段复杂、不稳定而充满情感困扰。青少年抑郁是这个时期的最常见症状与障碍之一,它不但干扰了青少年社交与学习生活,影响人格、心理发展水平与将来工作生活质量,同时也是造成青少年首位死因——自杀的主要原因。理解病因有助于早期干预治疗。目前尚缺乏单一或明确的病因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青少年阶段是个体从儿童期向成人期过渡的一个特殊阶段[1],心理发生剧烈变化,很容易发生心理问题[2];心理问题会影响青少年生长发育、学校表现、与同龄人交往,甚至导致自杀[3]。家庭是一个人生命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境,也是最初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近几年逐渐增多,家庭因素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就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做一综述,以便更全面地了解现有因素,继之做出调整,为青少年心理  相似文献   

8.
儿童强迫症的特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强迫症的临床表现可与成人不同,易造成误诊。现将我院1998~1999年间住院病人中曾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的儿童强迫症4例报道如下。1 病例摘要例1:男,14岁,因渐起重复提问3年余,伴易怒,打骂母亲,动作古怪2年半入院。患儿对母亲重复提问时,其心目中已有“预定”答案,在得不到满意答复易发怒,甚至毒打其母。伴有明显的仪式动作及针对其母的色情行为。无明显要求摆脱强迫症的愿望和行动,诊断为儿童精神分裂症,经多种抗精神病药治疗无效。修正诊断后经左洛复、氯丙咪嗪及行为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例2:男,16…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编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调查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第3次修订)对300名犯罪青少年以自测的方式进行团体施测。结果 犯罪青少年的家庭环境特征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和组织性比中国常模的得分低,而矛盾性的得分则较常模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犯罪过程中暴力实施情况不同者其家庭的成功性和控制性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c回归发现亲属犯罪情况(χ^2=6.439,P=0.011)和母亲文化程度(χ^2=5.345,P=0.021)两个因素对作案次数有影响,而被调查者学历和母亲文化程度两个因素对作案过程中的暴力使用情况有影响。结论 犯罪青少年家庭环境特征与常模有所不同,犯罪特征不同的犯罪青少年间的家庭环境特征也有所不同,并且作案次数和暴力使用情况的不同受到多种家庭情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编辑先生:儿童期精神疾病常与成人有很多不同。就强迫症而言,有些儿童在发育过程中,进行某些行为时,固执地要按一定程序和模式,稍成长后这些情况就不复存在,不一定就是强迫症。而在成人则可能已是强迫症的症状。请问儿童精神医学专家,儿童与成人的强迫症,在病因、临床表现,预后和治疗等方面有什么不同?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什么?谢谢。读者常求真答读者来信常求真读者:您好儿童强迫症(OCD)由于他的特殊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作为儿童期情绪障碍的一个亚型,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大约1/3~1/2的成人强迫症症状出现在15岁以前甚至学龄…  相似文献   

11.
对儿童强迫症病因学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1引言弗洛伊德有句名言"人生就像弈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还不如弈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能悔棋。"有些父母尽管没有听说过这句名言,但生活中对待子女的成长,他们是虔诚的实践者。唯恐失败在起跑线上,唯恐平时的考试分数下降,唯恐在将来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唯恐……。  相似文献   

13.
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作为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除了与遗传相关,家庭因素在其发生、发展和干预康复中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依据DSM-5 的分类标准,综述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与家庭的关系,总结针对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的具有实证研究的非传统的家庭心理干预新模式,希望能为其临床研究和干预提供方向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伴自杀未遂的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家庭功能特点。方法 2019 年1 月 至2020 年1 月招募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门诊、住院部11~18 岁的66 例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伴自杀未 遂的患者(抑郁症伴自杀未遂组)及75 例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不伴自杀未遂的患者(抑郁症不伴自杀未 遂组),通过张贴广告至社会及学校招募70 名健康儿童青少年(健康对照组)。采用贝克抑郁量表对病 例组进行抑郁严重程度评分;使用家庭一般情况调查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对3 组对象的家庭 一般情况及家庭功能的七个维度进行调查并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 回归方法对儿童青 少年抑郁症伴自杀未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伴自杀未遂组与抑郁症不伴 自杀未遂组贝克抑郁量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00(28.00,42.00)比34.0(27.00,41.00),Z=1.310, P=0.190]。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伴自杀未遂组情感反应因子[18.00(15.00,19.50)分 比15.00(13.00,17.00),Z=-4.741,P< 0.01]、沟通因子[25.00(22.50,28.00)分比21.00(19.00,23.00)分, Z=-5.310,P< 0.01]、角色因子[31.00(28.00,34.00)分28.00(26.00,30.00)分,Z=-4.434,P< 0.01]、情 感介入因子[16.00(14.00,19.00)分比13.00(12.00,15.00)分,Z=-4.426,P< 0.01]、行为控制因子[22.00 (20.00,23.00)分比20.00(18.00,22.00)分,Z=-3.451,P=0.002]、问题解决因子[15.00(12.00,17.00)分比 13.00(12.00,14.50)分,Z=-3.404,P=0.002]、总体功能[32.00(27.00,35.00)分比25.00(23.00,28.00),Z= -5.337,P<0.001]。情感反应评分高(OR=1.150,95%CI:1.036~1.278,P=0.009)、家庭不和睦(OR=5.912, 95%CI:2.319~15.090,P< 0.01)、健康状况很差(OR=6.360,95%CI:1.964~20.594,P=0.002)、母亲本 科及以上学历(OR=5.392,95%CI:1.539~18.900,P=0.008)是儿童青少年抑郁症自杀未遂的相关因素。 结论 抑郁伴自杀未遂的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家庭功能较差,且家庭功能差是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出 现自杀未遂行为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儿童青少年孤独感的一般情况,观察儿童青少年孤独感与家庭功能的关系.方法 采用UCLA孤独感量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对190名学生及其父母一方进行测试,并分析儿童青少年孤独感情况,以及孤独感与家庭功能的关系.结果 (1)年龄越大,儿童孤独感越强(F=12.95,P<0.01);独生子女孤独感小于非独生子女(t=2.39,P=0.018);父母受教育越高,儿童孤独感越低(F=7.38,10.05;P<0.01);(2)家庭功能评分越差,儿童孤独感越高(r=0.576,P<0.01);情感介入与儿童青少年孤独感呈负相关(t=-2.443,P=0.016).结论 儿童青少年孤独感在年龄、是否独生及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因素上存在差异;儿童青少年孤独感与家庭功能关系密切,情感介入越高,越有利于降低儿童孤独感.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青少年强迫症发病与生活事件的关系及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状况。方法对50例青少年强迫症患者和323名正常对照者进行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生活质量问卷的评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强迫症组在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应激总量的得分上均显著较高;强迫症组的生活质量评分(28.0±6.1)低于正常对照组(33.8±7.5),差异统计学意义(t=5.249,P〈0.01)。结论青少年强迫症的发病与负性生活事件有关,青少年强迫症的生活质量较正常人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的性格特征及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法按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的诊断标准将100例青少年分为病例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每一位青少年进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的测查。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中青少年EPQ问卷中各维度值均有差异,精神质(P):Z1=-3.38,P〈0.01;内外向(E):Z2=-2.78,P〈0.01;神经质(N):Z3=-4.79,P〈0.01。结论 青少年强迫症患者存在一定的性格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青少年强迫症发病与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对44例青少年强迫症患者和214名正常对照者进行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的测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强迫症组在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应激总量的得分上均显著较高(P<0.05);强迫症组患者较多采用消极应对方式,较少采取积极应对方式,获得较少社会支持,与正常对照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青少年强迫症的发病与负性生活事件、不良应对方式和缺乏社会支持有关.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强迫症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与其家庭功能的关系及家庭功能特征.方法 对84例强迫症患者(研究组)和9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一般情况调查问卷、耶鲁-布朗强迫症状量表(Y-BOCS)、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评定.结果 研究组Y-BOCS评分与FAD量表中的分量表问题解决(CM)、角色(RL)、情感反应(AR)、情感介入(AI)、行为控制(BC)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研究组FAD量表中解决问题(PS)、沟通(CM)、角色(RL)、总的功能(GF)因子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患者的强迫症症状越严重,其家庭功能受损越重;强迫症患者家庭功能受损表现在问题解决、沟通、角色、总的功能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