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主要介绍了家庭与儿童青少年功能性躯体症状关系的研究进展,包括流行病学特征、心理社会影响因素及治疗。  相似文献   

2.
50%的成人强迫症患者在童年或青少年期已出现强迫症的早期症状,及早干预可有效降低成人强迫症的患病率。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是有效治疗儿童青少年强迫症的心理疗法之一,但目前其治疗机制尚未明确。近年来,脑影像学发展迅速,为探究CBT治疗的脑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神经影像...  相似文献   

3.
儿童青少年强迫症是儿童青少年期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本文就儿童青少年强迫症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作为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除了与遗传相关,家庭因素在其发生、发 展和干预康复中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依据DSM-5 的分类标准,综述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与家庭的 关系,总结针对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的具有实证研究的非传统的家庭心理干预新模式,希望能为其临 床研究和干预提供方向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父母的人格特征及家庭功能特点,了解强迫症患者的成长环境,为早期预防及家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56名青少年强迫症患者及其父母进行艾森克人格问卷及家庭功能问卷的评定,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及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研究组的精神质、神经质得分高于对照组(t=4.461,P<0.01),外向性得分低于对照组(t=—2.337,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父亲人格各因子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母亲的神经质得分高于对照组(t=3.708,P<0.01);研究组家庭功能在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方面得分高于对照组(t=3.161,P< 0.05).结论 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的母亲存在高神经质特点,其家庭功能有较多问题,可能对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的人格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家庭在儿童强迫症的发展和持续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家庭在儿童强迫症的发展和症状持续中的作用进行文献的回顾、分析和总结。从目前的一些研究当中找到了遗传基因、教养方式、情绪表达、认知风格和家庭环境等几个方面的因素,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局限性。同时,对儿童强迫症的家庭研究的未来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的病因尚未明确,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了儿童青少年OCD家族聚集性的发生。OCD家族史阳性的患者起病年龄更早,OCD患者一级亲属的发病率更高,家庭成员之间的强迫症状维度存在高度一致性,计划功能受损作为OCD的内表型,可能参与了OCD的遗传。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父母人格特征、应激事件、家庭顺应作为儿童生长环境因素可能也参与了家族聚集性OCD的发生,儿童对父母行为的模仿和学习,容易出现与父母类似的强迫特质,成为OCD发病的高危因素。但临床样本收集数量少、缺乏针对儿童青少年OCD的研究给当前探索带来困难。未来研究需更深入地探索OCD家族聚集性的可能原因,及早识别遗传及环境对OCD的影响并及时干预。  相似文献   

8.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和精神健康关系到是否能够健康成长,并更好的适应社会,是全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精神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以及公众对儿童精神卫生的就诊态度进行了详尽介绍.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儿童青少年孤独感的一般情况,观察儿童青少年孤独感与家庭功能的关系.方法 采用UCLA孤独感量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对190名学生及其父母一方进行测试,并分析儿童青少年孤独感情况,以及孤独感与家庭功能的关系.结果 (1)年龄越大,儿童孤独感越强(F=12.95,P<0.01);独生子女孤独感小于非独生子女(t=2.39,P=0.018);父母受教育越高,儿童孤独感越低(F=7.38,10.05;P<0.01);(2)家庭功能评分越差,儿童孤独感越高(r=0.576,P<0.01);情感介入与儿童青少年孤独感呈负相关(t=-2.443,P=0.016).结论 儿童青少年孤独感在年龄、是否独生及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因素上存在差异;儿童青少年孤独感与家庭功能关系密切,情感介入越高,越有利于降低儿童孤独感.  相似文献   

10.
目前,越来越多的儿童青少年到医院的心理门诊就诊,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拒绝上学.拒绝上学行为不仅影响儿童青少年本身的成长和发展,还严重影响他们的家庭和社会功能,对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本文主要对儿童青少年拒绝上学的评估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青少年强迫症与环境影响因素及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选取52例强迫症青少年作为病例组,50例正常青少年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家庭环境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的调查。结果病例组的亲密度、情感表达、娱乐性和控制性得分均低于对照组,矛盾性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的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其他以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的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以及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的积极应对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强迫症与家庭环境、学习环境以及人际环境密切相关,积极的应对方式是预防强迫症的有利条件,应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因素,培养其乐观积极应对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本文目的是对儿童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SSI)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儿童青少年NSSI行为的认识与干预提供参考。NSSI行为是自杀的独立危险因素,不仅严重威胁到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而且也给其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担。本文将对儿童青少年NSSI行为的流行病学、病因学、与其他精神疾病之间的关系以及治疗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
<正>青少年阶段是个体从儿童期向成人期过渡的一个特殊阶段[1],心理发生剧烈变化,很容易发生心理问题[2];心理问题会影响青少年生长发育、学校表现、与同龄人交往,甚至导致自杀[3]。家庭是一个人生命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境,也是最初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近几年逐渐增多,家庭因素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就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做一综述,以便更全面地了解现有因素,继之做出调整,为青少年心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中山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中山市小学和初中共4所学校的2281名学生,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及儿童青少年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281名学生中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8.76%(428名),其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父母抚养组及低收入组外化性行为得分分别高于父母抚养组及中高收入组[(7.08±6.41)vs.(6.12±7.10);(6.63±6.72)vs.(5.93±7.59),P均0.05],非家庭和睦组在内化性行为得分、外化性行为得分及行为问题总分上都高于家庭和睦组(P均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儿童青少年内化性行为得分、外化性行为得分及行为问题总分均与父、母的温暖理解因子得分呈负相关(r=-0.18~-0.13,P均0.01),与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干涉等因子得分呈正相关(r=0.11~0.24,P均0.01)。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相关因素依次是:家庭氛围、父亲温暖理解、母亲过度保护及干涉(P均0.05)。其中,家庭氛围越紧张,父亲温暖理解得分越低,母亲过度保护及干涉得分越高,儿童青少年越倾向于出现行为障碍(P均0.05)。结论中山市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较突出,紧张的家庭氛围、母亲过度保护干涉及缺乏父亲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对行为问题的发生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青少年强迫症发病与生活事件的关系及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状况。方法对50例青少年强迫症患者和323名正常对照者进行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生活质量问卷的评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强迫症组在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应激总量的得分上均显著较高;强迫症组的生活质量评分(28.0±6.1)低于正常对照组(33.8±7.5),差异统计学意义(t=5.249,P〈0.01)。结论青少年强迫症的发病与负性生活事件有关,青少年强迫症的生活质量较正常人差。  相似文献   

16.
家庭因素是引发青少年自杀的重要因素之一。青少年自杀的家庭危险因素包括生物遗传因素及家庭精神健康、家庭关系、家庭结构、家庭功能等家庭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心理弹性的受虐儿童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加工特点。方法使用杨世昌儿童受虐筛查自编问卷从遵义市某小学筛选出90名被试,分为受虐儿童和非受虐儿童,再使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将受虐和非受虐儿童再分别分为高、低心理弹性两组,然后让他们完成点探测任务。结果心理弹性的人际协助可以正向预测受虐儿童对愉快面孔以及愤怒作为无效线索时的反应速度,而家庭支持维度可以正向预测非受虐儿童对愉快面孔的反应速度。结论尽管受虐儿童的家庭支持水平极低,但是家庭环境之外的人际协助可以预测受虐儿童对情绪刺激的认知加工。  相似文献   

18.
以往的研究表明强迫症和秽语抽动症在病因学上有一定联系,强迫症可能是抽动秽语综合征和抽动症的另一种基因表现型。本文通过对54例有严重原发性强迫症的青少年随访2~7年,假设某些患者会发生抽动秽语综合征,以证实两障碍之间存在病因学的联系。方法:入组对象是54例强迫症,平均年龄13.6岁(7~19岁),发病年龄9.9岁(2~16岁),男性36例,女性18例。排除伴有抽动秽语综合征者。检查采用临床会谈、儿童和青少年诊断会谈(DICD)、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NIMH)大体评定量表,做神经系统检查,复习既往病历,了解合并症及人口统计  相似文献   

19.
抑郁障碍是儿童及青少年时期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负担。儿 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执行功能、注意力、学习记忆以及信息加工速度等认知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 损害,并会影响患者的成长、治疗效果及教育和社会功能。本文从神经心理测验的角度综述了儿童青 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不同维度的认知功能损害特征,为早期识别、干预治疗和改善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开封市青少年强迫症的影响因素,为当地青少年强迫症的预防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我院就诊的青少年强迫症患者105例为观察组,105例健康正常青少年为对照组。应用调查问卷的形式,选择特质应对方式问卷观察2组研究对象处事的应对方式,选择家庭环境量表比较2组研究对象的家庭环境,选择父母教养方式量表评价研究对象父母的教育态度和行为,同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开封市青少年强迫症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积极应对评分(30.3±5.6)分,低于对照组的(39.6±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消极应对评分(35.2±6.8)分,高于对照组的(28.3±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情感表达(4.27±1.13)分、亲密度(4.84±1.35)分、娱乐性(3.26±2.05)分均分别低于对照组的(6.12±1.42)分、(7.82±1.55)分、(5.76±1.8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矛盾性(5.47±1.11)分高于对照组的(3.33±1.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情感温暖与理解(41.3±7.0)分低于对照组的(49.1±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惩罚与严厉(19.8±4.8)分高于对照组的(15.3±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积极应对、情感表达、亲密度是开封市青少年强迫症的保护因素,而矛盾性是其危险因素。结论强迫症在开封市青少年人群中较为常见,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具有巨大的危害,应针对开封市青少年人群强迫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做好积极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