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脑血管造影及支架置入术后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静 《包头医学》2007,31(4):243-244
脑血管造影是指使用造影导管在脑血管内注入造影剂,显示脑动脉或静脉系统结构和病变的一种脑血管造影方法,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可明确脑血管狭窄部位、狭窄程度,出血性脑血管病可明确动脉瘤及动脉畸形等。1临床资料①18例支架置入术中,其中颈内动脉系统1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8例,所有患者都伴有严重的神经  相似文献   

2.
目的:脑血管介入术已成为目前治疗脑血管疾病的常用诊疗方法之一,它有着微创及快速恢复的优点,可以使部分患者特别是缺血性脑病患者避免采取开颅手术治疗。现就我科近两年来进行脑血管介入治疗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及治疗措施报道如下,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3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进行综合观察及分析。结果17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成形及支架置入术,11例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成形及支架置入术,9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行介入下动脉溶栓、机械辅助溶栓治疗。术后半年随访,病死率为2.7%(1/37);有后遗症患者13.51%(5/37);复发病例5例占13.51%。结论通过观察介入术后患者的存活率、肢体活动情况、是否有手术并发症等,可以得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在有着介入手术体征情况下实施介入治疗,术后患者情况良好,可以保证中长期疗效,对符合介入治疗的患者应积极采取此措施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脑保护装置下的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2例患者在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中联合使用了脑保护装置,首先将脑保护装置(过滤伞)小心通过狭窄部位放置于颈动脉狭窄的远端并释放,然后再行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观察手术期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及其他并发症。结果22例脑保护装置及支架均成功实施,支架释放前颈动脉的平均狭窄率为(84±9)%,支架成形术后的平均狭窄率降为(21±8)%(P〈0.01),手术期无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结论脑保护装置能有效提高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黄海东  赵凯  屈延  顾建文  杨涛  林龙  张辉 《四川医学》2009,30(12):1849-1851
目的探讨和总结Apollo支架治疗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技术及疗效。方法对12例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者使用Apollo支架行支架成形术治疗,其中椎动脉颅内段狭窄7例,基底动脉狭窄5例,病变狭窄程度均〉70%,狭窄长度2-15mm。结果12例全部技术成功,共放置支架14枚,病变残余狭窄≤20%。在围手术期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临床短期随访3-10个月,临床症状消失10例,明显改善2例,全部患者无脑缺血性事件发生;其中DSA随访5例无支架狭窄。结论运用Apollo支架治疗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其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循环血小板活化和聚集的系列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后1周内血小板活化指标和聚集功能的系列变化。方法2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在CAS术前即刻、术后0.5 h、18 h和6 d的外周血中,分别检测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和纤维蛋白原受体(流式细胞术)、血小板聚集功能(比浊法)、血清可溶性CD 40配体与可溶性P-选择素(酶联免疫吸附法)的变化。患者均于术前应用了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双抗血小板治疗,并于术中应用了栓子保护装置。结果可溶性CD 40配体于术后18 h、6 d与术前即刻比较均有升高,分别2.35(1.14~5.38)ng/ml、4.10(2.27~6.91)ng/ml vs 0.8(0.23~2.38)ng/ml,P〈0.05。可溶性P-选择素于术后6 d与术前即刻比较也有升高(73.03±35.4 ng/ml vs 54.46±28.53 ng/ml,P〈0.05)。而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体、纤维蛋白原受体和血小板聚集于术后没有变化。结论尽管在术前给予双抗血小板药物并术中应用栓子保护装置,血清可溶性CD 40配体与可溶性P-选择素的升高提示CAS后仍存在血小板激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支架治疗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围手术期再出血风险及预后。方法收集23例患者共23枚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对比研究支架植入后破裂和未破裂动脉瘤的围手术期及预后情况。结果破裂的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共12例,均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主要临床表现,未破裂夹层动脉瘤共11例。单纯支架植入10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3例,支架植入均成功。破裂组和未破裂组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8.3%(1/12)和0%(0/11),破裂组出现1例术后24 h内非动脉瘤部位出血。随访的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未破裂组:动脉瘤完全闭塞率为90.9%(10/11),部分闭塞率为9.1%(1/11);破裂组:动脉瘤完全闭塞率为50%(6/12),部分闭塞率为41.7%(5/12),无复发病例。随访过程中均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出现。结论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急性期术中应用支架不会显著增加围手术期再出血的风险,并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推荐将支架作为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治疗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应用支架置入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探讨MMP-9、Hs-CRP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病情程度的判断及冠脉支架置入术后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ACS46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2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5例,同时选择稳定型心绞痛(SAP)23例,正常对照组19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MMP-9,免疲乳胶比浊法测定Hs-CRP,随访其心血管事件半年.结果 AMI组,UAP组,SAP组及对照组血清MMP-9浓度分别为(57.43±13.72)ng/mL.(51.57±11.34)ng/mL、(35.39±10.23)ng/mL.(29.71±9.23)ng/mL,AMI.UAP组明显高于SAP及正常对照组(P<0.01),Hs-CRP分别为(7.23±2.75)mg/L、(6.77±2.59)mg/L,(2.97±1.32)mg/L,(2.32±1.26)mg/L,AMI、UAP组明显高于SAP及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MMP-9.Hs-CRP水平对ACS病变程度的判断及冠脉支架置入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脑血管支架置入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脑血管支架置入术是采用股动脉穿刺的方法将合适的支架通过导管置入脑动脉狭窄部位,以改善脑动脉血液供应,从而改善临床症状。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发展,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因具有微创、安全、并发症少的特点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推崇,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自2004年3月以来,我科行脑血管支架置入术18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并发症。方法:对146例脑血管狭窄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及支架置入术,回顾14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方法。结果:所有146例患者均经系统随访,期限为1-22个月,发生穿刺部位血肿8例,占5.6%,假性动脉瘤2例,占1.4%;颈动脉窦反应24例,占16.4%;高灌注综合征4例,占2.7%;缺血性脑卒中5例,占3.4%;无脑出血及死亡病例。结论:脑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是安全的,正确的术前评估,手术中正规操作,术后正规治疗及术后规范化护理,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可溶性细胞表面分化抗原40及其配体(sCD40/CD40L)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 proteinases-9,MMP-9)在脑梗死后斑块破裂局部和外周血含量的变化,破裂斑块和未破裂斑块炎性因子的变化是否存在差异,并与常规动脉造影组进行对比。方法急性脑梗塞动脉溶栓组和常规血管造影组分别取局部动脉血和外周静脉血进行上述炎症介质测定。结果动脉溶栓组炎症介质显著高于常规血管造影组,但动静脉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s—CRP、sCD40/CD40L和MMP-9在急性脑梗死时明显高于正常,但局部血与静脉血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前后心力衰竭患者血清N端脑钠肽(NT- pro- BN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变化评价CRT疗效的可行性。方法21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行CRT(CRT组),另21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因经济等原因未接受CRT(对照组),两组基础用药相似。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3、6个月的NYHA心功能分级、心电图QRS宽度、LVEDD、LVEF、血清NT- pro- BNP及MMP-9的水平(采用ELISA法)。结果 CRT组治疗前血清NT- pro- BNP和MMP-9水平分别为(912.5±194.2)pmol/L、(682.9±282.1)ng/L,CRT 1、3、6个月血清 NT- pro- BNP 水平分别为(379.8±200.5)、(284.7±151.6)、(185.4±82.0)pmol/L,MMP-9水平分别为(543.5±208.3)、(401.1±144.8)、(383.0±198.4)ng/L;而对照组治疗1、3、6个月血清NT- pro- BNP水平分别为(614.1±234.6)、(572.1±165.6)、(553.6±130.1)pmol/L,MMP-9水平分别为(665.6±227.8)、(641.2±268.6)、(573.7±135.9)ng/L。CRT组术后血清NT- pro- BNP和MMP-9水平显著低于术前及对照组(均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RT后血清中NT- pro- BNP和MMP-9水平显著下降,心功能得到改善,血清MMP-9和NT- pro- BNP可以作为评价CRT疗效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冠心病心绞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70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7例,3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免疫浊度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hsCRP、MMP-9水平。结果 UAP组血浆hsCRP、MMP-9水平为(2.95±0.62)mg/L、(24.29±4.73)mg/L显著高于SAP组的(1.83±0.57)mg/L和(19.83±4.63)mg/L(P〈0.01),两组hsCRP、MMP-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53±0.45)mg/L、(16.21±4.17)mg/L(P〈0.05或P〈0.01)。结论炎症介质在冠心病的发病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血浆hsCRP与MMP-9在反映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及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方面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血红蛋白清道夫受体(CD163)的表达水平和血清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在冠心病(CHD)中的意义,并探讨CD163和sCIMOL与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按照WHO关于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并结合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选择84例冠心病(CHD)患者和20例非冠心病(NCHD)作为研究对象。84例CHD分为三组:急性心肌梗死(AMI)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30例,稳定型心绞痛(sA)24例。四组患者均在入院当天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全血单核细胞表面CD163表达水平(mfi)。采用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标本中的sCD40L水平(ng/ml)。同时测定ESR、CRP。结果四组患者CD163和sCIMOL水平有明显差异(P〈0.01)。CD163的表达水平在AMI组[(85.38±6.89)mfi]明显高于UA组的(65.18±5.52)mfi(P〈0.001)、SA组的(45.26±4.73)mfi(P〈0.001)和NCHD组的(20.95±3.42)mfi(P〈0.001),UA组明显高于SA组和NCHD组(P〈0.001),SA组明显高于NCHD组(P〈0.001)。sCD40L水平在AMI组[(8.48±4.13)ng/Ml]和UA组[(8.72±4.26)ng/mL]明显高于SA组的(4.36±2.68)ng/mL(P〈0.01)和NCHD组的(4.12±1.96)ng/mL(P〈0.01)。CD163的表达水平与sCD40L、ESR和CRP显著正相关(r=0.837,P〈0.001、r=0.722,P=0.001和r=0.734,P=0.001)。结论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的CD163和sCD40L的水平不同,随着冠心病病情加重,CD163和sCD40L的水平逐渐升高,可作为判断冠心病临床类型、评估冠心病危险性的指标。CD163与sCD40L、ESR和CRP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患者血清sCD40L和MMP-9水平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龙川  蔡鑫  邵杉  胡思淦  涂胜 《西部医学》2009,21(7):1105-1107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CHD)患者血清sCD40L、MMP-9水平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84例CHD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9例,稳定型心绞痛(SAP)25例,另外和23例正常对照血清sCD40L、MMP-9的浓度。结果AMI组和UAP组血清sCD40L、MMP-9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和正常对照组(P〈O.05),而AMI组和UAP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SAP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AMI组及UAP组血清sCD40L与MMP-9水平正相关(分别为r=0.974,P〈0.01;r=0.959,P〈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血清sCD40L和MMP-9水平升高明显,可作为预测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邹东华  雷斌  何世安  黄振坚  李婛 《广西医学》2011,33(12):1590-1592
目的 通过检测颈动脉支架置入(CAS)前、后各蛋白标志物(PAPP-A、hs-CRP、MMP-2、MMP-9、IL-6、IL-8、TNF-α、CD40L)在血与尿中水平变化,评估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状态.方法 一过性短暂性脑缺血(TIA)患者20例,小卒中29例,行CAS前、术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检测患...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患者血清sCD40L和MMP-9的变化及相关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中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水平的变化及其与金属蛋白酶-9(MMP-9)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识别和预测的炎症指标。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79例冠心病患者血清sCD40L,MMP-9的浓度。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sCD40L水平[在不稳定心绞痛(UAP)和急性心肌梗死组(AMI)分别为(1.96± 0.84) ng/ml,(2.23 ±0.99 )ng/ml]显著高于稳定性冠心病组(1.20±0.76)ng/ml (P<0.05),而在UAP和AMI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sCD40L水平与MMP-9呈显著正相关(r=0.401, P<0.01)。sCD40L水平与甘油三酯呈正相关(r=0.254, P=0.039),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r=-0.234, P=0.03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清sCD40L和MMP-9水平升高,可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有关,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的标志,CD40L可能通过促使MMP-9的表达而促发急性冠脉综合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与在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关系。方法 (1)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40例活动期RA患者(RA组)及20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清MMP-3水平;(2)40例活动期RA患者经来氟米特(LEF)治疗2周4、周8、周、12周、24周,分析MMP-3水平变化及其与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 (1)RA组血清MMP-3浓度为(158.63±36.91)ng/ml,高于对照组的(30.97±14.26)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RA组血清MMP-3水平与肿胀指数、压痛指数、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X线分期评分、疾病活动度积分(DAS28)成正相关(r分别为:0.334、0.363、0.512、0.436、0.509、0.493,P均〈0.05),与晨僵时间无相关关系(r=0.212,P〉0.05);(3)RA组不同X线分期:Ⅰ期(118.72±37.29)ng/ml与Ⅱ期(154.62±26.59)ng/ml、Ⅱ期与Ⅲ期(174.55±21.70)ng/ml、Ⅲ期与Ⅳ期(200.78±20.56)ng/ml,MMP-3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4)RA组治疗2周4、周、8周1、2周2、4周血清MMP-3水平分别为(156.48±40)ng/ml、(132.23±35.91)ng/ml(、114.75±22.57)ng/ml(、102.26±20.49)ng/ml(、108.14±47.62)ng/ml,MMP-3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治疗后2周外,P均〈0.05);(5)RA组晨僵时间、肿胀指数、压痛指数、ESR、CRP、RF、DAS28等治疗后24周较治疗前均改善(P均〈0.05);(6)治疗终点病情缓解9例,血清MMP-3浓度(71.26±24.39)ng/ml仍高于对照组(P〈0.01);(7)经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基线水平的疗效影响因素有MMP-3、RF、压痛关节数。结论活动期RA患者血清MMP-3的水平比正常人升高,MMP-3在RA的病情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MMP-3与骨侵蚀关系密切,是RA关节破坏的重要因素,其水平影响RA的预后,可能是预测关节破坏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早期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血清炎性因子、凝血4项的影响。方法: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A、B 2组。A组(25例)口服辛伐他汀20 mg/d,B组(25例)口服辛伐他汀40mg/d,治疗前后分别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凝血4项,随访3个月和6个月。结果:A和B组患者血清hs-CRP、sCD40L、MMP-9在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后均有明显下降(P〈0.05),且B组较A组更明显。A组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在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后无明显改变(P〉0.05);B组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凝血酶时间在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后明显延长,且纤维蛋白原明显降低(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使用辛伐他汀可抑制患者炎性反应,且大剂量同时具有抗凝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观察老年人慢性缺血性肾病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及其抑制物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ssue inhibitor of matrixmetalloproteinase-1,TIMP-1)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慢性缺血性肾病发病机理中的可能作用及意义。方法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30例老年慢性缺血性肾病患者及22例对照组血清中MMP-9及TIMP-1的水平,并分析两者与血清总胆固醇及肌酐的相关性。结果慢性缺血性肾病组血清MMP-9和TIMP-1的水平分别为(346.9±14.3)ng/ml、(112.9±10.5)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两者的水平(91.6±7.5)ng/ml、(57.4±3.9)ng/ml,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MP-9、TIMP-1水平与总胆固醇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7231,r=0.6415,P均〈0.05),与血清肌酐无相关性。结论MMPO和TIMP-1参与了慢性缺血性肾病的发病机理,可能是肾缺血损伤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