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保护性通气联合药物对肺癌患者围术期的影响。方法 80例ASA分级Ⅰ~Ⅱ级拟行肺癌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4组(n=20):空白对照组(R组),保护性通气组(A组),保护性通气+依达拉奉处理组(B组),保护性通气+乌司他丁处理组(C组)。所有患者行常规全身麻醉,双腔支气管插管辅助通气,R组设定潮气量为9ml/kg,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OLV)前10min给予100ml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A组在OLV前10min给予保护性通气策略:潮气量6ml/kg+5cmH2OPEEP,并等量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B组在OLV前10min行A组通气方式,给予0.5mg/kg依达拉奉注射液稀释于等量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C组在OLV前10min行A组通气方式,并给予5000U/kg乌司他丁稀释于等量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分别于麻醉诱导后(T0)、OLV60min(T1)、术后120min(T2)抽取动脉血5ml,测定血清中肺表面活性蛋白D(SP-D)、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8(IL-8)、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水平。结果 在T1、T2时间点,与R组比较,A、B、C组的SP-D、TNF-α、IL-8水平降低(P<0.05),与A组比较,B、C组降低(P<0.05),B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时间点,A、B、C组的MDA水平较R组降低,其中B、C组较A组降低(P<0.05),B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的SOD水平较R组升高(P<0.05),其中B、C组较A组升高(P<0.05),B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保护性通气联合药物应用于肺癌患者能显著降低术中气道压力,改善氧合状况,有效抑制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发挥肺保护作用,其中肺保护性通气联合依达拉奉药物干预与肺保护性通气联合乌司他丁药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徐朴  吴敬医  陈美银  陈永权 《安徽医学》2020,41(11):1309-1313
目的 分析妇科腹腔镜手术中低潮气量通气联合肺复张对患者肺氧合功能及动脉血气的影响。方法 选取马鞍山市人民医院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择期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潮气量组(L组,n=35)和对照组(C组,n=35)。气管插管后L组给予低潮气量通气,术中间断行手控肺复张;C组给予常规潮气量通气。检测两组患者在入室时(T0)、气腹后10分钟(T1)、30分钟(T2)、60分钟(T3)及停止气腹后10分钟(T4)时动脉血气;观察并比较T0~T4时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肺顺应性(CL)和术后通气相关不良反应,计算氧合指数(OI)和肺内分流率(Qs/Qt)情况。结果 L组T2、T3时MAP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组T3时HR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组T2、T3时Ppeak、Pplat低于C组,T2、T3、T4时CL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组T1、T2、T3时二氧化碳分压(PaCO2)、PETCO2高于C组, T2、T3时Qs/Qt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 h内两组患者通气相关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妇科腹腔镜手术中,L通气联合肺复张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肺氧合功能,降低肺内分流,维持内环境稳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麻醉意识深度指数 (cerebral state index, CSI)与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 BIS)在监测儿童静脉麻醉深度中的相关性和一致性,评价CSI用于儿科监测的可行性。方法 择期全身麻醉下行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手术的患儿60例,按年龄分为学龄前组(A组,3~6岁)25例和学龄组(B组,7~15岁)35例,ASA I~Ⅱ级,两组均给予丙泊酚2.5mg/kg、顺式阿曲库铵0.1mg/kg、芬太尼1μg/kg全身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麻醉维持期设定BIS目标值为65,采取闭环模式自动调整丙泊酚泵注给药速度,瑞芬太尼0.25~0.33μg/(kg·min)持续泵注。记录两组患儿入室时(T1)、诱导完成时(T2)、手术开始时(T3)、手术30min(T4)、60min(T5)、90min(T6)、停药时(T7)、拔除气管导管时(T8)、出室前(T9)的CSI、BIS,并记录苏醒期T7~T9时的改良清醒镇静评分MOAA/S (Modified 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 scale)值。结果 A组T1~T2诱导期、T3~T6维持期、T7~T9苏醒期CSI与BIS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88、0.79和0.78(P<0.05);T1~T6时CSI低于BIS(P<0.05),T8~T9时CSI高于BIS(P<0.05);T7~T9的CSI与MOAA/S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87(P<0.05),BIS与MOAA/S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82(P<0.05)。B组诱导期、维持期、苏醒期CSI与BIS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87、0.84和0.69(P<0.05);T1、T3~T5时CSI低于BIS(P<0.05),T8~T9时CSI高于BIS(P<0.05);苏醒期CSI与MOAA/S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77(P<0.05),BIS与MOAA/S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75(P<0.05)。A、B组山形图示两组CSI与BIS在维持期一致性好,苏醒期一致性弱。结论 CSI与BIS在学龄前和学龄儿童静脉麻醉状态下具有良好的相关性;CIS在苏醒期能更好反映意识水平的变化,可用于评估3岁以上儿童静脉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对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和动脉硬化指数的影响。方法 65例接受CAPD患者,根据其服用降压药物不同分为ARB(缬沙坦)组(A组)和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RB组(B组)两组,两组降压目标均为≤140mmHg/90mmHg,每间隔6个月定期至门诊随访,共随访24个月,即入选时(T0)、6个月(T6)、12个月(T12)、18个月(T18)、24个月(T24)。于随访各时点记录两组患者的血压、血肌酐、脑钠肽、尿量、超滤和肌酐清除率及心脏超声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心胸比等,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同时观察T0、T12和T24时动态血压监测,测定血压变异率并通过一系列计算获取动态动脉硬化指数。结果 与基础值T0比较,降压治疗第18个月后两组LVMI均明显下降(P<0.05);与B组相应时点比较,A组T6、T12、T18和T24时点LVMI显著降低(P<0.05)。与各组基础值比较,治疗后心胸比值下降(P<0.05);A组T12、T18和T24时点心胸比和脑钠肽值较B组相应时点降低(P<0.05)。与B组比较,A组T12和T24时间点24h收缩压变异、24h舒张压变异和动脉硬化指数显著降低(P<0.05)。心力衰竭再次住院率A组(5.4%)显著低于B组(11.6%)。结论 ARB能促进其CAPD患者左心室肥厚的消退,降低血压变异和动脉硬化指数,可减少因心力衰竭再次住院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下肢神经(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全身麻醉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用于老年患者单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恢复的不同。方法 选择择期行单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80例, 随机分为神经阻滞(NB)组(n=40)与全身麻醉(GA)组(n=40)。NB组先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0.4%罗哌卡因50ml), 随后静脉诱导置入喉罩保留自主呼吸, GA组直接静脉诱导, 插入气管导管, 控制呼吸。麻醉维持两组均采用TCI泵注。分别记录两组入室麻醉前(T0)、喉罩置入或气管插管即刻(T1)、切皮(T2)、止血带1h(T3)、松止血带5min(T4)、拔除喉罩或气管导管即刻(T5)、术后6h(T6)、术后24h(T7)时的平均动脉血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 术后6、24、48h视觉模拟评分(VAS), 术后6、24、48h进行简易智力状况检查法(MMSE)评分以评估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情况。术后48h行床旁X线胸片和心电图检查。记录与麻醉相关的不良反应(苏醒时躁动、术后恶心、呕吐、咽喉疼痛、呼吸系统不良事件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等)。结果 MAP在T1、T3、T5、T6时点GA组均明显高于NB组(P<0.05)。GA组在T1、T3、T5、T6时点MAP均高于T0(P<0.05)。T4期GA组低于NB组(P<0.05)。GA组HR在T1、T3、T5、T6时点均高于T0(P<0.05)。GA组和NB组T4时点HR均高于T0时点(P<0.05)。SpO2在T6、T7时点NB组均高于GA时点(P<0.05)。术后6、12hVAS NB组低于GA组(P<0.05), 但24hVAS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MSE评分降低在6、24h时发生率GA组高于NB组(P<0.05)。NB组术后恶心、呕吐及咽喉疼痛发生率低于GA组(P<0.05)。GA组有15例苏醒时发生躁动, 8例发生术后肺部感染, 5例肺不张, 3例出现室性心律失常, 1例出现异常Q波, NB组有2例苏醒时发生躁动, 1例发生术后肺部感染, 无心血管不良事件。结论 下肢神经阻滞联合喉罩保留自主呼吸全身麻醉用于老年患者单膝关节置换术能够改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 并可减轻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6.
匡燕  肖广莉  沈伯雄 《安徽医学》2016,37(11):1355-1358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辅助臂丛麻醉的镇静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行臂丛麻醉手术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A、B、C组,每组40例。A组术前予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4 mg/kg;B组在阻滞前10 min静脉泵入0.5μg/kg右美托咪定,10 min泵完;C组在阻滞前10 min静脉泵入0.5μg/kg右美托咪定,10 min泵完,同时术前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4 mg/kg。记录3组患者给药前(T0)、给药10 min后(T1)、20 min后(T2)、30 min后(T3)、60 min后(T4)以及手术结束时(T5)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及警觉/镇静(OAA/S)评分。结果 与B、C两组比较,A组患者的感觉完全阻滞时间、运动完全阻滞时间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33、5.849,P=0.007、0.004)。与给药前(T0)HR、MAP和OAA/S评分相比,A组仅T1时显著降低,C组T1~T4均显著降低(P均<0.05);B组各个时刻均保持平稳(P均>0.05);组间上述各指标比较,A组患者T1时刻低于B组,C组患者T1~T4时刻均低于B组,且T2~T4时刻低于A组(P均<0.05);3组的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术中因心率减慢而给予阿托品治疗的例数多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0,P=0.02)。结论 右美托咪定辅助臂丛神经阻滞具有较高的镇静效果和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对肝脏切除手术患者肺换气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7月在笔者医院进行肝切除手术患者45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于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A组快速输注琥珀酰明胶行AHH;B组常规速度补液,记录两组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指标、液体出入量、麻黄碱用量和术野Fromme评分;分别于术前(T0)、AHH后30min (T1)、AHH后6h (T2)、AHH后24h (T3)抽取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计算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和分流率(Qs/Qt)值,测定血浆IL-1β、IL-10、TNF-α浓度。结果 A组MAP在稀释后(硬膜外起效)、肿块切除后、术毕较平稳,B组则下降明显,A组稀释后CVP高于稀释前及B组同时相值(P<0.05),但均值处于正常范围。A、B两组输液量、总出血量、尿量及术野Fromm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输血量及麻黄碱用量明显低于B组(P<0.05)。与T0时比较,两组A-aDO2在T1、T2、T3升高(P<0.05),且T2、T3时点A组A-aDO2高于B组(P<0.05);两组T1、T2、T3时点的IL-1β、IL-10及TNF-α水平升高(P<0.05);且T2、T3时点A组IL-1β、IL-10及TNF-α水平高于B组(P<0.05)。结论 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用于肝脏切除手术可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但同时激发炎性反应和围术期肺换气功能障碍,是实施高容量血液稀释可能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氢吗啡酮复合右美托咪定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择期拟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40例:A组患者术毕给予舒芬太尼2.0μg/kg进行术后镇痛;B组患者术毕给予舒芬太尼1.5μg/kg+氢吗啡酮0.15mg/kg进行术后镇痛;C组患者术毕给予舒芬太尼1.0μg/kg+氢吗啡酮0.15mg/kg+右美托咪定2.0μg/kg进行术后镇痛。3组术后镇痛泵总量为100ml,持续镇痛量2ml/h,单次负荷剂量2ml,锁定时间15min。分别于术前(T0)、术后2h(T1)、4h(T2)、8h(T3)、12h(T4)、24h(T5)及48h(T6)时记录3组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及呼吸频率(RR);记录3组患者T1~T6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Ramsay镇静评分;记录3组患者术后48h内单次自控镇痛(PCA)平均按压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B组和C组患者T1~T6时HR、MAP均较A组更平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患者T1~T3时的VAS和Ramsay镇静评分均低于A组(P<0.05),且C组患者T1~T3时的VAS和Ramsay镇静评分均低于B组(P<0.05)。B组和C组患者术后48h内的PCA平均按压次数低于A组,而C组患者术后48h内的PCA平均按压次数低于B组(P<0.05)。B组和C组患者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 氢吗啡酮复合右美托咪定应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较好,可减少舒芬太尼的用量,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复合不同剂量丙泊酚用于无痛人流术的有效剂量和安全性。方法:88例拟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18~40周岁年轻女性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丙泊酚Ⅰ、Ⅱ、Ⅲ组,使用丙泊酚的剂量分别为1.5、2.0、2.5 mg/kg,每组再根据Dixon序贯法依次给予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统计并测算半数有效量(median effective dose,ED50),即50%患者对手术刺激产生体动反应时所需的艾司氯胺酮剂量,麻醉中连续监测患者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和脉搏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O2),以及麻醉、苏醒时间和围术期不良反应等资料。结果:①3组艾司氯胺酮的ED50依次减少,分别为0.320、0.244、0.167 mg/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②丙泊酚Ⅲ组手术开始时(T1)的HR较麻醉前(T0)明显下降(P < 0.05),其余两组则无明显差异;丙泊酚Ⅱ组和Ⅲ组T1的MAP较T0明显下降(P < 0.05),丙泊酚Ⅲ组T1的 MAP显著低于Ⅰ组(P < 0.05);③各组有效病例恢复室滞留时间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 < 0.05);④丙泊酚Ⅲ组低血压、呼吸抑制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余两组(P < 0.05),丙泊酚Ⅰ组术中呛咳、苏醒后头痛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余两组(P < 0.05)。结论: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 2.0 mg/kg 丙泊酚复合艾司氯胺酮的麻醉方案综合效果最适宜,其中艾司氯胺酮的 ED50、ED95分别为 0.214、0.334 mg/kg。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七氟烷预处理对肝脏部分切除术患者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和机制。方法 选择择期行肝脏部分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观察组采用静吸复合麻醉,并于肝门阻断前吸入2%的七氟烷30min,洗脱15min。于术前(T0)、手术结束(T1)、24h(T2),术后3天(T3)、5天(T4)、7天(T5)各个时间点取中心静脉血,检测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检测炎性因子TNF-α、IL-6、IL-10,记录术后住院天数。结果 观察组血清AST、ALT、MDA、TNF-α和IL-6浓度于术后明显升高,观察组AST、ALT和MDA在T2、T3、T4和T5等时间点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TNF-α和IL-6在T1、T2、T3和T4等时间点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OD和IL-10浓度于术后明显升高,而对照组变化不明显,观察组血清SOD和IL-10浓度于T1、T2、T3、T4和T5等时间点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七氟烷预处理能减轻肝脏部分切除术患者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是通过抑制TNF-α、IL-6激活和释放,抑制氧自由基的生成和脂质过氧化,促进IL-10的激活和释放来达到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基于患者主观整体营养状况评估量表(PG-SGA)联合生物电阻抗相位角分析技术的个性化营养干预在胃癌化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3~12月庐江县人民医院肿瘤科收治的70例胃癌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基于营养风险筛查(NRS 2002)开展营养干预,观察组基于PG-SGA和生物电阻抗相位角分析技术开展个性化营养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入组时(T1)、干预第3天(T2)、干预第7天(T3)、干预第14天(T4)时营养状态和T1~T4期间化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T1~T4期间,两组胃癌化疗患者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B)、身体总水分(TBW)、肌肉量(LM)、去脂体质量(FFM)及体质量(Wt)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时间效应和交互效应;T1~T4期间,观察组白细胞<4.0×109/L、血红蛋白<110 g/L、谷草转氨酶>40 U/L、谷丙转氨酶>40 U/L以及≥2级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PG-SGA联合生物电阻抗相位角分析技术的个性化营养干预更有利于改善胃癌化疗患者营养状态,减少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右美托咪定(Dex)喷鼻在小儿深静脉穿刺置管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择期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患儿共90例,年龄2~6岁,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成3组,每组30例:A组患儿于穿刺前30min将咪达唑仑0.2mg/kg进行喷鼻;B组和C组患儿分别于穿刺前30min将Dex 1.0μg/kg或2.0μg/kg进行喷鼻。待患儿睫毛反射消失后即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记录3组患儿喷鼻前10min(T0)、喷鼻后30min(T1)、睫毛反射消失时(T2)、穿刺开始即刻(T3)、穿刺开始后5min(T4)、穿刺结束时(T5)、穿刺结束后10min(T6)及30min(T7)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及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3组患儿喷鼻前10min、喷鼻后10、20和30min时的脑电双频指数(BIS)及警觉与镇静评分(OAA/S评分)。记录3组患儿与家长分离时镇静情绪评分和静脉穿刺接受程度评分。记录3组患儿穿刺前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儿术中血流动力学均较平稳。与A组和B组同时点比较,C组患儿喷鼻后10~30min的BIS及OAA/S评分均降低(P<0.05)。与A组和B组比较,C组患儿与家长分离时的镇静情绪评分及静脉穿刺接受程度评分均升高(P<0.05)。与A组和B组比较,C组患儿睫毛反射消失时间缩短(P<0.05),而麻醉苏醒时间无延长(P >0.05)。与A组和B组比较,C组患儿术中高血压、窦性心动过速、体动反应等发生率及术后躁动不安发生率均降低(P<0.05)。B组和C组患儿喷鼻刺激发生率均低于A组(P<0.05)。结论 Dex(2.0μg/kg)喷鼻用于小儿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可有效地提高患儿的依从性,具有较好的镇静和镇痛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可安全应于临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地佐辛用于小儿先心病快通道麻醉术后镇痛的效果及相应并发症。方法 60例ASAⅠ或Ⅱ级行房缺、室缺修补的患儿,根据镇痛药物的不同,按随机、双盲方法分为生理盐水组(A) 组(n=20),地佐辛肌内注射组(B) 组(n=20)和地佐辛静脉注射组(C)组(n=20)。分别于关闭胸骨时(约手术结束前20min)给予生理盐水,地佐辛0.2mg/kg肌内注射,地佐辛0.1mg/kg静脉注射。观察记录3组患儿手术结束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转出ICU时间,并记录麻醉苏醒时(T1)、拔管时(T2)、转出ICU时(T3)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疼痛学VAS评分及镇静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与A组相比,B、C两组患儿,各时点的血流动力学更稳定,镇痛镇静程度较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苏醒时间较A、C组时间长,但ICU停留时间较之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C相比,在转出ICU时,镇痛镇静指数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儿要求额外镇痛例数较多,A组、C组各有1例发生恶心、呕吐。A组有3例发生寒战。结论 地佐辛应用于小儿快通道心脏麻醉术后镇痛效果安全、确切,且肌内注射时的镇痛效果更持久,不良反应最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纳布啡复合丙泊酚静脉全身麻醉用于无痛结肠镜检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择期行无痛结肠镜检查术的患者60例,年龄35~65岁,采用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纳布啡复合丙泊酚组(N组,n=30)及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S组,n=30)患者分别静脉注射纳布啡0.1mg/kg及舒芬太尼0.1μg/kg,静脉注射时间均>60s,给药5min后两组均静脉注射丙泊酚1.0mg/kg,镜检过程中丙泊酚泵注速率为4~6mg/(kg·h)。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后即行结肠镜检查术。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诱导时间、检查操作时间、麻醉苏醒时间、恢复时间及术中丙泊酚用量。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5min(T0)、睫毛反射消失时(T1)、检查开始即刻(T2)、镜身过脾曲时(T3)、镜身过肝曲时(T4)、术毕时(T5)、术毕后5min(T6)及术毕后10min(T7)时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及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及术毕清醒后5、15、30、45、60min时视觉模拟评分(VAS)和Ramsay镇静评分。记录两组患者术毕清醒后60min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麻醉诱导时间、检查操作时间、麻醉苏醒时间、恢复时间及丙泊酚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0~T7时的MAP、HR、RR及Sp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毕5~60min时的VAS、Ramsay镇静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高血压、窦性心动过速、呛咳、体动反应、呃逆及注射痛等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N组患者术毕清醒后60min内的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及躁动不安发生率均较S组降低(P<0.05)。结论 剂量为0.1mg/kg的纳布啡复合丙泊酚静脉全身麻醉用于无痛结肠镜检查术的临床效果较好,且不增加患者术后的不良反应,可安全应于临床。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外侧弓状韧带上腰方肌前侧阻滞(anterior quadratus lumborum block at the lateral supra-arcuate ligament, QLB-LSAL)与腹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 TAPB)对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患者6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即外侧弓状韧带上腰方肌前侧阻滞组(Q组)和腹横肌平面阻滞组(T组),每组各31例。记录术前(D0)、术后24h(D1)及48h(D2)QoR-40评分;记录术后2h(T1)、6h(T2)、12h(T3)、24h(T4)、48h(T5)静息与运动时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记录手术时长;记录术后48h内补救镇痛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Q组患者术后QoR-40量表评分明显高于T组患者(P<0.05);Q组患者术后T2、T3、T4、T5时间点静息及运动时疼痛VAS评分低于T组(P<0.05),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少于T组(P<0.05)。结论 与TAPB比较,QLB-LSAL可以提高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神经阻滞方法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择期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2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其麻醉方法不同分为三组: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组(A组)、胸段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组(B组)和单纯全身麻醉组(C组)。A组行超声引导下T4-5椎旁神经阻滞:0.5%罗哌卡因+地塞米松5 mg 20 mL;B组行T5-6或T6-7间隙硬膜外穿刺,硬膜外注射1.4%利多卡因5 mL;C组无特殊处置。比较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液量等术中情况;统计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监测入室时(T0),麻醉诱导后5 min(T1),手术开始时(T2),手术开始后20 min(T3),清醒即刻(T4)各时间点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比较三组去甲肾上腺素使用时间及用量。结果 A组较C组瑞芬太尼使用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时比较A、B两组患者T1、T2、T3时平均动脉压显著降低(P<0.05),但A、B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麻醉诱导后3组患者心率都有所下降,手术开始时及清醒即刻三组患者心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心率下降更明显,A组次之。A、B两组患者去甲肾上腺素使用时间及使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患者去甲肾上腺素使用时间及使用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相比,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也会引起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血压下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影响。方法 将62例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单纯全身麻醉(对照组,n=31)、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联合组,n=31)。比较两组的围术期相关指标、血流动力学及POCD的发生情况。结果 联合组丙泊酚用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从T2时刻起,对照组HR水平较T0时刻显著升高,MAP水平则显著降低(P<0.05),且联合组T2、T3、T4时刻的MA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天,对照组MMSE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且低于联合组(P<0.05);联合组POCD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减少麻醉药物用量,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提高术后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拓展“慢阻肺与中医多系统相关”理论的现代研究与应用范围,本实验立足于肺病及肝,从缺氧角度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模型大鼠不同分期下血气分析变化与肝功能损害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清洁级健康雄性 Wistar 大鼠24只,随机分成3组:正常组(A组),COPD模型组(B组)及COPD急性加重组(C组),每组8只.采用改良熏香烟加气管内注脂多糖的方法建立COPD模型,造模结束后第2天滴加脂多糖建立COPD急性加重模型.6 h后取血进行血气分析及肝功能检测,光镜、电镜下观察肝脏病理及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与A组比较,B组pH值、动脉氧分压(PaO2)降低(P<0.05),C组pH值、PaO2降低(P<0.01);两实验组PaO2和血氧饱和度(SaO2)显著下降(P<0.01),而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显著升高(P<0.01);C组与B组比较,pH下降(P<0.01),PaO2下降(P<0.01),PaCO2升高(P<0.01),SaO2下降(P<0.01);与A组比较,B组大鼠谷丙转氨酶(ALT)升高(P<0.05)、总结合胆红素(TBIL)显著升高 (P<0.01),白蛋白(ALB)下降(P<0.05),碱性磷酸酶(AKP)无统计学意义.C组大鼠ALT、TBIL、AKP显著升高(P<0.01),ALB显著下降(P<0.01);与B组比较,C组ALT升高(P<0.05)、TBIL显著升高(P<0.01),ALB下降(P<0.05),AKP升高(P<0.05).且 pH值、PaO2与ALT、TBIL结果呈显著负相关(P<0.01);PaCO2与ALT、TBIL结果呈显著正相关(P<0.01).A组、B组、C组光镜、电镜下肝脏损伤程度依次加重.[结论] COPD模型大鼠随着缺氧、二氧化碳潴留程度的增加,肝功能损害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下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将64例接受下肢骨折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32)采用单纯全身麻醉,联合组(n=32)采用全身麻醉联合B超引导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术中不同时刻血流动力学状态、麻醉药物用量、苏醒时间及苏醒后躁动发生情况。结果 T2时刻,联合组和对照组HR、MAP均较T1时刻明显下降(P<0.05),T3~T5时刻,联合组HR、MAP均与T1时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均明显高于T1时刻水平(P<0.05)。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明显缩短(P<0.05)。联合组苏醒后躁动的发生率、躁动程度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行下肢骨折手术,可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镇痛药物用量,促进早期苏醒和拔管。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对老年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择期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时氧合和无效腔通气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COPD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30):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D组诱导前静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10min),随后0.3μg/(kg·h)泵注至术毕;C组给予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测定入室时(T0)、气管插管成功后(T1)、人工气腹体位后30min(T2)和60min(T3)动脉血气值。观察气管插管成功后(T1)、人工气腹体位后30min(T2)和60min(T3)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和动态肺顺应性(Cdyn),计算无效腔率(VD/VT)和氧合指数(OI)。结果 与C组比较,D组T2和T3时点氧合指数均升高(P<0.05,P<0.01),Ppeak下降和Cdyn显著升高(P<0.05,P<0.01);而两组间pH、PaCO2和Ppla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醉后D组VD/VT呈降低趋势,与C组比较,D组T2和T3时点VD/VT显著下降(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术中输注可显著降低中度COPD患者的气道压力,降低无效腔通气率,改善肺内氧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