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后QTc间期的变化与溶栓效果的关系。方法 56例AMI患者溶栓后分再通组33例,无再通组23例。测量2组溶栓前及溶栓后第1,2,4,6,8天QTc间期并进行比较。结果 溶栓前2组的QTc间期均延长,2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溶栓后2组间第1,2,4天之间亦无显著性差异,而第6.8天2组间均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且再通组QTc间期的最大峰值较无再通组提前2天出现。同时其再通后的QTc间期缩短速度较无再通组要快。结论 溶栓再通可使AMI患者QTc间期的最大峰值提前出现且迅速缩短,而这些变化对判断溶栓疗效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再灌注治疗(reperfusion treatment)是指用溶栓剂或球囊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和重新恢复血流.再灌注治疗已成为当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关键性措施,并使AMI的预后明显改观.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急性心肌梗死 (AMI)再灌注治疗的目标是尽早重建那些因梗死相关血管 (IRA)的血栓栓塞、功能和存活受到严重威胁的心肌组织的血流灌注。因此 ,AMI再灌注治疗的目标不仅要保持心外膜上游血管的开通以维持正常的前向血流 ,而且还要恢复其下游心肌组织水平的血流灌注。1 心肌缺血再灌注发展史Braunwald与Maroko于 1974年提出了通过改善心肌氧供和限制心肌细胞“自溶”来限制梗死面积的治疗策略 ,开创了AMI治疗的新纪元。他们用于分析AMI范围的检测技术包括绘制心前区ST段抬高的图形及心肌梗死血清标记物曲线谱…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分析重庆地区急性心肌梗死(AMI)一般情况和临床治疗状况.方法 回顾分析重庆市1010例AMI住院病历,记录其一般情况、病史特征、诊断、治疗方式及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325例,占32.2%,直接PCI 91例,占9.0%,药物溶栓治疗122例,占12.1%;药物使用:肝素/低分子肝素86.6%,他汀类80.8%,硝酸酯类76.7%,阿司匹林90.1%,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74.7%,ACEI/ARB 74.2%,β受体阻滞剂55.1%;逐年比较,他汀类、阿司匹林、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及肝素/低分子肝素使用率有提高,ACEI/ARB和β受体阻滞剂的实际/适宜使用率呈增加趋势.结论 重庆地区AMI早期再灌注治疗及药物治疗距<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要求尚有差距.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不同再灌注治疗方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和预后。方法:119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57例行静脉溶栓、14例行冠状动态内容栓(PTCR)、12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结果:静脉溶栓治疗冠状动脉再通率为52.6%,其中,AMI发生〈6h者再通率为67.6%,〉6h者再通率仅为20%。PTCR再通率为50%。急诊PTCA手术成功率为91.7%,2例植入冠状动脉支架成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左卡尼汀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解放军251医院住院AMI患者11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8例,两组均行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治疗组在使用UK前10~30 min左卡尼汀2.0 g加入5%葡萄糖(糖尿病患者用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2~3 h内滴完,每日1次,4周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血压、心率、血清肌酸激酶(CK)、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T(CTnT)、心肌梗死面积(MIS)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126.78±18.00)/(85.30±12.00)mm Hg、(73±5)次/min、(3.75±1.37)、(4.66±0.42)、(2.26±0.38)、(10.4±3.8)及(0.54±0.38)]的改变治疗后与对照组[(130.60±19.50)/(84.85±9.00)mm Hg、(94±7次/min、(23.87±7.40)、(10.83±0.91)、(8.22±0.45)、(23.8±3.9)及(0.41±0.3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尼汀具有抗AMI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可减少心肌耗氧量,减少心肌酶的释放,缩小心肌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8.
林绍霞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6,(4):381-382
目的探讨洋地黄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再灌注后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再灌注后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本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8例患者再灌注后3d给予洋地黄治疗,观察组38例患者再灌注后2h给予洋地黄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效果并进行统计对比。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74%(36/38),高于对照组的76.32%(2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收缩压(SBP)、心率(HR)、射血分数(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等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再灌注后患者早期给予洋地黄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的左室功能,且用药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性别差异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 1999年 1月~ 2 0 0 3年9月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32 5例 ,按性别分为女性组 (84例 )和男性组 (2 4 1例 ) ;其中 172例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CI组 ) ,15 3例进行静脉溶栓 (静脉溶栓组 ) ,记录住院期间所有死亡原因、非致死性再梗死及其复合终点事件以及 6个月随访期间心脏事件的情况。结果 女性组的平均年龄为 (6 9.3± 10 .2 )岁 ,明显高于男性组的 (6 0 .7± 12 .6 )岁 (P <0 .0 1) ,且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比例明显增高 (P <0 .0 5 )。对年龄作校正后 ,住院期间女性的死亡率与男性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其他各主要及次要终点事件的差异均无显著性。静脉溶栓组中 ,女性死亡率高于男性 (P <0 .0 5 ) ;PCI组中 ,男、女患者死亡率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尽管女性较男性高龄且糖尿病、高血压的发病率也较高 ,但接受直接PCI治疗的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与男性患者相似 相似文献
10.
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的主要治疗目的是实现梗死相关动脉快速、充分、持续性再灌注,以挽救濒死的心肌,降低病死率,保护左心室功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分析心肌梗死(MI)患者住院治疗状况。[方法]2004年1月至2008年5月心肌梗死患者,对治疗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50.9%的AMI患者行急诊PCI,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ACEI/ARB、他汀类药物、中药的使用情况较好,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偏低。[结论]MI治疗基本上遵循了国际上公认的指南,但β受体阻滞剂使用仍有提升的空间,中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其疗效缺乏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急性闭塞导致前向血流中断,心肌严重持久缺血而坏死,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20世纪80年代以来,再灌注治疗的开展使梗死相关动脉(IRA)尽早并最大程度地开通,恢复再灌注,挽救濒死的心肌,缩小梗死面积,限制左心室重构,保护心功能。再灌注治疗包括介入和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尿激酶(UK)溶栓后冠脉再通率。方法:分析42例AMI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再通者心电图演变,再灌注心律失常。结果:溶栓再通率59.5%,再通者再灌注心律失常率72%。结论:溶栓可挽救濒死的心肌,有效保护心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长期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单纯静脉溶栓、静脉溶栓+延迟PCI以及未再灌注治疗患者,了解其心功能变化及严重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以对AMI治疗的几种方法作出评价,更好地指导基层医院治疗.方法 选择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137例,分为再灌注治疗组108例(包括急诊PCI组29例,静脉溶栓组43例,静脉溶栓+延迟PCI组36例)和未再灌注治疗组29例,连续观察3个月至3年,对其心功能变化及严重心脏事件发生情况进行统计比较和分析.结果 再灌注治疗组远期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组(P<0.05);LVEF≥50%者高于未再灌注组(P<0.05);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其中以急诊PCI组与3 h内溶栓远期效果最佳.结论 AMI后行再灌注治疗与未行再灌注治疗远期疗效有显著差别.其中3 h内溶栓与急诊PCI组,溶栓失败后行补救性PCI与3 h内溶栓及急诊PCI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一种严重类型,快速、有效的院前急救治疗可明显降低死亡率及改善预后。目前院前急救在我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要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加快院前急救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经尿激酶静脉溶栓加即刻准备的支架植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AMI患者中,直接冠脉支架植入20例(直接支架组),尿激酶静脉溶栓加即刻准备的支架植入30例(溶栓支架组),尿激酶静脉溶栓30例(溶栓组)。均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以Timi血流分级判断梗死相关冠状动脉(IRA)开通、血栓、慢复流情况;记录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出院前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直接支架组IRA开通率为100%,溶栓支架组开通率为96.7%,溶栓开通率为46.7%(P<0.01);直接支架组与溶栓支架组术中冠脉内血栓发生率分别为25.0%,20.0%,P>0.05;慢复流发生率分别25.0%,30.0%,P>0.05;临床事件:出血、心力衰竭、心绞痛、再梗死,脑梗死,支架纽较溶栓组发病率低,但3组间统计学上无差异(P>0.05),住院天数明显短缩(P<0.01);3组病死率分别为0%,3.3%,6.7%(P<0.05);3组LVEF分别为(65.5±11.5)、(64.0±14.5)、(54.5±13.0)(P<0.05)。结论:直接支架植入或尿激酶静脉溶栓加即刘准备的支架植入较单纯尿激酶溶栓治疗惠性心肌梗死更能充分开通IRA,改善心功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诊再灌注治疗全过程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5月接诊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急诊期间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再灌注治疗全过程护理,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再发心梗率为2.5%,对照组患者再发心梗率17.5%,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97.5%,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80%,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再灌注治疗全过程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患者康复率和护理满意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脏功能演变与再灌注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急性心肌梗死 ( AMI)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 ,AMI时心脏功能的研究 ,一直是心血管病理生理及临床密切关注的课题。自 CCU建立以来 ,AMI因心律失常的病死率已大大下降 ,鉴于目前泵衰竭仍然是 AMI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因此对 AMI后心脏功能的研究及其有效再灌注治疗与心脏功能的改善状况具有重要意义。1 AMI的病理及病理生理绝大多数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基础上 ,由于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及 (或 )冠状动脉痉挛造成的 ,少数心肌梗死是由于非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所造成。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病变最终往往形成斑块 ,造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