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颈椎椎板切除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病原因及与颈椎曲度变化、脊髓后移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1—2013年采用颈椎椎板切除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74例,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的患者11例设定为A组,其余63例患者设为B组。术前、术后均行MR、CT及CR明确诊断,行JOA评分评定神经功能并计算改善率,以Ishihara法测定颈椎曲度指数(cervical curvatureindex,CCI),测定C2-7Cobb角计算颈椎曲度变化量,MR矢状位测量脊髓后移量等。所有患者随访1年以上。结果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术前JOA评分、CC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JOA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CCI、曲度变化量、脊髓后移量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改善量和术后CCI之间、JOA评分改善量和脊髓后移量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颈椎椎板切除侧块螺钉固定术后C5神经根麻痹有较高的发生率(14.9%),术中应避免过度矫正后凸,可行预防性切开椎间孔。术后颈椎曲度及脊髓后移与神经功能恢复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手术方式在治疗有脊髓信号改变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疗效,为临床选择手术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随访自2005年1月~2011年1月治疗的有脊髓信号改变OPLL患者38例,其中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的A组10例,采用颈后路单开门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的B组12例,采用后路脊髓脊膜切开减压松解、单开门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的C组16例。随访时用JOA评分法进行评价,记录术前、术后评分并计算改善率,定期复查X线、CT或MRI,统计并发症。结果术后12月3组的改善率分别为52.39%、55.15%、60.32%,C组的改善率高于A、B组,3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月3组JOA评分分别为13.54±0.56、13.56±1.26、14.70±1.41,术后各组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提高(P<0.05),B、C组评分高于A组,近期疗效C组优于A、B组。A组1例出现瘫痪和脑脊液漏,B、C组各有1例术后仍有上肢麻痹,C组术后恢复时间短,很快进入平台期,无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经颈后路髓内减压松解、椎管成型、侧块钉内固定术在治疗有信号改变的颈椎OPLL患者是有效的治疗方法,能较快达到恢复的平台期,缩短康复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 MRI测量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脊髓后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以C3~C7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的颈脊髓病患者,根据术前X线片颈椎曲度将患者分为后凸畸形组(n=15)、曲度变直组(n=14)和曲度正常组(n=23),对比3组患者术前、术后颈椎C3~C7节段脊髓后移距离(posterior shift of center of spinal cord,PCS)的差异;记录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JOA评分),计算并比较3组患者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结果术后3组患者脊髓均后移,但C3~C75个节段的PCS测量值、末次随访JOA得分、术后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不同颈椎曲度的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患者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手术后脊髓均能后移,并取得较好临床疗效;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脊髓后移程度、神经功能改善率与术前颈椎曲度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MRI检查中过伸位与过屈位脊髓矢状径变化幅度与脊髓型颈椎病临床严重程度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2006年2月至2008年11月,共53例颈椎病患者术前行高分辨率1.5 TMR中立位及过伸过屈位成像并量化脊髓T2信号强度值,所有患者随访时间11个月~3年,平均14.6个月.分别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变脊髓信号强度、颈椎活动度等不同指标.将患者按动态脊髓受压程度分为两组,分析两组间各观察指标的差异.并运用统计学相关性分析方法检验动态脊髓受压幅度与术前JOA评分及改善率的关系.结果 所有患者术前JOA评分为(9.2±2.5),末次随访为(13.8±2.8),末次随访改善率为(57.02±16.23)%.经两样本t检验,两组患者年龄、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动态受压变化组患者在颈椎活动度、脊髓T2信号强度方面高于低动态受压变化组,在术前JOA评分及病程方面小于低动态受压变化组.改善率、术前JOA评分与动态脊髓受压幅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7、P=0.643及-0.27、P=0.04.结论 在病程较短的前提下,脊髓神经动态受压变化的程度与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关系,而与颈椎病预后的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5.
张景生  张招波  滕晓  林宁  马宁 《浙江医学》2018,(10):1122-1124
目的分析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MRIT2加权像(T2WI)髓内高信号形态与颈椎后路手术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行颈椎后路手术的CSM患者50例,根据术前T2WI髓内是否存在高信号分为无髓内高信号组20例和有髓内高信号组30例(其中术前髓内高信号为线性18例,局灶性12例)。术前、术后1个月行MRI检查,比较手术前后T2WI髓内高信号形态变化情况。术前、术后1个月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标准评定神经功能,比较手术前后JOA评分和JOA评分改善率(RR)。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18~28(23±2.8)个月。线性髓内高信号患者术后高信号范围扩大11例,高信号范围缩小2例,高信号无变化5例。局灶性髓内高信号患者术后高信号范围扩大8例,高信号无变化4例。有髓内高信号组患者手术前后JOA评分和术后RR均低于无髓内高信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髓内高信号组中,线性髓内高信号患者手术前后JOA评分和术后RR均低于局灶性髓内高信号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T2WI髓内高信号形态对CSM患者手术预后判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MRI影像特点及评价手术的价值。方法收集2017-07至2018-06我院确诊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60例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接受MRI检查,包括40例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年龄范围51-75岁,平均年龄(58.69±15.28)岁。根据脊髓内T2WI高信号,在矢状位累及节段范围上分为3型,正常组20例,单节段组20例,多节段组20例。对比不同T2WI信号类型患者术前和术后随访时的JOA评分;不同T2WI信号类型患者术后各时段平均改善率。结果正常组、单节段组、多节段组术前JOA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正常组、单节段组、多节段组术后随访3月、术后随访6月、术后随访9月时JOA评分比较有差异(P0.05);正常组、单节段组、多节段组术后随访3月、术后随访6月、术后随访9月时JOA评分改善率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术前通过MRI影像学评估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病变累及节段,可以预测术后患者手术疗效及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的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3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接受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的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成形术治疗.于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脊髓损害评分表评估手术疗效,计算JOA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术后3个月观察轴性症状发生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X线测量颈椎曲度指数(CCI).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脊髓及神经损伤情况.随访时间为13~46个月,随访过程中无内固定物松动、折断及“再关门”出现.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分别为(8.2±2.5)分、(13.0±3.3)分和(13.9±3.6)分,JOA评分随观察时间延长而升高(P<0.0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为(64.8±18.5)%.术前CCI为(16.2±4.5)%,末次随访时减小为(14.7±4.7)%,CCI较术前减少(1.5±0.4)%.13.9%(5/36)的患者术后出现轴性症状.结论 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的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成形术能有效促进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在维持颈椎曲度的同时,可降低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T2加权像高信号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及外科预后的可能性。方法我院骨科2005年9月-2009年6月11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纳入此次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颈椎后路减压手术。术前均进行MRI检查。依据MRI T2加权像出现的高信号强度分为3级。0级:未出现脊髓高信号;1级:轻度高信号(信号模糊);2级:高亮度信号(信号高亮)。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制定的脊髓功能评分标准进行术前术后病情评分。结果 0级40例;1级47例;2级29例。病程:0级(11.2±25.6)月,2级(36±33.7)月。术前3等级JOA脊髓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0级术后JOA评分最高为15.6±1.7,术后改善率最高为65.1±24.3;3级术后JOA评分最低为10.6±2.0,术后改善率最低为36.1±30.3。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MRIT2加权像高信号与患者年龄、病程、术前JOA评分及术后JOA评分相关,MRI T2加权像信号强度最高的患者术后改善率最低,T2高信号的分级方法可作为评价脊髓型颈椎病预后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脊髓线(SC线)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术后脊髓解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1年1月42例行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术病人术前及术后1月的MRI图像。在MIR图像上进行术前受压节段压迫程度评分和SC线分型(分为A、B、C型),分析SC线分型与术后脊髓解压程度以及神经功能评分(JOA评分)的关系。结果术后脊髓解压程度与SC线分型呈正相关(r=0.518,P<0.01)。各型间术后脊髓受压程度差异有显著性(F=43.58,q=1.86~2.12,P<0.05)。各型病人手术后JOA评分均显著增高(t=5.9~9.9,P<0.01),但术后各型间JOA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C线及其分型能较好地预测术后脊髓解压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MRI信号强度及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2013年6月至2016年11月,我科收治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接受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47例,男29例,女18例,年龄36~72岁,随访时间14~19个月。将手术前后患者矢状位T2加权像髓内信号强度分级:0级为无高信号;1级为轻度高信号;2级为强烈高信号。评价患者术前、术后的神经功能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标准。结果术前患者MRI信号强度0级16例,1级15例,2级16例。术后MRI信号强度0级20例,1级9例,2级18例。信号强度0级的患者术后JOA、改善率优于其他两组。患者术后信号强度减弱的6例,增强的4例,37例无明显改变。结论术后脊髓信号强度可以部分反映患者术后的症状及疗效,有10例患者的信号强度发生了变化,然而信号强度的变化与手术效果无关。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索MRI扩散张量成像检查在脊髓型颈椎病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纳入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7例,均接受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根据术前脊髓T2WI信号比值(signal intensity ratio,SIR)分为3组:A 组11例, SIR<1.32;B组12例,SIR 1.32~1.68;C组14例, SIR>1.68。比较3组临床资料、FA值、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细化肢体功能评价。应用 Pearson检验分析JOA评分与FA值的相关性。 结果 3组均顺利完成手术。3组间手术时间、出血量、脑脊液漏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FA值低于A组和B组(P<0.05)。术前和随访时,C组JOA评分低于A组和B组,3组随访时JOA评分高于术前,C组JOA评分改善率低于A组(P<0.05)。术前和随访时,C组正常步长 6 m行走时间长于A组和B组,3组随访时正常步长 6 m行走时间短于术前(P<0.05)。术前,B组最大步长6 m行走时间长于A组,C组最大步长6 m行走时间长于A组和B组。随访时,C组最大步长6 m行走时间长于A组,3组随访时最大步长6 m行走时间短于术前(P<0.05)。术前,C组5次连续坐起时间长于A组和B组,随访时,B组5次连续坐起时间长于A组,C组5次连续坐起时间长于A组和B组,3组随访时5次连续坐起时间短于术前(P<0.05)。术前和随访时,C组10 s连续握松拳次数少于A组,3组随访时10 s连续握松拳次数多于术前(P<0.05)。术前JOA评分与FA值呈显著正相关,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与FA值之间亦呈显著正相关(P<0.05)。 结论 FA值可以作为髓内SIR显著升高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诊断指标;FA值与术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脊髓型颈椎病(CSM)磁共振12加权高信号(ISI)部位与手术疗效的相关性,探讨12加权高信号的产生原因和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在我院手术治疗并随访的颈椎病患者,比较高信号位于脊髓中央灰质区(A亚组)、灰质+白质区(B亚组)和高信号阴性组之间术前临床症状(JOA评分)和术后疗效(脊髓功能改善率)的差异.结果 高信号阴性组有40例患者,阳性组中A亚组有21例,B亚组有11例.组间比较:(1)阳性组(A+B)和阴性组术前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改善率无明显筹别[阳性组和阴性组术后1周、14周和52周改善率分别为:(20.8±14.5)%、(51.1±15.6)%、(60.1±14.2)%和(20.3±14.3)%、(54.4±22.3)%和(61.2±22.3)%,P>0.05].(2)阴性组和A亚组术后52周随访改善率均优于B亚组[阴性组、A亚组和B亚组术后52周改善率分别为(61.2±22.3)%、(64.3±13.3)%和(50.1±11.2)%,P<0.05].结论 高信号位于脊髓中央灰质患者术后疗效较高信号阴性患者无明显差异,高信号位于白质+灰质中提示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颈髓MRI局限性高信号改变对脊髓型颈椎病诊治及其预后影响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118例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JOA评分标准对其术前术后疗效进行评价,并与其MRI进行比较,观察颈髓内高信号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颈椎管越狭窄,MRI颈髓高信号改变出现率越高;术前有T2W1像高信号患者的JOA评分较低,术后恢复也较差;多节段T2W1像高信号组术后JOA评分较低,术后恢复也较单节段组差.结论 颈髓髓内高信号与脊髓受压程度有相关性,对临床神经定位有参考意义,单节段组神经症状较多节段组轻,术后恢复较好,T2W1像髓内高信号可作为判断脊髓功能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脊髓型颈椎病不同手术入路的疗效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应用不同手术入路的临床疗效及对脊髓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将10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手术入路的选择随机分为A组与B组,每组各50例。A组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B组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脊髓神经功能优良率及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术前术后的变化。结果:两组脊髓神经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JOA评分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A组JOA评分改善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均具有较好的疗效,合理选择好手术适应证,对提高CSM患者的JOA评分及优良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9,(3):223-226
目的:比较伴和不伴有MRI-T2WI髓内高信号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01例于我院脊柱外科行颈椎减压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比较伴和不伴有髓内高信号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JOA评分及JOA评分缓解率差异;比较伴有髓内高信号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取颈椎前路和后路减压手术后JOA评分及JOA评分缓解率之间的差异。结果:10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髓内高信号发生率为71.28%。将101例患者分为高信号组和无高信号组,两组患者术前术后JOA评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JOA评分、JOA评分差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及JOA评分缓解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72例伴有高信号的患者按照减压手术路径不同分为前路手术组和后路手术组,两组患者术前术后JOA评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JOA评分、JOA评分差值及JOA评分缓解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有髓内高信号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较不伴者预后差。颈椎前路与后路减压手术治疗伴有髓内高信号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3.0T 磁共振(MRI)弥散张量成像(DTI)结合T2WI序列应用于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节段选择的可行性及评估手术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共23例,术前首先根据MRIT2WI序列进行椎管狭窄严重程度分级,再结合DTI检查结果得出各个节段脊髓的表观弥散系数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和各向异性分数 (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两者结合判断出引起颈髓功能受损的责任节段后实施颈椎减压手术治疗,分别记录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的JOA(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评分,按临床疗效情况分为两组,A组JOA改良率≥50%,B组JOA改良率<50%,术后12个月后随访复查MRI和DTI并收集相关图像数据,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手术节段脊髓的ADC值和FA值变化,以及分析ADC值、FA值与JO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顺利,术后随访时间13~31个月,平均(17.54±8.87)个月,手术节段为C3~5 3例,C4~6 10例,C5~7 5例,C3~6 2例,C4~7 3例,患者术后JOA评分、FA值和ADC值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节段的术前、术后FA值与相应的JOA评分呈正相关(P<0.05);术前ADC值与相应JOA评分呈负相关(P<0.05),但术后两者无相关性(P>0.05)。结论弥散张量成像作为一项可定量评估脊髓信号变化的检查,有助于指导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节段选择和临床效果评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联合微型钛板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7月~2012年12月21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联合微型钛板固定术治疗;年龄47~68岁,平均年龄55.3岁;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对患者脊髓功能进行日本整形外科学会(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以JOA评分改善率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术后对轴性疼痛采用VAS评分;末次随访时行X线片和MRI检查评价内固定位置及脊髓受压改善情况。结果:21例患者手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5.8个月。术后神经功能明显改善,JOA评分由术前的8.3±2.2分提高到末次随访的14.3±1.7分(P<0.01),平均改善率为69.0%;颈部轴性疼痛2例,发生率为9.52%,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平均为2.13±0.33;末次随访时行X线片和MRI检查示微型钛板位置良好,未见松动及断裂,无再关门现象发生。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联合微型钛板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效果满意,具有操作简便、固定牢靠、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颈椎矢状位参数与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一期前后路联合术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6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接受一期前后路联合术治疗的41例MCSM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C...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脊髓压迫性病变中MRI髓内信号强度的改变与临床症状及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对选取的46例颈脊髓压迫性病变的病人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前正常信号/正常信号(N/N)组有13例,正常信号/高信号(N/Hi)组有26例,纯信号/高信号(Lo/Hi)组有7例。随访时Lo/Hi组恢复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术前脊髓最大受压处的横截面积在N/N组、N/Hi与Lo/Hi组之间差异显著,术后JOA评分3组之间也有差异。结论脊髓受压后出现的髓内信号强度的改变,多表现为T2加权序列高信号,单独出现预示脊髓有一定的修复功能,但如同时出现T1加权序列改变则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后路Hybrid手术治疗混合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3月-2017年7月采用后路杂交(Hybrid)手术治疗的8例混合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固定节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日本骨科协会(JOA)神经功能评分及神经功能改善率(RIS)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18~182 min,平均142.88 min;术中出血量为250~400 mL,平均325.00 mL;术中无脊髓损伤或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1例出现C5神经麻痹症状,术后予以激素及神经营养药物治疗2周后,症状消失。所有患者切口均甲级愈合,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9个月,平均7个月。患者术前颈项部VAS评分为7~9分,末次随访VAS评分改善为0~2分。JOA评分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从术前的8~12分(平均10.25分),改善为末次随访的13~16分(平均15.13分)。神经功能改善率为44.44%~85.71%(平均72.13%),其中优5例,良2例,可1例。末次随访均未发现"再关门"情况。结论:颈椎后路Hybrid手术治疗混合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安全简单,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