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表里先后缓急,是《伤寒杂病论》在疾病表里同病时,因发病有先后、病候有轻重、病势有缓急等不同情况而厘定的治疗原则。其中又包含治表、治里、先治、后治、缓治、急治、并治、独治等多种治法。《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云:“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宋本90条,宋本条文下同)。是六经病证,多由初犯太阳之表,而后及其里,故其治疗大法,则先治其表,后治其里。此与《内经》“先治其本”(《素问·标本病传论》)的含义类似。但在特殊情况下,亦有先里后…  相似文献   

2.
肝气一词,含义多种,在使用中存在混乱现象。有的为生理性名词,指肝之脏气,即肝的机能活动。《内经》中所说的肝气,就是这种意义。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春者木始治之,肝气始生”,“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灵枢·脉度》中“肝气通于目,肝和则能辨五色”和《灵枢·天年》中“五十岁,肝气始衰”之“肝气”,都是指肝之脏气。有的以“肝气”概括肝气之病的病理及多种肝气病证名称。如李冠仙在《知医必辨》中说:“五脏之病,肝气居多, 而妇人尤甚。”“治病能治肝  相似文献   

3.
《内经》“病发而有余”及“治其先发病”原则浅识宋子云山东省乳山市中医院264500关键词内经标本有余不足先发病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221“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语出《灵枢·病本》及《素...  相似文献   

4.
祖国医学很早就认识到人的体质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内经》中就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在《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将中又根据人的体质不同,将人分为二十五种。“先立五行金本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张仲景更是发展了《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将中的这种体质思想,在他的划时代医学巨著《伤寒论》中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1体质不同,发病不同由于体质不同,发病有合病、并病、直中、本经自病、两感之不同。会病即二经或三经的复杂症状同时出现的发病形式,无先后次荣之分。《伤寒论》…  相似文献   

5.
“本而标之,标而本之”解陈大为(文献专业1991年级250014)关键词素问;标本;文献研究《素问·标本病传论》曰:“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五版教材注解“本而标之:即先治其本,而后治其标...  相似文献   

6.
黄疸的分类始自仲景,《金匮要略·黄疸病》篇有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和黑疸之分,称为五疸。仲景对黄疸的治法亦所述甚详,法度严谨,现总其大要,概述如下。1邪气郁表,解表发汗退黄黄疸初起,邪气都于肌表,当分辨其虚实。若病耶在表,表虚不固,伴见汗出、脉浮等症,治当调和营卫,扶正祛邪,方用桂枝加黄芪汤。正如“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金蒉要略·黄疸病》篇)。若阳黄兼有表实,此外有表邪而里有湿热之证,伴见恶寒发热,无汗身痛等症,治当解表散邪,清利湿热,选用麻黄连翘…  相似文献   

7.
浅谈《伤寒论》水饮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师关于水饮病的证治,于《金匮要略》水气病、痰饮病两篇有较为详尽论述,《伤寒论》中虽未见系统论述,但其中有不少条文论及水饮为患之病证及治疗,似有探究必要,现分析如下。1水饮为病的成因水液的正常运行离不开肺、脾、肾、三焦、膀胱等脏腑的气化,任何原因引起以上脏腑功能失调,均可能导致气不化水,水停为饮。考《伤寒论》所载水饮病之成因不外以下3个方面。1.1误治即由外感病误治造成,如第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乃发汗损伤心之阳气,致肾中之寒水欲冲逆向上;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乃吐下之后,脾胃阳气受损而…  相似文献   

8.
<正> 《灵枢·逆顺篇》云:“刺法曰: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无刺病与脉相逆者……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针灸甲乙经》“卷之五针灸禁忌”又重复了此条“无刺”经文。后世有名注家如杨上善、马莳、张介宾、张志聪等均依此作了说明。现代医书有的又重申了经典著作中的“无刺”原则,均未提出质疑。 熇熇之热可否针剌呢?答复是肯定的,临床业已证明针刺能抗灸、发汗、退高热,有的针治猩红热高热不退60例,85%以上于去针后半小时体温  相似文献   

9.
脉诊是中医诊断学的四大内容之一。《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素问·方盛衰论》说:“诊合微之事,追阴阳之变,章五中之情,其中之论,取虚实之要,定五度之事”。《灵枢·逆顺篇》:说:“脉之盛  相似文献   

10.
《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医籍因其言简意奥,某些篇章多生歧义,此时若联系临床斟字酌句,往往柳暗花明,解决许多问题。1其人短气但坐《伤寒论》48条:“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微自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拂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相似文献   

11.
“汗法”是通过发汗、开泄腠理、逐邪外出的一种治法。《素问·生气通天论》说 :“体若燔炭 ,汗出而散” ,指高热病人可因出汗而热退病解。于是便出现了多种发汗法 :如服汤药、浴法、蒸法、熏法、烧针等 ,均可使疾病因汗出而解。《素问·玉机真藏论》说 :“今风寒客于人 ,使人毫毛毕直 ,皮肤闭而为热 ,当是之时 ,可汗而发之”。此即后世医家应用汗法的理论依据。吴又可《温疫论》云 :“疫邪留于气分 ,解以战汗”。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更对“战汗透邪”的临床应用、作用机理作了明确的阐述 :“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 ,可冀其战汗透邪……。…  相似文献   

12.
《内经》中的“精”字其含义约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泛指人体中的精微物质。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灵枢·本藏》:“是故五藏主藏精者也。”二、指人身先天之精。如《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  相似文献   

13.
望诊,是祖国医学诊断疾病的过程中为较重要的方法之一。如《灵枢·本脏篇》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又如《灵枢·五色篇》曰:“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这说明了通过望色,可测知所病之脏腑。为此,笔者于八三年以来,共收集了120例“神经衰弱”患者的中医望诊资料,重点就其中出现睑缘青紫的115例资料,进进了初步整理。现将整理结果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14.
谈“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曹大明(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3)主题词《灵枢》,中医名词《灵枢·本神》篇说:“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素问·保命全形论》载:“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在《内经》的其它篇章如《灵枢·官能》篇亦说:“用针之要,无忘其神”...  相似文献   

15.
湿温治疗之“三禁”乃吴鞠通所提出,吴氏在《温病条辨·上焦篇》第43条原文明确指出:“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至此,继王叔和在《脉经》提出湿温不可发汗之后,又进一步提出了湿温的“汗”、“下”、“润”之禁,自此,湿温...  相似文献   

16.
病态处方,即不合格的处方。鉴于庸医日多,方药杂乱日众,元·王好古乃有《此事难知》之作。而清·陈修园以普及等为名倡《医学实在易》,从而病处方日益泛滥,给患者带来灾难。诚如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病同因别论》曰:“若不问其病之何因及兼病之何因,而徒曰某病以某方治之,其偶中者则投之或愈,再以治他人则不但不愈而反增病,必自疑曰:何以治彼效而治此不效,并前此之何以愈,悟亦不知之,则幸中者少而误治者多,终身治病而终身不悟,历证愈多而愈惑矣。”危害之大,不言而喻。何以致此,约有十二,为校时弊,探讨如下。1不明医理明·张介宾《景岳…  相似文献   

17.
付国魁 《河北医学》1996,2(2):171-172
葛根芩连汤证浅析(河北省沙河市医院054100)付国魁"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此为《伤寒论》之第34条,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中,文中葛根芩连汤,由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  相似文献   

18.
血痹病证治浅谈卢继业(山西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大同037006)关键词:血痹病;金匮要略;黄芪桂枝五物汤;病因病机;症状特征《金医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篇》:“问日: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送得之—…·...  相似文献   

19.
<正>中医体质学说溯源于《黄帝内经》,如《灵枢·论痛》云:"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其于针石火炳之痛何如?肠胃之厚薄坚脆亦不等。"《素问·逆调论篇》曰:"此人者质壮,以秋冬夺于所用。"提出体质的形成与先天禀赋有关,不同个体存在差异性。在《灵枢·通天》中还依据人体阴阳盛衰,将其分为太阳、少阳、太阴、少阴、阴阳平和"五态"之人;而《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归纳出"木、火、土、金、水"五型人及各具有的不同体型、秉性、对疾病的易感性等;《灵枢·卫气失常》还将肥壮体型划分为肉型、膏型、脂型3种体型。但《内经》中  相似文献   

20.
浅谈下合穴     
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它是根据《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治内府奈何”,“取之于合”而提出的。具体内容是“胃合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 1 下合穴的位置 下合穴均位于下肢。正如《灵枢·本输》篇:“六府皆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