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牛蒡子苷元复方抗流感病毒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牛蒡子苷元复方的体内外抗流感病毒作用及诱生干扰素水平。方法于狗肾细胞上观察牛蒡子苷元对流感病毒复制的抑制作用。以病毒滴鼻感染小鼠,观察对肺指数、病毒致小鼠死亡率等的影响;对正常小鼠研究诱生干扰素水平。结果牛蒡子苷元复方在体外对甲1型流感病毒未显示有抑制作用。牛蒡子苷元复方能降低流感病毒感染所致小鼠肺指数;对流感病毒致死小鼠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及延长生命率的作用;对正常小鼠有一定的诱生干扰素作用。结论牛蒡子苷元复方有一定的抗流感病毒作用,其体内抗病毒作用的机制之一可能是诱生体内产生干扰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黄芩、柴胡及其配伍提取物对心肌炎小鼠心肌组织CVB3mRNA复制及IFN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柴胡组、黄芩组、配伍组,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CVB3m病毒诱导Balb/c小鼠心肌炎模型,采用RT-PCR技术,检测各组小鼠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心肌组织中CVB3m RNA的复制和IFNm RNA的表达情况。结果:3个给药组心肌组织中CVB3m-RNA的量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其中黄芩组和配伍物组抗病毒作用明显;柴胡组和配伍组均可诱生干扰素,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黄芩提取物组具有明显抗病毒作用;柴胡在疾病早期具有明显抗病毒作用,且具有明显诱生干扰素的作用;配伍提取物组具有明显抗病毒和诱生干扰素作用,在疾病极期表现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两组黄芩提取物(河北黄芩水提组与黄芩成分配比物组)对流感病毒甲型鼠肺适应株(FM1)感染小鼠的死亡保护作用以及肺指数、肺组织病毒血凝滴度的影响。方法:以FM1感染小鼠为动物模型,感染1h后给药,以死亡率、肺指数、血凝滴度为评价指标,观察两组黄芩提取物在小鼠体内的抗流感病毒作用。结果:两组黄芩提取物均能降低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死亡率。(P<0.05),延长小鼠的存活时间(P<0.05),降低肺指数(P<0.05),降低血凝滴度(P<0.05)。结论:两组黄芩提取物对FM1感染小鼠均具有良好的抗流感病毒感染作用,两组疗效相当,说明黄芩苷、汉黄芩素及黄芩素的合理配比可体现黄芩的药效质量。  相似文献   

4.
苦参碱类生物碱对G+球菌、G-杆菌等12种菌(130株)均有明显抑菌作用;对咽喉部常见病毒CB、Adv、RSV的抑病毒浓度最高达1/40960z/ml,对流感、副流感病毒也有抑制作用;有诱生干扰素的作用,当试剂稀释为4-2、4-3时,诱生IFN效价为1024。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来源黄芩提取物(河北、山西、大连)对流感病毒甲型鼠肺适应株(FM1)感染小鼠的死亡保护及抑制作用。方法以FM1感染小鼠为动物模型,感染1h后给药,以死亡率、平均存活天数、肺指数为评价指标,观察不同来源黄芩提取物在小鼠体内的抗流感病毒作用。结果不同来源黄芩提取物均能降低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死亡率(P〈0.05),延长小鼠的存活时间(p〈0.05),降低肺指数(P〈0.05)。结论不同来源黄芩提取物均具有良好的抗流感病毒感染作用,其中以河北黄芩水提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清肺口服液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药效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清肺口服液的主要药理作用 ,探讨其治疗病毒性肺炎的作用机制 ,为其临床疗效提供依据。方法 :用常规方法观察该药的体外抗病毒、抑菌、免疫调节、诱生干扰素等作用。结果 :该药对 3种常见呼吸道病毒、5种细菌有抑制作用 ,可提高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指数 ,在小鼠体内有诱生γ 干扰素 (INF γ)的作用。结论 :清肺口服液有抗病毒、抑菌、免疫调节、诱生干扰素等作用 ,表明其为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7.
黄芩苷体内抗流感病毒作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初正云  初明  滕宇 《中国中药杂志》2007,32(22):2413-2415
目的:研究黄芩苷体内抗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IV)作用。方法:采用体内实验方法,对小鼠先预防给药(2 d)后感染流感病毒(A/FM/1/47)或先感染流感病毒(1 d)后治疗给药的方法观察黄芩苷的抗流感病毒作用。结果:黄芩苷可明显延长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存活时间(P<0.01);对小鼠肺内的流感病毒有一定的清除作用,能降低肺内流感病毒的血凝滴度和感染力;减轻小鼠肺内的炎性病变。结论:黄芩苷具有明显的抗流感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8.
毒热平注射液抗流感病毒作用的体内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毒热平注射液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死亡保护作用和对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的抑制作用。方法:用流感病毒鼠肺适应株A/FM/1/47(H1N1)感染小鼠,建立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的生物模型,观察肺指数、病毒致小鼠病死率。结果:毒热平注射液的大、中剂量组对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具明显的死亡保护作用。结论:毒热平注射液在小鼠体内具有效的抗流感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黄芩苷对流感病毒性肺炎小鼠肺组织血清内皮素(ET-1)及其受体的作用。方法:制备甲型流感病毒(H1N1)性肺炎小鼠模型,用不同剂量黄芩苷溶液灌胃治疗后,观察小鼠生活状态,计算平均生存日及生命延长率;制作肺组织切片,观察HE染色后的病理变化;采用荧光定量RT-PCR测定肺组织ETAR、ETBR mRNA表达,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ET-1含量。结果:黄芩苷中、高剂量组小鼠平均生存时间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肺组织ETAR和ETBR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血清中ET-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黄芩苷能够减轻流感病毒感染致肺损伤可能与其通过下调内皮素受体和ET-1表达,促进肺部血液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改进了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复制复合体(RCs)的制备方法,研究了14种中药复方和单味药提取物及30种成分药对DHBV DNA、聚合酶(DNAP)和逆转录酶(RT)的抑制作用。发现小柴胡汤提取物对DHBV RT和DNAP有轻度抑制作用,其7味药提取物中,黄芩和半夏对RT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25和18.6mg/ml,黄芩对DNAP的IC50为0.925mg/ml。鸭体内实验证明,口服给予黄芩水煎剂(5g/kg,每日3次,共10天)可显著降低鸭血清中DHBV DNA水平。此外,虎杖提取物对RT的IC50为1.76mg/ml,鱼腥草素等9种成分药对RT有轻度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柴胡黄芩配伍应用对小鼠急性癫痫模型的影响。方法:60只昆明小鼠被随机分为6组,即模型组(A组),柴胡黄芩5∶2组(B组),柴胡黄芩1∶1组(C组),柴胡组(D组),黄芩组(E组),地西泮组(F组),每组各10只,制备小鼠最大电休克(MES)急性癫痫模型;另取180只昆明小鼠按上述分组方法分别制备小鼠戊四氮(PTZ)、士的宁(STR)、匹罗卡品(PLCP)急性癫痫模型。结果:B、F组可显著降低MES小鼠惊厥率(P<0.05),明显延长PTZ小鼠发作性阵挛潜伏期、发作性强直潜伏期以及死亡潜伏期(P<0.05),以及STR小鼠死亡潜伏期(P<0.01)。仅F组可延长PLCP小鼠强直及死亡潜伏期(P<0.01)。结论:柴胡黄芩配伍应用有抗惊厥、抗癫痫作用,其中以柴胡黄芩5∶2组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用HCV体内感染裸鼠模型筛选20种常用清热解毒类中药,以寻找有效的抗HCV药物。方法:模型鼠用药3个月,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裸鼠脾内移植的人胎肝细胞中是否仍有HCV样颗粒,用定量RT-PCR技术检测用药前后血清HCVRNA含量。结果:(1)各中药组,用药3个月在裸鼠脾脏内移植的人胎肝细胞中均可找到HCV样颗粒。(2)仅龙胆草、黄芩、山豆根、栀子、苦参5味中药组,用药3个月后血清HCVRNA含量明显下降,其他中药组,用药3个月前后血清HCVRNA含量无明显下降。结论:该20种中药均无直接清除HCV的作用,但龙胆草、黄芩、山豆根、栀子及苦参5味中药可明显抑制HCVRNA的复制。  相似文献   

13.
板蓝根对机体免疫功能及流感病毒FM1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板蓝根提取物对小鼠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抗流感病毒(FM1)的作用。方法昆明种小鼠腹腔注射板蓝根提取液,检测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等各项免疫指标;昆明种小鼠滴鼻感染流感病毒FM1后腹腔注射板蓝根提取液,观察板蓝根提取液的抗病毒作用。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板蓝根组脾指数增加(P<0.05);T、B淋巴细胞刺激指数、RBC-C3bR花环阳性率都明显增高,RBC-IC花环阳性率显著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板蓝根组肺指数降低(P<0.05),体重增加值高(P<0.05)。结论板蓝根提取物具有很强的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其提高红细胞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极其显著;同时板蓝根提取物也有一定的抗流感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黄芩酒炙过程中主要指标性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探讨含量变化与其药效活性间的相关性,优选黄芩酒炙的最佳炒制时间。方法:采用HPLC测定黄芩酒炙过程中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4种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变化,流动相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78 nm;以脂多糖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为炎症模型,检测黄芩酒炙过程中抗炎活性的变化情况,结合醇溶性浸出物含量、含水率等指标,采用聚类分析和线性回归对指标成分含量-药效活性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黄芩苷为黄芩中主要指标性成分,在酒炙过程中,黄芩苷质量分数、醇溶性浸出物含量及其抗炎活性均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在炒制18 min时,黄芩苷质量分数达到峰值14.33%,醇溶性浸出物质量分数达到最高点63.00%,此时抗炎活性达到最高值92.96%。结论:在黄芩酒炙过程中,炒制时间对其黄芩苷含量及药效活性均产生了显著性影响,黄酒闷润后最佳炒制时间为18 min。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岗梅根水提物对滴鼻感染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以磷酸奥司他韦为阳性药,通过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滴鼻感染小鼠,分别建立小鼠病毒性肺炎动物模型和病毒感染致小鼠死亡的动物模型,观察小鼠肺部病变和死亡情况,以肺指数及小鼠死亡率作为观测指标,评价岗梅根水提物对感染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小鼠的保护效果。结果岗梅根水提物中、低剂量组可显著降低禽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肺指数(P<0.01);降低禽流感病毒感染小鼠死亡率,延长其存活时间(P<0.01)。结论岗梅根水提物对滴鼻感染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小鼠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栽培黄芩和野生黄芩抗炎、解热和免疫作用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栽培黄芩和野生黄芩的抗炎、解热作用和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并比较它们的药效。方法:以巴豆油致小鼠耳肿胀法和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渗出法比较栽培黄芩与野生黄芩的抗炎作用;以干酵母致大鼠发热法比较其解热作用;采用碳廓清实验比较其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栽培黄芩和野生黄芩均能明显抑制巴豆油致小鼠耳肿胀和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降低干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的体温、提高小鼠碳廓清指数(K)值和吞噬指数(α)值。结论:栽培黄芩和野生黄芩都具有抗炎、解热作用,可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药效学比较两者无显著性差异,为栽培黄芩代替野生黄芩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黄芩水提物解热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黄芩水提物对干酵母致热大鼠解热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干酵母致大鼠发热动物模型,观察黄芩水提物对发热大鼠直肠温度的影响,放免法测定大鼠下丘脑环磷酸腺苷(cAMP)、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脑腹中隔区精氨酸加压素(AVP)、血清IL-1β含量。结果黄芩水提物能够显著降低干酵母致热大鼠下丘脑IL-1β、cAMP的含量及腹中隔区脑组织AVP的含量,与模型组比较,P〈0.05;各组大鼠的最大体温上升高度与下丘脑IL-1β、cAMP含量以及腹中隔区脑组织AVP的含量成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黄芩水提物可减少致热性细胞因子IL-1β在体温中枢的含量,减少中枢发热介质cAMP的含量,促进中枢解热介质AVP的释放。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制备黄芩饮片标准汤剂并建立其质量标准,为相关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方法:根据中药饮片标准汤剂制备原则制备黄芩饮片标准汤剂,计算黄芩苷的转移率和出膏率,建立黄芩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标准,流动相0.2%磷酸水溶液(A)-甲醇(B)梯度洗脱(0~20 min,47%B;20~40 min,47%~87%B),柱温40℃,流速1 m L·min~(-1),检测波长280 nm。结果:在所建立的制备条件下,黄芩苷转移率55.1%~82.2%,出膏率28.6%~43.8%,p H 4.5~5.5。15批黄芩饮片标准汤剂指纹图谱与对照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0.9。结论:建立的制备方法稳定,质量标准完善,适用于黄芩饮片标准汤剂的质量评价。对标准汤剂而言,固定原料能够获得稳定性更好的产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黄芩饮片与煮散在相同煎煮条件下,不同时间煎出液中有效成分含量和干膏率的变化。方法:采用HPLC测定黄芩苷、汉黄芩苷及黄芩素含量,流动相甲醇-0.2%磷酸溶液(47∶53),检测波长280 nm。以有效成分含量及干膏率为指标,比较相同条件下黄芩饮片和煮散在不同时间点的煎煮效果。结果:黄芩煮散第1,2次煎煮时间均为10 min,黄芩饮片则依次为30,10 min。不同时间点黄芩煮散煎液中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含量及干膏收率均高于黄芩饮片煎液。结论:煮散的煎煮时间较传统饮片明显缩短,具有省时、省材的优点,为煮散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