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了解4~12岁儿童的平均睡眠时间、睡眠习惯、睡眠问题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儿童睡眠习惯问卷(TheChildren'sSleepHabitsQuestionnaire,CSHQ)及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就727例4~12岁儿童的睡眠状况对家长进行调查。结果4-12岁儿童的平均睡眠时间为9.6±0.9小时,4-6岁组睡眠时间为10.6±0.8小时,7-9岁组睡眠时间为9.9±0.9小时,10-12岁组睡眠时间为9.2±0.9小时(P<0.05)。睡眠习惯问卷总分平均为36.8±13.6,睡眠问题的发生率为31.0%;儿童睡眠紊乱量表总分及睡眠总时间无男女差别(P>0.05);各年龄组间(4~6岁组,7~9岁组,10~12岁组)各因子得分及总分(总分分别为42.4±14.1、34.9±12、31.8±12)有明显差异(P<0.05);睡眠习惯问卷得分与年龄、家庭平均月收入及学习压力等因素有关(r分别为-0.35、-0.18及0.12;P<0.05)。居住地在城市、县城、乡镇和农村的儿童CSHQ得分(年龄构成比标准化后)分别为33.4±12.1、35.0±10.7、38.9±14.0及42.1±14.5(F=67.9,df=3,P<0.001)。结论儿童的睡眠状况无性别差异;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率较高,年龄越小,睡眠问题情况越明显;农村儿童的睡眠质量较城市的要差,低收入家庭儿童的睡眠质量较高收入家庭儿童的要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学前期和学龄期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儿童的睡眠行为的特点和差异。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ASD儿童84名和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儿童91名,使用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和一周睡眠日记,由儿童主要照顾者记录儿童的睡眠情况。依据CSHQ总分大于41分为睡眠不良,以具体条目中睡眠行为发生频率超过2晚/周的标准界定睡眠行为问题,分3~5岁和6~12岁两个年龄段比较ASD与对照组儿童在睡眠行为和习惯上的差异。结果:3~5岁ASD组儿童CSHQ的睡眠潜伏期[(2.1±0.8)vs.(1.6±0.7)]、睡眠持续情况[(5.4±1.7)vs.(4.8±1.3)]得分高于对照组,入睡困难(77.6%vs.49.0%)、睡眠量不足(63.3%vs.42.9%)、夜醒哭闹(34.7%vs.12.2%)及日间疲乏(36.7%vs.10.2%)的比例较对照组高(均P0.05)。6~12岁ASD儿童平时睡眠总时长短于对照组[(8.68±0.76)h vs.(9.33±1.00)h],CSHQ的入睡抵触[(10.1±2.8)vs.(8.6±2.5)]、睡眠潜伏期[(1.7±0.7)vs.(1.4±0.6)]与睡眠焦虑[(5.4±2.0)vs.(4.5±1.9)]得分高于对照组,入睡困难(54.3%vs.31.0%)、睡眠量不足(60.0%vs.35.7%)、与父母同睡(65.7%vs.38.1%)、入睡需陪伴(68.6%vs.35.7%)的比例较对照组高(均P0.05)。结论:ASD儿童普遍存在睡眠总量少、入睡困难等问题,学龄前期以夜醒后哭闹和白天疲倦较为突出,而学龄期则以睡眠焦虑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学龄儿童不同睡眠状况下的学业成绩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学龄儿童不同睡眠状况下的学业成绩表现特点。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10所小学的五年级学生2249名。使用自编学业成绩表现教师评估问卷(各维度得分用学业成绩指数表示,学业成绩指数越低,学业表现越好)和中文版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CSHQ总评分>41分为睡眠质量不良)对学业成绩和睡眠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不同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的儿童学业成绩表现特点。结果:女生的学业成绩各项指数均低于男生。儿童睡眠习惯问卷中由家长汇报的睡眠时间<9h的学龄儿童的各学业成绩指数均高于睡眠时间9~10h、>10h者(P<0.05),CSHQ总评分≤41分的学龄儿童的各学业成绩指数均低于儿童睡眠习惯问卷总评分>41分者。结论:睡眠时间短以及睡眠质量差的学龄儿童在学业表现上差于睡眠时间长、睡眠质量好者;家长及教师应更加关注儿童的睡眠健康。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虐待经历与小学生抑郁情绪、睡眠质量的关系。方法:分层抽取重庆市主城3区的9所小学校(重点、普通及农民工小学各3所)的1523名在校4~6年级小学生。运用儿童受虐量表评定小学生的受虐待状况,量表总分中负的分值代表虐待;儿童抑郁自评量表(DSRSC)评定小学生的抑郁情绪,总分≥15分表示有抑郁症状;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定小学生的睡眠状况,量表总分>7分表示有睡眠质量问题。共收回有效问卷1417份。结果:小学生虐待、抑郁情绪、睡眠质量问题检出率分别为41.7%、23.2%、26.2%。受虐者的PSQI总分、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日间功能障碍得分均较非受虐者高(均P<0.05);抑郁者的PSQI总分、入睡时间、睡眠效率得分较无抑郁者高(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PSQI总分和抑郁总分与躯体虐待、言语虐待的总分呈负相关(r=-0.06~-0.72,P<0.05);PSQI总分、入睡时间、睡眠效率得分与抑郁总分呈正相关(r=0.13~0.14,P<0.01)。结论:小学生受虐待、抑郁情绪、睡眠质量问题的检出率均较高,且受虐程度特别是躯体虐待、言语虐待程度越严重其情绪和睡眠质量也越差,值得学校和家长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5.
小学生社会能力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学生社会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向因素。方法 :运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以及自编的调查问卷对随机整群抽取的 5 17名小学生进行调查 (由家长填写问卷 )。结果 :小学生社会能力总分为15 0 0± 3 83分 ,女生的社会能力得分高于男生 (P <0 0 1) ,性别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社交能力和学习成绩方面。社会能力低下的小学生占所调查学生的 10 1%。小学生的社会能力与从小发育情况、参加课外特色班、体型、父母文化程度、是否偏食、母亲管教孩子态度、与父母分房而睡、以及年龄等因素有关 ;社会能力的三个方面互相关联。结论 :小学生社会能力低下与发育状况、父母管教态度、儿童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提高小学生的社会能力 ,需要从提高身体素质与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创造适宜家庭环境等多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551名医学本科生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海南地区医学本科生睡眠质量现况及影响因素,为提高医学生的睡眠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自评量表(PSQI)、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及自制的睡眠质量影响因素调查表,对海南医学院551名大一到大五的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 ①匹兹堡睡眠质量总平均得分为5.74±2.78分,21.42%的学生睡眠质量有问题.男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②相关分析表明,PSQI总分与SCL-90总分、强迫症状、焦虑、抑郁、N量表分、E量表分、学习压力、睡觉迟、自评健康状况、宿舍环境等23个因素有相关关系.③多元逐步回归分析SCL-90总分、N量表分、E量表分、睡觉迟、宿舍环境、年级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影响医学生睡眠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应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7.
儿童期虐待对小学生社会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受虐待小学生的社会能力及其与各种儿童虐待形式的关系.方法 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测试.结果 受虐待组小学生社会能力各因子分和总分低于元虐待:总分[(15.56±3.64)分与(17.70±3.72)分,t=3.73,P<0.001],11~12岁年龄组的学校情况因子分低于9~10岁组[(4.94±0.76)分与(5.17±0.63)分,t=2.19,P<0.05].除性虐待外,PRCA各因子分和总分与社会能力各因子分和总分呈负相关(r=-0.159~-0.410,P<0.05或P<0.01).躯体虐待对社交情况和学校情况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61~-0.201,t=-2.124~-2.433,P<0.05);情感虐待对活动情况、社交情况和学校情况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59~-0.207,t=-2.141~-2.723,P<0.05或P<0.01).忽视和性虐待对学校情况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70~-0.273,t=-2.236~-3.441,P<0.05和P<0.001).结论 儿童虐待可对小学生社会能力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忽视和性虐待可显著预测个体的社会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农村2~3岁留守儿童行为问题、人格发展趋势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选取2~3岁农村留守儿童300例,非留守儿童330例,使用儿童行为量表(CBCL)测查行为问题,幼儿人格发展量表(PSYC)测查人格发展趋势。结果: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与非留守儿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2%vs.13.8%,P0.05)。留守儿童PYSC总分[(133±31) vs.(138±31)]及探索主动性[(34±10) vs.(36±10)]、独立性[(38±10) vs.(39±10)]因子得分均低于非留守儿童(P0.05)。PSYC总分与社交退缩得分呈负向关联(β=-4.12,P0.01),与年龄呈正向关联(β=9.50,P0.05)。结论:2~3岁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无明显差异。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趋势差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趋势与社交退缩负向关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孤独症儿童社会适应性与心理推理能力和执行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孤独症诊断标准的6.0~12.9岁儿童38例,采用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修订本,以及心理推理能力、执行功能测查,评定孤独症儿童的适应行为商(ADQ)、智商、心理推理能力和执行功能情况。结果:ADQ为(85.4±20.9),其独立因子T分(40.2±17.3),认知因子T分(43.3±15.7),社会自制因子T分(42.0±16.0)。总智商为(102.1±24.0)。控制年龄和智商因素后,心理推理能力测试中一级错误信念得分与社会责任分量表评分、社会自制因子T分呈正相关(r=0.50、0.45,Ps0.05)。执行功能中,复杂图形即刻细节评分和延迟细节评分均与社会责任分量表评分呈负相关(r=-0.46、-0.47,Ps0.05),Stroop第2试所需时间、第4试所需时间、第4试错误个数、数字字母连线错误个数均与经济活动分量表评分呈负相关(r=-0.63、-0.57、-0.45、-0.57,Ps0.05),第2试所需时间与个人取向分量表评分和社会自制因子T分呈负相关(r=-0.46、-0.50,Ps0.05)。结论:孤独症儿童的社会适应性与心理推理能力和执行功能呈中度相关,心理推理能力和执行功能越好,社会适应性越好。  相似文献   

10.
小学生焦虑抑郁共存的现状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调查在校小学生,初步了解儿童焦虑抑郁共存现象的现状。方法:使用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和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调查长沙市某小学2~6年级的565名学生。结果:SCARED筛查阳性的有140名;DSRSC筛查阳性的有97名;两个量表都高于划界分的43名(7·61%)。在焦虑性障碍儿童中,30·71%合并抑郁;在抑郁障碍儿童中,44·33%合并焦虑。焦虑抑郁共存组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的退缩分量表得分(平均秩次297·7)高于单纯焦虑组(220·8)、单纯抑郁组(202·2),躯体主诉(268·2)高于焦虑组(232·2)、抑郁组(206·2),焦虑/抑郁(277·2)高于焦虑组(227·7)、抑郁组(219·2),χ2=16·72~22·71,P<0·01。自我意识量表行为分量表共存组(9·1±3·3)和焦虑组(9·7±2·9)低于抑郁组(10·6±3·2),焦虑分量表共存组(5·8±2·7)低于焦虑组(8·0±2·5)、抑郁组(9·2±3·0),合群(5·07±2·11)低于焦虑组(6·28±1·68)、抑郁组(6·63±1·84),幸福与满足(5·1±1·8)低于焦虑组(6·1±1·7)、抑郁组(6·0±2·0),F=4·45~74·34,P<0·01。结论:在儿童中焦虑、抑郁问题存在较普遍,焦虑、抑郁共存比例高,焦虑抑郁共存儿童的内化性问题比单纯焦虑/抑郁者更严重,自我意识水平更低,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予以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