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于秀文  冯美燕  王静芬 《肿瘤防治研究》2004,31(4):217-219,F003
 目的 探讨粘蛋白MUC1和MUC2在大肠腺癌及大肠腺瘤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各个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 6 0例大肠腺癌和 2 0例大肠腺瘤进行粘蛋白MUC1、MUC2检测。结果  2 0例大肠腺瘤及 6 0例大肠腺癌中 ,粘蛋白MUC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10 %、4 6 .7% ;粘蛋白MUC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10 0 %、5 8.3%。大肠腺癌中粘蛋白MUC1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 ,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及生存期呈正相关。MUC2的表达与分化程度无关 ,而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及生存期均呈负相关。结论 MUC1的上调表达或MUC2的下调表达可能参与了大肠腺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 ,对临床上判断预后具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MUC1与HER2基因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曲建军  石毅然 《中国肿瘤临床》2005,32(18):1073-1075
乳腺癌发病趋势逐年升高,近年来研究发现,MUC1、HER2基因的表达水平能反映乳腺癌的某些生物学特征,与乳腺癌的发生、转移、预后等关系密切。MUC1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出现质和量的异常表达。MUC1基因的编码产物成为十分重要的癌标志物,并且是检测乳腺癌淋巴结微小转移的指标。HER2基因在肿瘤组织中呈现过度表达,在正常组织中表达水平较低,被认为是判断乳腺癌预后的独立标记物,其高表达提示乳腺癌细胞的高转移潜能,表现出较高的侵袭性临床病理特征。随着研究的深入,在乳腺癌基因靶点治疗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针对HER2的基因靶点治疗已日趋成熟,Herceptin目前已被证实在乳腺癌的治疗中有巨大的应用前景。MUC1的基因靶点治疗尚处于试验阶段。本文从基因定位、结构、执行功能的分子机制角度对MUC1,HER1在乳腺癌中的作用进行了总结,以便更深入的认识这些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生理和病理生理作用,利于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结肠直肠癌组织中粘蛋白MUC1和MUC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Huang WB  Shi LH  Zhu XQ  Xu GX  Qi Q 《癌症》2002,21(11):1231-1234
背景与目的:粘蛋白MUC1的表达上调或MUC2的表达下调可能参与了肿瘤的发生,而MUC1和MUC2的表达中国人结肠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未见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结肠直肠癌组织中粘蛋白MUC1和MUC2的表达与不同的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26例结肠直肠癌和20例正常结肠直肠粘膜中粘蛋白MUC1和MUC2的表达。结果:20例正常结肠直肠粘膜中粘蛋白MUC1和MUC2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0和100%,而126例结肠直肠癌中粘蛋白MUC1和MUC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1%和36.5%(P<0.01);结肠直肠癌中粘蛋白MUC1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呈正相关(P<0.05),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1);粘蛋白MUC2在结肠直肠癌中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浓度、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密切相关(P<0.05),而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粘蛋白MUC1表达上调或MUC2表达下调可能参与了结肠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检测结肠直肠癌中粘蛋白MUC1和MUC2的表达可间接反映肿瘤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UC1基因及WT1基因在急性白血病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54例初发或复发急性白血病(AL)患者MUC1基因以及WT1基因的表达.观察MUC1基因及WT1基因的表达与急性白血病患者疗效关系。结果:54例初治或复发AL中MUC1基因表达阳性率50.0%.WT1基因表达阳性率74.1%。MUC1基因阴性表达的初治非M3型AL 19例治疗完全缓解率达94.7%,MUC1阳性表达的初治非M3型AL 18例治疗完全缓解率55.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WT1基因表达阳性与否与化疗疗效无关。结论:MUC1和WT1基因在急性白血病中有一定的表达,MUC1基因阳性表达可作为急性白血病患者预后不良的一项分子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5.
MUC1、MUC2及MUC5AC在大肠黏液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黏蛋白MUC1、MUC2和MUC5AC在大肠黏液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的SP法,检测40例大肠黏液腺癌组织中黏蛋白MUC1、MUC2和MUC5AC的表达。结果大肠黏液腺癌组织中MUC1、MUC2和MUC5AC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0%、82.5%和77.5%。大肠黏液腺癌组织中MUC1、MUC2及MUC5AC的表达与肿瘤大小及分化程度无关(P>0.05),MUC1表达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呈负相关,而MUC2、MUC5AC表达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呈正相关(P<0.05)。结论MUC1、MUC2和MUC5AC的表达可预示大肠黏液腺癌的浸润转移潜能。  相似文献   

6.
肿瘤坏死因子基因多态性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Zhao HY  Chen YX 《癌症》2003,22(2):216-220
研究表明,包括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在内的恶性肿瘤病人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升高,过多的TNF产生与TNF基因多态性有关,此种多态性能通过影响TNF的转录调节来影响TNF的表达。本文旨在就TNF基因多态性与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毛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粘蛋白MUC1在卵巢浆液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3例卵巢浆液性囊腺癌、20例交界性卵巢浆液性囊腺瘤、20例卵巢浆液性囊腺瘤、2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MUC1的表达情况。结果:MUC1在卵巢浆液性囊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8.7%,略高于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中的表达(70%)(P=0.1172),明显高于良性卵巢浆液性囊腺瘤(35%)及正常卵巢组织(30%)中的表达(P<0.05)。MUC1的阳性表达与卵巢浆液性囊腺癌的临床分期有关(P<0.05),与年龄、组织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粘蛋白MUC1在卵巢浆液性囊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MUC1可作为判断卵巢浆液性囊腺癌生物学行为和恶性潜能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非小细胞肺癌MUC-1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分期和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原发癌灶和转移淋巴结中检测MUC-1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在56例非小细胞肺癌病例中MUC-1mRNA阳性表达率为48.2%,MUC-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3.6%,临床分期中Ⅰ期和Ⅱ期患者阳性表达率:MUC-1mRNA为33.3%,MUC-1蛋白为40%,而Ⅲ期患者则分别高达65.4%和69.2%,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原发癌灶和转移淋巴结的癌细胞MUC-1的染色强度可以从“+”增强到“++”,转移的癌细胞MUC-1高表达。结论:MUC-1是一种能较好反映非小细胞肺癌恶性程度和转移性的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MUC1在胰腺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UC1 在胰腺上皮内肿瘤、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胰腺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30例胰腺上皮内肿瘤(PanIN)、52例胰腺导管腺癌和10例正常胰腺组织中MUC1的表达.结果 3例PanIN1-2组织中MUC1阳性表达3/18(16.7%),7例PanIN-3组织中MUC1阳性表达7/12(58.3%),PanIN-3与PanIN1-2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24,P〈0.05).40例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MUC1阳性表达40/52(76.9%), MUC1阳性表达与性别、肿块大小无关(P〉0.05),与侵袭状况、淋巴结转移、肝转移有关(P〈0.05);结论 MUC1可作为胰腺癌早期辅助诊断指标, 有可能成为胰腺癌免疫治疗的靶抗原.  相似文献   

10.
MUC1和MUC2 mRNA在不同肿瘤组织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目的:检测MUC1和MUC2mRNA在没组织的表达差异,研究MUC1和MUC2在肿瘤诊断和免疫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采用了Dot Blot方法检测了60例不同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的mRNA水平。结果:MUC1和MUC2在吕,特别是乳腺癌和胃癌中表达明显增强,在正常组织和腺癌低度表达。MUC1与乳腺癌的 蛤发级及病理类型明显相关,MUC2与胃癌的病理类型明显相关。结论:MUC1和MUC2对乳腺癌和胃癌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对2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和23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化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包括CD+4细胞、CD+8细胞、CD+4/CD+8比值、NK细胞)进行检测。结果 CR组白血病、淋巴瘤的CD+4/CD+8与NK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初诊组和化疗后未缓解组白血病、淋巴瘤(P<0.05);CR组ALL/NHL的CD+4/CD+8明显低于CR组AML(P<0.05)。结论 CD+4/CD+8与NK细胞比例可以作为判断恶性血液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指标,与AML相比,ALL/NHL的细胞免疫功能受损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清MUC1(sMUC1)在多发性骨髓瘤(MM)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12例初治和15例化疗后MM患者及46名健康人外周血中MUC1的表达。结果 sMUC1在MM初治患者表达量为10.86~88.80 U/ml,平均33.44 U/ml;化疗后3.92~22.22 U/ml,平均11.6 U/ml;健康人3.84~30.45 U/ml,平均12.81 U/ml。初治患者sMUC1浓度明显高于化疗后患者(P=0.001)和健康人(P=0.000),而化疗后患者与健康人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1)。结论 sMUC1可作为MM的诊断和化疗效果观察的辅助指标,并还可能作为MM免疫治疗潜在的靶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MUC1和MUC16在正常胆囊黏膜、胆囊腺瘤及胆囊癌中的表达情况,以及胆囊癌中MUC1和MUC16的表达与胆囊癌Nevin分期及组织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收集因胆囊息肉行胆囊切除术病例60例、胆囊腺瘤病例60例及胆囊癌病例60例,进行MUC1和MUC16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病理图像,分析其在正常胆囊黏膜组织、胆囊腺瘤及胆囊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MUC1在正常胆囊黏膜组、胆囊腺瘤组和胆囊癌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38.33%、81.67%。MUC16在正常胆囊黏膜组和胆囊腺瘤组中,无阳性表达。在胆囊癌组中,阳性表达率为36.67%。MUC1和MUC16在Nevin分期 I期组、II期组、III期及III期以上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50%、80.00%、95.83%和18.75%、30.00%、54.17%。MUC1和MUC16在高分化组、中分化组、低分化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00%、78.95%、96.15%和13.33%、26.32%、57.69%。结论:MUC1和MUC16的阳性表达在胆囊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MUC1和MUC16的阳性表达促进胆囊癌的发生发展。MUC1和MUC16作为一种胆囊癌的肿瘤标志物,并且预示胆囊癌的恶性程度及浸润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UC1单抗4G10在肺腺癌中的染色情况及临床意义,为开发新的肺腺癌肿瘤免疫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4G10作为一抗,C595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42例肺腺癌和345例鳞癌中MUC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肺腺癌组织中4G10染色多呈强阳性、弥漫性(2+~3+),阳性率为90.64%(310/342),明显高于C595的80.41%(275/342),而肺鳞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11.59%(40/345)(P<0.000 1),则低于C595的13.62%(47/345),且染色多呈阴性或弱阳性(0~1+)(P<0.000 1).342例肺腺癌中4G10的阳性率及染色强度与患者性别、年龄和有无吸烟史之间均不相关(P1=0.073 9,P2=0.160 3;P1=0.935 8,P2=0.936 6;P1=0.369 5,P2=0.618 4),但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临床分期的递进及淋巴结的转移,4G10阳性率与染色强度增加,均分别呈现正相关趋势(P1=0.000 9,P2=0.000 3;P1=0.052 7,P2=0.039;P1=0.106 7,P2=0.037 4).结论:MUC1的异常表达与肺腺癌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肺腺癌临床诊断的参考指标,对肺腺癌的恶性程度及预后判断有重要参考价值,并在肺腺癌的肿瘤免疫治疗中有望成为新的潜在靶点,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粘蛋白MUC1和MUC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粘蛋白MUC1和MUC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的SP法检测 86例胃癌组织及 2 0例人正常胃粘膜中的MUC1和MUC2的表达。结果 :在正常胃粘膜中MUC1阳性表达率为 10 0 % ,而MUC2无阳性表达。在胃癌组织中MUC1和MUC2的表达率分别为 5 8 14 %和 6 3 95 %。胃癌组织中MUC1和MUC2的表达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分化程度无关 (P >0 0 5 ) ,但Ⅰ~Ⅱ期、淋巴结无转移组MUC1的表达明显比Ⅲ~Ⅳ期、淋巴结转移组低 ,而MUC2表达明显增高 (P <0 0 1)。Kaplan Meier分析发现MUC1高表达和MUC2低表达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低于MUC1低表达和MUC2高表达患者 (P <0 0 1)。结论 :MUC1和MUC2可预示胃癌的转移潜能 ,两者联合表达可作为评估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胃癌组织中黏蛋白MUC2和MUC5AC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黏蛋白 MUC2和 MUC5 AC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 S- P法检测 74例胃癌组织中 MU C2和 MU C5 AC蛋白的表达。结果 胃癌组织中 MU C2和MU C5 AC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5 1.4%和 40 .5 %。胃癌组织中 MU C2蛋白的表达与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和病理分期无关 (P>0 .0 5 ) ,仅与 L auren分型有关 (P<0 .0 5 ) ;而 MU C5 AC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与胃癌组织学类型和淋巴结转移无关 (P>0 .0 5 ) ,但与病理分期和 L auren分型密切相关 (P<0 .0 5 )。结论  MU C2和 MUC5 AC黏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反映了胃癌细胞的不同方向分化 ,随着胃癌的进展 ,弥漫型胃癌可能向肠型胃癌分化  相似文献   

17.
大肠腺瘤MUC5AC、bc1-2和P53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MUC5AC、bc1 2和P5 3蛋白在人大肠腺瘤中的表达及其与大肠腺瘤癌变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MUC5AC、bc1 2和P5 3蛋白在人大肠腺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①MUC5AC、bc1 2和P5 3在直径较大的腺瘤和绒毛状腺瘤中表达较高 ,阳性率分别为 6 8 4 %、6 8 4 %、34 2 %和 6 6 7%、6 8 8%、4 1 6 %。②轻、中度不典型增生的大肠腺瘤中MUC5AC的阳性率分别为 73 7%和 76 9% ,均显著高于重度不典型增生性腺瘤 ,后者阳性率为 2 6 7% (P <0 0 5 ,P <0 0 1) ;bc1 2在轻、中度不典型增生腺瘤的阳性率也高于重度不典型增生的腺瘤 ,阳性率分别为 6 8 4 %、73 1%和 4 6 7% ;但P5 3在轻、中度不典型增生腺瘤的阳性率低于重度不典型增生腺瘤 ,阳性率分别为 2 6 3%、38 5 %和 4 0 0 %。③大肠腺癌MUC5AC、bc1 2的阳性率下降为 18 2 %和 18 2 % ,而P5 3阳性率上升至 6 3 6 %。结论 :大肠腺瘤瘤细胞出现胃粘膜上皮分化而表达MUC5AC。MUC5AC、bc1 2异常表达是大肠腺瘤癌变的早期事件 ,P5 3基因突变可能降低bc1 2的表达从而在大肠癌进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