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背景:传统的CT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后随访中难以普及,寻找无创、有效的检查方法对支架内再狭窄的评价就成了影像科医生非常关心的课题。 目的:通过在不控制心率下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支架评估的对比,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诊断价值。 方法:收集53例患者共75枚支架在不控制心率情况下同期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影像资料,分析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支架内再狭窄的敏感性等各项指标。 结果与结论:①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能清楚显示全部支架,96%(72/75)支架图像达到良好以上。②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支架内再狭窄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分别对心率< 70次/min和≥70次/min的患者支架再狭窄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 0. 05 )。④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直径< 3.0 mm支架再狭窄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低于≥3.0 mm的支架再狭窄(P < 0. 05 )。结果说明,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且不受心率的影响,可作为大直径支架通畅情况的评估方式及小直径支架的初步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对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CCA)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DSCT冠状动脉成像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对其中冠状动脉畸形病例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1824例冠状动脉成像中检出CCA共43例(2.36%),其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24例(1.32%),冠状动脉走行异常18例,均为心肌桥,占CCA总数的41.9%,占总例数的0.99%。冠状动脉起源异常中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窦9例,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右冠状窦仅1例。结论 DSCT能够准确地显示冠状动脉畸形,特别是对心肌桥的敏感性高于其他检查方法,对临床诊断和预后评估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特别适用于门诊冠脉疾病的"一站式"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心电图ST段改变及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MSCTCA)检查在冠心病诊断中的比较分析,探讨冠心病诊断中心电图和MSCTCA检查的方法和作用,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多有效的信息。方法:选取临床诊断疑似或确诊为冠心病患者64例,进行心电图和MSCTCA检查,比较两种方法的一致性,不同部位、不同程度及不同类型病变检查的阳性率。结果:与MSCTCA方法相比,心电图ST段改变检查的灵敏度为56.82%,特异度为50%,总体符合率为54.69%,Kappa值为0.061,两种方法检查一致性较差,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I/avL/V1-5导联ST段改变阳性患者与Ⅱ/Ⅲ/avF导联ST段改变阳性患者相比,以MSCTCA检查的阳性率更高(P<0.05);冠状动脉重度狭窄患者与轻度患者相比,心电图ST段改变阳性率显著升高(P<0.05);中度狭窄患者与轻度患者相比,心电图ST段改变阳性率差异不显著(P>0.05);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心电图ST段改变阳性率显著高于单支管状动脉病变患者(P<0.05)。结论:心电图与MSCTCA检查一致性较差,临床上不宜单独使用单一检查方法;在重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及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心电图ST段改变检出率较高,结果具有参考价值;I/avL/V1-5导联ST段改变阳性患者相比Ⅱ/Ⅲ/avF导联ST段改变阳性患者,MSCTCA检查阳性率更高,更具有检测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多层螺旋CT(MSCT)的广泛应用,无创性冠状动脉成像逐渐走向临床,尤其是64层以上螺旋CT的推出,极大地提高了MS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TA)的成功率和准确度。多中心临床研究已表明CTA无疑是一种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文章就CTA成像的临床应用、CTA图像的影响因素作综述。  相似文献   

5.
多层螺旋CT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十年来CT技术在计算机和电子技术的带动下得到飞速发展,它不断突破扫描速度、数据采集、成像方式的极限,从往返式单层扫描发展到螺旋扫描又经过探测器技术革新发展到多层螺旋扫描.扫描速度比普通CT快8倍由几秒级提高到亚秒级(0.5s),可做时限很短的心血管检查.数据采集由旋转一圈采集一层提高到四层并且是连续的无间隔的大容量容积数据,全身CT血管造影仅用30s即可完成.从而以精确、实时、任意切层的三维成像替代了二维成像,进入了多层螺旋CT时代.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冠脉成像在冠状动脉畸形(CA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57例经DSCT冠脉成像检出的冠状动脉畸形患者的MPR、VR、MIP及CPR图像,其中31例患者的图像与常规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进行对照。结果:DSCT冠脉成像检出的357例冠状动脉畸形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37例,包括冠状动脉高位起源15例,冠状动脉起源于对侧冠状窦13例,回旋支起自左冠状窦7例,回旋支起自右冠状窦1例,单一冠状动脉1例;本组冠状动脉走行异常均表现为心肌桥(MB),其发现MB319例326处;冠状动脉终止异常中冠状动脉瘘1例。其中31例于DSCT冠脉造影后行CAG检查,DSCT冠脉成像检出27例29处MB者CAG仅检出21例22处,但3例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及1例冠状动脉瘘行CAG全部检出。结论:DSCT冠脉成像能清晰地显示各种冠状动脉畸形,为术前评估及预后判断提供重要信息,亦可作为随诊复查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为标准,比较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在评价冠状动脉狭窄中的可靠性及价值。方法:56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分别行冠状动脉造影和16层CTA,对各个冠脉节段进行比较分析,得出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16层CT诊断轻、中、重度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89%、98.09%、84.21%、98.72%,94.59%、99.97%、87.50%、99.59%,92.50%、97.52%、75.51%、99.37%。结论:16层螺旋CT可作为诊断冠心病的筛选手段以及冠脉手术术前评价和术后复查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第二代冠状动脉追踪冻结(SSF2)技术是否可以提升高心率儿童冠状动脉的形态分辨能力。方法:对53例心率≥75次/min患儿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年龄平均(17.5±18.7)个月,平均体质量(10.68±5.13) kg,扫描电压80、100 kV,采用智能心电门控技术自动选择曝光期相。将原始数据分别重建为3组图像:A组为常规图像;B组为采用SSF1技术的重建图像;C组为采用SSF2技术的重建图像。对3组冠状动脉图像的质量评分及可诊断率进行评估。结果:53例共评价534个冠状动脉节段。B组与C组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冠状动脉起源和冠状动脉评分及可诊断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左回旋支(LCX)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CX可诊断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左前降支、LCX和冠状动脉起源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7、0.14、0.43)。结论:采用SSF2技术可进一步改善高心率患儿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排探测器CT(MDCT)对心肌桥伴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17例拟诊冠心病(CAD)患者行64MD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CTA),根据CCTA上冠状动脉的走行部位,诊断47例心肌桥,测最心肌桥的长度、厚度,分析各支粥样斑块性质和狭窄程度,判断血管硬化与心肌桥的关系.结果:64MDCTA发现心肌桥51处/47例,检出率为21.66%;34例位于左前降支中段(66.67%),肌桥长度为5.6~27.6 mm;厚度为0.52~4.8mm;其中22例伴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管腔狭窄<50%者19例.结论:64MDCT冠脉成像可无创性检出心肌桥,显示其MDCT表现特点、邻近血管硬化狭窄等,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心血管患者的冠状动脉血管模型,通过计算和分析血管内血液流动的各个动力学参数,研究冠状动脉狭窄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方法基于心血管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的CT图像,用Mimics软件对左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进行三维重建;利用有限元方法,对冠状动脉模型进行流体力学计算。假设血管壁不发生变形,血液为不可压缩牛顿流体,在非定常速度进口的条件下计算各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冠状动脉狭窄(75%面积狭窄)对下游的壁面剪切力和振荡剪切指数影响较大,并且会导致涡流和二次流的产生;在模型中装上血管支架,使得血管狭窄消失之后,涡流和二次流基本消失,而且振荡剪切指数明显变小。结论冠状动脉狭窄对血流动力学参数有重大影响,可能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通过CT图像重建方法,可以诊断狭窄发生的地点以及严重性,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背景:64排多点位CT成像技术的精确度仍存争议。 冠心病位踞美国人死因的首位。对于有症状的患者来说,能否明确冠心病的论断是制定临床干预的关键。无创冠状动脉狭窄状况的评估,比如通过压力测试来判断狭窄程度,与直接的经典介入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相比较,其诊断价值明显受到了限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CTCA)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心电门控平扫及增强,后处理用Vessel View软件对所有病例扫描图像做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成像(VRT),其中35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SCA)比较。以管腔直径减少≥50%作为判定狭窄的标准,对各冠状动脉主要分支进行节段分析。结果85.1%冠状动脉节段图像可以用做评价,可较准确的显示冠状动脉病变。与SCA对照,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5%(32/37)和95.1%(214/225)。结论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可显示较长节段的冠状动脉,较为准确地认定冠状动脉病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效果.方法 样本为我科室2009年9月-2010年9月期间进行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检查前给予一般指导和口服美托洛尔,干预组在检查前给予系统的心理干预和口服美托洛尔,比较两组检查者心率控制速度、呼吸配合训练时间和检查过程心率波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及三维重建的室间隔膜部膨出瘤(IVMSA)的影像解剖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横断面研究。纳入2013年1月—2022年5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放射科经冠状动脉CTA检出的50例IVMSA,其中男15例、女35例,年龄35~80(59±11)岁。冠状动脉CTA横断面图像上找到室间隔膜部的位置,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分析IVMSA在形态、大小、膨出方向、瘤壁及瘤腔血栓形成情况等方面的CT影像学特征。结果 (1)IVMSA形态:50例IVMSA中多叶状47例,呈分叶大小不均的多分叶状;半球形2例,其表面较光滑,瘤颈直径大于瘤体长径;隧道样1例,表现为弯曲长条形瘤腔,游离于右心室内,瘤体长径超过瘤颈直径4倍。(2)IVMSA大小:瘤颈直径为1.95~18.95(8.36±3.84)mm,瘤体长径范围为2.39~20.70(9.67±3.77)mm。(3)IVMSA膨出方向:49例患者IVMSA膨向右室流入道,1例膨向右室流出道。(4)IVMSA瘤壁:1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患者术后合并之IVMSA瘤壁破裂,其余49例未见瘤壁破裂迹象。(5)IVMSA瘤腔:50例患者均未见IVMSA瘤腔内血栓形成。结论 IVMSA形态上以多叶状最多见,大小不一,多数膨向右室流入道,极少数可出现瘤壁破裂,瘤腔内血栓形成较为罕见。冠状动脉CTA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对IVMSA的影像形态进行综合观察,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诊断心肌桥(MB)和壁冠状动脉(MCA)的价值.方法:767例疑冠心病患者行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对其中401例诊断为MB-MCA者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测量其MB的长度和厚度.其中32例同时在DSA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并用双源CT Inspace软件中的4D工具对所有期相的数据进行动态重组,以电影模式重组和回放,与DSA对照分析两者显示MB-MCA的价值.结果:本组MB-MCA的发生率为52.3%,其中前降支占86.3%,左旋支占9.7%,右冠状动脉最少占1.7%.MB长(20.2±2.3)mm,厚(2.6±0.2)mm.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综合各种后处理技术是目前诊断MB-MCA最有价值的无创性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eletronbeamcomputedtomographicangiography ,EBA)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关联性。方法  2 4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分别行EBA及冠状动脉造影 (coronaryangiography,CAG) ,所有EBCT图像均经三维重建显像 ,按照AHA分段方法进行分段 ,每套重建显像血管分成左主干 (leftmainartery ,LM)及前降支 (leftanteriordescendingcoronaryartery ,LAD)、左旋支 (leftcircumflexartery ,LCx)、右冠脉 (rightcoronaryartery,RCA)各近、中、远三段共 10段血管 ,由 2名医生对LM和LAD、LCx、RCA的近、中段共 16 8段血管进行分析 ,其结果与CAG结果对比 ,比较EBA与CAG所示冠状动脉狭窄间的关系。结果 在 16 8个近段和中段血管中有 147段 (87.5 0 %)EBA能够清楚显像 ,其中LAD近段和中段清晰显像的百分比都为 95 .83%,而RCA近段和中段分别为 91.6 7%和 5 8.33%,LCx近段和中段为 91.6 7%、79.17%,而在 16 8个近段和中段血管中CAG全部清晰显像 ;如果以 >5 0%狭窄作为有意义狭窄 ,则EBA与CAG比较发现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 83.33%和 92 .13%,其中LM是 10 0 .0 0%和 95 .6 5 %,LAD近段是 10 0 .0 0 %和 75 .0 0 %,LAD中段是 82 .35 %和 6 6 .6 7%,RCA近段是 80 .0 0 %和 71.43%,RCA中段是 5  相似文献   

17.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初步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及不同心率下冠状动脉的显示能力.方法16例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东芝AQUILION多层螺旋CT采集原始数据,扫描速度0.32s/270°,层厚2mm,螺距1.0-1.2.对比剂安射力2ml/kg,注射速率3.5ml/s.延迟时间20s,SGI02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后处理软件为ALATOVIEW版本Version1.42;采用遮盖容积重建(SVR)、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后处理技术.结果心率<60次/min时冠状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前降支、回旋支)显示最清晰,心率60~79次/min时冠状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显示较清晰,心率>80次/min时冠状动脉主要分支显示不清.结论一定心率及扫描参数、对比剂使用合适前提下,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可获得满意的冠状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图像.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冠脉造影与导管法冠脉造影相比,具有无创、安全、经济快捷等优点,在临床上应用日见广泛.但影响其成像质量的因素较多,而检查前、检查中及检查后的护理是其很重要的环节,本文就与该项检查有关的护理问题进行探讨,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MB)的诊断价值及检出率。方法应用128层螺旋CT对305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 coronary angiograph,CTA)。结果305行CTA的患者中发现141(46%)例心肌桥,共218段,多位于前降支中段115(52.8%)段,其次为回旋支远段35段(16.1%)。结论128层螺旋CTA可以显示MB的部位、长度、厚度及MCA管腔和管壁情况,是一种有效的诊断MB-MCA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以病理诊断为标准评价双源CT增强扫描定性和定量冠状动脉钙化斑块的准确性。 方法 采用双源CT对离体冠状动脉进行0.6 mm层厚横断面增强扫描,将CT值>130 HU的斑块定性为钙化斑块,依据钙化斑块在管壁横断面上的弧度将其分为3型:轻度钙化、中度钙化和重度钙化。计算钙化斑块导致的冠状动脉狭窄,并与病理分型和所测冠状动脉狭窄进行对比。 结果 病理切片发现钙化斑块69个,DSCT发现57个,双源CT检测轻度、中度和重度钙化斑块的敏感性分别为88.3%、100%和100%。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双源CT高估了轻度、中度和重度钙化斑块导致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别相差(3.2±2.0)%、(4.9±4.7)%和(14.7±8.2)%,P<0.05。 结论 双源CT增强扫描能够检测定性不同类型的冠状动脉钙化;与病理对比,双源CT高估了钙化斑块导致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较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