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使用珊瑚骨粉复合组织补片进行拔牙位点保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2012年12月至2014年2月期间在武警总医院口腔种植科门诊采用微创技术拔除磨牙的患者45例,试验组20例,拔牙窝内植入珊瑚骨粉,组织补片覆盖表面关闭拔牙窝;对照组25例,拔牙后常规处理。1、3、6个月复诊,观察拔牙窝愈合情况。拔牙前及拔牙6个月后进行口内取模灌注石膏模型并拍摄X线牙片,分别测量牙槽嵴的高度和宽度,使用配对t检验分别对两组拔牙前至6个月期间牙槽嵴高度、宽度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进行两组间牙槽嵴高度、宽度变化的比较,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临床观察除有一例组织补片脱落外,试验组其他拔牙窝均愈合良好,牙槽骨丰满,牙龈色、形、质与邻牙协调;而对照组牙槽嵴吸收、萎缩,高度降低、宽度显著缩小。统计学分析试验组牙槽嵴高度和宽度的改变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的上述改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牙槽嵴高度、宽度的变化相比,二者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珊瑚骨粉复合组织补片有效保存了进行种植牙修复所必需的骨量,是进行拔牙后位点保存术的合适材料。  相似文献   

2.
徐丹  姚淳  顾敏 《上海口腔医学》2020,29(4):414-147
目的:研究Bio-Oss 骨粉+胶原膜(海奥)和骨胶原在位点保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患牙26颗,随机分为 2 组。骨粉组13例,于拔牙窝内植入Bio-Oss骨粉,表面覆盖胶原膜(海奥);骨胶原组13例,于拔牙窝内仅植入Bio-Oss 骨胶原。3个月后复查,观察2组患牙牙槽窝愈合情况,于位点保存术后即刻和术后3个月进行锥形束 CT(CBCT)检查 ,测量牙槽骨垂直向高度与水平颊舌向厚度、CBCT灰度值的变化,临床观察新骨外形轮廓的改变,评价位点保存的临床效果。采用 SPSS 17.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 2组在新骨外形轮廓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3个月,2组牙槽骨高度、厚度均减低,灰度值升高,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但2组疗效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2种材料用于位点保存时效果无显著差异,但使用骨胶原的位点保存技术操作简单,创伤小,费用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GF联合Bio-Oss骨粉在牙槽嵴位点保存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选取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口腔科2019年6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收治的30例单颗后牙需拔除后同期行位点保存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实验组填充CGF+Bio-Oss骨粉混合物(15例);对照组填充单一Bio-Oss骨粉(15例),两组创面均用Bio-Gide胶原膜覆盖。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通过CBCT测量比较两组间牙槽嵴骨高度、宽度的变化,通过软组织创面愈合率、术后疼痛以及新骨外形轮廓的评分进一步对位点保存效果的评价。结果:(1)CBCT测量结果显示,与术后即刻相比,术后6个月两组牙槽骨高度、宽度均发生吸收,实验组牙槽骨高度吸收量(1.60±0.88)mm小于对照组(2.75±1.85)mm,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2周实验组创面Ⅰ级愈合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24 h、3 d、7 d实验组VAS评分比对照组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4 d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在新...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在后牙位点保存中运用游离龈组织(free gingival graft, FGG)或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 CGF)膜处理拔牙创的疗效。方法:选取有单颗后牙拔除后拟行位点保存术的患者36例,随机分至FGG组和CGF组,每组18例。微创拔牙彻底清创后FGG组采用Bio-Oss骨粉+海奥生物膜+FGG;CGF组采用Bio-Oss骨粉+海奥生物膜+CGF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术后疼痛情况。结果:FGG组和CGF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在角化龈宽度、牙槽骨垂直高度及水平宽度变化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GF组在术后3 d及术后1周的术后疼痛显著小于FGG组(P<0.05)。结论:运用FGG和CGF膜处理拔牙创可以取得相似的牙槽窝软、硬组织轮廓维持效果,且CGF膜的运用可以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是良好的拔牙创处理材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使用羟基磷灰石骨粉复合生物胶原材料进行拔牙位点保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0例拔除前牙的患者随机分组,试验组15例,拔牙同期在拔牙窝内植入羟基磷灰石骨粉,生物胶原材料覆盖表面关闭拔牙窝,临时义齿修复缺失牙并在位点处维持软组织形态;对照组15例,拔牙后常规处理,让拔牙窝内充满自然形成的血凝块。6个月后复诊,观察拔牙窝愈合情况,测量牙槽嵴的高度、宽度和牙间乳头的位置,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结果:试验组拔牙窝愈合良好,牙槽骨丰满,牙龈乳头形态得以保留,牙龈边缘连续一致;而对照组牙槽嵴吸收、萎缩,高度降低、宽度缩小明显,牙龈乳头萎缩甚至消失。实验组和对照组间牙槽嵴高度、宽度和牙间乳头的变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羟基磷灰石骨粉复合生物胶原材料起到了保存拔牙后牙槽骨骨量的作用,及时的临时义齿修复很好的维持了软组织形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 用牙周牵张成骨法进行位点保存,研究其对牙槽骨量保存所起到的作用,以期更大程度保持牙槽骨高度。方法 Beagle犬12只,随机分3组,实验组选择下颌一侧第三前磨牙为实验组行牙周牵张成骨拔牙(dentoalveolar distraction extraction,DDE),对照组1为对传统拔牙自然愈合组(Natural healing,NH);对照组2为传统拔牙后拔牙窝骨粉充填+GBR组(Bio-Oss+GBR, BOG)。牙齿拔除三个月后拍摄X线片,对比研究各组之间的牙槽骨吸收程度的差异。结果 拔牙后3个月,实验组牙槽骨吸收程度明显小于对照组1和2,对照组1和2之间差异无统计意义。结论 用牙周牵张成骨拔牙法进行位点保存,能更大程度保存牙槽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CGF)膜和Bio-Oss®Collagen分别与Bio-Oss®骨粉联合应用于后牙区拔牙位点保存术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3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种植科就诊的需拔除后牙并行位点保存术患者24例,随机分为CGF组和Collagen组,每组12例。所有患者拔牙后均填入Bio-Oss®骨粉,CGF组使用CGF膜覆盖拔牙创,Collagen组使用Bio-Oss®Collagen覆盖拔牙创。术后1周拆线观察创口愈合情况,术后6个月测量拔牙位点牙槽骨骨量及软组织厚度。结果    术后1周,CGF组创口均愈合良好,Collagen组中有1例愈合不良,1/3骨粉流失。与术后即刻测量结果相比,术后6个月两组均发生一定程度骨吸收,CGF组垂直向骨吸收(0.98 ± 1.53)mm,显著低于Collagen组[(2.78 ± 1.60)mm],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817,P < 0.05);CGF组水平向骨吸收(1.83 ± 1.11)mm,与Collagen组[(1.81 ± 1.28)m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t = -0.041,P > 0.05)。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CGF组垂直骨高度增加(5.15 ± 2.69)mm,Collagen组垂直骨高度增加(6.16 ± 2.91)mm,差异无统计学差异(t = -0.883,P > 0.05)。两组颊、腭侧软组织厚度均有所减小;但两组软组织变化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本研究的2种材料在后牙区拔牙位点保存术中的应用效果均较好,覆盖于Bio-Oss®骨粉均可促进创口愈合,延缓牙槽骨吸收,对维持拔牙位点牙槽骨高度具有一定临床意义,利于后期种植修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制备多壁碳纳米管/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温敏凝胶,探讨其作为拔牙位点保存材料的理化性能。方法:采用原位沉积方法制备多壁碳纳米管/羟基磷灰石(MWNT/ HA简称HAC)复合无机材料,将其分散至壳聚糖温敏凝胶中,制备壳聚糖/多壁碳纳米管/羟基磷灰石(CS /MWNT/HA简称CS/HAC)复合温敏凝胶,以成胶时间、孔径、孔隙率、机械强度及降解性能为指标优化配方设计,并表征复合温敏凝胶的微观形貌及理化性能。结果:以10 g/L的HAC作为补强成分加入到壳聚糖溶液中,能够在不影响成胶并保证一定孔隙率(84%)的前提下,提高材料的机械性能(抗压强度0.441 MPa),所获复合温敏凝胶具有适宜的临床操作时间(12 min),并具有可控的降解速率。结论:负载HAC的复合温敏凝胶具有良好的成型性,并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在拔牙位点保存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综合评估临床中双尖牙区采用即刻种植和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进行位点保存的效果。方法:选择双尖牙需拔除并行种植修复的患者65例90颗牙,随机分为即刻种植GBR组(即刻种植+引导骨组织再生)、单纯GBR组(拔牙创GBR技术处理+延期种植)和空白对照组(拔牙创常规处理+延期种植)。拔牙前及拔牙后1、3、6个月分别行CBCT扫描,测量牙槽骨高度和宽度,并用Simplant软件测量位点骨密度,比较各时间点3组间各指标差异,评价位点保存的效果。结果:各时间点骨高度丧失量、骨宽度丧失量及骨密度变化值相比,即刻种植GBR组变化最小,单纯GBR处理组次之,空白对照组最大,每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尖牙区应用即刻种植联合GBR处理,可有效进行种植位点保存,并能减少患者就诊次数,简化种植修复程序,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研究可注射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injectable platelets rich-fibrin,i-PRF)复合Bio-Oss骨粉用于拔牙位点保存作用,分析i-PRF结合骨生物材料对牙槽窝骨重建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取3月龄新西兰白兔36只,均于全麻下拔除下颌左下切牙,随机分成4组填入不同复合材料,分别在第1周、4...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临床中的应用方法。方法:将63例150颗种植体通过微创拔牙、即刻种植、引导骨再生方法植入拔牙位点,随访1年, 观察种植效果。结果:①本组150颗种植体均符合种植成功标准;②拔牙位点的牙槽嵴高度降低约1 mm,颊舌向间宽度降低约2 mm;③软组织外形对称。结论:微创拔牙、即刻种植、引导骨再生3种方法交叉或结合使用,能达到拔牙位点的保存,是种植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3.
良好的软硬组织形态是实现成功种植治疗的基础.拔牙窝自然愈合过程中牙槽骨存在吸收和改建,最终有可能影响以修复为导向的种植治疗.实施拔牙位点保存可有效保存拔牙位点软硬组织轮廓,为种植修复创造条件.良好的创口封闭是保证该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探讨了拔牙位点保存中不同创口封闭方式的特点,以期为临床上运用恰当的封闭方法达到...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位点保存术对正畸拔牙间隙关闭过程中出现牙龈折痕的影响,以评价该技术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对称性拔除双侧第一前磨牙的正畸病例3例,6对牙齿,采用自身左右对照。随机选取一侧进行位点保存,另一侧拔牙后进行常规处理,作为对照,术后6周开始正畸治疗。选用牙周探针进行测量,对比两组牙龈折痕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上颌1例患者,下颌所有患者中均出现牙龈折痕,实验组观察到牙龈折痕的出现。结论:位点保存术能够对抗拔牙窝的萎缩,有效的预防牙龈折痕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珊瑚羟基磷灰石骨粉充填根尖刮治术后骨腔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3颗根尖暗影超过1.0cm,瘘管久治不愈的患牙,行根尖刮治术后骨腔填塞珊瑚羟基磷灰石骨粉53颗牙,未行填塞的31颗牙作为对照,观察3~6个月及5年两组病例骨腔的愈合情况。结果:实验组53颗患牙治疗有效率达96.62%,对照组有效率仅为61.29%。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珊瑚羟基磷灰石骨粉在治疗较大根尖破坏伴瘘管的患牙,具有良好的骨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与口腔胶原膜应用于拔牙后引导骨组织再生(GBR)位点保存术中的效果。 方法从2016年6月至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拔牙后GBR位点保存患者中选取84例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两组微创拔牙后均植入Bio-Oss骨替代材料,观察组表面覆盖PRF膜,对照组表面覆盖口腔胶原膜(海奥),对两组创面愈合率、牙槽骨宽度及高度、美学评分进行观察,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术后2周创面愈合率为(77.1 ± 6.1)%,与同期对照组(65.8 ± 3.7)%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0.188,P<0.001);观察组术后4周创面愈合率为(98.8 ± 12.5)%,与同期对照组(78.7 ± 7.1)%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9.084,P<0.001)。拔牙前,两组牙槽骨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022,P = 0.982);拔牙后1个月,观察组牙槽骨高度为(15.1 ± 1.9)mm,与同期对照组(14.2 ± 1.8)mm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091,P = 0.039);拔牙后3个月,观察组牙槽骨高度为(14.2 ± 1.8)mm,与同期对照组(14.0 ± 1.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608,P = 0.010)。拔牙前,两组牙槽骨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62,P=0.950);拔牙后1个月,观察组牙槽骨宽度为(7.1 ± 0.6)mm,与同期对照组(6.8 ± 0.7)mm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2,P=0.019);拔牙后3个月,观察组牙槽骨宽度为(6.9 ± 0.4)mm,与同期对照组(6.4 ± 0.5)mm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5.748,P<0.001)。修复后即刻,两组PE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142,P = 0.887);修复后3个月,观察组PES评分为(12.4 ± 4.0)分,与同期对照组(10.5 ± 2.0)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644,P = 0.009);修复后6个月,两组PE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617,P = 0.538)。修复后即刻,两组WE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261,P = 0.794);修复后3个月,观察组WES评分为(9.1 ± 1.0)分,与同期对照组(8.1 ± 0.7)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5.176,P<0.001);修复后6个月,两组WE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318,P = 0.191)。 结论PRF用于拔牙后GBR位点保存术中的效果优于口腔胶原膜,可提高创面愈合率,也能保持牙槽骨宽度与高度,取得满意的短期美学效果,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口腔医学》2017,(4):325-330
目的探讨微创拔牙和即刻种植联合应用的临床可行性并比较即刻种植和常规种植两种方式治疗效果之间的差异。方法 127例上颌单颗前牙无法保留的病例,进行完善的术前检查,59例在不翻瓣微创拔牙后进行种植体的即刻植入,其余68例在位点保存后行常规翻瓣种植。在种植二期手术当天所有病例均采用种植体支持式临时冠进行牙龈形态的诱导,直至修复完成。在永久修复当天及永久修复完成后第3、6、12个月测量种植体近远中侧骨水平的变化以及种植体周围软组织探诊深度(PD),评估种植修复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病例在永久修复前种植体稳定性系数值(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ISQ)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探诊深度(PD)两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刻种植组和常规种植组在永久修复完成1年后种植体骨吸收量在近中侧分别为(0.37±0.34)mm和(0.39±0.43)mm,远中侧分别为(0.41±0.31)mm和(0.43±0.32)mm;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种植修复方式均能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而微创拔牙和即刻种植的联合应用能有效地缩短种植修复的治疗周期,减少患者来院就诊的次数并且能获得良好的美学效果。但同时微创拔牙和即刻种植技术敏感性强,需严格掌握好适应证,规范操作程序,才能获得理想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经位点保存技术处理后牙槽窝组织形态计量学上的改变.方法 拔除6条杂种犬各自上、下颌两侧第二切牙,随机分两组,在一侧即刻填入骨诱导活性材料,为实验组;另一侧不作处理,对照组.术后3个月处死获得样本,利用图像分析进行组织计量及形态的评估.结果 所有位点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图像分析显示,实验组平均骨量吸收程度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CGF)和游离龈移植(free gingivalgraft,FGG)分别与Bio-Oss Collagen联合应用于上颌磨牙拔牙位点保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需要拔除上颌磨牙的患者30例,拔牙后填入Bio-Oss Collagen,随机分为两组,A组覆盖CGF封闭创口,B组使用FGG封闭创口,术后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半年后测量颊侧角化龈宽度变化,拍摄CBCT测量牙槽骨和上颌窦底变化。结果 术后1周和2周时,B组创面愈合率均高于A组(P<0.05);术后6个月,A组和B组颊侧角化龈宽度分别减少了(0.79±0.16)mm和(0.35±0.18)mm(P<0.05)。两组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牙槽骨宽度变化差值、颊腭侧牙槽骨高度变化差值和上颌窦底高度变化差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上颌磨牙拔除后,植入Bio-OssCollagen联合CGF或FGG行拔牙位点保存均可有效减少牙槽骨吸收,两者术后牙槽骨和上颌窦底变化没有显著差异,B组术后创面愈合率和颊侧角化龈减少量优于A组。  相似文献   

20.
周蓉  束为  陈武 《口腔医学》2021,41(11):972-976
目的 探究不同比例松质骨、皮质骨混合的同种异体骨、去蛋白牛骨矿物质(DBBM)在位点保存中的牙槽嵴保存效果及对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方法 拔除两只比格犬双侧第二、三、四前磨牙,12个牙位,随机分为A、B、C、D 4组.A组空白组;B、C、D 3组分别填塞松质骨:皮质骨:脱钙骨基质(DBM)质量比分别为0:9:1和3:6:1的同种异体骨1、同种异体骨2和DBBM.位点保存术后3个月在每个牙位的远中根牙槽窝中央环钻取柱状骨,植入种植体.比较位点保存术后3、6个月拔牙窝高度和宽度的变化.通过组织学分析柱状骨标本的新生骨、剩余材料和结缔组织及其他成分的比例.种植体植入3个月后通过Van?Gieson染色,观察种植体周围骨结合.结果 术后3、6个月各组的颊侧牙槽嵴高度、宽度均降低,经方差分析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A组与其他3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位点保存术后3个月,各组新生骨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的种植体骨结合率小于B、C、D组(P<0.05),其余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比格犬的拔牙位点保存术中使用同种异体骨和DBBM均有保存牙槽嵴形态的作用,也对后期种植体骨结合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