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究miR-630对肾透明细胞癌(ccRCC)的发生发展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选择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ccRCC患者86例,术中取肿瘤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距癌灶边缘>5 cm),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法检测肿瘤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miR-630表达水平,分析其与ccR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联性。分析ccRCC组织中miR-630表达水平与凋亡标志蛋白表达水平的相关性。选择786-O细胞进行实验,设计miR-630 NC组、miR-630 mimic组和miR-630 inhibitor组(分别为miR-630的对照、过表达和抑制组),分析miR-630表达对细胞增殖活力、凋亡率以及凋亡标志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ccRCC组织中miR-630水平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高水平的miR-630与更大的肿瘤直径、高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ccRCC组织中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ccRCC组织中miR-630表达水平与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489,P=0.011),与Bcl2蛋白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16,P=0.004)。过表达miR-630可显著促进细胞增殖活力,抑制细胞凋亡率以及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促进Bcl2蛋白表达水平(P<0.05)。降低miR-630表达可显著抑制细胞增殖活力,促进细胞凋亡及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抑制Bcl2蛋白表达水平(P<0.05)。结论 miR-630在ccRCC组织中表达上调,高水平的miR-630可抑制细胞凋亡,并与ccRCC患者的高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构建耐索拉非尼肝癌细胞株并探讨其耐药机制。方法 应用HepG2、Huh7细胞通过浓度递增法建立耐索拉非尼细胞模型。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对不同浓度索拉非尼的敏感性。通过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情况。通过荧光实时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凋亡相关因子caspase-3和自噬标志因子P62、LC3的表达水平。结果 获得耐索拉非尼肝癌细胞株HepG2-SR、Huh7-SR。随着索拉非尼药物干预浓度的升高,耐药细胞株及野生型细胞株的存活率均逐渐降低。HepG2-SR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显著高于HepG2细胞[(15.74±0.38)μM vs (7.27±0.44)μM ;t=5.450,P<0.001];Huh7-SR细胞的IC50显著高于Huh7细胞[(11.73±0.27)μM vs (4.92±0.31)μM;t=4.807,P<0.001]。相较于野生型细胞株,耐药细胞株具有更高的抗凋亡和迁徙能力。耐药细胞株的caspase-3、P62表达水平显著低于野生型细胞株(P<0.05),而LC3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野生型细胞株(P<0.05)。结论 耐索拉非尼肝癌细胞株HepG2-SR、Huh7-SR具有更强的抗凋亡、抗生殖抑制和迁移能力,且自噬水平更高,为研究肝细胞癌对索拉非尼的耐药机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法治疗变应性鼻炎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 将6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组)30例,对照组(药疗组)30例,同时配合护理干预,即给予治疗组患者进行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的同时配合适当的操作护理、日常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及饮食护理等措施,观察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效果。结果 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法配合护理干预,可提高变应性鼻炎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分析全身型重症肌无力(MG)患者胸腺切除术后肌无力危象(POMC)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接受胸腺切除术的116例全身型MG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出现POMC分为POMC组38例和非POMC组78例。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POMC的影响因素。结果 POMC组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显著长于非POMC组(P<0.001)。POMC组和非POMC组在改良Osserman分型、合并胸腺瘤、手术方式、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以及血清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AGR)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Osserman分型、FVC、FEV1以及AGR是POMC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术前Osserman分型、FVC、FEV1以及AGR是全身型MG患者发生POMC的影响因素,可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研究胸科手术机械通气前后血清中脂多糖结合蛋白(LBP)表达的差异,寻求早期诊断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ALI)的特异性标志物,并作为临床治疗的作用靶点。方法 将入选行开胸肺叶切除手术的20例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手术部位、术式相同的患者分别纳入双肺通气(TLV)组和单肺通气(OLV)组,每组10例。每例分别在机械通气前(T0)、手术结束时(T1)、术后24 h(T2)和术后48 h(T3)采取静脉血样本,离心取上清液置-80 ℃保存。Western Blot法检测血清中LBP的表达水平。结果 LBP随着时间延长呈不断升高趋势,两组中各时点间LBP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各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与时点间存在交互作用,即两组LBP升高的幅度不同,OLV组较TLV组上升幅度大。结论 LBP的表达水平随着机械通气的时长呈升高趋势,OLV升高幅度较TLV大,机械通气会影响LBP的表达水平,LBP可能参与了VLAI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和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8-10~2019-03该院收治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56例,将其分为普通组(32例,包括轻度患儿)和严重组(24例,包括中度和重度患儿),并以同期30名门诊体检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三组血清MMP-9、TIMP-1及IL-17水平,探讨MMP-9、TIMP-1、IL-17与毛细支气管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其对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效能。结果 普通组和严重组血清MMP-9、TIMP-1、IL-17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组血清MMP-9、TIMP-1、IL-17水平高于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MMP-9(rs=0.799)、TIMP-1(rs=0.731)、IL-17(rs=0.756)与疾病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MMP-9、TIMP-1、IL-17对毛细支气管炎诊断均有参考意义(P<0.05),其中以MMP-9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诊断效能最佳。结论 动态观察患儿血清MMP-9、TIMP-1和IL-17水平可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且对于毛细支气管炎的早发现、早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丹皮酚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组)、丹皮酚组(DPF组)和糖尿病组(DM组),每组12只。按干预时长不同,各组又再分为1月组、3月组和5月组,每组4只。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法检测各组SDF-1和VEGF的mRNA表达水平。通过HE染色观察血管内皮细胞核突破内界膜的数量。结果 RT-qPCR检测结果显示,在干预1个月、3个月和5个月时间点,DM组SDF-1 mRNA和VEGF mRNA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CON组和DPF组(P<0.05),DPF组表达水平稍高于CON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显示,DM组和DPF组大鼠视网膜突破内界膜的细胞核数均较CON组显著增加(P<0.05)。DM组和DPF组视网膜突破内界膜的细胞核数随干预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且DPF组各时间点的细胞核数均显著少于DM组(P<0.05)。结论 丹皮酚可以通过下调糖尿病大鼠视网膜SDF-1和VEGF的表达来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钙激活的氯离子通道辅助蛋白1(CLCA1)在结直肠癌(CR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分析其基因集富集情况。方法 通过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下载CLCA1 mRNA表达数据,应用GSEA软件进行CLCA1不同表型的基因集富集分析。分析CLCA1 mRNA在CRC组织与癌旁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联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析CLCA1在CR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差异。结果 CRC组织中CLCA1表达较癌旁组织明显降低。CRC组织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分显著低于癌旁组织[(2.46±1.09)分 vs (5.65±0.49)分;t=6.458,P=0.000]。癌旁组织的CLCA1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临床Ⅰ~Ⅱ期CRC组织和临床Ⅲ~Ⅳ期CRC组织(P<0.05),临床Ⅰ~Ⅱ期CRC组织的CLCA1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临床Ⅲ~Ⅳ期CRC组织(P<0.05)。CLCA1高表达组临床分期为Ⅰ~Ⅱ期、N分期为N0期以及M分期为M0期的人数比例显著大于CLCA1低表达组(P<0.05)。CLCA1高表达组的生存预后显著优于CLCA1低表达组(χ2=8.200,P=0.004)。基因集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有19个基因集显著富集于CLCA1高表达表型,未发现有基因集显著富集于CLCA1低表达表型。结论 CLCA1在CRC组织中表达下调,并且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有关,具有作为CRC诊断、治疗和预后预测标志物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淫羊藿苷(ICA)优化大鼠脂肪干细胞(rASCs)促进超长随意皮瓣存活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选择6周龄雌性健康无特定病原体(SPF)级SD大鼠作为实验动物。提取rASCs并鉴定其多向分化能力及表面标志物。通过蛋白免疫印迹(WB)实验检测不同浓度ICA(0、0.1、1、10 μM)对rASCs中血管生成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表达的影响。设置rASCs组(予未处理的rASCs)、ICA+rASCs组(予1 μM ICA预处理的rASCs)及空白对照组(予等体积PBS),每组3只大鼠,根据分组在皮瓣蒂部注射相应细胞悬液。于治疗后7、14、28 d评估皮瓣存活情况。治疗后28 d取皮瓣组织行组织学及WB实验,检测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胶原含量及各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 rASCs具有成脂、成骨和成软骨分化的能力,CD29及CD44呈高表达,不表达CD45。WB结果提示ICA处理能显著提高rASCs中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P<0.05)。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rASCs组及ICA+rASCs组治疗后7 d、14 d的皮瓣存活面积比更高(P<0.05);在治疗后28 d,仅ICA+rASCs组的皮瓣存活面积比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组织学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rASCs组和ICA+rASCs组的皮瓣组织结构排列更为紧密,MVD、胶原含量显著提高(P<0.05)。WB结果显示,rASCs组和ICA+rASCs组的VEGF、PDGF-BB和FGF-2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且ICA+rASCs组的VEGF、PDGF-BB蛋白表达水平较rASCs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A能够提高rASCs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水平,这可能是其优化rASCs促进大鼠超长随意皮瓣存活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癌-睾丸抗原NY-SAR-35在结直肠癌(CR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09年10月至2012年5月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CRC患者59例。男42例,女17例;年龄30~86(55.55±14.36)岁;TNM分期为Ⅰ~Ⅱ期38例,Ⅲ~Ⅳ期21例。均经手术取癌组织及配对的癌旁组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组织NY-SAR-35 mRNA的表达情况。分析CRC组织NY-SAR-35 mRNA表达情况与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联性。结果 CRC组织中NY-SAR-35 mRNA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35.59% vs 13.56%,P<0.05)。CRC组织NY-SAR-35 mRNA阳性组肿瘤直径≥5 cm的人数比例显著大于阴性组(P<0.05),但两组在性别、年龄、肿瘤位置、癌胚抗原(CEA)水平、T分期、N分期、M分期、TNM分期、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Y-SAR-35 mRNA阴性组的生存预后优于阳性组(生存期:57.24个月 vs 40.71个月;log-rank检验: χ2=4.356,P=0.037)。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为T3~4期、N分期为N1~3期、M分期为M1期以及NY-SAR-35 mRNA阳性表达是影响CRC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NY-SAR-35 mRNA在CRC组织中高表达,且与患者不良预后具有相关性,具有作为CRC治疗靶点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