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调查分析妇女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502例产妇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数据经单因素分析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502例产妇中盆底功能障碍的产妇223例(44.4%),无盆底功能障碍的产妇279例(55.6%);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OR=1.331,P=0.046,分娩前体质指数OR=1.389,P=0.039,分娩方式OR=1.415,P=0.035,会阴损伤史OR=2.267,P0.001,产后便秘OR=2.119和2.522,P均0.001,家族史OR=2.196,P=0.001,产后及时进行康复训练OR=0.713,P=0.045。结论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高,高龄产妇、孕前体质指数≥28、经阴道分娩、产后发生便秘、有盆底功能障碍家族史、有会阴损伤史是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产后及时进行康复训练是独立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产后早期盆底肌力筛查和三维超声检测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清远市人民医院2012年9月~2014年6月住院分娩,产后6周复查的初产妇600例,其中阴道分娩组350例,剖宫产组250例,取同期妇科门诊健康未育妇女100例为对照组,分别对其进行盆底肌肉肌力筛查及三维超声经会阴检测,三组在静息和缩肛动作时的盆底裂孔情况和肛提肌厚度。结果按评定标准将盆底肌力分6个级别,其中Ⅳ级以上为盆底肌力正常,共92例(15.33%),0-Ⅲ级为不正常,共508例(84.67%);其中剖宫产组正常率为33.6%,阴道分娩组正常率为2.29%,对照组正常率为100%;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两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在静息和缩肛动作状态下盆膈裂孔前后径、横径及面积均高于对照组(P < 0.05),肛提肌厚度均小于对照组(P < 0.05)。结论盆底肌力筛查结合三维超声测量为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断提供解剖学和功能学方面的依据和为制定指导个体化盆底康复治疗提供最佳治疗效果的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新产程标准下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肌电值及产科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29例无剖宫产指征初产妇一般资料、产科相关资料及产后6~8周行盆底表面肌电筛查的肌电检测数据,对相关数据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新产程标准下经阴道分娩初产妇产后早期Ⅰ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平均肌电值、Ⅱ类肌纤维快速收缩最大肌电值、耐力测试平均肌电值普遍下降,其异常率分别是84.7%、70.3%、83.0%。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器械助产(OR=6.541,P=0.002)、第二产程时间≥2h(OR=1.732,P=0.010)是影响阴道分娩产妇盆底肌肌电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新产程标准下经阴道分娩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肌电值普遍异常,受器械助产、第二产程时间≥2h影响。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2):2314-2315
观察高龄孕产妇产后出血的临床资料,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将86例产后出血的高龄孕产妇设为研究组,另将同期未出现产后出血的高龄孕产妇86例设为对照组。对两组产妇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一般资料及可能影响高龄产妇产后出血的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两组产妇孕周、孕次、分娩史、吸烟、饮酒、妊娠糖尿病等因素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妊娠高血压、宫缩乏力、前置胎盘等因素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龄孕产妇产后出血影响因素较多,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诊疗措施,达到预防及治疗产后出血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背景:了解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在新疆多民族聚集区的发病相关因素、探寻能相对准确反映盆底功能的量化检查方法,对此病的三级预防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目的:探讨女性盆底肌力的相关因素,并分析盆底肌力测定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临床症状、体征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盆底肌力检测收集2010年4至11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住院女性患者资料共210例。采用秩和检验对分组变量进行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资料再进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与结论:年龄、体质量指数、不同分娩次数、绝经、慢性便秘持续时间与盆底肌力呈负相关性;压力性尿失禁症状、盆腔器官脱垂体征与盆底肌力均存在负相关性。提示:控制体质量,减少慢性便秘的发生;做好围绝经期激素替代治疗;从产科因素控制孕产妇盆底组织受损程度,引起患者对自身盆底肌力的重视,利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提早预防及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生物电刺激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对盆底肌力水平的影响。方法 经随机抽签方式将该院2019年6月—2021年6月期间治疗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76例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38例。参照组通过单纯生物电刺激治疗,研究组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94.74%)显著高于参照组(76.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08,P=0.022)。治疗后,研究组盆底肌力改善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753,P<0.05)。治疗后,研究组性功能评分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71、6.793、11.268、6.264,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较参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81,9.332、9.653、8.640、10.029、9.587,P<0.05)。结论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行生物电刺激治疗效果理想,不仅可将盆底肌力显著增强,同时可改善性功能,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产后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对患者盆底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抽取2016年3月~2018年12月收治的盆底功能障碍患者80例,按产后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实施常规护理)和研究组40例(实施产后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盆底压力分级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Ⅰ级、Ⅱ级、Ⅲ级率低于对照组,Ⅳ级率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盆底肌力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盆底Ⅰ类肌纤维疲劳指数、盆底Ⅱ类肌纤维肌电压、盆底Ⅰ类肌纤维肌电压、手测阴道横断面肌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盆底Ⅱ类肌纤维疲劳指数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尿失禁发生率2.50%(1/40)低于对照组25.00%(10/40)(P<0.05)。结论:产后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可促进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恢复,改善肌纤维,降低尿失禁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产后穴位埋线联合盆底肌锻炼对高龄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60例在本院分娩并于分娩后6周回院复诊的高龄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对照组行凯格尔运动、盆底肌力康复器、生物反馈电刺激等盆底肌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穴位埋线。2组均在干预6周后进行盆底肌最大电位及盆底肌力功能恢复的评价,并分析其安全性。结果干预6周后,观察组盆底肌最大肌电位为(24.45±3.06)μV,高于对照组的(21.76±2.72)μV(P<0.05);观察组盆底肌力恢复的总有效率为98.75%,高于对照组的90.00%(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出现轻微红肿、瘀青各1例。2组未见发热、感染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产后穴位埋线联合盆底肌锻炼可提高高龄产妇的盆底肌最大肌电位及盆底肌肌力,有效改善产妇的盆底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产后盆底康复在产后盆底肌力减退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我院确诊产后盆底肌力减退的94例产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产后盆底康复治疗,观察组采用综合性盆底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的盆底肌力及格率与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8.72%,盆底肌力及格率为74.47%,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49%,盆底肌力及格率为93.62%,治疗组的治疗效果及盆底肌力恢复情况均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尤其是综合性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盆底肌力减退具有显著疗效,可广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建议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阴道分娩产妇的产后盆底肌力改变及盆腔脏器脱垂情况,探讨盆底肌力受损的高危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6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门诊进行产后复查的阴道分娩产妇288例,回顾性分析其产后6周盆底功能检查结果。通过调阅住院病历获取其临床数据,对影响产后盆底肌力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88例产妇中,252例(87.5%)产后出现盆底肌力受损。其中,149例(51.7%)阴道前壁膨出,29例(10.1%)阴道后壁膨出,7例(2.4%)产妇子宫脱垂。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均显示,仅新生儿体质量与盆底肌力受损相关(P0.05),而产妇年龄、产次、分娩孕周、体质指数、产钳助产、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及侧切等产科因素与盆底肌力受损无相关性。结论:妊娠和分娩易导致盆底肌力异常及盆腔脏器脱垂;在各产科因素中,新生儿体质量与盆底肌力受损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应用产后盆底肌肉锻炼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0年8月就诊的盆底功能障碍患者1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生物反馈电刺激,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盆底肌肉锻炼。观察两组盆底肌力、阴道压力指标、性生活质量、盆腔器官脱垂情况。结果:研究组产后6个月盆底Ⅰ类肌力、盆底Ⅱ类肌力、阴道静息相内压、阴道收缩相内压、阴道持续收缩时间、性生活满意程度、性感程度自我评价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阴道后壁脱垂、尿失禁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底肌肉锻炼应用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可通过增强盆底肌力、改善阴道压力来改善性生活质量、降低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产后早期盆底肌康复操锻炼在产后盆底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对产后女性进行研究,共为80例,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诊治,通过抽签法均分,对照组40例用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同为40例,联合产后早期盆底肌康复操锻炼,观察并对比两组指标。结果:两组干预前,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Ⅰ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Ⅱ类肌纤维快速收缩压、盆底静息压和盆底收缩压更高,心理状态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更低(P<0.05)。结论:产后早期盆底肌康复操锻炼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有改善作用,也可缓解负面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阴道分娩初产妇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PFD)认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100例阴道分娩初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我院自制的《初产妇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认知和护理需求调查问卷》于产后2个月内对初产妇进行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阴道分娩初产妇发生产后盆底功能障碍认知的影响因素。结果阴道分娩初产妇对产后PFD认知度不够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月收入、产后是否有专人指导、产后康复训练频率和产后心理状况是对盆底功能恢复的保护因素;会阴损伤和便秘史是对盆底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年龄是产后PFD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阴道分娩初产妇对产后PFD认知水平不够高,除医护人员宣教外,需加强网络、社区和其他宣教,针对发生产后PFD的重要影响因素,采取合理预防和康复措施,提高产妇产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系统评价产后6~8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为护理人员提前评估并识别疾病高危人群以便进行指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INAHL、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数据库和专业网站关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危险因素的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8年7月31日。由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使用JBI文献质量评价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并提取数据;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8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5岁、产前尿失禁、阴道分娩、行会阴切开的产妇产后6~8周患尿失禁的风险更高(P<0.05);多次分娩和阴道分娩的产妇产后6-8周患盆腔器官脱垂的风险更高(P<0.05)。结论高龄、产前尿失禁、阴道分娩、会阴切开是产后尿失禁的危险因素;阴道分娩、多次分娩是产后盆腔器官脱垂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产后盆底康复技术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防治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将360例患者按照双盲随机分组原则分为两组各180例。对照组、观察组分别实施家庭自行盆底肌训练、联合康复治疗仪治疗,将两组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超声检查指标、盆底功能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BSD-S、性生活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后3个月后的BSD-R、BSD-S、PUVA-R、PUVA-S、UVJ-M、BND、脏器脱垂发生率、尿失禁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后6个月后的0级、Ⅱ级、Ⅳ级肌力比例低于对照组,Ⅲ级、Ⅴ级肌力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后盆底康复技术有助于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提高,对于防治盆底功能障碍具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收治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盆底肌锻炼治疗,研究组采用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观察两组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出现率、阴道肌电压、盆底肌纤维疲劳度、患者满意评分。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盆底肌纤维肌电压、满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出现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盆底肌锻炼相比,产后盆底功能障碍采用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更利于改善阴道肌电压、盆底肌纤维疲劳度与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症状,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基于跨理论模型(TTM)的护理方案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盆底肌锻炼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医院分娩的12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60例给予基于跨理论模型护理方案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盆底肌力、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7(PFIQ-7)、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盆底困扰量表简表(PCDI-20)、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PLP)评分。结果:研究组训练后Ⅰ类肌纤维、Ⅱ类肌纤维肌力等级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训练后ICI-Q-SF、PCDI-20评分低于对照组,PFIQ-7、HPLP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TTM方案应用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盆底肌锻炼中效果显著,可提升盆底肌肌力,促进盆底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肌肉训练对预防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0月收入的分娩后5周的产妇68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产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专业盆底肌肉训练。比较两组产妇产后3个月和产后10个月的临床疗效及尿失禁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产妇产后3,10个月盆底肌力测试疗效均高于对照组(P0.05),尿失禁发生例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产妇产后盆底肌肉训练可显著提高盆底肌张力,减少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提高产妇产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任淑群  阳世伟 《全科护理》2022,20(12):1629-1633
综述盆底功能障碍病人盆底肌锻炼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以期为盆底功能障碍病人行盆底肌锻炼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浅析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附139例产后出血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产后出血是产科的并发症之一 ,不仅影响产妇的健康 ,甚至危及产妇的生命。近年来随着围生医学的发展 ,产妇及围生儿的死亡率都有了明显的下降 ,但产后出血仍为产妇的重要死亡原因之一 ,在我国居首位。现将本院自 1990年 1月~ 1996年 12月7年中产后出血 139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探讨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及预防。1 资料与方法按胎儿娩出后 2 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 5 0 0ml者为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 ,本院自 1990年 1月~ 1996年 12月共发生产后出血 139例 ,同期住院分娩总数360 0例 ,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 3 86%。以 139例产后出血为观察组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