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制备注射用肿节风提取物温敏型原位凝胶制剂,并对其体外释药进行考察。方法:以泊洛沙姆407为载体材料制备注射用肿节风提取物温敏型原位凝胶制剂,采用HPLC测定制剂在磷酸盐缓冲溶液(pH 7.6)的体外释放度,并对体外释放数据进行拟合。结果:最佳处方为16%P-407+6%P-188+0.2%HPMC+0.5%苯甲醇+4%(g·mL-1)肿节风提取物,胶凝温度在33 ℃,体外释放行为符合Higuchi方程。结论:注射用肿节风提取物温敏原位凝胶的制备工艺简便,药物释放达到预期要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制备可注射用参麦温度敏感型原位凝胶制剂,并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方法:采用冷溶法制备参麦温度敏感型原位凝胶制剂,HPLC测定入参皂苷Rb1含量,以透析法研究参麦温度敏感型原位凝胶的体外释放特性,并利用药物释放模型方程拟合释放曲线.结果:参麦温度敏感型原位凝胶的胶凝温度34.92℃,相应黏度1 579.52 mPa·a,胶凝时间110.67 s.随温度升高,该原位凝胶由牛顿流体转变为假塑性流体,其体外释放行为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结论:参麦温度敏感型原位凝胶具有温敏特性及明显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3.
薛棱芬  殷雅卓  谢兴亮  邹维  陈林 《中草药》2018,49(6):1311-1316
目的优选得到具有温敏性和直肠滞留黏附性的苦参碱原位温敏凝胶。方法通过冷法制备,以胶凝温度为指标,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CCD-RSM),对泊洛沙姆407(P407)、泊洛沙姆188(P188)以及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的用量进行优选,采用质构仪测定制剂的凝胶强度、黏附力,通过大鼠直肠给药考察其直肠滞留情况,并以改良桨法考察体外释放度。结果确定的苦参碱原位温敏凝胶最优处方为苦参碱2%、CMC-Na 1.0%、P188 1.3%、P407 16.5%、苯扎溴铵0.02%。该处方凝胶在大鼠直肠给药后不会出现泄漏,且能在体内滞留6 h以上,其体外释放符合Weibull模型。结论优选得到符合直肠给药需求的苦参碱原位温敏凝胶。  相似文献   

4.
目的:优选温敏型α-细辛脑纳米粒原位凝胶的处方并考察其体外释放行为,为脑靶向性制剂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泊洛沙姆407和泊洛沙姆188质量分数为自变量,胶凝温度为因变量,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及二项式拟合建立因变量与各自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α-细辛脑纳米粒原位凝胶的处方。以人工模拟鼻液为释放介质考察该制剂的体外释放特性。结果:α-细辛脑纳米粒原位凝胶的最佳处方组成为21.85%泊洛沙姆407和3.8%泊洛沙姆188;胶凝温度(33.7±0.1)℃,72 h内α-细辛脑的累积释放量70.42%。结论:温敏型α-细辛脑纳米粒鼻用原位凝胶具有较好的缓释作用,优选的处方可为α-细辛脑新型给药途径制剂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制备关节腔注射用盐酸青藤碱固体脂质纳米粒(盐酸青藤碱-SLN)温敏凝胶并考察其体外释放特征.方法 以泊洛沙姆407 (P-407)和泊洛沙姆188 (P-188)为凝胶基质,以凝胶胶凝温度为考察对象对处方进行优化;微乳液法制备盐酸青藤碱-SLN,冷溶法制备盐酸青藤碱-SLN温敏凝胶;用HPLC法测定盐酸青藤碱的量,透析法研究盐酸青藤碱-SLN温敏凝胶的体外释放特性.结果 最佳处方为18%P-407、5% P-188和0.6%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所制盐酸青藤碱-SLN温敏凝胶胶凝温度为(34.5±0.2)℃.体外释放结果显示盐酸青藤碱-SLN温敏凝胶24 h内累积释放率为(57.79±0.36)%,48 h内累积释放率为(75.16±0.12)%,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结论 所制盐酸青藤碱-SLN温敏凝胶具有温敏特性和明显的缓释作用,纳米载体和温度敏感凝胶的组合有望成为新的关节腔给药传递系统.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泊洛沙姆407(P407)和泊洛沙姆188(P188)为基质,壳聚糖为生物黏附剂制备银杏叶提取物温度敏感型鼻用原位凝胶,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方法采用无膜释放法,透牛、羊鼻黏膜释放法,透析袋释放法研究凝胶中药物的释放特性。结果银杏叶提取物温度敏感型鼻用原位凝胶主要是通过扩散而不是溶蚀方式释放,释放曲线符合一级释放方程。结论所制备的银杏叶提取物鼻用原位凝胶具有良好的透膜释药功能,并有缓释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制备以Poloxamer 407为基本材料的温度敏感型盐酸川芎嗪腹腔用原位缓释凝胶,建立温度敏感型盐酸川芎嗪腹腔用原位缓释凝胶的体外评价方法。方法制备Poloxamer 407(P-407)不同浓度溶液,分别测定其相转变温度、绘制黏度-温度曲线及体温下体外释放度测定,选择符合针对腹腔粘连病理特点的盐酸川芎嗪原位缓释凝胶。结果通过体外释放实验发现40%P-407原位凝胶与辅料2%~3%甲基纤维素(MC)结合使盐酸川芎嗪的体外释放度明显延长,最符合实验要求。结论温度敏感型盐酸川芎嗪腹腔用原位缓释凝胶具有良好的体外释放性能、温度敏感黏附性能并且该制剂稳定,方法简单,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丹皮酚纳米结构脂质载体(NLC)温度敏感型原位凝胶的处方,并对其体外释放性能进行考察,为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泊洛沙姆407和泊洛沙姆188质量分数为考察因素,胶凝温度为考察指标,通过二项式模型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拟合并建立胶凝温度与2个考察因素之间的数学关系,采用Box-Behnken效应面法,对丹皮酚NLC温敏型原位凝胶的处方进行优化,并考察该制剂的体外释药特性。结果胶凝温度与2个考察因素之间存在可信定量关系,且二项式模型较多元线性模型置信度高。丹皮酚NLC温敏型原位凝胶的最佳处方为22.90%泊洛沙姆407和3.34%泊洛沙姆188,胶凝温度为(33.4±0.1)℃,24 h内丹皮酚NLC原位凝胶的累积释放量为51.19%。结论该方法适用于丹皮酚NLC温敏型原位凝胶的处方优化,建立的数学模型预测性良好,优选的处方可为丹皮酚经皮给药制剂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制备猫爪草提取物离子敏感型原位凝胶,并对其灭菌工艺、溶蚀率、粘度、最佳Ca2+浓度、体外释药行为进行考察。方法以海藻酸钠作为辅料,猫爪草提取物(10%乙醇作为溶剂),在室温下磁力搅拌使其充分溶胀,采用智能溶出试验仪、粘度仪和流变仪等分别对灭菌工艺、溶蚀率、粘度、最佳Ca2+浓度、体外释药行为等原位凝胶的性质进行表征。结果 1%海藻酸钠离子敏感型原位凝胶采用先制备凝胶再高压灭菌的工艺对溶蚀率和小毛茛内酯含量影响最小[溶蚀率为(52.13±4.17)mg/(cm2·h)、小毛茛内酯含量为(1.23±0.18)%],此方法制备的原位凝胶粘度为1.49±0.18(Pa·s)、最佳Ca2+浓度为1ml原位凝胶:10-5mol Ca Cl2,采用Franz扩散池测定体外释放速率可知12h小毛茛内酯的累积释放率为91.46%,分别用不同的数学模型对各时间点累积释放量进行处理可知其释药规律符合Weibull方程,拟合方程为ln[-1/(1-Q)]=-0.3618lnt-1.7174(r=0.9931)。结论采用海藻酸钠作为猫爪草提取物离子敏感型原位凝胶的载体,其凝胶性质良好,体外释药缓慢,可为中药治疗肺结核提供一种新型的缓释制剂。  相似文献   

10.
目的优选温度敏感型松果菊苷脂质体原位凝胶的处方并考察其体外释放行为。方法以松果菊苷为模型药物,以泊洛沙姆407(P407)和188(P188)为凝胶基质,冷配法制备松果菊苷温敏凝胶,以胶凝温度为考察对象对处方进行优化。蛋黄卵磷脂和胆固醇为脂质体材料,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松果菊苷脂质体。用HPLC法测定松果菊苷的含量。并用Franz扩散池法,以生理盐水为介质进行体外释放评价。结果凝胶基质中P407为19%、P188为4%时为最优处方,此时胶凝温度保持在(32.8±0.15)℃,当蛋黄卵磷脂∶胆固醇∶松果菊苷=9∶1∶1时用薄膜分散法制备的松果菊苷脂质体包封率和载药量最高,体外释放结果符合Higuchi方程。结论该处方设计方法和制备工艺切实可行,制备的松果菊苷脂质体温敏凝胶具有缓释效果,可为松果菊苷新型制剂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黄酮类化合物的代谢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治疗心血管疾病、抗氧化、抗炎等多种药理作用。研究表明肝肠引起的首过代谢是限制其临床应用的重要因素。本文综述了黄酮类化合物的代谢研究进展,以期为黄酮类药物的代谢研究及新药开发提供参考。对近几年的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分别按照体内法、在体法和体外法介绍黄酮类化合物代谢研究方法的进展和应用前景。体内法中重点介绍了斑马鱼模型、菌群人源化动物模型和基因敲除动物模型;在体法总结了大鼠单向肠灌流模型;体外法中主要介绍了Caco-2细胞模型、离体消化道内容物温孵法、肝肠微粒体法、肝细胞体外温孵法和基因重组代谢酶法。近年来,LC-MS-MS、微透析技术等仪器和手段的不断发展大大提高了药物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和专属性,在微量药物浓度测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一些新的模式生物和代谢模型如斑马鱼模型、菌群人源化动物模型、基因敲除动物模型和人源化肝脏嵌合体小鼠模型为黄酮类化合物的代谢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目前黄酮类化合物的代谢研究发展迅速,各种代谢模型及方法必将以自身独特的优势加快人们对该领域的研究步伐,进一步推动黄酮类新药的开发及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许颖  陈美  金雪锋  钱晨  徐希明  张璇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5):2829-2833
蟾毒灵是中药蟾酥中的一种活性单体,能抑制多种实体瘤及白血病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逆转肿瘤细胞耐药,抑制肿瘤细胞迁移和浸润。该文就蟾毒灵对肝癌、肺癌、肠癌、胃癌、膀胱癌等多种肿瘤的体内外抑制作用及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详尽综述,并综括了其新型制剂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其更深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清开灵注射液组方药材、清开灵注射液和大鼠给药清开灵注射液后体内钙元素含量进行分析,明确清开灵注射液中钙元素的含量、主要来源和不同批次间的差异,推测钙元素是否是清开灵注射液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采用微波消解法对清开灵注射液、相关药材和大鼠给药清开灵注射液后的血浆样品进行处理,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检测其中的钙元素,并结合相关信息学研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明确了珍珠母和板蓝根是清开灵注射液组方药材钙元素的主要提供者,且进入到清开灵注射液中的钙元素不足组方药材钙元素质量分数的0.1%。不同批次清开灵注射液中钙元素差异相对差异40%。大鼠尾静脉给予清开灵注射液后,血浆中的钙元素未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变化。结论:清开灵注射液的制备工艺导致钙元素大量损失,且清开灵注射液中的钙元素未能引起大鼠血浆中钙元素浓度增加,因此钙元素是否是清开灵注射液的药效物质基础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川芎嗪体内外微透析回收率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红燕  汤湛  王俏  张望刚 《中国药学杂志》2012,47(21):1750-1753
 目的 研究微透析探针回收率与流速、药物浓度等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川芎嗪为检测药物,测定不同流速、不同药物浓度时,体外正、反透析法的探针回收率,以及体内反透析法的探针回收率。结果 探针回收率与流速成反比,与川芎嗪浓度无关,体外正向与反向两种透析法得到的探针回收率差异较大。体外正向透析法与体内反向透析法得到的探针回收率比较接近。结论 药动学研究中,可采用反向透析法测得的体内回收率作为药物的探针回收率。  相似文献   

15.
微针辅助条件下葛根素微乳的经皮吸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晏雨露  徐驿  赵继会  冯年平 《中草药》2017,48(1):95-101
目的采用微针辅助促进难溶药物葛根素微乳经皮吸收。方法以葛根素微乳作为对照,通过体内、外实验方法评价微针辅助促进葛根素微乳经皮吸收的作用。结果大鼠体外透皮实验中,微针辅助条件下葛根素微乳组和葛根素微乳组的24h累积体外透过量分别为137.36、10.25μg/cm~2。与微乳相比,微针辅助条件下微乳组可将葛根素在24h内透过离体大鼠皮肤的累积体外透过量提高12.4倍。大鼠在体微透析实验中,微针辅助条件下葛根素微乳组和葛根素微乳组的葛根素峰浓度(C_(max))分别为(713.51±72.23)ng/mL和(108.56±5.72)ng/mL;大鼠在体微透析接收液中葛根素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5021.45±547.09)ng·h/L和(622.36±41.21)ng·h/L。与微乳相比,微针辅助条件下微乳组可将葛根素在大鼠在体微透析实验中C_(max)和AUC分别提高5.57倍和7.07倍。大鼠体内药动学实验中,微针辅助条件下葛根素微乳组在大鼠血浆中的C_(max)为(234.35±25.02)ng/mL,AUC为(3047.13±486.51)ng·h/L;葛根素微乳组在大鼠血浆中的药物浓度未检出。结论微针辅助条件下微乳可明显促进葛根素经皮吸收。本研究为葛根素新型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五倍子有效部位抗病原微生物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五倍子抗细菌和抗白假丝酵母真菌的有效活性部位。方法:采用琼脂平板二倍稀释法测定了五倍子醇提物的石油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乙醇和水6个有效部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5个种属细菌和白假丝酵母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分析不同活性部位对受试菌株抑菌活性的强弱。结果:五倍子石油醚、三氯甲烷和乙醇有效部位均无抗细菌和真菌活性,水部位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抗菌活性,MIC为733.69 g·L-1,正丁醇部位仅对5种细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MIC为2.06~32.96 g·L-1,而乙酸乙酯部位对受试细菌和白假丝酵母真菌均有强的抗菌活性,MIC分别为2.88~23.07 g·L-1和0.36~27.28 g·L-1。统计分析表明,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对革兰阳性菌的抑菌活性强于对革兰阴性菌的抑菌活性(P<0.01,P<0.05),两者对同种属细菌的抑菌活性强弱相当,对耐药株和敏感株具有相似的抗菌活性。虽五倍子乙酸乙酯部位对白假丝酵母真菌临床分离株的MIC(95.15±96.34)mg·L-1明显高于克霉唑(8.00±8.92)mg·L-1(P<0.01),但克霉唑对临床分离株的耐药率为14.29%(2/14),而乙酸乙酯部位对所有临床分离株均有相似的抗菌活性(MIC为0.36~0.72 g·L-1)。结论:五倍子抗细菌和真菌的活性部位为乙酸乙酯部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α-细辛脑原位凝胶含量测定和体外释放度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SHIM-PACK VP-ODS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甲醇-水(75∶25),检测波长258 nm,采用磷酸盐缓冲溶液(p H 7.4)作为释放液。结果:含量测定中α-细辛脑在10.4~104 mg·L-1与峰面积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1),平均回收率100.6%,RSD 2.2%。体外释放度试验中α-细辛脑在2.06~82.4 mg·L-1线性较好(r=0.999 9),平均回收率95.83%,RSD 2.5%。结论:建立的分析方法具有专属性好、准确和可靠的特点,可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体外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模型和体外血瘤屏障(blood-brain tumor barrier, BTB)模型,检测多柔比星两种剂型(thermosensitive liposome adriamycin, ts-lip-ADM和多柔比星溶液)在37 ℃/42 ℃条件下对两种模型的穿透性,为多柔比星热敏脂质体脑靶向药物递送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ECV304和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 As)接触共培养建立共培养BBB模型;ECV304细胞和胶质瘤细胞系C6非接触共培养建立共培养BTB模型。测定模型的跨内皮阻抗值(trans-endothelial electrical resistance, TEER)和多柔比星通透性确证模型建立。建模第7天,测定多柔比星两种剂型在37 ℃/42 ℃条件下对两种模型的透过性(Papp)。结果 BBB模型的TEER值显著高于BTB模型,对ADM的透过量低于BTB模型。42 ℃加热条件下热敏脂质体在BBB和BTB模型中的药物透过量显著高于多柔比星溶液。结论 热敏脂质体结合加热处理可以显著促进多柔比星穿越体外血脑/血瘤屏障。  相似文献   

19.
研究鸢尾苷元胃内漂浮型缓释片的制备工艺及释放机制。采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_(K15M))、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PVPP)、十八醇、碳酸氢钠为辅料,湿法制粒压片,以体外漂浮性能和体外释放性能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对处方进行筛选与优化。优化的处方为鸢尾苷元33.3%、HPMCK15 M16.7%、PVPP 20.0%、十八醇13.3%、碳酸氢钠5%、预胶化淀粉10.7%。制得的片剂在人工胃液中10 s内起漂,体外持续漂浮时间12 h;10 h累积释放度在70%以上。Ritger-Peppas方程拟合分析表明,该缓释片有药物扩散和骨架溶蚀双重作用。鸢尾苷元胃内漂浮型缓释片外观与可压性良好,且具有良好的漂浮性能和释药特征。  相似文献   

20.
高飞  傅超美  胡慧玲  王战国  彭伟  卢君蓉  盛菲亚  毛茜 《中草药》2013,44(20):2872-2877
目的 比较川木香煨制前后主要药效成分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在大鼠胃、小肠、结肠的吸收差异。方法 建立大鼠原位胃、小肠、结肠吸收灌注模型,HPLC-UV法测定给药后各灌注液中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和酚红的量,获取川木香煨制前后主要药效成分在胃、小肠、结肠中吸收动力学参数。结果 川木香生品中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在大鼠胃和小肠中的每小时吸收百分率较煨制品高(P<0.05),川木香煨制品中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在结肠中的每小时吸收百分率较生品高(P<0.01)。结论 川木香煨制品中药效成分在结肠中吸收速度高于生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