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61例不完全性川崎病与微小病毒B19感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不完全性川崎病与微小病毒B19(HPVB19)感染相关性.方法 应用巢式PCR法对166例典型川崎病(KD)(观察组)及61例不完全性川崎病(对照组)进行B19-DNA检测.对观察组与对照组HPVB19-DNA检测阳性的与阴性的两组中应用心脏彩超检测冠状动脉内径值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典型川崎病)B19-DNA阳性检出率为27.4%(45/166),对照组(不完全性川崎病)B19-DNA阳性检出率检为47.5%(29/61),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别(P<0.01).观察组(典型川崎病)与对照组(不完全性川崎病)HPVB19-DNA检测阳性的两组中,心脏彩超冠状动脉内径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微小病毒B19 与不完全性川崎病(KD) 相关,并且微小病毒B19感染造成冠状动脉病变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2.
核酸杂交及聚链反应检测人微小病毒B19感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
微小病毒B19感染可能是过敏性紫癜的病因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王懿林  石军 《新医学》2004,35(2):89-90
目的:探讨人类微小病毒(human parvovirus)B19感染与过敏性紫癜的关系.方法:对26例过敏性紫癜患儿(病例组)分别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PCR进行抗人类微小病毒B19-IgM和人类微小病毒B19-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测定,另设28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病例组人类微小病毒B19-IgM或人类微小病毒B19-DNA阳性6例(23%),而对照组只有1例(4%)人类微小病毒B19-DNA阳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类微小病毒B19感染与过敏性紫癜有一定关系,可能是其发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应用PCR法对临床血标本中人微小病毒B19的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CR法检测临床血标本中人微小病毒B19(HPV B19)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序列比对结果,在HPV B19核苷酸相对保守区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应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对HPV B19阳性PCR产物进行克隆测序。结果应用该法最终检出HPV B19的血清稀释度为10^3。序列比较表明,用本法检出的1株HPV B19阳性标本与标准株(Au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2%。检测肝癌和肝硬化患者血清标本各14例,结果HPV B19阳性分别为8例和5例。结论本法可用于HPV B19的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5.
6.
巢式PCR法检测健康人群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肇庆地区健康人群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状况,方法:采用巢式聚合物酶链反应(Nested-PCR)技术包括对411名新生儿,186名婴幼儿童,374名成人,689名孕妇的健康人1662名的脐血或指端,静脉血检测B19DNA。结果:1662名B19阳性检出率为8.72%,无性别差异,其中正常新生的B19阳性检出率10.71%接近孕妇10.27%,均高于正常成人的5.08%,(P〈0.01),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人类微小病毒B19(human parvovirus B19,HPV-B19)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发生和疾病活动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189例RA患者血清及其中28例关节滑液进行HPV-B19检测。以46例正常人血清为对照。制定RA活动性指标,判定RA的病情活动,总结分析HPV-B19在RA中血清、滑液的感染状态,及HPV—B19感染与RA的病情发作的关系。结果 正常人血清HPV-B19阳性率为13%,RA病情活动组阳性率为47.6%,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O.01)。RA病情非活动组患者血清FPV-B19阳性率为O%,与RA病情活动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O.01)。RA病情活动组HPV-B19阳性的血清与滑液间无相关性(确切概率法P&;gt;O.05)。结论 HPV-B19感染参与了RA病情活硇的发生,可能作为一种诱发刺激因素,与其他致病因素协同作用,启动机体的免疫反应过程,导致炎性介质释放,产生关节滑膜炎症。  相似文献   

8.
血液系统肿瘤患儿人微小病毒B19感染的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微小病毒B19(B19)是传染性红斑和急性造血停滞的病因,血液系统肿瘤患儿常伴有B19感染。为此,我们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1993~1997年间我科收治的儿童血液系统肿瘤患者的骨髓及外周血进行了B19DNA检测,以了解此类患儿的B1...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对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扩张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10月~2017年12月收治的川崎病患儿50例,经实验室检查将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24例作为观察组,未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26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实验室相关指标、相关系统症状评分、出院后两组患儿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结果观察组NE、PLT、ESR水平均较对照组高,症状积分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RP、IgE、WBC水平略高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出院1个月、6个月后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均略高于对照组高,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加重川崎病患儿临床症状,增加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影响患儿预后,故临床早期检测血液中NE、PLT、ESR水平可提高川崎病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检出率,为早期治疗疾病、预防冠状动脉病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人微小病毒B19是引起一过性再生障碍性危象的致病因素之一,该病毒主要抑制红细胞系统克隆形成,导致红细胞发育不良.在临床上,血液病人化疗中也经常发生骨髓受到抑制的现象,造成这种表现的原因是否与人微小病毒B19病毒感染有一定的关系,目前的文献报道很少.为了解血液病患者人微小病毒B19的感染状况,我们对各类血液病人进行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征及早期诊断依据。方法分析19例川崎病患儿的病历资料。结果本组病例早期均有持续发热、皮疹、双侧球结膜充血,口腔及咽部黏膜弥漫充血潮红,唇红干裂,杨梅舌,肛周皮肤潮红、脱屑,其典型症状如较特异的手足硬肿出现较晚。结论 川崎病急性期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发热伴皮肤粘膜损害,肛周潮红脱皮有助于早期诊断。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高伴中毒颗粒,血沉及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对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与肥达氏反应的关系,为川崎病与伤寒、副伤寒的鉴别诊断提供线索.方法 按照KD诊断标准,同时临床排除伤寒、副伤寒,对深圳市宝安龙华医院2003年1月至2007年6月收治的67例KD患儿(实验组)肥大氏反应结果进行分析,并且与同期住院的265例肺炎患儿(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肥达氏反应阳性12例,占17.9%,川崎病患儿恢复期肥达氏反应阳性4例,占5.9%,同期住院的肺炎患儿肥达氏反应阳性13例,占4.9%,实验组急性期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实验组急性期与恢复期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恢复期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差异.结论 部分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可出现肥达氏反应阳性,临床应注意与伤寒、副伤寒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细小病毒B19宫内感染与新生儿贫血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38例贫血新生儿和85例未贫血新生儿的脐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两组患儿脐血中的人细小病毒B19IgM抗体水平。结果两组患儿脐血检测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19病毒宫内感染与新生儿贫血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刘义红  吴丽敏 《临床医学》2010,30(12):44-45
目的通过研究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探讨血小板异常在冠状动脉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48例川崎病伴冠状动脉病变患儿及46例川崎病无冠状动脉病变患儿,另选49名健康儿为对照组,患儿于诊断明确后立即采血,健康儿与患儿同时采血,分别测血小板参数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每次采血后均在2 h内完成全部指标测定。结果冠状动脉病变组及无冠状动脉病变组血小板数目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以冠状动脉病变组增高更为明显,冠状动脉病变组及无冠脉病变组血小板压积、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0.01),以冠状动脉病变组增加更为明显。冠状动脉病变组及无冠状动脉病变组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血沉方程K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以冠状动脉病变组更为明显。结论血小板功能亢进和高血黏滞状态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发展中起很重要的作用。血液黏稠度可能与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如能早期改善血小板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紊乱,可预防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菌株类型与儿童胃、十二指肠疾病类型及胃黏膜炎症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江西省儿童医院收治的具有不同程度上消化道症状的112例患儿,其中,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慢性胃炎(CG) 67例,消化性溃疡(PU) 45例,过免疫印迹法检测患儿血清的CagA及VacA抗体,并观察其胃黏膜的病理变化.结果 112例中,CagA、VacA抗体检出率分别为82.14%和86.6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gA、VacA抗体在CG中检出率分别为79.10%和83.58%,在PU中检出率分别为86.67%和91.11%,CagA、VacA抗体在PU、CG中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12例Hp感染患儿中,Ⅰ型菌占80.36%,Ⅱ型菌占11.61%,中间型占8.03%,各型菌株在CG、PU中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90例Ⅰ型菌株,感染引起胃黏膜中重度炎症占92.22%,轻度炎症占7.78%,而13例Ⅱ型菌株,9例中间型菌株感染引起胃黏膜中重度炎症分别为23.08%及5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agA及VacA与CG、PU的发病有关,但不能作为判断CG、PU的依据,当儿童Ⅰ型菌株Hp感染时,对胃黏膜破坏最大,应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6.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幽门螺旋杆菌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幽门螺旋杆菌尿素酶抗体检测技术,对94例ITP患儿进行HP抗体检测,其中急性ITP患儿74例,慢性ITP患儿20例,并观察急性与慢性患儿HP抗体阳性率的差异。结果急性患儿HP的IgG抗体阳性率40.54%,慢性患儿HP的IgG抗体阳性率65.0%,慢性患儿HP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急性患儿,两组间阳性率经卡方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P感染可能是ITP的发病原因之一,也可能是慢性ITP治疗不佳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幽门螺旋杆菌尿素酶抗体检测技术,对94例ITP患儿进行HP抗体检测,其中急性ITP患儿74例,慢性ITP患儿20例,并观察急性与慢性患儿HP抗体阳性率的差异。结果急性患儿HP的IgG抗体阳性率40.54%,慢性患儿HP的IgG抗体阳性率65.0%,慢性患儿HP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急性患儿,两组间阳性率经卡方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P感染可能是ITP的发病原因之一,也可能是慢性ITP治疗不佳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正川崎病属于儿科危急重症之一,是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患,本病在发病过程中可造成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1],进而影响患儿的生命健康。目前,有研究指出本病造成的CAL与年龄相关,尤其是3岁以下、男性患儿作为高危因素引发学者关注[2],且不同年龄的患病率差异明显。对冠状动脉造成的损伤,如依据严重程度的临床分级,需行超声心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