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是常见的消化疾病.发病率虽然近年来有所降低,但仍是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抑制胃酸是治疗PU的基础措施,其首选药物为质子泵抑制剂(PPI),但PPI剂型较多,临床疗效不一。  相似文献   

2.
消化性溃疡患者的饮食健康指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化性溃疡(PU)是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饮食不当和营养不良是PU的主要发病病因之一,通过饮食健康指导,可以使PU患者掌握基本的饮食原则,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及自我护理能力,从而达到改善营养降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和复发率。  相似文献   

3.
消化性溃疡(Peptie ulcer,PU)是一种常见病,国外有学者统计其发病率占总人口的10%左右。因溃疡的形成与胃液中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因此而得名。本病可发生于胃肠道与胃酸相接触的任何部位,包括:食道下端、胃、十二指肠、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以及具有异位胃粘膜的 Meckel 憩室。  相似文献   

4.
现代医学认为,胃酸的分泌增加和胃、十二指肠黏膜的防御功能下降是消化性溃疡发生的主要因素,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饮食治疗方案:(1)少量多餐定时定量;(2)避免刺激性食物对消化道黏膜的机械性损伤;(3)应吃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4)摄入足量的维生素;(5)适宜的烹调方法使食物易于消化吸收。溃疡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必须进行长期的饮食控制和治疗。  相似文献   

5.
对消化性溃疡的病人应该让其懂得一些所患疾病的知识,懂得如何预防其复发。吸烟妨碍胃溃疡的治疗,应劝其戒除。饮食以对粘膜无损害、不刺激胃的分泌且能中和胃酸为原则。牛奶为抗酸食物,能降低胃酸,但也刺激胃酸分泌,故只能作为营养品而不能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胃溃疡病发病率较高,常见原因除了胃酸和胃蛋白酶自身消化作用、幽门螺杆菌感染、服用非甾体消炎药之外,还可以由情绪波动、过度劳累、饮食失调、吸烟、酗酒等因素引起。大学生作为一类特殊群体,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有其特殊性,发病原因、临床表现亦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7.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壶腹部的慢性溃疡,由于溃疡的形成与胃酸及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称为 PU。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清楚,近年的研究表明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 PU 发生和复发的关键因素。临床实践证明溃疡治疗方案应该包括3个方面:保护胃黏膜、抑制胃酸分泌和根除 HP[1]。现代医学证明 HP 在其它致病因子如尿素酶、细胞空泡毒素及其相关蛋白作用下,出现局部炎症反应及高促胃液素血症,生长抑素合成、分泌水平降低,胃蛋白及胃酸水平升高,进而发展成溃疡。所以临床医生如何彻底根除和防止 HP 传播是治疗和预防溃疡的首要措施。我科在治疗 PU 中重视彻底根除 HP,从健康教育、服药指导、心理护理、消毒、饮食护理等措施中入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消化性溃疡的直接发病机理是粘膜的局部损伤与保护之间的不平衡,损伤因素的相对增强或保护因素的相对减弱均可能导致消化性溃疡(PU)。损伤因素主要是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而保护因素主要是粘液/HCO_3~-屏障和粘膜的修复。有文献报道十二指肠溃疡(DU)病人胃酸在24小时虽有波动,但是明  相似文献   

9.
消化性溃疡(PU)是消化内科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多。为探讨农村地区引起PU诸多因素与上消化道出血的关系,我们对356例PU患者进行了2年的随访,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1十二指肠溃疡疾病概述在中国,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很高,并且消化性溃疡是最为常见的疾病类型。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情况与季节有着很大的关系,特别是在冬春两个季节,患者的发病率偏高。同时,根据相关研究人员统计发现,男性的发病率明显要高于女性的发病率。并且,导致患者出现十二指肠溃疡的因素有很多,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生活及饮食不规律、胃酸分泌异常、工  相似文献   

11.
256例消化性溃疡疾病患者诊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静 《中国医药导刊》2008,10(7):1106-1107
消化性溃疡(PU)是由于植物神经失调、黏膜屏障破坏、胃酸分泌过量以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等综合因素引起的常见病,它包括包括胃溃疡(gastric ulcer,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本地区PU疾病患者发病情况及治疗效果,对2006-2008年我院消化内科接诊的256例PU疾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炎、胃溃疡的发病率在工作忙碌的白领人群中正日趋升高。 胃是一个严格遵守“时间表”的器官,胃液的分泌在一天中存在生理性的高峰和低谷,以便于及时消化食物。胃酸和胃蛋白酶如果没有食物中和,就会消化胃黏膜本身,对胃黏膜造成损害。  相似文献   

13.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胃肠疾病,主要与胃液中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粘膜的自身消化有关,约98%—99%的消化性溃疡发生在胃、十二指肠。胃酸过高、HP感染、非甾体类消炎药、吸烟、饮食不当及精神因素等均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诱发因素。1 服药指导 溃疡病服药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溃疡的愈合速度及复发。单一药物抗HP治疗根除率低,易产生耐  相似文献   

14.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理及近代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消化性溃疡(PU)是一种古老而又常见的疾病,人群发病率约为10%。近20年来西方一些国家发病率下降,我国据住院的一些资料表明有增加的趋势。70年代随着纤维内镜及西咪替丁临床应用以后,对PU的研究更见活跃。目前认为PU是多种因素引起的疾病。发病机理中致溃疡因素与抗溃疡因素之间的失衡仍作为首要机理提出,但幽门螺  相似文献   

15.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病,98%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其病因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胃粘膜屏障抵抗能力、精神因素、胆汁返流、饮食因素、药物损伤、HP感染等密切相关。胃溃疡主要责之于胃粘膜抵抗能力下降,而十二指肠球溃疡则与胃酸的分泌过多有关。其发病率高,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笔者采用乌笈散合乌贝散加味对4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和治疗,总有效率为95%。  相似文献   

16.
吴星   《中国医学工程》2012,(6):113+116-113,116
目的探查消化性溃疡的内科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消化性溃疡(PU)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其发病机制与幽门螺杆菌(Hp)、非甾体抗炎药(NSAID)、胃酸和胃蛋白酶等因素有关,其中胃酸在溃疡形成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是直接原因。PU的并发症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均可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临床上的及时规范治疗尤为重要。方法将2009年10月-2011年6月收入我院经明确诊断的80例PU患者给予抑制胃酸药、保护胃黏膜及根除幽门螺杆菌等治疗,并记录临床效果。结果 80例患者中治愈53例(66.25%),好转24例(30%),无效需外科治疗的3例(3.75%)。结论 PU需经胃镜仔细检查以确诊,通过临床上积极正规合理的内科治疗,可以取得显著效果,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及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消化性溃疡(PU)是一种呈全球性分布的疾病,其主要病因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酸、胃蛋白酶的侵袭密切相关。抗酸、抗感染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关键,但消化性溃疡治愈后复发率较高,笔采用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甲硝唑治疗消化性溃疡,不仅提高了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有效率,而且降低了复发率,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gastric ulcer,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因其发病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称为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其发病机制主要有胃、十二指肠粘膜自身防御一修复因素之间失衡所致,侵袭因素主要有胃酸、胃蛋白酶、微生物(如幽门螺杆菌)、胆盐、乙醇、药物及其它有害物质;自身防御-修复因素主要有粘液/碳酸氧盐屏障、粘膜屏障、粘膜血流量、细胞更新、前列腺素和表皮生长因子等.消化性溃疡是消化内科常见病和多发病,该病复发率高,张洪霞[1]等调查表明,PU愈合后其复发率高达60%~80%.给病人带来身心痛苦,影响其生活质量.而提高护理质量,能降低其复发率,现将消化性溃疡病的护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邬刚  覃丹平 《广西医学》1998,20(2):246-250
消化性溃疡(PU)为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研究一直为人们关注。通常认为是多种因素所致胃肠粘膜保护因子与攻击因子失衡的结果,其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较重要的作用。自1982年发现幽门螺杆菌(HP)以来,大量证据证明HP与PU密切相关。抗MP使对PU多了一种治疗手段,并取得良好效果。那么旧的学说是否过时?如何理解神经功能和HP与PU的关系呢?本文分下述几部分进行综述。l神经功能与消化性溃疡胃及十二指肠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包括分泌和运动两个方面,并在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下维持相对的恒定。胃粘膜分泌胃酸、…  相似文献   

20.
消化性溃疡(PU)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相当复杂,主要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作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遗传因素、胃和十二指肠动力异常、应激和精神因素等。在诸多损害因素中Hp感染和胃酸起主导作用,故其治疗要针对上述病因。笔者自2002年6月~2004年6月用洛赛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