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视觉诱发电位(V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眼震电图(ENG)3项电生理检查对外伤性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外伤性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50例 ,同时进行VEP、BAEP和ENG3项电生理检查。对所得结果与同龄组正常值进行比较。结果 :本研究样本病例至少1项电生理检查结果异常。其中9例(18 %)为3项异常 ;26例(52 %)2项异常(VEP ENG异常18例 ;BAEP ENG异常8例) ;15例(30 %)1项异常(VEP异常5例 ,BAEP异常7例 ,ENG异常3例)。结论 :VEP、BAEP和ENG3项电生理检查可作为诊断外伤性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电生理检查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运用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测200例糖尿病患者四肢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结果:临床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为127例,经肌电图检查增至184例,确诊率由63.5%上升到92.0%;在无症状的73例中经肌电诊断异常为57例,异常率为78.1%。结论:神经肌电图检查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早期诊断一种有价值的检查手段,可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临床疗效评估及治疗方案拟定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高频超声联合神经肌电图电诱发电位对疑似臂丛神经病变患者诊断效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疑似臂丛神经病变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均采取神经肌电图电诱发电位、高频超声检查,比较高频超声联合神经肌电图电诱发电位检查及单独检查诊断价值。结果:高频超声联合神经肌电图电诱发电位检查诊断准确率96.43%、敏感性98.52%高于单独检查(P0.05);两者联合检查诊断特异性与单独检查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高频超声联合神经肌电图电诱发电位应用于疑似臂丛神经病变患者,可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敏感性,为临床判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1):2031-2033
研究神经电生理检查在脊髓型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分析。选取我院收治的3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CSM组)和38例健康体检者(正常组)为研究对象,对所有受试者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并比较检查结果。CSM组的正中神经、尺神经的感觉传导潜伏期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M组的正中神经、尺神经的诱发电位波幅、神经传导速度均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电生理检查能够较好检测出脊髓型颈椎病的神经异常状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combineddegeneration,SCD)患者的临床、电生理特点,评价电生理在诊断SCD的价值。方法:收集33例解放军医院临床确诊的SCD患者临床资料。28例测血浆维生素B12、叶酸水平。所有患者行肌电图、胫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检查,11例行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查,6例行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采用美国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所有针极肌电图均正常,运动神经传导异常32根,感觉神经传导异常52根,胫神经SEP异常58侧,VEP异常14侧,BAEP异常5侧。血浆维生素B12低于正常21例,叶酸低于正常7例。经统计学处理病程与神经系统损害程度相关系数pearson=0.036,P=0.84,无明显相关。红细胞比容与神经系统损害程度相关系数pearson=0.395,P=0.023。结论:临床诊断SCD要综合各项实验室检查,而神经电生理对SCD的病变部位的判断、治疗前后病情变化均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6.
为观察轻度脑损伤患者的电生理检查特征,对轻度脑损伤患者38例(脑损伤组)在入院后48h内进行各种诱发电位检查,并与正常人31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脑损伤组各种诱发电位检查中波形异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提示:进行多种脑诱发电位测试能从整体反映整个脑功能情况,有两种以上异常则可作为轻度脑损伤的电生理诊断和评估标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测对非典型腕管综合征(CT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CTS患者测定双侧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和感觉传导速度(SCV),其中14例用微移法(inchingtechnique)检测腕部正中神经,13例行肌电图(EMG)检查。结果:16例CTS患者中,15例正中神经末端运动潜伏期(DML)延长(≥4.5ms);14例SCV减慢(<46m/s);14例微移法检测患者均有腕部正中神经传导阻滞(≥0.5ms/cm);13例肌电图检测患者中8例有神经源性肌电改变。正中神经微移法检测是4项检查中最为敏感的指标。结论:在临床症状不明显时,神经电生理检查是发现和诊断CTS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探讨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问题,我们对50例无神经系统症状的糖尿病患者给以神经电生理检查,和本实验室正常对照组比较,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减慢24例(48%),其中6例肌电图呈神经原性改变。单神经损害14例,多神经损害10例。以下肢损害为主,合并有上肢神经损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致迟发性神经病(organophosphate induced delayed neuropathy,OPIDN)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神经电生理特点,并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查在该病中应用的价值.方法 对26例OPIDN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其临床特点及神经电生理指标.结果 26例OPIDN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表现为疼痛、麻木、无力、肌肉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神经电生理检查提示,患者均为神经源性损害,表现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和感觉传导速度减慢,F波潜伏期延长.结论 OPIDN患者的周围神经病变多为迟发性,临床表现及神经电生理检查有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电生理检查指标在腕管综合征(CT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CTS患者279例为观察组,健康志愿者228例为对照组,行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两组末梢运动潜伏期(DML)、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前臂段运动传导速度(f MCV)、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波幅及腕-食指感觉传导速度(SC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尺神经电生理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S的诊断需要结合多项电生理检查指标以减少疾病的漏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DPN患者170例,均采取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进行检查,记录并搜集相关数据并采用SPSS23.0软件处理。结果:170例患者中定量温度觉检查(QTT)和交感皮肤反应(SSR)异常率分别为88.23%和76.47%;有症状组QTT、SSR、神经传导速度(NCV)异常率高于无症状组(P0.05);短病程组SSR、NCV异常率低于长病程组(P0.05);QTT中温觉阈值(WDT)和热痛阈值(HPT)异常率分别为89.41%、81.76%;有症状组HPT、WDT异常率高于无症状组(P0.05);长病程组HPT、WDT异常率高于短病程组(P0.05);上肢HPT、WDT异常率低于下肢异常率(P0.05)。结论:神经电生理技术中QTT检测周围神经病变异常率最高,与患者的症状、病程无关。DPN患者下肢神经温度觉损害程度较上肢神经损害严重。  相似文献   

12.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的电生理改变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的电生理改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了60例2型糖型病患者的临床、电生理及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周围神经有电生理改变的患者占糖尿病患者的71.6%,分别比较所检神经的各项电生理测定值与患者病程和果糖胺及糖化血红蛋白发现:和患者病程显著相关的是正中神经运动支的潜伏期延长和腓总神经的传导速度减慢。结论:病程和糖尿病性微血管病是影响患者出现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之一,电生理检查中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检测意义较大。  相似文献   

13.
汪琴  王丽娟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9):2263-2264
目的:进一步加深对变异型吉兰-巴雷综合征(GBS)临床和电生理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8例变异型GBS的临床表现,分析神经电生理结果。结果:4例患者以感觉异常为首发症状,2例以双侧周围性面神经瘫痪为主要表现,另2例出现头晕、复视和行走不稳;脑脊液(CSF)检查呈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其中1例面瘫者脑脊液正常);8例患者神经电生理检查提示周围神经脱髓鞘改变为主。结论:变异型GBS临床上因无肢体瘫痪,表现多样化,诊断有赖于CSF和神经电生理检查。  相似文献   

14.
轻度脑损伤患者的电生理检查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于勇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9):2758-2758
为观察轻度脑损伤患者的电生理检查特征,对轻度脑损伤患者38例(脑损伤组)在入院后48h内进行各种诱发电位检查,并与正常人31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脑损伤组各种诱发电位检查中波形异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lt;0.05)。提示:进行多种脑诱发电位测试能从整体反映整个脑功能情况。有两种以上异常则可作为轻度脑损伤的电生理诊断和评估标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接受手术治疗的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根据是否采取神经电生理监测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实验组在神经电生理联合监测下进行手术,在手术过程中监测指标出现异常变化,立即报告,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尽可能地使电生理指标恢复正常,观察神经电生理检测组患者检测结果,并比较两组患者再手术、住院天数、并发症、GOS评分、瘫痪、死亡率。结果采取神经电生理监测的40例患者中,有9例患者体感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脑电图(EEG)表现为无变化、波幅降低或波形消失,术中通过积极的干预,2例患者偏瘫,2例患者轻偏瘫。两组患者术前脑血流量图(CBF)、脑血容量图(CBV)、平均通过时间图(M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实验组患者CBV及CBF明显低于对照组,MMT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的患者其术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恢复更好;实验组在再手术、住院天数、并发症以及GO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术后2例重度瘫痪和死亡的患者均由高龄、并发症引起。结论在颅动脉瘤夹闭术中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能够实时地了解患者脑组织血流情况,根据监测指标的变化在未发生不可逆的缺血性改变之前采取相应干预措施,能够降低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致残率、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持续性植物状态电生理动态变化和预后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持续性植物状态(PVS)患者治疗过程脑电生理的变化情况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PVS诊断标准的患者35例,在中药、神经营养药、高压氧、电刺激等综合治疗期间,间断性的进行脑电图、脑干诱发电位检查,对比其动态变化及患者意识恢复之间的关系。结果35例患者进行PVS评分,其中11例18分,意识完全恢复(31%);9例12分以上,意识基本恢复(26%);10~11分8例,明显好转(23%);1~5分4例好转(11%),2例无明显变化(6%),1例死于严重肺部感染(3%)。总有效率为91%。脑电图、脑干诱发电位检查出现由重到轻的动态变化。结论PVS患者康复治疗过程中脑电生理的检查情况作为评定患者意识恢复的客观指标,与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正> 国际临床神经生理学会(IFCN)最近对一些神经电生理检查方法学提出他们推荐的标准,下面是该学会推荐的短潜伏时体感诱发电位标准。1 推荐标准的主要内容 短潜伏时体感诱发电位(SLSEP)是指电刺激周围与中枢神经系统感觉通路粗纤维,在50ms内所诱发的电位。以下所述标准主要适合于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但也适合尺神经和腓神经的检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3项神经电生理监测联合应用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效果.方法 将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于该院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33例患者纳入研究,术中为患者进行运动诱发电位(MEP)、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脑电图(EEG)监测.比较不同监测模式的严重报警和次要报警发生率.比较不同监测模式的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结果 3项联合监测时严重报警和次要报警发生率均高于单项监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项联合监测的特异度为100.0%,诊断符合率为90.0%,灵敏度为90.0%,高于各单项监测(P<0.05).结论 3项神经电生理监测联合应用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可有效提升诊断符合率,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3项神经电生理监测联合应用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效果.方法 将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于该院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33例患者纳入研究,术中为患者进行运动诱发电位(MEP)、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脑电图(EEG)监测.比较不同监测模式的严重报警和次要报警发生率.比较不同监测模式的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结果 3项联合监测时严重报警和次要报警发生率均高于单项监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项联合监测的特异度为100.0%,诊断符合率为90.0%,灵敏度为90.0%,高于各单项监测(P<0.05).结论 3项神经电生理监测联合应用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可有效提升诊断符合率,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神经电生理技术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12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有周围神经病变将患者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为糖尿病患者,68例;观察组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52例。对所有患者均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比较2组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的MCV以及SCV值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MCV、SCV的异常率分别为59.62%和76.9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1.76%和16.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上、下肢NCV的异常率分别为55.77%和84.62%,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88%和10.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周围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神经电生理技术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早期诊断价值较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NCV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可作为该病的诊断标准,尤其是下肢腓总神经的SCV,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最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