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Folkman就提出,肿瘤生长是血管依赖性的[1].肿瘤的生长有两个明显的不同阶段,即从无血管的缓慢生长阶段转变为有血管的快速增生阶段.血管生成使肿瘤能够获得足够的营养物质,是促成上述转变的关键环节,如果没有血管生成,原发肿瘤的生长不会超过1~2 mm2.同时,肿瘤侵袭转移是肿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血管生成的调节主要依赖血管形成的刺激因子和抑制因子.例如:肿瘤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常为过量表达的血管生成的刺激因子.肿瘤组织可表达一种或多种血管生成刺激因子的多肽,它们能协同刺激肿瘤血管生成和促进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2.
在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过程中,肿瘤血管生成研究尤为重要。本文对目前研究较多的肿瘤血管生成过程、相关影响因子及不同供血模式等方面做…综述。研究表明肿瘤生长分为无血管的缓慢生长阶段和血管快速增长阶段。在无血管的缓慢生长阶段,促血管生成因子(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整合素INT等)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如内皮抑素Es、血管抑素AS、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等)处于平衡状态,当实体肿瘤达到或超过1-2mm2时,单纯依靠弥散作用已不能满足自身营养需求,肿瘤自身缺血缺氧诱导促血管生成因子产生,平衡状态被打破,血管生成表型启动。在肿瘤的生长过程中,各种因子相互作用,肿瘤组织内部会出现不同的供血模式,主要有血管生成拟态VM、马赛克血管MV和内皮依赖性血管三种。VM完全以肿瘤细胞变形构建:MV由不连续内皮细胞和肿瘤细胞相间构建;内皮依赖性血管完全由内皮细胞衬覆。有文献将此三种模式称为“三阶段现象”即肿瘤供血模式由Ⅷ到MV再到内皮依赖性血管。目前,抗血管生成在肿瘤治疗研究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还有许多问题尚未清晰。我们更需进一步研究,为抗血管生成在临床上的应用及与传统抗肿瘤治疗方法的结合提供充实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生和发展从无血管阶段到血管阶段.当肿瘤体积小于1mm3时,主要依靠渗透获得营养,即血管前期(prevascular phase),为无血管生长期;当肿瘤体积大于1min3时,主要依靠血管生成获得营养,即血管期(vascular phase)[1].血管生成使肿瘤获得足够的营养物质,只有当大量的肿瘤相关血管长入肿瘤实质内部,才能促使肿瘤持续生长和转移;反之,肿瘤生长将受到明显限制,肿瘤细胞就会出现凋亡或坏死.众所周知,侵袭和转移是肿瘤患者治疗失败及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从抗血管生成的角度研究阿司匹林(Asp)预防和治疗肿瘤的机理。方法 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 ,替加氟组 ,Asp 5 0 ,2 5 ,10mg·kg- 1组 ,于接种S180肿瘤细胞后d 2开始ig给药 ,连续9d ,观察抑瘤率。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研究Asp对肿瘤组织环氧合酶 2 (COX 2 )及血管相关生长因子的作用。结果 Asp 3个剂量组均有一定的抑瘤作用 ,大剂量抑瘤率为 2 1.1%。免疫组化染色显示Asp对肿瘤组织的COX 2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同时血管生长相关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2表达也明显下调 ,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明显降低。结论 Asp对S180肿瘤有抑制作用 ,它可以抑制与血管生长相关的COX 2的表达而抑制肿瘤血管的生长 ,进而抑制肿瘤的生长。抑制肿瘤血管的生长可能是Asp预防和治疗肿瘤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5.
肿瘤组织的血管生长与肿瘤的生长转移密切相关。促使肿瘤血管活跃生长有多种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TGF-β)、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等,其中VEGF是一种具有强大促血管生成作用的细胞因子。VEGF是Ferrara等首先从牛垂体滤泡星状细胞体外培养液中提纯得到的一种具有促血管生成作用的细胞因子,对血管生长有很强诱导作用和特异性促分裂增殖作用。本文就VEGF与头颈部肿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血管新生是实体瘤生长和转移的必要条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中起重要作用,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一批新生血管抑制物正处于临床或临床前试验的研究阶段。  相似文献   

7.
血管生成因子VEGF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彦敏 《河北医药》2010,32(11):1456-1458
肿瘤是一种超过正常限度生长的组织,其发生发展及转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血管生成在肿瘤生长和转移中具有重要意义。肿瘤血管生长可分为前血管期及血管期。在前血管期,肿瘤细胞主要依靠弥散供养及排泄废物。虽肿瘤细胞增殖迅速,但增殖与凋亡处于动态平衡,肿瘤大小一般不超过1~2mm,可保持数月或数年不发生转移。肿瘤细胞一旦转变成血管生成表型,诱导血管生成进入血管期肿瘤获得血液供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连续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KDR)在小鼠Lewis肺癌活体移植脑肿瘤生长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分析此变化的规律和特性,探讨这些规律和特性与肿瘤生长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小鼠Lewis肺癌皮下移植肿瘤组织悬液,经直接穿破颅骨注入法建立小鼠脑移植瘤模型。荷瘤鼠分别选取实施肿瘤移植手术后第6、7、8,9、10、11、12、13天时处死,取脑。对各日龄组标本进行以下测定:(1)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KDR的表达;(2)逆转录一聚合酶链方法(RT-PCR)与定量PCR检测KDRmRNA的表达;(3)测定KDR的蛋白含量。结果10日龄前区间KDR的表达符合肿瘤血管形成期的生长特点,10日龄后区间KDR的表达符合肿瘤血管生长期的生长特点。10日龄可以作为肿瘤血管形成期和生长期的分界点。10日龄前区间内KDR的表达呈缓慢上升趋势。自10日龄始,KDR的表达显著上调,并伴随肿瘤的生长呈爆发性指数增长趋势。讨论KDR的表达强度和蛋白含量作为肿瘤新生血管多少的判定指标与肿瘤生长的时间存在密切关联性和规律性。其表达伴随肿瘤的生长逐渐增强,且存在一个显著上调的分界点。此分界点对肿瘤生长阶段的诊断判定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恶性肿瘤的无限制侵袭性生长及其转移依赖于血管生成。肿瘤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是指在血管生成因子的刺激下,肿瘤中业已存在的微血管内皮细胞重新进入细胞增殖周期,通过芽生方式形成新生毛细血管的过程。1971年Folkman[1]提出肿瘤生长依赖血管生成假说。从血管生成的角度,将恶性肿瘤的发展分为血管生长前期和血管生长期2  相似文献   

10.
整合素αvβ3拮抗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广惠  姜凤超 《药学学报》2006,41(7):577-582
肿瘤生长初期没有新血管生成(无血管期),其生长到一定程度时依赖新生血管的维持.肿瘤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形态学基础,它不仅向肿瘤提供营养,也向宿主输出大量的肿瘤细胞导致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因此对以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为目的的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方兴未艾,有很多具有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作用的化合物如大黄素与青蒿琥酯等被发现.整合素αvβ3介导血管内皮细胞和肿瘤细胞的黏附,参与血管生成和肿瘤转移,在肿瘤生长中起重要作用.当其功能受到抑制时,血管内皮细胞出现凋亡,肿瘤生长受到抑制,甚至肿瘤消退.整合素αvβ3受体拮抗剂作为抗新生血管肿瘤药物的同时,对骨质流失、血栓、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也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口服抗癌药Vandetanib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兰平 《药学进展》2007,31(4):190-192
肿瘤血管生成或肿瘤内血管形成对癌细胞的存活、局部肿瘤的生长和远处转移起重要作用,新生血管可向生长肿瘤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营养,并促进浸润和转移。没有小血管供给新生肿瘤细胞所需营养,肿瘤生长不可能超过2—3mm^3。血管生长因子的合成和分泌在肿瘤生长和扩散中起重要作用,在肿瘤组织中上调的一些重要的内源性前血管生长因子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F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血小板源性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GF)。  相似文献   

12.
范维琥 《上海医药》2010,31(1):16-17
自从Folkman提出血管生长与肿瘤生长有关的30多年来,一些具有抗血管生长作用的药物已经被用于临床治疗肿瘤,还有不少正处于临床发展阶段。但是,临床试验显示的抗肿瘤疗效并不如临床前研究所预期的那么理想。抗血管生长治疗的临床应用看来要比原先想象的更为复杂。问题在于,  相似文献   

13.
肿瘤微血管密度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刚  徐卫国  邹玉环 《中国医药》2008,3(2):117-118
实体肿瘤的生长和代谢需要持续的血管生成,若无新血管生成,肿瘤生长不会超过1~2mm。近年来关于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与肿瘤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复发以及患者预后的关系屡有报道,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与结论不一致,并且检测肿瘤微血管的常用标记物近年也有较大变化,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的生长依赖于新生血管的形成与生长.甲状腺肿瘤血管在肿瘤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的各阶段皆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沙利度胺(thalidomide)又名反应停,初开发时用于安定以缓解妊娠反应,其后发现可产生畸胀而停止应用。近年美国开始临床试验,将其试治恶性肿瘤。肿瘤在早期无血管相通,营养物质的获取与代谢废物的排除均有困难,因而生长缓慢。可是,肿瘤可诱使宿主的血管网络长出毛细血管伸向肿瘤组织,于是新鲜的营养物质不断输入,代谢排泄物质迅速清除,肿瘤就迅速生长。近年动物实验发现沙利度胺可抑制血管生长,阻止毛细血管伸向肿瘤。如果不使血液流向肿瘤,肿瘤可能难以生长而趋于消亡。因而老药新用,沙利度胺正在试治为数不多的患有乳腺癌、…  相似文献   

16.
最近有报道称环氧化酶(COX)-2诱导的血管生成对于肿瘤生长是必需的,COX-2引起的前列腺素产生和血管生长因子释放的增加可诱导新血管生成。作者先前的研究表明,从射干Belamcanda chinensis分得的异黄酮成分鸢尾苷和鸢尾黄素通过抑制COX-2的诱导作用而抑制TPA或辛酸刺激的腹膜巨噬细胞PGE2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抗血管生成疗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肿瘤的血管系统已成为一个有希望的,新的抗癌治疗靶点,原发性肿瘤的生长和转移都依赖于来源于即存血管的新生血管的形成,这个过程叫做血管生成,抑制血管生成,把肿瘤血管作为靶点就能有效了控制肿瘤的生长,已开发出一些天然和全成化合物,目前正处于临床前和临床研究阶段,本文旨在提供对具有抗血管生成活性的经合物的概述和该类药物早期临床试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病理性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关键步骤之一,因而阻断或抑制新血管生成是抗肿瘤的有效策略[1]。近年来人们对肿瘤血管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广泛研究,已证明血管的生成受多种促进和抑制因子的调节,相继有多种促血管生成分子和抗血管生成分子被分离鉴定[2]。以血管生成为靶点治疗肿瘤已成为肿瘤治疗研究的热点,有多种血管生成抑制剂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本文对几种很有应用前景的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EndostatinEndostatin即血管内皮抑素,是1997年在鼠内皮细胞瘤细胞培养液中提取并命名的一种蛋白。它由胶原ⅩⅧC末端区内18…  相似文献   

19.
血管生成抑制剂的研究是目前肿瘤研究的热点,其中,血管生长抑制素在控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它是人体内源蛋白的一部分,具有生理毒性小,不会产生耐药性等特点,有较好的抗癌前景,最近,世界各国对血管生长抑制素的研究已全面展开,本文就血管生长抑制素的产生,结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吡氧噻嗪对S180肉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对肿瘤组织COX 2、VEGF、FGF 2、及微血管密度的影响。方法 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FT2 0 7组、吡氧噻嗪 5、2 5、1mg·kg-1,于接种S180后d 2开始灌胃给药 ,连续 9d观察抑瘤率 ,并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研究吡氧噻嗪对肿瘤组织COX 2及血管相关生长因子的作用。结果 吡氧噻嗪大、中、小 3个剂量组均有明显的抑瘤作用 ,抑瘤率分别为31 4 %、4 0 7%和 34 9%。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吡氧噻嗪对肿瘤组织的COX 2表达有抑制作用 ,同时血管生长相关因子VEGF、FGF 2表达也明显下调 ,MVD明显降低。结论 吡氧噻嗪对S180有抑制作用 ,它可抑制肿瘤组织COX 2的表达。COX 2表达与血管生长相关因子有关。吡氧噻嗪可通过抑制COX 2的表达而抑制肿瘤血管的生长 ,进而抑制肿瘤的生长。抑制肿瘤血管的生长可能是吡氧噻嗪预防和治疗肿瘤的又一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