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中医将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寒从内生或阴寒之邪弥漫的病理状态称为“寒从中生”。  相似文献   

2.
温经汤出于《金匮要略》,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病机分析:冲任虚寒,实牵及下焦肝肾虚寒,肝肾下焦阳气不足,或寒凝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故可出现少腹里急,疼痛胀满;或阴血生化无源,或阴不制阳,虚热内生,出现口干唇燥,月经不调,手足烦热,或者暮后身热等症;其基本病机:阳气不足(虚)-寒从中生(寒)-温通或温化无力(瘀)-瘀滞或阴不制阳(热),故临床中只要疾病的病机符合这一辨证的均可采用该方加减治之。  相似文献   

3.
回阳救逆,运用于肾阳衰微所致的全身阴寒证。然寒有内外之分,虚实之别。里寒证的成因,有因素体阳虚,寒从内生者;有因外寒入里,直中脏腑,经络者;有因误治,损伤阳气者;但总不外乎寒邪直中与寒从内生两个方面。特别是危重急证,阳气的存亡,系生死于反掌之间。如不急固阳气,则延误时机致成亡阳危候。《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张介宾在《大宝论》中说:“可见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阳来则生,阳去则死矣。”由此可见,阳气在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当阳气极度衰疲,寒邪深入于里之时,则疾病发展到真阳衰微,阴寒独盛,阳气欲脱的危重程度。但  相似文献   

4.
一、“寒伤形,热伤气”“寒伤形,热伤气”,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不少医家在注解此句时,多从字面解释,未脱出望文生义之窠臼。如张介宾说:“寒为阴,形亦属阴,寒则形消故伤形;热为阳,气亦属阳,热则气散故伤气。”真是寒邪只伤形,热邪但伤气吗?笔者以为不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又曰:“热胜则肿……寒胜则浮。”王冰注“寒伤形”说:“寒则卫气不利,故伤形”;张介宾注“寒胜则浮”时说:“寒胜者,阳气不行,为胀满浮虚之病。”这已明确地指出寒邪是可以伤气的。再从“寒为阴邪,易伤阳  相似文献   

5.
汗为心液 ,可泄于皮腠。《内经》曰 :“阳加于阴谓之汗” ,心属火 ,为阳中之阳。可见汗出过多 ,首先应考虑到阴阳偏胜 ,特别是阳气偏旺。如有因心火偏旺 ,心热蒸液外泄所致者 ;亦有因他脏之热影响心所致者。小儿之所以比成人易患汗出证 ,皆因小儿是“稚阴稚阳” ,或“纯阳之体” ,阳气比阴气旺盛 ,阳盛则热 ,加之肌肤嫩薄 ,故汗液易于外泄。治疗小儿汗证不宜一味补虚 ,而应注意清心经之热。现将笔者从实论治小儿汗证的体会 ,介绍如下。案 1:王某 ,女 ,4岁。 2 0 0 0年 7月 30日就诊。入夏以来 ,汗出颇多 ,白天动则汗出 ,夜晚寐则汗出。曾服…  相似文献   

6.
凡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作用的药叫温里药。里寒证的成因,有因素体阳虚,寒从内生者;有因外寒直中三阳,深入脏腑者;有因表寒证治疗不当,寒邪乘虚入里者;有因服寒药太过,损伤阳气者。总之,不论外来之寒,或体生之寒,治疗皆以《内经·素问》所云:“寒者热之”为原则。温里与补阳药都有祛寒作用,但温里药是以直接祛寒为主要功能。《医学心悟》认为:“温者,温其中也,脏受寒侵,必须温剂。”《景岳全书·新方八略·热略》指出:“用热之法,尚有其要,以散兼温者,散寒邪也。”有一部分温里药兼有补阳作用,如附子、肉桂。补阳药主要是以补足阳气,以体内的阳气温寒祛寒。  相似文献   

7.
久泻必虚,虚当辨在脾与肾,治则有健脾与温肾之分,此乃治虚泻之法则。不明此理,往往事倍功半矣。古人云,治病必求其本,治虚泻亦然。《景岳全书》有言:“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此言是就泄泻常识而论。至于久泻不愈,则未及概全。久泻则亡阴,阴亡势必累及阳,阳衰则周身失煦,寒从中生。盖脾胃为后天之本,主纳水谷,运化,升清别浊。脾失其常,则运化不利,水  相似文献   

8.
"虚火"浅析     
马永刚 《河南中医》2007,27(2):10-11
火有虚、实之分,虚火又有阴虚、阳虚之别。《景岳全书.虚火论》将虚火分为“阴虚有热”和“阳虚有热”两类。诸多医家分别从理论上对“阴虚之虚火”、“阳(气)虚之虚火”进行探讨,认为:阴虚之火是阴虚失敛,阳无所附,妄动而成,为“阴虚火旺”;阳(气)虚之火是因阳气亏虚至一定程度,阴盛格阳,阳气虚散而成,属“阳虚失位”。并就其临床表现逐一鉴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治疗原则,对临床用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载于叶氏《外感温热篇》,言简意深,兹浅释如下:陈光淞云:“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此语专属湿温。”湿温者,或由湿热病邪从口鼻入,直走中道而致,或如薛生白所言,由“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而成。湿有形,属阴,其性粘滞重浊;热无形,属阳,乃熏蒸之气。两邪相合,如王孟英云:“热得湿则郁遏而不宣,故愈炽;湿得热则蒸腾而上熏,故愈横。”所以,湿热侵袭入体,最易阻滞气机,困遏阳气而出现胸脘痞闷、腹胀、面色淡黄、渴而不饮、小便不利等证。因为湿热病邪是湿温之病因,阳气被阻为湿温  相似文献   

10.
总结介绍名中医沈景允治疗冻结肩的临床经验。沈景允认为阳气不足为冻结肩发病的主要病因。阳气温煦失常,则寒从中生、筋脉失养,经络循行不畅、气血凝滞,久之则挛急疼痛,进而导致肩关节筋骨失衡、屈伸不利为本病关键病机。治疗上首先着眼整体,重视阳气盛衰;其次重视局部,疏经通络;通过辨构论治,恢复肩关节筋骨平衡。采用独创二位分粘法结合推拿治疗冻结肩,术后配合八段锦导引功法防止再次粘连。简而言之,沈景允基于“阴阳为纲、经络为目、筋骨为轴”理论,以调和阴阳、治筋整骨、辨构论治为治疗原则,防、治、养结合,内外兼顾论治冻结肩,收效甚佳。  相似文献   

11.
休克当属中医“厥证”“脱证”的范畴。历代医家对厥、脱证有不同的分类,但共同之处是将分为寒(阴)厥、热(阳)厥及脱阴、脱阳。《素问·厥论》说:“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景岳全书》说:“厥有二证,阳厥、阴厥也。阳厥者,热厥也,必其先自三阳传入阴分,故其初起必因头痛发热,自浅入深,然后及于三阴,变为四肢逆冷,  相似文献   

12.
“八法”中的“汗法”,又有多种法则,本文对其中“滋水作汗”一法。试加讨论,错误之处,欢迎指正。滋水作汗法的理论渊源“滋水作汗”之法,早在《内经》里已指出,《素问·阴阳别论》曰:“阴加于阳谓之汗”,王氏注云:“阳在下,阴在上,阳气上博,阴能固之,则蒸而为汗。”按所谓“阳气”,指人之卫气言,“阴”指人之津液言,阴足则与阳调和而后有汗。假如阳气有余,而阴气不足,或  相似文献   

13.
中医内科试题及答案一、基础部分题一:试阐明《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道理,并举例说明。答:《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是指由于阴阳偏盛偏衰,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使阴阳恢复相对平衡,就是治疗的基本原则。例如阳热盛而损及阴液者,可损其有余之阳,用“热者寒之”的方法;若因阴寒盛而损及阳气者,则可损其有余之阴,用“寒者热之”的方法。反之,若因阴液不足,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或因阳气不足,不能制阴而致阴盛者,则又必须补其阴或补其阳之不足,这就是“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促使阴阳恢复新的相对平衡的治疗原则。题二:如何理解“肝体阴而用阳”的意义? 答。“体”,一般是指实体或实质,“用”,是指作用和机能。肝为贮藏血液之脏,血属阴,故肝体为阴。  相似文献   

14.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属于中医“精室”类病范畴。本病常因寒犯精室或寒从中生,致阳气温煦不足或推动无力,逐渐生湿化浊,进而表现为湿浊趋于下焦的证候。由于实寒、湿浊、虚寒是本病常见的病理因素,三者既可单独存在又可相兼为病,致本病病因病机渐趋复杂。临床上应用具有温阳散寒、祛湿化浊、培补阳气功效的附子切合本病病因病机,被众多医家所认同。笔者基于“寒气生浊”这一理论,在辨治本病时常选用炮附子,结合不同治法灵活调整用量,并与其它药协同,恢复精室功用。  相似文献   

15.
正中医里的温法,又称温里法、祛寒法,含有温运、祛寒、回阳的意义,即运用具有温煦燥热性能的药物组成方剂,达到祛除里寒,治疗阳气衰退的一种方法,是以祛除寒邪和温养阳气为目的的治疗大法。《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寒者热之",即指此法。凡寒邪内侵脏腑所致的实寒证,以及阳虚而寒从中生的虚寒证(二者皆为里  相似文献   

16.
梁文珍 《中医杂志》1996,37(6):333-334
妇科病临诊辨治历来注重肝、脾、肾,然而妇人以血为本,以血为用,《素问·五脏生成》云:“诸血皆属于心”,故《女科经纶》引虞天民语:“妇人百病皆自心生”。笔者临诊每从心治而获效,特举隅如下:1 心阳内动,崩下不止《素问·痿论》云:“悲哀太甚,则胞脉绝,胞脉绝则阳气内动,发为心下崩”。悲哀可致心虚神伤,阳气内动,火从中生,血无所主,离经而  相似文献   

17.
壮乡医话     
<正>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气调神论》。历来的注家见解有所出入。王冰从阴阳互根的关系,主饮食寒温之说。他认为“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春夏属阳,宜食寒凉之品以养阴气之根;秋冬属阴,宜吃温热而培阳气之根;张志聪则根据季节气候温、热、凉、寒变化的特点,主阴阳内外虚盛之说,“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  相似文献   

18.
风湿病,在《内经》称为痹,在《金匮要略》既称痹,又称风湿,又名历节病。《内经》首先提出风寒湿痹和热痹,而《金匮要略》则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治疗方药,这些对指导临床有很重要的价值。《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又说:“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明,故为痹热。”痹热,即热痹;阳遭阴,是指病人阳气素盛,而遭受阴寒之气,但阳气多,阴气少,阴气不胜病气,所以成为热痹。以上痹症的分型及其主证、病因和病机,和《金匮要略》关于风湿病的分类也是一  相似文献   

19.
一、寒厥:1.阳衰阴盛之寒厥:“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第353条)据阳衰阴盛之理,临床且可见恶寒踡卧、四肢不温、呕吐下利、舌淡苔白,脉沉微或微而欲绝等症。治当四逆汤回阳救逆,阳回则噘逆止。如成无己曰:“四逆者,四肢逆而不温也。四肢者,诸阳之本,阳气不足,阴寒加之,阳气不相顺接,是致手足不温而成四逆也。此汤申发阳气,却散阴寒,温经暖肌,是以四逆名之。”  相似文献   

20.
一、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以下简称《指南》>痉厥门王案指出:“劳动阳气弛张,则阴精不司留恋其阳”,此乃对阳化内风说的极好解释。阳动则消耗阴精,阴精不能留恋其阳,则阳化内风。故《指南》肝风门云:“内风乃人身阳气之变动”。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