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爱华  胡兰英 《河北中医》2004,26(3):222-223
因蛔虫攻窜而致腹部疼痛,称之为蛔虫性腹痛。常见的蛔虫性腹痛如:肠道蛔虫症、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蛔虫性胆胰感染等。本病病位在脐周,重者可累及上腹两侧。疼痛性质为突发性剧烈的钻顶痛,痛有休止。痛时辗转不安,痛止如常人。我们结合临床护理体会,将蛔虫性腹痛辨证施护归纳为六证进行讨论。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我們应用驅蛔湯治疗胆道蛔虫病32例,效果很为滿意。茲将治疗經驗介紹如下。一、病例选择本組所有病例均系由西医明确診断为胆道蛔虫病。其診断依据是:1.疼痛部位均在上腹部剑突下及右側肋下;2.疼痛特点为发作急,系陣发性的剧痛钻痛,拒按,伴有呕吐胃中容物及清水或蛔虫:3.粪便鏡检蛔虫卵阳性;4.以往有腹痛拉蛔史。  相似文献   

3.
胆道蛔虫症属祖国医学“蛔厥”范畴,系肠蛔虫病的一种并发症。笔者在基层乡镇卫生院工作时,用辨病及辨证相结合的方法,以自拟安蛔汤为主治疗胆道蛔虫,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 辨病依据1.1 腹部体征上腹部或右上腹部胆囊区阵发性剧烈绞痛、间歇期可不痛,患者自觉心窝部有“钻顶”感。腹部症状严重而局部体征轻微,仅上腹部剑突下偏右下方有轻度触痛,无肌卫。如合并胆道感染,可引起发热。可触到右上腹肌紧张。1.2 有肠蛔虫病史发作时恶心呕吐,吐蛔者更具诊断价值。2 辨证分型胆道蛔虫症就其临床症状的观察可划分为三型。即偏热型、寒热错杂…  相似文献   

4.
胃脘痛是胃脘部发生疼痛病证,包括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等消化系统疾病,在临床上们往往又把胰腺炎、胆囊炎、胆道蛔虫、心痛等脏腑及神经痛通称胃脘痛,由于它们痛的部位不相上下,痛的性质相似,尤其容易混淆,在临床工作中更应认真细致的辨证施护,笔者将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点滴体会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5.
胆道蛔虫症是由肠道蛔虫上窜钻入胆道所致,属中医蛔厥、胁痛、腹痛、黄疸范畴。临床将胆道蛔虫症分为蛔滞、蛔热、蛔火三型。蛔滞型是由于脏寒、蛔虫内扰,肝胆郁滞、气机逆乱所致,故治以安蛔止痛、温中理气,方用乌梅丸、驱蛔汤。中药宜空腹温服,如病人呕吐频繁,可用少量姜汁滴于舌上有利于止吐。腹痛时可局部按摩、拔火罐、热敷以疏通瘀滞、温中止痛。另外,针刺足三里、胆俞、中脘穴亦有一定疗效。根据“蛔得酸则静,得辛则化”,亦可用米醋30ml加花椒少许口服。饮食忌辛辣、肥甘厚味,可予病人辛凉多汁酸味的食物。痛剧时嘱病人卧床休息,痛止…  相似文献   

6.
生大黄治疗胆蛔疼痛临床观察启东市人民医院(226200)陈毓秀吴中卫关键词胆道蛔虫症解痉止痛生大黄胆道蛔虫症临床表现为剑突下突然剧烈阵发性钻顶样疼痛。治疗原则:首先解痉止痛、控制感染,然后驱虫。我们用生大黄治疗48例胆道蛔虫症,解痉止痛作用显著。现小...  相似文献   

7.
笔者在多年临床工作中根据胆道蛔虫症系脏寒入膈的病机,以温脏安蛔,降逆止痛之法,自拟胆蛔汤治疗本症,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胆蛔汤由槟榔30g,乌药、乌梅各10g,延胡索、干姜、制军、藿香各10g,木香6g,沉香3g,半夏6g组成。每日1剂水煎服。曾治患者王某,女,18岁,因5年来3次出现腹痛吐蛔,4日前腹痛再次发作而就诊。诊见T38℃,胃脘部压痛明显,右胁部叩痛,苔黄腻,舌质绛,脉沉弦。B超示胆总管扩张,有条状回声。诊为胆道蛔虫症伴感染。中医辨证为寒热错杂,予胆蛔汤加黄柏、黄芩、丹皮、柴胡各10g以…  相似文献   

8.
乌梅丸治疗腹痛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运用乌梅丸加减治疗腹痛,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列举验案3则并体会于后,以飨同道。例1、胆道蛔虫症王氏,男,54岁,1991年4月5日初诊。患者2天前突然上腹部疼痛,剧则疼痛难忍,恶心呕吐清水,汗出,缓则痛势绵绵,B超显示:胆道蛔虫症。症见:腹部疼痛,喜温喜按,口中不渴,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证属寒蛔互阻,气机阻滞,治拟温中安蛔,理气止痛为法。方选乌梅丸:乌梅、党参、当归、郁金各10g,附子、干姜、黄柏各6g,细辛、肉桂、川椒、黄连、白术各10g。  相似文献   

9.
蛔虫性腹痛是农村常见急腹症之一,是因蛔虫引起的腹腔脏器的急性疾病的总称。常见的蛔虫性腹痛有肠道蛔虫病、蛔虫性肠梗阻、胆道蛔虫病等疾病。类似祖国医学的虫积、关格、肠结、蛔厥等病证。以突发性腹痛为主症,一般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病情重的特点,如不及时治疗常可发生多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笔者用安蛔调气法,自拟安蛔调气汤治疗本病疗效满意。现就其病因病理、证治规律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胆道蛔虫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尤以农村为多,是因蛔虫钻进胆道而导致的并发病。本病类似中医所称的“蛔厥”或“虫心痛”。《金匮要略》说:“腹中痛,其脉当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蛔虫”及“蛔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伤寒论》说:“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相似文献   

11.
1961年3——9月,我院收容胆道蛔虫病患者五十一例,經西医治疗未見好轉,我科采用梅楝四逆散治疗,收到满意效果。病例选择凡經本院西医临床确诊为胆道蛔虫病,有腹痛史及粪检蛔卵阳性的住院患者,为本組治疗对象。临床診断①上腹部有不同程度的陣发性疼痛;②噁心呕吐;③有腹痛史、蛔虫史;④舌苔呈梅花斑点者;⑤粪检蛔虫卵阳性。临床分析 1.性别与年龄:男性二十八例,女性二十三例。年龄四至十五岁二十三例;二十至三十岁十七例;三  相似文献   

12.
《新中医》2000,32(2):60
1 蛔虫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蛔虫病是由于蛔虫寄生于肠道 ,以阵发脐腹疼痛 ,反复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寄生虫病。1 1 诊断依据 ①阵发性脐周腹痛 ,常骤然发作 ,痛无定处 ,可自行缓解。②可有发热咳嗽或哮喘 ,痰中带血 ,皮肤出现风疹块团 ,寐中磨牙 ,流涎 ,鼻痒。病久面黄肌瘦 ,神情烦躁 ,呕出蛔虫或排出蛔虫。③巩膜可见蓝斑 ,面部出现白色虫斑 ,唇内侧有白色粟粒状小点 ,指甲花斑。腹部可触及条索状蛔虫团 ,时聚时散。④有饮食不洁及吐蛔、排蛔史。⑤大便镜检可见蛔虫卵 ,嗜酸性细胞可增高。⑥可出现蛔厥 (胆道蛔虫 )…  相似文献   

13.
验方二则     
糖姜醋治疗胆道蛔虫林某 ,女 ,58岁 ,1981年 6月 7日晚因上腹剧痛、呕吐而入院。患者诉上腹阵发性绞痛 ,有钻顶样感觉 ,伴恶心、呕吐。体查 :剑突下有轻度压痛。大便检到蛔虫卵( )。诊断为胆道蛔虫病。经用阿托品、6 54- 2等药 ,腹痛未见好转。 3天后症状仍如前 ,遂嘱家属速用生姜取汁 1茶匙 ,加糖、醋适量 ,冲开水约 30 0 ml,频频饮服 ,5分钟后腹痛逐渐缓解。次日患者精神好转 ,诸症悉除 ,并排出蛔虫数条。前人有“蛔得酸则静 ,得辛则伏 ,得苦则下”的经验。本方取姜醋之酸辛加糖之甜味 ,立法重在诱蛔安蛔 ,使虫静下行 ,疼痛自止。糖姜醋有…  相似文献   

14.
季新芳 《河北中医》2000,22(6):476-476
胃脘痛泛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又名心痛、心下痞痛。发病率较高,多因长期饮食失节、情志抑郁、饥饱劳倦失宜、脾胃虚寒所致。中医护理有整体护理和辨证施护2个特点。笔者着重从此病的辨证施护方面阐述如下。1 观察病情和一般护理仔细观察患者疼痛部位、性质、发病时间、伴随症状及诱发因素;除发热、痛剧或合并出血者应卧床休息外,一般患者要注意劳逸结合,使生活、饮食有一定规律;安慰、鼓励病人保持乐观情绪,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避免过度劳累、忧思恼怒、恐惧悲观对病情的影响。2 辨证施护2.1 寒邪客胃型 症见胃痛暴作,疼痛较剧,恶…  相似文献   

15.
胆道蛔虫症是临床常见急腹症之一,如治疗不及时,蛔虫残留胆道系统,不但会引起胆道感染,长期下去还会形成结石,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近几年来,笔者用自拟乌梅驱蛔汤合葱椒油治疗胆道蛔虫症30例,取得了很好疗效,现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临床中通过胆道疾病的中医辨证与治疗的观察,总结了胆道疾病分肝郁气滞型、邪郁少阳型、肝胆湿热型、蛔虫梗阻型等,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法则,疏肝利胆,和解利胆,清热燥湿利胆,安蛔利胆等法,中医药对胆系疾病的治疗优势在临床中尤为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17.
病历简介患者沈×英,男,17岁,未婚,于1963年11月17日入院,住院号92749。患者有便蛔历史,经常腹痛,一月前开始上腹部疼痛,障发性加剧,拒按,件有呕吐黄水,并吐出蛔虫十余条,经我院外科诊断为胆道蛔虫,併发局限性腹膜炎,而决定手术治疗。术中见  相似文献   

18.
<正> 蛔虫是肠道常见的寄生虫之一,一般由饮食不洁、感受寒热等引起,导致蛔虫不安,轻则疼痛,重则上窜胆道。胆道为虫所阻,形成胆道蛔虫,阵发绞痛,连及背部,呕吐黄水,辗转不安,甚则四肢厥冷,大汗淋漓,面色苍白,不思饮食。在治疗中,笔者根据数10年的临床经验,提出“治蛔”需“安蛔”的论点,下面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正> 胆道蛔虫症属中医常见之急症,早在《伤寒论》中即有乌梅丸治疗蛔厥的记载。传统治蛔剂多以酸苦辛同用,笔者取仲景《伤寒论》中“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之意,以酸苦寒之苦酒承气汤治疗胆道蛔虫症2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刘加礼  王清琴 《新中医》1993,25(4):30-31
以经络穴位的理论为指导,临床用针药结合治疗胆道蛔虫症,同时运用B超观察,证实针刺可以将胆道蛔虫驱出,从而解除胆道阻塞的刺激,达到止痛驱蛔的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